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8| 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约瑟夫
近来在读朱光潜的书,他谈做人的道理虽然多少让我有些觉得扭捏,有些矫情,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更何况是谈青年人应如何如何,所以自然让我提起兴致阅读起来。
我身边的人有不少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喜欢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情,或者为了一些不现实的理想发愁。他们也曾劝我要实际些,至少这样会让我对他们来说不那么难以相处或者取悦。我何尝不想现实一些呢?对于他们而言的“现实”在我觉得有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但是,我越是想现实,我就越是觉得痛苦不堪。结果反倒是那些不现实的念头那我觉得好受一些。
如果你有一天觉得身边的人和你的想法大相径庭时,你可能会和他们争辩,但是我又不是这样善于争论的人。苦闷不能倾诉只得烂在肚子里。幸好还可以读些书,虽然世上的好书少之甚少,但是总还是有的。
还是回到正题,继续对个体和社会的讨论。
一位朋友曾经劝我不要想太多,他的理由是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小,即使你再怎么想改变这个社会的不公正也是无济于事的。我当时对他的这番话倒也有些信服,至少从朋友的角度来说,他的话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不能有,特别是在青年人中,这样的念头万万不可盛行。
如今中国社会变得如此腐败黑暗,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上面说到的那样的想法:社会的积弊太深了,一人之力,少数人之力恐怕是独木难支大厦啊。可以想象一下任让这样的不正之风刮下去的后果是怎样的?在学校,教授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剽窃他人的思想,学生们以老师为“榜样”把这传统沿袭下去。如今的高校难道不是这样,大家都这样想:大家都在抄,谁能改得了这样的风气呢?谁叫这是中国,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 在政府部门,从上到下都在想:都在捞钱,我不捞反倒会被他们当成怪物。中国就是这么个脏地方,我两袖清风也能怎么样?
每个懒惰的无知的中国人,他们虽然不信奉神明,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在希冀这样一个神明。他有神通法力清扫阴霾肮脏,给中国带来清明之风。但是这神明是什么呢?不会是政府,因为政府官员也在这么想。不会是老百姓,因为老百姓以为政府才能改变国家的现状。
如果我们依附他人,抱着让救世主来拯救中国的念头,那只会是白日做梦。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的弊病的症结在于政府未能弘扬正气以及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匮乏。政府大楼里多数是一帮吃空饷的蛀虫,他们位居高处无功却受禄。因为这些侥幸苟安者,社会形成了不良的风气,使得颓废因循者越来越多。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时候是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毒害”了。至于个体的责任,这一点也是我想好好谈谈的。也算得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吧,但是在我没有开始思考个体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责任就是我之前的那位朋友所说的,”过得实际点“。更具体一些就是考上一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现在如果在中国高校开展一个关于社会责任的大讨论,我想多半的学生都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样。
下面我想引用朱光潜在《谈修养》中的一段话,
“ 我并不敢菲薄现代青年,我总觉得现代青年多半仍然在鼓里过日子,没有明白自己的责任,更不肯出死力去尽自己的责任,所属人徒以学校为进身之阶,品格固不砥砺,学问也止于浅尝肤受。这种风气必须改过,中国才真正有希望。”
那青年的责任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从大小两个方面看。从大处看,青年的责任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青年若有了这般的气魄,那么就不会太小家子气,太过于患得患失。纵然是不能在学校博得头名,或者不能在公司受得器重,或者不能再官场取得显赫的低位,但对胸怀天下者来说,不过是无关痛痒的事情。相比于人民的福祉,一己之得意如鸿毛。从小处说,青年的责任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格调。即使不如前者来得气势恢宏,从自身出发其实也是把国家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穷则独善其身。” 每一社会成员都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是微不足道的,自身的改变有一天会改变这个世界。
来自: 豆瓣
详情
林@语
一
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
书是读不尽的,且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须慎加选择。尤其不要养成读新书追求时髦的风气。
读书方法基本两点:一是,值得读的书至少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大意与特色,第二遍慢读,以批评态度衡量内容;二是,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不仅有助记忆,而且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其他方法,可自己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个人生,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所以,生活的方法与目的在于孟子说的“尽性”,从动的中间寻出生活快感。
三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也可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在生活仓皇扰乱的潮流里,能雍容应付,忙里偷闲,闹中习静。
四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动人“类我类我”,比方我欢喜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
自成一种特殊阶级,吧社会看成待我改造的阶级。这种学者架子早已御人于千里之外,还谈什么社会运动?青年人在谈爱国谈革命之前,总应该默诵几声“君子求诸己!”
