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哥伦比亚的倒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作者简介
      木心,1927年生,原藉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
      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

    最新书评    共 34 条

    yoyo     虽然我也极不喜欢那些生僻的字,但是木心文字中的那种韵味还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说他故弄玄虚也好,卖弄也好。。。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后天很难做太的改动。非常喜欢木心那些对于童年和青年生活的回忆,至少这个人相当有情趣。    《温莎墓园日记》个人感觉比《哥伦比亚的倒影》更有味道,更加犀利、睿智令人思考。呵呵。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艾梨繁    木心先生写的文字能让我感受到气味和颜色   日常的琐事都变得鲜活及有乐趣      是一本可以让我快乐阅读的书籍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章章     刚刚读完,本来不想写什么,因为书里还有些地方没有想通,准备以后再读。    随便一看,大多是否定的言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陈丹青?因为那本小册子?还是因为木心的文字?    我是在没有陈丹青的推荐,没有那本什么小册子的情况下无意间读到它的。在书店的角落,随手翻到那篇《遗狂篇》,潇潇洒洒,我被震撼住了。多久没有读到这种文字了?    不想对书评论太多,前面说过,有些地方因我知识的不足没有看到底,没法给与确切地说法。但是,喜欢这种文字,平淡中的警醒,不经意的瞬间引人深思。     为什么会不喜欢呢?陈丹青么?很真实的人,现在在物欲面前还能保持这种真实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不喜欢呢?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Moonly    我一口气看完了豆瓣上所有对此书的评论,实在是很高兴,因为大家对木心褒贬不一。木心的书不是人人都能看懂,因为不是人人都能与之产生共鸣。但这并不能说明木心的伟大或者渺小,木心并不需要证明。      但我完全理解陈丹青力荐木心,他太想与大家分享木心了呀。这也就是我一口气看完所有评论的原因。我不会傻到来这里评价木心的文学作品,因为知道我做不到。但是分享看完此书的感受无妨。      知道木心此人也是因为蔡康永,于是买来决定一读。      一开始比较匆忙,加上自己从前语文、历史真的很差劲,所以初翻此书的时候并不能每篇都看懂。可是后来再仔细通读的时候,发现太多太有意思的东西了。老实说,我仍然并不能理解木心文章里表达的所有内涵,但是每当读到与之心有灵犀的一瞬间时,总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快乐,溢于言表。      正如那本白色小册子里面那个郭某的评价,木心达到了所谓的“彼岸”,却并不声张,偶尔在字里行间泄露一两句幽默调侃的局外人式的评价,却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人感叹,木心爷爷洞察力之敏锐,思维之跳跃,想象力之丰富,语言组织之巧妙,表述之诙谐。在读他的书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遇到一些“金句”,这便成为了我看木心书像挖宝藏一样的神奇经历,既刺激,又回味无穷。      所以,看木心书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两眼放光一边感叹:太妙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漱石斋     前儿看了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遍目所及,皆是“连绾、猾癖、钟毓、迂阔”这般的生造词,好似粗使丫头趁主母入庙拈香礼佛时穿戴起来,头上挽着堕马髻,钗啊簪啊华胜啊步摇啊插的叮当作响,敷了迎蝶粉,涂了螺子黛,头油胭脂锦衣华服一应俱全,临了临了,叉着的一双粗手还是露了行径。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有和余秋雨PK的资格……当年看《文化苦旅》的唯一感觉就是此人真是惜墨如金,吝羽如己,分明要两三个词才能说完满的意思非要综合在一起,俨然有日语デジカメ的气象。       其文阴毒凉薄,已过了愤青愤老的年岁了,却无半点忠厚长者的雪泥鸿爪相。比如广为人诟病的“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读罢真令人齿寒。他连子贡都不如,哀怜的竟是那无情物。人生相见唯有礼的古训于此被轻轻拂去矣。若说年少时不知老来的诸多感慨流连尚可理解,同处桑榆晚景的他,怎能尖刻如彼?而且总是不自觉的想到张爱玲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中七八天后才被警方发现的凄楚难言。这里面有影射么?不得而知。难道他从未想过身后事?还是一厢情愿的以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自己遇得着,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亦避得开,因此,无所顾忌无所着意。他当年在文革中貌似也曾受了迫害,但不切肤不致命,按说受虐以至的反扑应该不会很严重,那他这种心理从何而来?他在美国混的确实并不如意,若没有不知当年是否仅是受了束脩便称师排辈的陈丹青的极力褒扬,也许今日他不过是一末流文人,做着个己的酸腐春梦,偶尔想想旧上海的繁华绮靡也便罢了。       那篇《上海赋》是我极不喜的,可以想见他作此文时,必是将《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之类的书置于案头,狂翻一气,这样的文字,连被讥作“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折下来,不成片段”的梦窗词也高他何止数等,披了件百衲衣尚不自知,以为是一领锦襕袈裟呢。记得当时最先出版的是小说《温莎墓园》,我是因了筌才拿起来看的,末了,却被那鱼硬生生吓得落荒而逃。小说没有小说的样子,依然是在贩卖兜售他的造词秘笈,意识流的手法很显然只有范进中举的水准,生涩无比,再加中西杂陈、体势逼仄,真不忍卒读也。后来,又从别处看到此老最着力的竟是小说和诗歌,而非散文,遂无语。       当然全书最发指的还属《遗狂篇》了,俨然是世说语林诸书的五四白话翻译版。