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统是靠不住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3-4-18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一周前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昨天又刚刚把这本书读完,感觉两本书叙述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如果说上一本书写的是“自由与代价”那么这本书也同样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制约与平衡”。
     
  
      这本书从199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入手,中间用了大量篇幅在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上,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三权分立,而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在美国,总统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政人员,有工作,又薪水,无休假,仅此而已,这一点和中国是极不相同的......
  
  
  
          另外就是介绍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主要区别,即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没想到在这本书里边找到了答案。另外还介绍了美国的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这一点也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可能作者有些刻意的美化美国,但对于我这种对美国几乎没有任何了解的人来说,至少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些客观的关于美国的事实,我觉得这就够了,至少看完这本书不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相反,会觉得这些个小时利用的很值得!
  
  
      另外看了有些人的评价让我很不爽,什么叫“读书无用论”?难道打网络游戏就有用?还是看爆米花电影有用?有用没用是就个人而言的,也许读一些与自己专业或者是工作无关的书确实不会给你带来财富或者地位上的变化,但是读的书多了,自身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增加,慢慢地就产生变化,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你就会用上了你无意中读到的某个知识了。所以,多读书,绝对没有害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3-4-18 09:50:59 | 只看该作者
  是总统如何,是三军统帅又如何?
  你依然要在大众面前透明化,你依然不能随心所欲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总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在牵扯你、瞅着你。
  关于这个庞大的国家,你想肆无忌惮地放开你的双手,一旦魔爪伸到了不该伸的地方,那么,对不起,这条白宫之路,走到头了。水门丑闻就是最好的例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3-4-18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写得不够有趣,比第一部的可读性差了好多。感觉作者写作的目的不再单纯,好似是为了出书而写作,而不是如第一部一样,像写家信一样,将一个个故事婉婉道来。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从中吸取到了营养,增长了见识,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甚了解的东西。      第一,独立宣言,称人有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力。是美国宪法的核心思想。起草人是杰弗逊。两百多年前,人们就有这样的思想境界,难得。美国宪法在200多年里几乎就没有修改过,难以置信,参与建国的这些人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自由平等的思想能这样深入人心。最难得的是,这些不是一些空话,大话,它已实实在在的融入了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这些建国元勋辛苦打下了花花江山,却没有去想着如何瓜分权力,而是设计了一架机器。(向这些伟大的人致敬。美国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他是南北战争中北方的三军统帅,战争一结束就回老家自己的农场了,抛下了唾手可得的权势。最后还是被大家推选为总统。当选后就是花了点钱请大家喝啤酒吧。现在的总统选举,花费都以十亿美元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3-4-18 09:51:01 | 只看该作者
  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居然有一天会被这个国家的制度弹劾,那是很奇怪和陌生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二十世纪的确发生了。
    
  为中美建交做出“赫赫”贡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很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下野了,其实,中国在几十年前也有过下野的总统,他姓蒋。只不过,对现在还活着的二十世纪生人来说,中国的这位下野过的总统,实在很面具化。而尼克松总统则让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大跌眼镜。
    
  《总统是靠不住的》说的就是让尼克松辞职的那个被它作者形象比喻为“收银机”的美国的“平衡和制约”制度。整个“水门事件”占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二,此后的三分之一是当时的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
    
  尼克松因为“水门”差点被弹劾,他在被国会弹劾之前,辞职了。克林顿在此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得到了连任,但却整天缠于种种官司,还因为昂贵的律师费差点陷入破产。
    
  整个故事有一部分是儿时很熟悉也很困惑的,现在,林达站在他们接触的美国土地上,翻开美国的资料,提供给我看的这个庞大的平衡和制约体系下,原来总统不过是个不断被监督的大管家。
    
  有一种理想世界,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不断显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的“桃花源”,人们都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梦想世界,而怎样去将这个梦想世界构筑出来,则很少有人去考虑。直到,“五月花”启航之后。
    
  很多很多人,包括华人去那块号称“新大陆”的地方,其目的就是要营造一块“梦想世界”,然后,经历了百年,他们将这个梦想世界变成了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的建立,又经历了很多思想的构筑,但其中没有一个人提供自己的名字代替这个理想,他们那群人,制造了林达所说的“收银机”。
    