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威权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社会是专制的,是压迫的,是不容我伸张的。
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浮浅顽劣,而是没有在浮浅卑劣环境中而能不浮浅不卑劣的人。
六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恋爱真纯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往往境过则情迁,这是冒名恋爱,实则纵欲。
七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第一桩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比如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始祖,他在大学却是教文学的,近如罗素,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西方大学者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
八
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临帖也不可一笔购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所谓临帖在多读书,但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需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九
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纵然说道德,也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前者迫于外力,后者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规范虽与事实不同,而却不能不根据事实。问题是,一般人制定规范,往往不根据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希望。
十
舞台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世间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不免差误时光。
这些毛病都在于“摆脱不开”,这是人生悲剧的起源。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是如此,要知所遗漏。
十一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本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愈稀罕。
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这般来去匆匆地看《蒙娜丽莎》了。
十二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来自: 豆瓣
详情
英仔
上世纪20年代朱光潜在英国寄给中国青年的十二封信,登载在杂志上,后整理成书出版。将其中几封收获最大的信做了详细笔记:
先给个大纲:
1 序:统观全体。
2 谈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3 谈动:多动才是生命的本质,才不会有闲愁。
4 谈静:于静中领略生活的趣味。
5 谈多元宇宙:道德、科学、美术、爱情,真、善、美、纯真。
6 谈情与理:情胜于理,有情的人生更动人、更精彩。
7 谈摆脱:要摆脱得开,才能抓得住,才能过得潇洒,有所成就。
8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超效率的思想,做事不要太贪容易,要能耐苦、能深入。
9 谈人生与我:两种处世方法——台前唱戏、台后看戏,皆潇潇洒洒、自得其乐。
10 无言之美: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余地。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以下详细:(括号中为自己的话)
序(夏丏尊)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的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也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 R. Browning: One Word More
一、谈读书
(不读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凡是读的书至少读两遍)
你是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问题不在时间上,而在决心上,不光读书如此,生活工作中的几乎所有事情都合乎这个道理,只要有了决心,没有时间也能挤出时间,没条件也会创造条件,遇到问题绝不会抱怨退缩,见山开路、遇水搭桥,自然会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敏锐力便须迟钝一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的,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不用多说。个人天资习惯不同.....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能给你一个方单,是你可以依法炮制的。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如何才是排解烦恼的得当方法呢?).....
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流行语中有“闲愁”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生命在于运动~)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孟子的“尽性”主张。如果把“尽性”二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从动的中间,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感。这个道理,我可以拿两种小事来印证:打扫书房.....打网球.....当你打球起劲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恼吗?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的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就是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动起来!)
三、谈静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般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二字含义极广。
感受也可以说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思索,把这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是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不同。许多闲人未必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到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推荐:梁启超《饮冰室文集》、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 Talks to Teachers an Students.)
五、谈十字街头
六、谈多元宇宙
道德的宇宙:善恶是其价值标准
科学的宇宙:真伪....................
美术的宇宙:美丑....................
