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统是靠不住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3-4-18 09:51:29 | 只看该作者
  我见到不少人批评这本书,说它的内容是充斥太多对美国的赞美,好像我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样。  这种说法很值得玩味,这么说的人,一定对这本书看的非常不认真,仔细。  仔细阅读关于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你会明白,即使已经相对健全的美国民主制度,是在多么九牛二虎之力下,才让尼克松下台的。 这样的挣扎与痛苦,以及大量的细节,是非常客观的。 这所以有人会产生貌似说教的观点。
  
  我想,那只能说明。当林达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你已经被美国所发生的一切所打动了。只是你脑子里那些固执,不愿意去这么看而已!
  =======================================
  下面,是刘瑜的专栏文章。似乎,她的观点更客观。
     
  《奥巴马的言和麦凯恩的行》   
  
  10月18号,奥巴马站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广场上,面对台下10万民众,对着话筒说:如此壮观的画面,我现在能想到的只有一个词——哇!
  
  “哇”,的确是形容奥巴马现在状态的最确切词汇。在这个西方民众对民主越来越愤世嫉俗的时代里,十万人汇聚一堂来一睹一个政治家的芳颜,的确蔚为壮观。而这个人两年前还鲜有人知、四年前才刚当选参议员、91年才真正走出校园、童年颠沛流离,还是个黑人。
  
  不过奥巴马可能已经对这样声势浩大的追捧习以为常了。一年多竞选下来,从东到西,从网络到现实,从欧洲到美国,这颗政治明星所到之处,处处引起尖叫欢呼。在一次新罕布什尔州的演讲中,台下成千上万的群众每隔几分钟就有节奏地振臂高呼:Obama! Obama! Obama! 其情景之狂热,就差人手一本红宝书了。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问:这个人到底有什么丰功伟业啊?
  
  说起来可能奇怪,奥巴马之所以收到如此追捧,可能恰恰是因为他谁都不是、什么都没做。正是因为他谁都不是、什么都没做,所以可以轻轻松松和华盛顿当前的权力集团划清界限,和美国现在的经济风暴和外交泥沼撇清关系,以一张清新的面孔出现,举着一块“改变”的大牌子,在美国四处出击.。
  
  当然也不能说他“什么也不没做”。奥巴马说了很多,而且说得很动听,对于政治家来说,说就是做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说他要给95%的美国人减税,只给5%的有钱人加税;他说他要推广全民医疗制度;他说他要开发清洁能源,从而停止“向中国借钱,再把这个钱送给沙特阿拉伯去”;他说他要从伊拉克撤军,和伊朗谈判劝说他们放弃核计划……总之,奥巴马世界非常地美轮美奂。而且奥巴马的演讲技艺高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调节得炉火纯青,上一句高屋建瓴地讲到“伟大的美国梦想……”下一句则动情地说“我小时候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这边饱怀同情地说“我知道你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养老金被金融风暴席卷而去……”,那边则愤怒声讨“那些贪婪的石油公司CEO……”难怪广大选民为他神魂颠倒。对批评他“光说没干”的指控,奥巴马反击道:“谁说言辞没有意义?‘我有一个梦想’,难道不是言辞吗?‘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无可畏惧’,难道不是言辞?”也对,政治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唤起公民对未来的信心,所以能说会道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家的天职。
  
  相比之下,麦凯恩就是一个很糟糕的演讲家了。他在几次总统辩论中,都显得罗里啰嗦,毫无生气,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对大多问题的回答都是“我知道我可以做到——”。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选佩林做搭档,他支吾半天只是绕着“佩林非常关心特殊需要的家庭”这个论点兜圈子。好吧,“关心特殊需要的家庭”的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社工志愿者,但离总统还有一定差距吧。最后麦凯东拉西扯竟说到:“她先生也是一个很强干的人”。就算她先生是个很强干的人,但这和总统选举的关系是——?
  