  在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里,林达提到的这种忧虑是所有美国建国者的忧虑,然后这种忧虑成为此后所有美国人的忧虑,且为何这种忧虑将一直存在;而这现在这本《总统是靠不住的》则用两个总统的经历说明,这种忧虑在它已出现之时,就有人开始将忧虑所针对的对象进行控制。
    
  林达所谓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人靠不住,人为何靠不住。自古以来,天下人都知道功利都是诱惑,绝大多数人都没法在诱惑面前不为自己打算,当他们为自己打算的时候,旁人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那么,如果这个人是国家的领导人,他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甚至三军统帅的时候,用什么可以阻止他为自己的私利破坏大家都利益呢?所以,总统是靠不住的。
    
  既然都知道存在这个问题,那么两百年前的那些人是怎么开始想办法去制约总统的呢,这本书说的就是整个平衡和制约。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怎样让美国宪法继续维持下去。
    
  我觉得林达用“收银机”比喻这个制约体系很有趣,因为美国是个很喜欢用简单化自动化的程序完成某些看上去很复杂的运行的。中国人会使用算盘上千年,而美国人会在短短几十年之内用计算机代替很大的运算,中国人讲究那些含蓄细腻的交流,美国人讲究取得实效。
    
  从林达的这本书里,看得出来,美国官场上的运作远远比中国官场简单太多了,特别还要假定法院方不算官场的话。
    
  阅读这样的书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着中国,我想这就是林达写书的目的。而我,同样在看书的时候,不断地想着中国,思考着中国。
    
  甚至会问,中国人的聪明劲为何没有想过用这样的平衡和制约方式来提高我们这个华夏土地上的行政运作呢?也许,我们的聪明更能想出来更为先进的运作方式,可惜,至今,我们的官场依然是一片灰色的雾蒙蒙。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4902769&BlogID=150117&ampostID=23910859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3-4-18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水门事件来深入浅出地分析总统在美国所处的位置和他所拥有的权力和需要承担的义务。通过克林顿的竞选来介绍美国竞选的特色。洋洋30万字,读者却读得一点也不枯燥!美国的政治制度绝对值得广大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好好膜拜一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3-4-18 09:51:03 | 只看该作者
  P45
  - “革命”的结果不过是换了强权人物,只是不叫“皇帝”而已。
  
  P48
  -   美国开国者们对于腐败的忧虑,从根本概念上来讲,和我们从小所熟悉的要“拒腐蚀”的忧虑,是不在一个着眼点上的。他们的出发点,不在于定位一群“革命者”有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社会,诸如“香草花毒”或是“大染缸”之类的“腐蚀污染”,而是着眼于来自权利机构本身可能发生的内部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威权的催化作用下,无法保证“总统”不逐渐演化为事实上的“皇帝”。
  
  P173
  -        “国家利益”是一个当权者最轻易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遮羞布。
  
  P180
  -   美国的议员很忌讳“党性”二字,就是说,他们不会仅仅根据自己的党派归属,就做出表什么态、投什么票的决定。因为美国普通民众是非常鄙视那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党性”的。他们要求他们选出来的代表,不论他是哪一个党派的,他们在国会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应该是人民的立场,而不仅仅是“党派”的立场。
  
  P194
     “我尊重和接受最高法院的裁决”。
  尼克松去世时,所有在世的美国总统们,都出席了这一隆重的葬礼,并且向他表达了他们对他的怀念和尊重。我想,就凭以上这个声明,尼克松总统也无愧于这样的尊重。
  
  P199
  -   在美国总的来说,生活选择很多,这对于上上下下都是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上层人物的有选择方向和普通人不同,但本质都一样。这些看上去和政治制度毫无关系的因素,实际上对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和平政治交替权力交接,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政治家更容易还原为本来意义上的常人,而不是异化成一离开政治官位,就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政治动物。而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都必须具备这种把政治家还原为常人的能力。
  
  P215
  -   我这辈子只有站在这个纪念碑(越战纪念碑)前的一刹那,相信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是有可能的。
  
  P260
  -   华盛顿在交出军权时,只说了几句话:“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推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尊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议长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上海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推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起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这一历史时刻就这样定格在美国国会大厦悬挂的巨幅有华丽。这一刻对美国非常重要。它确定了美国的的政府和军队的关系,也反映了美国建国者们对于枪与政权的关系的思考(对于“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名人名言,不知作何感想?)。美国是一个依靠武力打下江山的新国家,可是,在最初的一刻,他们就理解,这个国家是决不能用武力来管理的(所以说,强制拆迁一如既往遭到人民的反对),因为这个国家是美国人民的。战争结束了,枪必须交给人民。
  他们,包括华盛顿在内,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不论是出于智慧还是理性,他们对于美国人民的个人自由的尊重远远地超越了对于一个英雄的崇拜。
  