恋爱的宇宙: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
九、谈情与理
我说了这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理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十、谈摆脱
黑格尔认为凡悲剧都产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就克瑞翁说,做国王的职责和做父亲的职责相冲突。就安提戈涅说,做国民的职责和做妹妹的职责相冲突。就海蒙说,做儿子的职责和做情人的职责相冲突。因此冲突,故三方面结果都是悲剧。
黑格尔只是论文学,其实推广一点说,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呢?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了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可也。”有这样的果决,悲剧决不会发生。悲剧之所以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这个道理我可以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这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不免愈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但是刺湘绣的闺女和建筑中世纪大教寺的工程师在工作时,刺一针线或叠一块砖,都要费若干心血,都有若干热情在后面驱遣,他们的心眼都盯在他们的作品上,这是近代只讲效率的工匠们所诧为呆拙的。织锦和钢铁房屋用意只在适用,而湘绣和中世界建筑于适用以外还要能慰情,还要能为作者气魄力量的结晶,还要能表现理想与希望。假如这几点在人生和文化上自有意义与价值,“效率”绝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看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和伟大人格的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布朗宁Browning 的诗Rabbi Ben Ezva......
这几段诗在我生平所给的益处最大。我记得这几句话,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重要。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做草木虫鱼一样,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是那样活着。.....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是目的。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变幻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啊!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水中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着先贤先哲的声威。
许多人把人生看做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
(对前一种人生态度能够体会理解,但对后一种,作者没说的太明白,我没怎么看懂。)
附录一、无言之美(虽是附录,但我觉得是全书的精华,有很深刻的美学思想,思辨色彩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尽善尽美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true to nature):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恰似我们所想说的;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但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呢?)答案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不能,而是不必。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有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的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务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悲怆啊!.....”但是纵使这样说,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总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理,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尽量流露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真切。
这个公理不过是许多实事的总结。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求出解释这个公理的理由。我们要问何以说得越少,引起的美感反而越深刻?何以无言之美有如许势力?
想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美术的使命。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这个问题本非一言可尽,我们现在姑且说,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现实征服了意志,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逃避等种种消极的解决方法就乘虚而入了,但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的好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征服意志,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现。
我们有一种更好地解决方法,那就是我所谓的超现实。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留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哪里去呢?超脱到理想境界去。现实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境界则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
.......
看到相片,好像看到二五,就只能想到一十,不能想到其他数目。换句话说,相片把事物看得忒真,没有给我们以想象的余地。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不能创造理想境界。图画则不然。图画家永美术的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唯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力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
言有尽而意无穷,由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的这个信条应该这样解释: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做一篇印刷文章,很机械的抄写下来。
本文就无言之美,只就美术一方面着眼。其实这个道理在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及实际生活各方面,都不难发现。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潜移默化,所以拿春风化雨作比喻。.......
就实际生活方面说,实践最深切的莫如男女爱情。爱情放在心里比摆在口头上来得恳切。“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和“更无言语空相觑”,比起细语温存、怜我怜卿的滋味还要更加甜蜜。英国诗人布莱克Blake有一首诗叫做Love's Secret,里面说: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地吹着。
(二)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战,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三)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地,只微叹了一声,