  其实相比奥巴马,麦凯恩倒是可以说政绩丰厚。奥巴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麦凯恩当选,那我们就不得不忍受布什的第三届政府了”。事实上,麦凯恩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与布什政府大相径庭——他是共和党里的改革派,而不是保守派。是他推动了限制“软钱”的选举筹款改革,是他力图消除特殊游说集团在华盛顿的影响,是他推动反虐俘法案并主张关闭臭名昭著的关塔纳摩监狱……在很多问题上,他能够跳出既得利益集团的堡垒,保持特立独行的姿态。这也是为什么不但民主党人、很多共和党人也对他不能认同的原因。
  
  奥巴马的高歌雄进,不禁令人思考现代民主和演说煽情的关系。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民众都渴望魅力型领袖给国家机器一个人性化的“界面”,所以善于煽情、令人激动的政治家往往是激活公共生活的一把钥匙。但另一方面,煽情又容易淹没人们对问题理性公正的思考。韦伯曾说:“与民众缺乏距离,是政治家最致命的邪恶之一”——对,他说的是“缺乏距离”,而不是“保持距离”,因为一定的距离为冷静思考提供空间。一个政治家站在演讲台上,面临的不是一个个可以协商辩论的人,而是一片黑压压的“群众”,群众的情绪不但具有传染性,而且会自我强化。当奥巴马用渐进的声调甩出一串串“Yes, we can change……”的排比句时,他不是在理论,而是在催眠,台下热血沸腾的群众恐怕也早已融化在集体的汪洋大海里,无心去条分缕析他的许诺、考察细节里的魔鬼了。
  
  比如,奥巴马话语的核心之一就是他的“仇富修辞”。在他历次演讲和辩论中,我们都反反复复听到他提到“布什-麦凯恩只给那些最有钱的财富500公司CEO们减税”,而他自己的方案则是“给95%的美国人减税,只给顶层5%的有钱人加税。”这个说法当然够煽情,但是后来很多评论员都指出,奥巴马怎么可能给95%的美国人减收入税呢?由于各种税收返还政策,美国底层40%的民众本来就不交联邦收入税。奥巴马更不会向公众指出这个事实:美国5%顶层收入者已经在支付美国联邦收入税的60%左右(他们的收入比例是37%),进一步加税很可能伤害创业环境,从而影响底层的就业机会。再说“布什只给华尔街CEO减税”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事实上布什的减税方案针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减税幅度上来说,对中下层的削减幅度比对上层还要大,但是大多奥巴马阵营的人不去计算减税的相对额度,而去宣传它的绝对额度,从而得出结论美国的减税大多流向了顶层的有钱人。如果你本来只交2块钱的税,而我交10块钱的税,你减50%减去1块,我减30%减去3块,这么皆大欢喜的事,在奥巴马阵营就会变成“布什的减税75%的好处都流向了精英阶层”。问题是你本来就只交2块钱的税,怎么给你减去3块呢?
  
  事实上奥巴马也知道即使再给那5%的精英加税,也不可能加多少——虽然他已经许诺把这笔钱花在教育、能源、环境、养老、医疗……等上面了,好像这棵摇钱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似的。这种让95%的美国人和5%的美国人对立起来的做法,与其说是真的旨在改善政府的财政赤字情况,不如说是一种用于动员选民的煽情修辞:看,那些有钱人!不能便宜了他们!
  