  P262
  -   这种基本态度(国家的存在方式和管理方式,友大家协议决定,不是某个能“镇住”人民的“伟人”决定),使得美国在以后制定宪法和建立政府的时候,永远避免了期待和寻找一名“伟人”心态,也使得美国再也没有产生过由强权形成的张力。当几年之后,他们开始制宪,开始建立政府,开始需要一个总统的时候,他们基于这种最初的概念,才会发生这样的考虑。就是在第一个总统诞生之前,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不是寻找一个伟人,试图赋予他足够的强权,以便控制住美国的局面。相反的,他们考虑如何推选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同时限制他的权利,使得总统和政府都无法干涉人民的生活,使得自由自在的美国人依然自由如故。因此,美国和所有国家一样不乏伟人,但是这里的伟人没有一个与强权有关。
       也是由于在这个概念之下,当这个总统上任时候,在美国,没有一个人,包括总统本人,会试图去强调这是一个高瞻远瞩、英明决断的伟人。美国的民众也习惯于对总统没有这样的要求。总统和他的同僚们,至多想证明的是,他们会比别人犯更少的错误,更忠于职守。至于美国民众,他们指望的是推举出一个人出来管理公众事务,从没有想过要弄一个人出来“镇住”大家。
  
  P268
  -   在美国,一般来说,总统的政绩由其所在任期内通过的立法的质量和数量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P269
  -   总统提案是否能成为国会的立法,实质上就转换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一阶段的行政主管给美国所走的道路提出一个设想,美国人民考虑之后,作出一个决定,他们到底愿意不愿意朝这个方向走,能走多远。
  当然,这样的制度设计,也许扼杀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伟人的宏大抱负,也许,使得美国人民失去了一些“起飞”的历史捷径。但是,他们愿意支付这些代价的原因,正是他们不愿意冒险失去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依然回到一个最初的忧虑,他们担心政府和公仆的异化,他们担心失去他们的基本权利,那就是,两百年前托马斯杰佛逊在《独立宣言》中写到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在一个总统给民众带来好运的时候,大家就愿意放弃自己的判断,完全被动的接受强权的安排,那么,他们从此也必须接受强权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厄运。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民众面对强权的恩赐,就愿意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利的话,那么,明天强权落下一个苦果,那就不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连挣扎的余地也不存在了以美国人才认为,失去制度对于人民权利的保证,就失去了一切。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对一个总统的信赖过活。他们会说,总统不也是一个凡人吗?而人是靠不住的。
  
  P277
  -   基于“平衡和制约”的理念,罗斯福总统并没有能够大刀阔斧的成功,但是,只要是他的努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那么他的一些理念,都会在后来一步步逐渐得以实现。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对于任何一个理念,不论是推出这个理念的一方,还是持谨慎态度、甚至反对态度的一方,他们的争执必须是理念的争执,而不是打着某种旗号的党派之争或是政治利益之争。对于这一点,美国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P282
  -        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直接民主的适用范围已经不再限于“小国寡民”。
  
  P283
  -   美国选举制度的设计,必然的结果就是给国会带来了全美国不同地区民众的不同声音。这也必定使得国会从此“永无宁日”。他们必然会不停地激烈争辩,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他们也必然要为了共同的利益协调和妥协然后又是新的矛盾、新的妥协。美国国会永远不会看上去谦和一致,但是,美国却正因为如此而平稳统一。
  
  P316
  -   承认多元文化还不仅仅是对一些“新奇玩意”的好奇心,它包含了相当彻底的平等思想。尤其是对于种族问题,美国自由派更多地表现了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他们认为,没有一种文化是更为优越的,只是价值体系不同。
  