且不说他把俺那叔夜哥哥写的如此不堪,气得我指天咒地呼爷喊娘的,单道他抹煞了时世的残酷,而将魏晋风度彻底孤岛化的处理方法便让人长叹:此老的心智远未成熟,白白历练过文革,又打美国走了一遭。       套用他被人引滥的那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结束此文,木老啊木老,我真是不知该拿你的文字如何是好了,算了,且打入另册吧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阅世书    一个小男孩,很喜爱一只小碗,精致、好看。   在山上的时候,天天把小碗放在枕边入睡。   从山上下来,到了河边准备渡船回家,突然发现小碗忘了带走。   于是母亲差人去山上拿。   等了好一会儿,碗拿来了,小男孩很高兴。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说)‘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和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无比安静的文字,却让人动容,让我读罢,就“醒不过来”。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留住这些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   遗憾总是难免的,我能做的是,不要脱手。      至少有一年了,没有读到过这样有灵性,让我“醒不过来”、又渐渐清醒明白的文字。   谢谢木心。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吉檀阿    今日小雪,风雨晦暗。以前没想过,节气这样的事,其实也是按照北方的气候定的。小雪前后,长江流域只降雨。   梦见自己死了,魂魄却仍不肯消失。   突然想以此为题写一首诗,可无论如何想不出第二句。   我的再也不能写诗,是件很奇怪的事,如果从未写过倒也罢了,偏生又不是。      读木心,最后一本,《哥伦比亚倒影》,印象最深的不是《上海赋》,是《竹秀》。   现在,我知道怎么评价木心了,只需几个字就可以。   一个寂寞的人。   无需再用多余的句子。再多的才学、再清傲的性情都是一样,归根结底指向寂寞二字罢了。   默然地想,这样的一个人,托人向心仪的女子要一张像片,然后带在身边,在寒冷的山居夜晚,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上满满几页她的名字。害得我也惆怅起来。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8
    LOVE米     这本书,我翻了开头便读不下去了。总觉得作者还不懂如何驾驭文字,说他学贯中西也好,博古通今也罢,可惜不是背熟了菜谱就一定是大厨,出几本书就是作家的。    “堆砌词藻”,不是小学的时候就被教育的大忌吗?在本书中却成为了主旋律,间或还看到一些生僻字蹦出来。我的胃实在是受不了这么油腻的东西。诧异现代人的胃口,因《倒影》刚出版的时候,可是稳稳的在某书店排行榜上待了好几个礼拜的。都说一块好的五花肉要有肥有瘦,油而不腻。看来现在村里人吃上瘦肉了,城里人又喜欢吃肥肉了。    唉,算了,我这个乡下人还是回去吃点清淡些的吧。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9
    安子    《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本描写文字本身的书   这二天读了《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   先是参考了豆瓣上的评论,发现读这本书的人大多是受到了陈丹青,或是《南方周末》的强大广告攻势而买来读的。诚然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另外加一条,还由于它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豆瓣上的评论说来很有意思,好评者说的多么多么好,差评者说的却很差。誉毁参半的局面在其他书籍身上很少见。一般书总是会有一个大致方向的评论。   其实这本书本身实在是比较奇特。不厚。总共167页,13篇文章。每篇文章卖到近2元钱。似乎如同景区中的纪念品。   文字优美地近乎啰嗦,但却不显词藻异常华丽。通篇及少用句号,甚至没有,只有最后一个。如果身边没有词典字典的话,是绝对读不顺畅的。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彳亍彳亍走过来倚在我脚边。”如果是一本盗版书的话,我一定会认为是盗印出错了,跟本不会管它。于是查了字典,“彳”念chi4, 表示移动左脚;“亍”念chu4,表示移动右脚。合为“行”字。这个词表示慢慢走,走走停停,徘徊等意。哈哈,书中如此例子很多很多,如果您想提高自己的中文识字量,本书就是很好的教材。   最后一篇“上海赋”讲述了解放前的上海。与之内容相似的文章我另读过二篇,一为余秋雨的“上海人”;二是易中天写的上海,像是在<读城记>中吧?很明显,木心的“上海赋”比起来与众不同。几乎没有评论,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但却很容易让人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场景。读着读着(默读,也就是看)居然会用不标准的上海话去读,这种文字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应该是文字的本身吧。     对于身边有此书的朋友来说,与其放在架上,不如取下一读。对于没有这本书的朋友,就没有必要去购买了,除非是想提高语文水平,或是争取在高中作文中增加一点写作的技巧。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9
    hpnana    知道木心确实不是因为陈丹青,而是因为蔡康永。我觉得他的阅读还是很有品味的,但是相对比较偏,很小众,不过这也是蔡的风格,在大众媒体上玩弄大众的趣味取向。   就看了一篇《哥伦比亚的倒影》,感觉很文人,有点生涩,当人看书看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也许就喜欢这种兜圈子的文章了。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偏好,人家说好的,是人家觉得好,不要慕名去看,还是自己去发现的好,如果我们都没听说过木心,那在书架上突然翻到这些文字,也许会很惊喜。那样的所得高于预期。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2 19:2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01:10 , Processed in 0.23429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