  当然不能说两个候选人输赢仅仅取决于他们的煽情能力。正如奥巴马所说:他领导的不仅仅是一场竞选,而是一场运动。麦凯恩落后于奥巴马六个百分点,可以归因于他们的煽情能力、风度气质、言谈举止,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们的政策取向和背后的社会思潮。布什政府下经济动荡、外交失利、民怨高涨,人们开始厌倦与共和党有关的一切。麦凯恩再代表共和党的改革势力,也将被当作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里根时代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已经渐渐被布什政府耗尽,美国的新左翼时代即将到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麦凯恩的选举策略是什么也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坐在哪条船上,以及他们船底下的历史河流,正流往哪个方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3-4-18 09:51:30 | 只看该作者
     初看书名,我以为描写的是美国制度的不好,总统工作上的靠不住,阅读以后就发现跟我想的大不一样,作者是在描写美国分权制约机制的好,因为制约与平衡,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总统的权利是受到限制,受到监督的。
     其实,对于我这个普通百姓,美国这个名词总是不时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但是我却没有真正了解它,可能是它出现的时候总是带有负面的印象,所以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怀有偏见的,主观的想法,希望从文中找到与我的想法一致的思想……看了书我才知道,自己太主观臆断了,因为不了解就说美国不好……就像是他们不了解中国说中国不好一样……
        书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和有质疑的。比如说:“《独立宣言》美国人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的思维方式中,尊重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成为基本出发点。”我想就目前来说这尊重每一个个人的生命只限于拥有美国国籍的人。
      书是1998年写的,所以有些观点和看法可能因为10年的时间而变的有些不符合实际。总的来说,这本书还不错,让我了解了美国的平衡制约制度,虽然这个制度有些地方还是让我存有质疑。平衡制约的机制很不错,可以杜绝很多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中国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应该学习一下。但是并不是说美国的制度就是完善的,而中国的制度就不好,各国都有各自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都需要不断的完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3-4-18 09:51:31 | 只看该作者
  花了大概一周时间,看完了政务院的同学推荐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在两三天之前就看完了,但拖到今天才写看完的感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没有mood吧~
  
  此书由在美国生活了颇长一段时间的华人所著,作者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和事例为读者描述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没有高深晦涩的专业词汇,只有通俗易懂的解释,所以,在这里我也推荐你有空的话能看一看,了解一下大洋彼岸的政府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一开始就介绍美国开国先驱们的看法:人是不可靠的,制度才是可靠的。于是美国开国先驱们为美国政府机构做了很多手脚,切割权力,相互制衡……很多很多。。。有了“人是不可靠的”这个概念,就比较易于接受接下来的内容了。这个作者高明啊。。。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或者说看到一半就产生的想法以至看完还存在的,就是美国政府机构的官员的守法观念普遍都挺强的,因此他们敢违抗自己顶头上司,甚至是面对总统的处理体制之外的命令(就是领导要你做不合规矩的事),他们宁愿辞职,也不肯乖乖就范(“水门事件”中,总统辖下的司法部长都自动请辞了几个)。
  
  我想,为什么他们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做违法的事情呢?或许是因为这些官员,即使不吃皇粮,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出路吧。另外法律体制的完善,能成为漏网之鱼的机率很小,而一旦事情败露被抓,将会承担更大的法律后果,也是一种很大的威慑。于是,在这“胡萝卜+大棒”(不做官还能有其他不错的工作+犯法就什么都没了)的策略作用下,这些官员大多能够中规中矩地干活。
  
  或许有人会问,不听领导的笛子,难道就不怕报复?按照作者介绍,在美国嘛,如果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你,迫害你,你可以去控告政府对你进行政治迫害。在美国的宪法中,如果出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抗争,法律是相当倾向于关照公民的,因为公民面对政府,就像一个小小孩子面对一个大大人。(这本书也有介绍美国的宪法,但我不想在这里给大家介绍,讲起来一匹布这么长,很累的)正因为有了法律作为后台,因此在美国做官,只要你依法办事,还是没多大后顾之忧了,当然了,如果没有一点成绩,下台也是必然的呵。
  
  再来一个是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制衡。按书中描述,美国总统只是一个管家,对,管家而已,真正的主人是美国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他们的总统就相当于一个给美国人民打工的超高级白领。因为总统是一个打工仔,所以代表美国人民的国会大可不必给面总统,该骂就骂,该赞就赞,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而国会对总统,即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国会听证会就是让总统在国会接受质询(多少带点法官审犯人的味道),而且整个过程是全国直播的!你能想象咱们的最高领导,算了,咱不说中央,就地方的一把手好了,你能想像在职的广州市长,在电视机里接受质询么?而且面对一连串的问题,还必须如实做出回答,不可说半句假话(对某些问题如果有正当理由可以不回答)。在美国,作伪证可是很重罪的,白宫性丑闻事件中,克林顿就是迫于压力,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了“我说谎了”(貌似他这个谎是对调查人员说的)。
  