  P317
     超越个人经历而保持理性
  
  
  P340
  -  他们(美国自由派人士)无法接受的,是保守派确认只有一种价值观。在他们的价值观内,就宣称“对的就是对的”,出了他们的价值观,就判定“错的就是错的”。不论你所坚持的这种价值观是多么的美好,当你要求这个世界只局限于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当你的价值观不仅仅表现在严以律己还发展成苛以待人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就可能是禁锢思想的,也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很容易走向极端。
  对于价值观的唯一认定,一走极端就是排斥异己甚至迫害异端。这在过去和现在,在美国和其他地方,都屡见不鲜。道德观和宗教信仰一旦走向净化,就可能发生迫害异教。北美洲从一开始移民,就有过清教徒对于教友派的迫害。民族自豪感一旦走向极端,就可能走向种族歧视甚至种族奴役。这在美国历史上,有过对印第安人不公平和对黑人的奴役。政治理想一旦走向极端,就可能发生政治迫害,比如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教训。
  事实上,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逐渐醒悟,并且逐渐从各种各样的狭窄走向宽容的历史。只是有的地区醒悟得早一些,有的地区醒悟得晚一些罢了。应该说,美国也不例外。只是,宽容是要支付代价的。它的代价就是把价值评判交给每一个个人。它的限度是不得伤害他人。这样,人们有了无穷无尽的价值选择,也开始有了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在本质上有别于一个“纯净”而狭窄的社会,强加给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痛苦的。
  
  P343
  -   而政教分离的更进一步的意义,就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彻底脱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3-4-18 09:51:04 | 只看该作者
  总统靠不住的逻辑是人是靠不住的,但实际上制度也不是完美的,美国的制度与其目前处于世界顶端密切相关的。试想,若不是最发达的国家,大家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呢?换一个角度来说,若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事情便会因此不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3-4-18 09:51:0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真是喜欢小题大做。像辛普森那件案子,明摆着有罪,怎么能就因为检方调查程序有问题就判他无罪呢?行政和司法本是一家嘛,不是想判谁就判谁,费这么大劲干吗?再说“水门事件”这事儿,就是几个小毛贼窜到竞选对手那里偷点东西,事情败露后总统和手下想方设法把事情瞒起来,这也是为了不破坏总统和国家的光辉形象啊,怎么就因为这点小事把总统开掉呢?怪不得当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替尼克松觉得冤。
  
  美国人还特喜欢大题小做,什么政体呀,法律呀,在他们眼里就像是“收银机”一般简单。他们竟然认为是人就会犯错,必须要对掌权的人予以足够的监督,就像是收银机使收银员不能作弊一样。料他们也没见过我们的人民公仆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他们永远也不能明白青天大老爷对一个社会的推动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他们竟然自找麻烦地定了一个“三权分立”的制度,把立法、司法、行政彻彻底底地分成了三块儿,三者相互监督,在许多大事小情上谁都不能一句话说了算。更过分的是,他们竟然还搞了两党制,一边是坚定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保守派,一边是信仰多元与平等的自由派,搞得双方都小心翼翼,生怕被对方抓住了把柄,累不累呀。瞧瞧你们那总统,顶大也就是个大管家,想推个啥政策必须要经过国会同意,真是枉费了超级大国总统在我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要知道我们平时骂的都是你们的总统啊,我们都以为你们那些混账政策都是他拍大腿想出来的呢!
  
  美国人的头脑还超级简单,他们以为对任何原则的坚持都是需要代价的。所以,他们宁肯让一些看起来明显是“歪理邪说”的话语存于世上,因为他们天真地以为今天因为某种言论是错的而对其进行打压,明天就很可能以同样的借口对任何异己言论进行打压,那样就会导致言论自由的破坏。有没有搞错呀,不对的就需要打压,还要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然后,你让外交发言人对着镜头说“我们一向尊崇言论自由”就可以了,用得着费那么大周折么?
  再比如,他们竟然天真地以为做官就是要承担责任,你被当地老百姓选出来,就是要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他们竟然傻到专门设个电视频道整天直播国会开会,让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那个州、那个县的议员有没有为自己说话。所以,他们经常在开会时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唉。可怜的美国人永远也不会领教“全票通过”是何等振奋人心和皆大欢喜的场面。
  
  美国人还特喜欢杞人忧天,整日为了堕胎、死刑等问题争论不休。他们中不少人将这些行为认定为人类的异化,觉得杀死自己的同类是件很难以理解的事情,觉得今天可以堕胎,明天就可以杀婴儿了,这些人真是想得太多了。况且,你们口口声声说我们的计划生育违背人性,可你们知道我们的人口压力有多大么?知道这些“非战斗减员”方法对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有多么重要么?你们还是没事少管别人的闲事,将这些讨论维持在自己的国土范围内吧。可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你们不是过得挺好的吗?为什么成天讨论这个讨论那个呢?等到问题出来了、迫在眉睫了、解决不了了再讨论也不迟嘛,大不了把草根传播途径一封,把主流传播渠道一收买,天下从此太平,多好啊。
  
