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你的旅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4-22 19:30:45 | 只看该作者
  小清新必看!安妮宝贝书迷必看!作者的爱情经历跟我很相似,看这本书特别有感触。 阿SAM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男人,帅气又深情,整本书描述了作者在旅行途中追忆与前恋人(其实我怀疑是男的)有过的旅行足迹和感情纠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4-22 19:30:46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看这种旅游书籍,看完之后都会有想去旅行的想法和冲动。。但是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想喝咖啡的冲动大于想旅行的冲动,最初以为是一本介绍很多好玩好耍的人事物,其实还是有的。。这本更像是一本在旅行中的心情日记吧,作者的文字感觉很文艺啊~~文笔很细腻来着,导致每每看着看着就要回到封面背后,确定作者其实是男的。只能说,这本书适合我在赚了钱之后再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4-22 19:30:47 | 只看该作者
  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 总算看完了这本书
  因为上班的缘故 隔一段时间看阿SAM去的一个城市
  来不及写下很多 却因不同时间段的感受对每个城市有着不一样的向往
  从悉尼的Bondi海滩 到墨尔本的十二门徒
  从东京的表参道 到首尔的东大门
  从西贡的夜雨 到台北的夜市
  从曼谷的信仰 到小城的故事
  浓烈的情感渐趋平淡
  阿SAM都带着一种情感去记录下点点滴滴的回忆
  可能有人看了就觉得写的矫情
  但旅行就是每个人的私事 带着与人不同的感情去每一个地方
  把自己的理解融合在每个不同的城市特色
  就是自己旅行的意义
  我想书名的含义就在此吧
  也许别人去了一个地方回来后
  会将那里的美丽壮阔描述一番吸引你去
  而这本书是用个人感情代入那个地方后来勾引你去
  
  懂的人会懂这本书作者表达的意义
  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继而有着对这种旅行的向往
  我就是个感性的人
  也会期待着手指夹着根香烟在墨尔本的海岸线边享受午后的宁静
  看看现在 想想过去 想想未来
  对于现在刚入职场的我来说
  可能还沉浸于一种非现实的状态
  希望未来可以好好地在这个世界走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4-22 19:30:48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作者的博客,看了前面几篇文章对作者的文字风格很反感。一个喜欢安妮宝贝的男人,一个快把旅行随笔写成爱情小说的男人,是我最开始对作者的评价。坚持再看了几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适合的可能是那些去过作者描述过的地方的人。因为只有去过作者写过的那些地方的人才有可能于表面风景中感受到作者领悟的东西,没有对于现实的记忆,就会觉得作者的文字太矫情。
  国内写的好的旅游随笔真心少,希望能看见更多更好地文字敦促人们走出家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4-22 19:30:49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简单朴实,写的就是生活,看似游记,其实应是对与苏那段美好爱情的追忆.......书中描述作者有感悟的点,其实都是关于爱情,大部分都是苏 仅此而已.....另外照片的构图、调调以及色彩等看的不是太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4-22 19:30:51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这本书之前照例先上豆瓣看看书评,不过发现褒贬各异。有些人喜欢这种略带清新的文风,而有些人则对其嗤之以鼻,所以带着一点小忐忑我翻开了第一页。结果慢慢的发现其中的确有些不同,乍一看起来,书名好像给我们一种旅行攻略的错觉,可是慢慢读下来却发现其实作者要给我们讲述另一个故事,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个城市,一次次出发,一个个夜晚,让我们体会了阿sam内心最最深处发出的声音,不是娇柔做作,不是故弄玄虚,只是在看到眼前的景色是内心的点点波澜。很多人抱着一种旅游攻略打开这本书,收获的只是失望,可换种心态,只当它是作者旅行的感悟,杂记,私人日记去看,我想,又会是另一番风景。
  书的后记描绘作者自己对于旅行的意义,让我十分有感触,旅行需要勇气,完成自己的梦想也需要勇气,是的,去,你的旅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4-22 19:30:5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在书吧里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的,感想如下:
  
  一、书的封面比较吸引人,小清新feel;
  
  二、书的文字较少,图片较多;
  
  三、作者会在书中介绍旅途中爱听的歌,我会边听这些歌边看这本书,感
  
  觉不错;
  
  四、作者的个人情感经历占据书的很大一部分,旅游目的地的介绍较少,
  
  尤其是到书的后半段,文字篇幅更少,有点敷衍读者的感觉;
  