  还有一个是他们的司法机构里的独立检察官,当年调查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独立检察官,是由总统任命的司法部长任命的,就是说,我叫我一个手下去调查我的老大。。。够刺激吧?我的手下还真的对我的老大进行穷追猛打,老大急了,让我撤了我这手下,OK,撤就撤吧,你踢走我条o靓,我都唔捞喇。于是,第一个调查水门事件的独立检察官(是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一个大学教授一下子就成了司法机构的人,而且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果然够独立哈。)在总统尼克松的威逼下,被司法部长解职了(正确的说是司法部副部长)。但是这件事没有就这样了结,反而越演越烈,第二个独立检察官很快就出来了,在司法机构和新闻界的穷追不舍下,水门事件的真相浮现在公众面前,尼克松为了不被弹劾下台,主动辞职。。。这样也好,换取不用坐牢,安享晚年。(在美国的制度中,可以允许嫌疑人通过说出真相来换取有限的法律利益,如不被起诉,或者判少几年,这个利益的大小,要看嫌疑人涉案深不深,危害性大不大)尼克松真的是安享晚年喔,因为按照美国法律,宪法赋予尼克松的公民权利并没有被剥夺,因此,谁也不能有“痛打落水狗”的行径,否则你就是政治迫害,所以说,不混这行,也还是有其他出路D...
  
  最后就是一个美国的两党斗争。平时看民主党和共和党斗得不可开交,但政权移交时却没有出现过动荡,书中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理念,就是维护宪法,因此宪法不允许的事情,他们都不会干,所以即使斗得再厉害,也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我倒从另一个方向想,他们真的是在这个信念的作用下才既有斗争也有合作的吗?不一定吧?有共同的基本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吧?呵呵。
  
  先假设两党的利益只存在于美国范围之内,得到美国,就得到对他们了来说的最大的利益,你猜他们会不会斗个你死我活?但现实中,美国的利益只存在于美国国内吗?NO...美国的利益遍布全球,因此,尽可能最大量地攫取全球的利益,才是他们的目标。搞乱美国就达不到这个目标,所以,他们能够合作,政权交接能平稳进行。他们的内耗都是台面上的内耗,他们的内耗是为了能够攫取更大的利益,拿到更大的蛋糕来分,不像咱们的,台面下暗地里的内耗,只能让面前的蛋糕越变越小,眼看蛋糕越变越小,还不加紧斗争,争取分多一点呀?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对比。。。唉。。。人性呀~就看怎么利用了。。。
  
  不可否认,美国社会的确是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社会,多数人还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的,少部分做了非法勾当的人中,多数还是会被绳之于法的,只有极少数能够逍遥法外。这就是美国隔着一个太平洋给我的印象。这个不但取决于他们从小就进行的守法观念以及守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观念(他们的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读公民读本,认识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还取决于一个制度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呀。。。
  
  对比中国,我们的法制教育甚是落后,邓爷爷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这个也适用,对法律体制的建设要抓得硬,对民众的法制教育也要抓得硬,但这必然损害到某些阶层的利益,只希望处于金字塔上层的人能够尽早意识到,他们的利益是在全球,而不只在中国,如果中国的利益所在能像美国那样,或许我们的境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说到制度,我一直有个幼稚的构想,现在说出来给大家拍拍砖。
  
  就是中央选拔一批人,下放到各个市,当个独立监察官。专门监督当地市委市政府成员。每个市两个,以保证其不被收买。如何考核这两个独立监察官的政绩呢?就看你抓的官员违法案件的数量占两个人总共办案数量的比例。这样就可以防止监察官为求政绩去陷害别人,也可以保证某地方政府普遍清廉而导致办案数量少的时候难以考核。在这里,多和少只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数量。为什么要两个呢?防止被收买嘛,如果其中一个被收买,另一个还能继续抓,如果检举了一个独立监察官的堕落,政绩加倍算,呵呵~如果两个都被收买呢?其实暗中有第三个监察官,是不公开身份的,专门监督两个公开的监察官。因为市里面有独立监察官,于是下面的县,镇的纪委部门,如果遇到调查阻力,或者有什么举报,都可以直接找独立监察官,由独立监察官施加压力给县纪委查办县里的案件。这样每个市要有三个由中央下派的专业官员。考虑到中国的市这么多,而且,侦办关于违法事件需要的周期挺长的,所以,这个构想,不可行(当然不可行啦!如果可行,中央早就这么做咯!难道我还聪明得过中央那帮人呀?)。
  