  美国人,怎么说你好呢,真是傻到不能再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4-18 09:51:06 | 只看该作者
  林达为一对留美学者夫妇的共用笔名。九十年代初移民到美国,后来他们一系列的书信在国内结集出版。初识林达源于北大法学院著名教授贺卫方的推荐,后来女朋友也竭力向我推荐林达的书作,说很值得一读。这次征文提到的非专业书籍中的,无论是浏览还是精读,大抵我都看过,林达的这四本书也不例外。我就这四本书写些评论,视野将放在林达的所有著作上,重点突出林达笔下美国和法国。
  
  林达的著作,无疑给很多国人了解真正的西方打开了一面窗户。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对立,中国人笔下的外国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故意歪曲的。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林达却用他那灵动的笔触将一个看似光怪陆离实则有序的西方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多了一些了解。将繁杂的宪政民主梳理得很清晰。思考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那浩瀚的史海中发现宪政民主是如何走向成熟,才能对西方世界多一些了解。而这种了解,对于在文化上差异极大的东西双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林达的著作,第一好在隽永而流畅的文字。林达的读者,不是那些在象牙塔中皓首穷经的学者,而是像我这样想要提高自己的普通人。所以林达的书中没有冗长而拖沓的情节,没有繁杂抽象如《论美国的民主》的论证。书信体的体裁,更是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并不是站在讲台上师道尊严的教授,而像一个在他乡朋友向我们诉说着异乡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好处在于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读过之后齿颊留香而不生倦意。闭上眼睛想想,一副波澜壮阔而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竟然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除了佩服作者深厚的中文功底之外,更佩服的是那亲切的平民关怀。我们的思绪不经意间随着林达的笔触走向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徜徉在曼妙的文字中,确实是一种享受。然而这样的写法,无法承载过于厚重的内容。林达不是哈耶克,可能也不想成为哈耶克,他的笔调一如既往的随性而平和,并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辞,设若有,可能就无法在大陆出版,有的只是看似闲淡实则冷峻的思考。这样的思考配合着平和的笔调,对于读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林达的著作,第二好在他的客观独立。代替读者思考是中国作家们的一个通病。林达是一个且行且歌的智者,他一直在思考着,但是他从不代替我们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秉承“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半个知识分子,我们明白我们需要的只是真相,然后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立场。在我们的教育中,西方世界的差别被抹去,帝国主义成为了他们的统称。我们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外国人的行为,然后做出道德上的判断。从治学上来说,这是不严谨的;从人格上来说,这是卑下的。林达身在美国,在思想高度上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争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真实的西方世界的图景。
  
  民主和自由已成为普世价值,必将融入到每一种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在我国漫长的文化史中,从来没有过民主思想的萌芽,也从来缺少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人权,民主等等西方的舶来品,被认为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甚至无法进行学术上的讨论,研究。其实,人权和民主从来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人权只是走出丛林的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再认识,民主只是人类长期政治生活中所结出的智慧的硕果。
  
  读林达的著作,我懂得了: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西方的封建社会从来都不是像我国这样的大一统。教权和皇权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国王和领主之间通过契约来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并非古代中国那样的强。那些随着航海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城邦,自治性非常的强,商业贸易带来的是对于契约的尊重。这些情况决定了西方的封建统治是松散的,对于思想的控制也没有古代中国那样的严厉。正是因为历史的不同,当五月花号载着清教徒们扬帆出海,为了寻找一片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礼拜上帝的土地。他们西方文明深深的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
  
  任何一个尊重历史的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承认,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步子逐渐慢了下来。西方的坚船利炮只是问题的表面,真正的差距是在制度层面上的,从根本上来说,要从文化上找原因。而文化上某种程度上的落后,是不容我们回避的事实。
  