便把她带去了。
本来爱情完全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其深刻处是老子所谓不可道不可名的。
其实何止爱情?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语言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而如甘蔗渣,索然无味。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广到宇宙人生诸问题方面去。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便看去,不通已极。但实在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余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况就是无言之美。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此!”的失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来自: 豆瓣
详情
小黄兔
我觉得中学生最好读一读朱老的这十二封信,尤其是谈读书,那些关于革命不革命的,可以暂时不看。很多人从小就不知道读书的好处,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书还要多。这似乎是自信,但实质是无知,学识越高的人,通常会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进而加紧地阅读,以求从大师的作品中得到启示。中学生不知天高地厚,也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自身的局限和无知,所以读书,能全面认识自己,免除一些可笑的自傲。读书,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读好书。幸好我小时候有父亲指点,才能略读一些好书,可是上了高中后,我的读书就变得随便,去图书馆绕一圈,见到合适的就看。虽然也看了不少好书,例如史记、叔本华和康德,可是也读了不少烂书。所以希望小朋友们及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品味,少走弯路。
现摘录一部分,不是全貌: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了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了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了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人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谈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收录于朱老的全集第一册,但也有单本。
来自: 豆瓣
详情
张恒哲
判断一本书是好是坏,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伴随你成长。
一本好书,在你青年时看,能带给你感动;到你中年时再看,却觉得很恐惧。那是因为,随着你的阅历的提高,你慢慢地看懂了一些之前你没领悟的东西。从表象看,似乎是书在陪你成长,实际上,书自印刷出版之日开始,就不会再有变动。成长的是你自己。而这本书的境界始终在你之上,它在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
朱光潜先生此书是针对上世纪初叶的中国青年所写。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青年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退化,在丧失理想和激情。所以,请重新打开这本书吧,它会教你“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和此书序言的作者夏丏尊先生一样,我想说:“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来自: 豆瓣
详情
娑罗木
记得高二时语文老师曾推荐我们看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而我却因此误打误撞找到了先生早年的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看便是爱不释手,先生平易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诲溢于笔端,仿佛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困惑,若用“迷糊灌顶”“豁然开朗”这些词,也绝不会有夸张之嫌。王安忆说过,读书,更像是寻找一种共鸣,尤其是当作者道出了你想说却一直无法表达的感受,我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而读先生的这本书,就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感受。
虽说这本书当时主要是为中学生而写,而且年代也已久远,很多社会现象多已陈旧,然而当我将它从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并再一次细细品读时,发现里面提到的困惑,即便是现在的大学生,也还是会面对,一些过去的社会现象也已经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经典的语段,也作了自己的一些评注,现摘录部分如下(粗体字为摘录的经典语段):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谈读书》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麻木”这个词,竟觉得有些刺眼,或者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体味着敏锐力退化这个痛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已足够让原本麻木不仁的我们更加不堪,就仿佛青蛙待在渐渐煮沸的水中,没有切肤的痛楚,也就不曾试图去改变,等待着的只是其他知觉一起的慢慢消退。曾几何时,我们再不能像孩子那般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也再不会执着地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个绚烂斑斓的大学校园以及将来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总有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暂时抛开我们内心想做的一些事,然后,还会为自己找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太忙了。其实我们在忙什么呢?如若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怕是忙什么都只是无事忙而已。所以,无论当我们想做什么,如果可以,就不该迟疑。
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青年人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于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为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
——《谈十字街头》
看到这段话,我下意识地联想到了现下炒得很热的“于丹热”“易中天热”等。五一前几位名校的教授来我校讲座,无一不谈及此现象。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无疑是将象牙塔中的学术思想带到了十字街头,他们想让学识普及的本意并没有错,而且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做得很成功,他们把艰深的学问变得浅显,连15岁的孩子也能听懂,然而这样做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十字街头的腐败剂总免不了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学识流俗化,而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说饮料兑水发生的只是物理变化,那么学术被流俗化发生的就该是化学变化了。一些观点,尤其是一些错误观点,若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流传下去,那无疑将会是文化传承上的一大败笔。这也就是于丹、易中天这些教授广受抨击的很大一个原因。