  五、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像是吃了份快餐,饱腹但没什么营养价值。
  
        感想就这么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4-22 19:30:53 | 只看该作者
  ffgghhhwhhjjjkkjdsssghk阿坝家具图书室长得了。…korddxx健康快乐健康快乐健康快乐健康快乐乐队里头像你好多么了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4-22 19:30:54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阿sam,不知道他大名鼎鼎的blog,买的原因很简单,刘同,说起来有些讽刺,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当当刚上架价格还是2打头的时候买了下来,后来看见刘同推书的数量不是一般多,这本书也就渐渐显得微不足道
    内容,第一本旅行书,没有比较,也就没所谓好与不好,只是觉得他去的地方跟我的想象还是有些差距,所有tips我觉得是只要有准备去那个地方的人都会知道的吧,图片的话怎么说,很有“小清新”的感觉,当然我不知道这个词会不会像非主流一样变贬义,只能说一般东西流行几年也就不流行了,所以总结就是地点大众化,图片大众化,文笔大众化
    最后我只是想ba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怀念前女友,还是炫耀多好友,又或是blog纪念周边,还是任务性的出版,只是觉得,无论哪种,都不会是我花钱的原因,所以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序二,最后夸下书页设计不错,而且很难得得没有腰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4-22 19:30:55 | 只看该作者
  我其实并不爱看游记。总觉得游记是太私人的东西,每个人的旅行都参杂了太多的私人情感,对各地的评论也会因为那些情感而变得主观。游记是给文字主人留下的旅行纪念,却不会成为即将去旅行之人的任何建议。我于是只买攻略书,喜欢那些地图、简单的景点照,它们能够给我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印象,然后让我用一张白纸的状态去接受它们,再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它们。这样很好
  
  这本书,我知道它火过一阵,有一阵子各大书店微博都在推荐它。而我单纯地因为它用了泡菜国的街道做封面就压根没有打算碰它。所以说喜好这种事情是很简单很私人的。今天我又毅然地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出来,原因仅仅是在字里行间闻到了安妮宝贝的味道。作者关于安妮的那句话我很喜欢:那个在我上学时陪伴我长大的写书的女子,尽管很多人说她做作,说她无病呻吟,可是在我心里她始终是那个人,就像那些青春记忆一般无法复制。我很清楚,简单的一句话,能够闻到相似的气息,就能够支持我看下去。到不是为了我的下一次旅行,为的大概是感受那种共鸣。
  
  看书的时间一般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这是我坚持坐公车的很大一个原因。公车上的那一段空白,成了每天读书的最好时间,我坚持在随身大包里放一本纸质书,无论站着还是坐着,上车后可以随时打开阅读(当然,日本原版的口袋本更轻巧,更适合站着阅读)。
  
  第一篇,作者介绍他现在生活的城市,那是个我不喜欢的城市,不过这并不影响阅读。年轻的爱情奋不顾身,毅然决然。身处陌生城市的艰辛,但因为对这个城市的喜欢而不放弃,初次旅行的喜悦。耳机里的录音音频正好播道演唱会的高潮,很欢快的《恋のROCK 'N' ROLL! DRIVE!》,他在前奏的时候问:大家还有精神么?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高喊:NAOHITO~上个月回国至今,我每天都在RE这段音频,但这一刻,忽然想要流下泪来。去之前,大家都以为我会在现场落泪,我也这么以为,我看着近在眼前的这个熟悉的人奋力歌唱,内心一遍一遍地默念:さよなら~念到心疼不已,这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行程,最后一次和他见面,然后别离。有些人可能就是这样,现场被太多的事物所干扰,那些很内在的情绪就会害羞地躲起来。而当最终远离,连记忆也随着时间逐渐模糊,知道听见音频脑内只能浮现出上扬的嘴角,和下巴侧面的弧度的时候,眼眶才忽然间红了起来,离别的实感扑面而来,无力阻挡。
  
  陈绮贞那首我很喜欢的《旅行的意义》唱道: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在别人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是件很有趣的事,一本书有时候并不需要太火,不需要任何的人推荐,你知道它有一些话语在敲打你的内心,那就可以看。相反,上了再多排行榜的热门书籍,如果你无感,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丢弃。就这么简单。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4 03:32 , Processed in 0.0501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