  还有,这个措施对三个监察官的品德素质要求相当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独立嘛,你家里人不能在你所在的那个市里,另外要顶得住威逼利诱,所以,人治的味道还是相当大的。按我的理解,法治的基本理念就是: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不能靠人,要靠制度,而在这个制度下,一般人不需要很高的品德素养,就能够办好事。
  
  突然想到我们的政府对官员的思想品德要求,以及很多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没有效果是另一回事),怪不得说我们的社会是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为什么?因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品德要求高,整天搞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因为对制度没信心,才要这样搞嘛。如果对制度放心,不如依靠人,那一般人的思想品德素养就够啦,何必整天高喊那些口号开那些学习会呢?中国的法制建设呀~法治社会的来临,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呢?应该能吧~还有60年喔(我有信心活到80岁哈)!呵呵~
  
  说了一大堆~其实里面有很多废话的哈~记惯了流水帐嘛,即使写这些也难免会啰哩罗嗦的~因此对大家有耐心看完我也没抱很大希望(涉及政治的东西,也没几个人有兴趣的啦)~呵呵~
  
  但我还是希望有空,而且想了解美国政体的同学,能够看看这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我有电子书喔,txt的,不会很长,可以放在手机里看~我就是用手机看完的呵~我花了一周时间才看完,是因为我在睡觉前和上课无聊时才看D...呵呵~
  
  好啦,就此打住,不废话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3-4-18 09:51:32 | 只看该作者
  1.看了《越狱》的片子,看了《货币战争》,虽然将信将疑,但仍将美国总统想象得很复杂。以后背后网有庞大的黑幕操纵集团,总统不过是一个利用的工具。不料林达此书通过“水门事件”将总统的权利与体制、新闻、民众等等全方位的牵制,似乎在如此大白天下没有黑幕的可能。果真如此么?
  
  2.一直感觉美国总统有点企业CEO的感觉,既管理又要受董事会、股东们N双眼睛的审核,虽然位置不好坐,但毕竟风光,还是许多人趋之若骛。
  
  3.还是挺羡慕美国体制的自由和民众的理性的!东方人内心深处还是有皇权与阶层分明,无论中国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3-4-18 09:51:33 | 只看该作者
  韩国新闻网报导说,网路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三韩国民众渴望与中国一战以洗涤韩战耻辱。
  因为,抗美援朝时,我们的部队攻占过汉城。
  
  联想到近年来,韩国人的意淫指数直线上升的趋势,中国人基本上除了不爽之外,基本上都抱持不屑的态度。
  历史不是随便乱说的。5000年的东西就放在那里,苍蝇嗡嗡而已。
  前天,居然还看见一个新闻,韩国的专家又考证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的后裔。
  所以,基本上,他们应该马上写一本小说般的历史,把佛祖,针灸,中医,粽子,屈原,乃至中国整个版图均属于韩国的意淫整合起来,一本韩国版的《鬼吹灯》就成型了。
  
  中国人的视野实话说,也是有缺角的。毕竟,千百年的宗主国做惯了,周边小国历来是藩属之地,他们的皇室继承都要报备,受到侵略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求中国皇帝的庇护并依靠中国军队为他们击败侵略。因此,中国人漠视了其作为国家和独立的民族本有的自尊心和国家地位。在这一点上,和我们太多人无法理解美国政府和总统的政治以及决策原理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所以,别看现在开放了,网络上的愤青们的多数帖子,都是无知的发泄。除了提供别人把柄,没有什么意义。
  