记得王岳川教授在讲座时说了一句和别人很不同的话,他说:我很可惜他们。作为朋友、同事,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也深深感受到了那份沉重。一夜成名,不知是多少人的梦想,而本该一辈子默默从事学术工作的易中天他们却意外做到了,于是乎,售书、代言、新闻,一切接踵而至。或许在别人看来,他们是戴上了名利双收的光环,然而实际上似乎并不是这样,至少如果他们是真正热爱学术事业的话。学术的研究,原本就是需要一块静谧的土壤,而他们的成名,无疑会让他们不得“安宁”,又谈何做学问呢?由此,朱光潜先生的那几句话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谈升学与选课》
升学和选课,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经历过高考的我们则更是有着亲身的经历。孔老夫子时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因着自己的兴趣去学,才更有希望学出些成就,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境界更是令人神往。
不过,一个时代还是会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那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模糊兴趣与迎合的界限,而是学着将就。就像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朱光潜先生后来要把自己原本的思想批得如此体无完肤?是这些思想当真唯心,当真不对吗?这,又算不算是迎合社会呢?这也许也是我喜欢《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更甚于《谈美书简》的原因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为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于质朴无华的话语中,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在他这十二封真挚而又深刻的信件中,无一不透露着他的美学思想,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受到过几乎各个方面的教育,唯独欠缺但又十分重要的就是美学。而这本书多少可以减少些我们的遗憾,相信它一定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一定能滋润我们的心田
来自: 豆瓣
详情
孤帆远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至今读来仍多有收获,其洞察明理,其言真,其辞切,一一溢于笔端,这是一位和蔼可掬的美学大家在与你面对面地谈天。
括号内的文字是我的读后感。
序
中国人在全世界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作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此序为夏丏尊先生于1929年元旦所写。“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中国人的这种实用主义,李泽厚称之为“实践理性”。其精神积习已久,流布四方,虽时至今日,仍未大改,或更甚昨日。)
一 谈读书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小时无书可读,便一遍遍读语文课本,记忆犹深者比如赵树理的《老杨同志》,一遍遍地读,兴趣盎然,尤至最后一句“大家都觉得老杨同志是自己人”,心中便似有暖流涌动,对老杨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似乎自己要想做个老杨同志了。今日书籍满桌,却没有了那种感受,真是越老越麻木了!)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今日之出版业火爆异常,新书层出不尽,记得黄师兄曾言“进了书店,看到这么多书,真是让人绝望”,不过,他又说,再看时,太多的书是不值得一读的,所以,“慎加选择”尤为重要了。)
二 谈动
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悲剧所带来的悲剧感及其所产生的功效,正是亚氏所谓的“净化”。)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从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如色弱妓子“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寥之人不妨借鉴。一则排忧解闷,更则锻炼身体。)
三 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地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这“领略”二字却也容易,某次坐公车,车上寥寥数人,售票员为一年轻女孩,去与司机闲聊,讲那养狗喂猫之事,时时畅笑,开心无比,其乐尽在日常生活间,能领略尔。)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此话不免使人汗颜。我似乎算不得呆人,大约呆人是有其可爱之处的,如猪悟能;更非“聪明过度”,却有沦为后一种人的危险,所以见了人,还是少说话,免得让人家“觉得苦也”。)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你应该回头看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看看政府是什么样的一个政府,看看人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民。
(“回头看看”,便是要做一个旁观者,即使不如智者那般清醒,却总会看破一些虚伪面目,而不要只顾随波逐浪。)
五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于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为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
(精英自有精英的特质,是大众无能把握的。观今日之鲁迅,已经面目全非了。)
六 谈多元宇宙
美术家最大的使命求创造一种意境,而意境必须超脱现实。我们可以说,在美术方面,不能“脱实”便是不能“脱俗”。
(此处之“美术”即“美学”,以此立论,那样的一种“意境”是不好创造的,朱光潜先生算是达成了,宗白华先生更是创造了,而今日之中国,便几乎没有合格的美学家了。)
日本民族是个有生气的民族,因他们中间有人能够以嫌怨杀人,有人能够为恋爱自杀。我们中国人随在都讲“中庸”,恋爱也只能达到温汤热。所以为恋爱而受社会攻击的人,立即就登报自辩。这不能不算是根性浅薄的表征。
(“以嫌怨杀人”、“为恋爱自杀”,在中国亦是不乏其人的,那时去国之人对国事国人冷眼旁观,即无疗救之道,又十分的爱国,便带着深切地悲观与失望。这十二封信写于1929年间的几年间,设若写作时间改在十年之后,不知还会不会对日本人表现出敬拜之情?)
七 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一个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带着典型的“小资情调”。二十余年后,当朱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涤,在《人民日报》写出掀起美学热潮的第一篇文章,检讨自己的思想时,早已“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的他不得不“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了。)
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
(八十年前如此,今日或许尤甚于此。)
八 谈作文
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
(现行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朱先生虽于“体美”有缺,今日之人,唯重其一矣!)
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份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若该愧死,则今日之该死之人尤多!)
十二 谈人生与我
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
(此谓不卑不亢而又谦然有度者乎?)
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尔杜弗和阿尔巴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和匡庐的瀑。
(老实说,我看出了朱先生对喜剧之魅力的赞扬,更看出了他对当时中国之情形的悲观与失望。)
来自: 豆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9:27 , Processed in 0.07116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