  中国必将走向民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在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的是经济,文化的剧烈改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期间,阵痛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对于西方民主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借鉴和学习,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民主的道路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民主的追求,则没有差异。我们也正行走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行,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抛开意识形态的桎梏,去开眼看世界,看西方。而林达的著作,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过林达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表象背后,深深的植根着这个国家对于宪法的尊重。那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独立宣言》,那本存在了两百多年的伟大宪法,开国精英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民主的思想嵌入了这个年轻国家的灵魂。正是沿着他们思考的足迹,马歇尔的一纸判决,让司法真正走向独立;林肯的解放宣言,让黑奴们重获自由;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引起的何止一个国家一代人的思考。在我们鄙视妥协,推崇暴力革命的时候,林达告诉我们,在大洋的彼岸,一个习惯了妥协的国家,依然足够强大。
  
  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如果缺乏对于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尊重,就无法真正理解其他文明的精髓;缺乏包容,就无法对自身进行反思。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在互联网上泛滥。我们不能做经济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一个只有在挨打的时候才会反思自己的民族,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歌颂专制,反对民主的人,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们不仅要挣脱身体上的枷锁,还要挣脱心灵上的枷锁。林达的著作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在有对比的情况下,对自身进行反思。
  
  
  林达的著作中,强调的是对异见的尊重。我们无法扼杀思想,所以我们无法扼杀言论。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对于异见的扼杀,很有可能成为扼杀真理的刽子手。无论是西方的布鲁诺,还是东方的张志新,其实都是被一种近似于偶像崇拜的情绪推向了断头台。不同的是其中的一个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美国立法保护言论自由,就是要保护公民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对异见的尊重要求的是宽容,我们的文化恰恰缺少的是这种宽容。文革中顾准,黄万里等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在不宽容的氛围中,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能够捍卫他人说话的权利;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能够听得进去批评甚至诽谤。启蒙时期的伏尔泰说:“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当代中国听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其实这是一种大大的悲哀。
  
  林达的著作中,歌颂的是人性的光辉。当我们看到美国开国那群半神半人的精英,当那些老牌的绅士能够立足政治的舞台。就如同看到韦伯的《政治是一种志业》一样。在政治这个舞台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尔虞我诈。其实,人性中永远闪耀的是善良的光辉。我们从不缺乏敢说话的人,也不缺乏秉承良心的知识分子。但是造化往往为庸人设计,袁崇焕的确是被要他所保护的人们凌迟。在这样一个铁盒子里,我们往往吃了血馒头还不自知,于是人性的善良蒙上了一层灰尘。
  
  在当代中国,缺少的是林达般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著作。经济的快速发展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我们缺少恬静的心态去思考。当物欲的魔爪伸向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这种情况是危险的。我们要呼唤秉承良心的知识分子,呼唤独立客观公正的媒体。林达的著作中,知识分子不是吹鼓手,而是那些站在寂寞的高处,向狂热的民众泼冷水的人。我们恰恰需要的是这种人。
  
  中国要走向世界,必先了解世界。
  中国也正行走在通往民主的路上。
  集众家之所长,走自己的路,也是作为后发者的中国的优势。
  
  林达的书如同清泉,但愿能浇灭国人心头灼热的浮躁;又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检查自身的不足。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先辈们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一边行走一边思考,林达和我们,都还显得稚嫩。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更应该开眼看世界,看那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被颜色涂抹了的世界。
  
  我明显的感觉到,这个国家在进步,并且进步的速度还在逐渐加快。我们终将打破意识形态的壁垒。我们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
  
  我想:行者无疆,思想无界。
  林达在思考着,笔耕不辍。我们同样也在思考,我们也在独立思考。最终我们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这个思考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时间会证明他的价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3-4-18 09:51:07 | 只看该作者
    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没有这个感觉了:你是在和一个人对话。你不时针对他的观点提出问题,而他不回答,于是你自己想想清楚,再继续读下去。这种没有争辩只有思考的交流,没有谁来记录它的发生,可是在这场对话里,你那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
    收银机的故事我在三年前高三时曾在《作文与考试(阅读)》上读到过,只是当初不知道林达是谁。在这本书里突然再次看到,我没有惊讶。总统是靠不住的,人治是靠不住的,只有用制度机器来保证运作——林达从头到尾不就是在说这句话吗。
    在卓越把近距离看美国寄来之前,正是推特上伊朗的直播。我用TOR翻了半天,为那句不自由毋宁死激动不已。而读了这本书之后,却再没有力气和别人交流对普世的理解。
    在一个深深明白何为“自由”的强大的灵魂面前,我已经被那一场对话弄得筋疲力尽了。
    从身边的时事去学习了解民主,和通过历史事件去了解民主,后者实在厚重很多。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3:03 , Processed in 0.045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