  最近,重读了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他将美国的政治和决策体系用非常形象的简单语言勾勒清楚。使我认识到美国的民意、中央决策、立法和政府之间的拉锯与制约大约是怎么回事情。也同时明白,美国总统并不是我们觉得理所当然说了算的职位,其实他的命相比我们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首脑来说,要苦得多。明白了这些原理,再来看美国援助地震捐款为什么那么少,为什么今天才通过了一个完全不涉及捐款的众议院决议支持中国抗灾,这些事实制药明白了他们的运作,就能理解了。而网上对比强烈的奥尔良飓风中美军的表现和我们解放军的表现有如此巨大的不同,虽然也令我强烈自豪,但是理性上我也明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国民自卫队和我们军队的区别,加上美国国民性和中国的不同,才是导致这种区别的根源。
  
  原本,我也是非常羡慕美国的政治体系的,他们的原理设计实在是太精妙。一直在疑惑,为什么咱们中国人就不能使用这样的体系呢?现在开始逐渐有点明白的头绪了。美国的政治体系是基于美国人的国民性等各种因素上设计的,我们东方的国民性在儒家等各种传统文化的薰陶下决然不同。这两种国民性不可用一个标准来比较优劣,完全照搬按照美国国民性设计的体系,强加于中国人头上,肯定会出问题。政治的体系虽然属于上层建筑,但是政治的力量,依旧无法抵抗千百年来文化锻造的民众基本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全盘西化,实在是愚蠢的。儒家和佛家均指向不二的“中道”。中国人要做的,就是应该在长期的时间内,吸取美国体系中可用的元素,来设计吻合中国国民性和文化价值体系的自身的体系,那才是正途。否则,就是照方抓药,无视病者的庸医。
  
  这些道理写下来似乎依旧是陈词滥调,但是自己有所体察后,才知道和照本宣科的复述,自己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了。
  
  至于韩国,我们也要体谅一向藩属和岛国的国民性带来的狭隘,意淫是他们的事情,我们无需太过认真。中国文化哺育了高丽的文化之后,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们百字孝为先,孩子长大了,他们必然会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必然会有反叛父母的青春期,更何况,这个母亲已经很久身体欠安了,最近刚刚恢复了点元气而已。相比大唐气象和大明的鼎盛之时,母亲目前还是在康复期间。孩子们,就让他们自己去闯一下吧。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明白谁是给他魂魄的亲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3-4-18 09:51:3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第2本,还是没有了解为什么要用书信体的格式,个人觉得很没有必要而且在这里有些束缚写作。
  
  除了格式,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详细透彻的介绍了美国的制度。对于我这样的门外人来说长了很多知识。
  
  不过,确实亲美,看着作者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在那里唠叨美国的国父们是多么的没有个人私欲,多么的为民主体制着想,实在是有些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3-4-18 09:51:38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关天茶舍以前常有林达的帖子,他在天涯的网名DingLin2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看,他很多没有收录书中的文章,在网上也有发表。而且,以前住广州的时候,《南方都市报》的言论版有一个专栏叫“美国来信”也常看到他的文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3-4-18 09:52:06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起来,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尽管里面的很多历史,很多对美国制度的介绍我都曾经涉猎过,我还是津津有味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上面一些人说这本书写太细,我想这可能与对读者的定位有关.毕竟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包括对美国一无所知的人读得下去.
  中国最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摆脱了意识形态灌输的公民,对我们来说,林达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罗尔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3-4-18 09:52:07 | 只看该作者
  言兑网www.yandui.com是意见、观点、思想的文字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言论、观点、新闻信息等以语录的形式纪录下来,提供给更多的人去分享、评价、共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3-4-18 09:52:09 | 只看该作者
  那年在火车旅途上看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
  后来后来便买了这本《总统是靠不住的》
  直到今天
  我仍然有些后悔
  后悔当初竟让这样一本书在我17岁之际了解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与共和,让我彻底思考了一些或许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也开始思想的真正启蒙
  人需要的东西很多,如果把这本书对我最深远的意义一言蔽之
  就是的确是一本思想启蒙读物
  应该不容错过,特别对于思想开始成熟阶段的年轻人。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22:16 , Processed in 0.0469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