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也有一个梦想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3-4-16 10:53:10 | 只看该作者
  半天看完了“我也有一个梦想”,激动、震撼,也有数次的热泪盈眶。
  
  浮现在脑海的,第一是视野,开拓了视野。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人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奋斗了数百年。
  
  第二是任何事情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直线,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在一个游戏规则下的妥协让步,得以缓慢的前进。
  
  最后是道德和宗教的力量,让人直指内心,放弃自身的利益为了理想的无私奉献,让我几度落泪。
  
  这些在目前的国内奢侈得让人不敢想。但只要我们还是人,还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向善的欲望,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终究还是会逐渐走上相同的路。
  
  不去要求他人,从自我开始,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从现在开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3-4-16 10:53:1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觉得自己对美国已经了解很多了,觉得美国的那点东西自己也算是一知半解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太易于自满了,人是不能够这样的,美国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并不是最为完美的国家,他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他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取其精华,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批判的借鉴,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读者本书,你会明白美国的一个问题,就是种族歧视,有句话说中国盛产贪污腐败,美国盛产种族歧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什么事都有它的根源所在,这本书告诉你美国种族歧视的产生根源,和发展历程让你明白一个不一样那个的美国。
     种族歧视并不是只歧视黑人,有许多有色人种都是被歧视的,不要以我们的固有思想去判断他,也就是说不要想当然,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在中国觉得美国很好,是一个超级大国,什么都比中国好,但是当你生活在美国的时候,当你设身处地的经历时,往往和你的感觉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我们的美国有一种主观的理想化在里边,只有你经历了才会明白
     喜欢美国的朋友应该读读这本书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3-4-16 10:53:1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仅在课本或是解释的比较简单的书上看过,前几天看完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才恍然大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虽然是混血)能够入主白宫在以往的美国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黑人运动在二战后开始风起云涌,并颁布了使黑人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与白人相等的法律地位。短短四五十年后,第一位黑人总统诞生。不可否认,在美国存在仍相当广泛的种族主义者会继续挑起事端,但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建国者们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理想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大同世界人人平等的曙光在这块土地上初现端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3-4-16 10:53:13 | 只看该作者
      看林达的这本书,不能说是把美国看透或是对美国有了什么看法。
  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没有什么唯一或可数的国家形象。它有着它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有他现临的角度。
      我没去过美国,我不知道他有着什么,我听到过很多评论,但我不懂表态。林达在书中说的有他自己的经历感受在里面。我只是从他那再听到一些看法。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3-4-16 10:53:14 | 只看该作者
      法律专业读了三年,时不时会遇到非法学本科的法硕研究生,经常不知所谓。可是,真正的书却自己也没读多少,总是买的多,看的少。偶尔看了一两本又往往是“非借不能读也”。林达的书是其中的典型,朋友推荐,一发不可收拾。
      看林达的书的顺序,恰巧是从第四本开始往第三本去,有点倒叙的味道。而看这本书之前,包括看完之后,我仍然自认为处在思想上比较漩涡的阶段。十二年的应试教育让我面对问题,总是时不时想要找到“答案”或者解决方法,仿佛发现问题本身会让人有那么些沮丧。在法治理念和现状的迷宫里兜兜转转,会有人告诉你要怀有理想主义情怀,然而更多的是迷茫。然而,这样的问题似乎是没有答案的,想越多越没有头绪。原本以为有希望的也渐渐看成一个个死胡同,一直以来以为是制度造就恶人,可渐渐的却好像无论什么事,国人没有不能把他变糟糕的。制度要么“看上去很美”,要么索性一纸空文。刘新老师上课的时候说,看着那历史,你会看不懂的,怎么好事都给别人撞上了,戊戌变法也好、洋务运动也罢,甚至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国民政府,但凡有一个坚持下去了,我们会幸运的多。是啊,怎么好事都让别人撞上了,怎么别人的民主民权风风火火,生根发芽,我们却总是好苗长出歪瓜裂枣。刘老说,这样想下去真的要想不通的。
      有人说林达的这本书写的拖沓、冗长,的确如此,因为他追根溯源,把原貌一一复原。对于种族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书中的主要内容以至最后的观点,总无外乎人们耳熟能详的几种看法。但,无论是精神世界的追根溯源,还是历史演进的具体进程,有一种细致的魅力,因为揭开那层窗户纸,却看到与想象全然不同的世界。
      最典型的内容是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以及一些特色人物的立场描写,至少是我自身认识的颠覆。这样的书才有意义,当然,我这样说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看的书还太少,这样的经历不常有,于是就多是如此的感叹。
      南北双方探究的是一种近乎于理想主义痴狂的看法冲突,这样的情况至少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明哲保身的现实尚唯恐不及,哪还有人会主动地去用不怎么硬的脑袋对理想的硬石来个以卵击石?再寻踪而上,看到五月花号的背影和英国教徒的宗教情怀,又免不了转入宗教和中国自古土壤稀缺的死角。
      剩下的只有唏嘘,但或许找答案这样千古难题本来就不应该是凡夫俗子考量的问题。暂且抛开那些让我晕头转向的那些自相矛盾,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我不禁觉得书就是应该这样的,写书的人的心就是应该这样的。为我买一本书,我喜欢这句话,当然是说这样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3-4-16 10:53:15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对美国很多问题的了解是肤浅的,就像很多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了解是肤浅的一样。经过几百年的演进,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依然是美国的明文法律和精神信仰,我想是很不简单的:
  尊重历史——美国历史不讳言。中国历史最完整的时代除了当代(信息爆炸,不可能不完整了,已经不是人为可以约束),就是春秋战国/三国时代了;
  美国式渐进——尊重法律+司法挑战,是一个良性循环;
  美国式关怀——人性。大量在废除农奴制中“牺牲”利益的既得利益阶层,已经后期的“平权法案”
  美国式原则——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
  
  如果不说歧视,种族(群体)区别对待,在当今世界还是很普遍的,关键是能否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PS:此外,林达的书就是真的有点拖沓啊,呵呵。
  
  
  书中梗概如下:从一个黑人青年和警察引起的洛杉矶暴乱事件切入了传说中的美国“种族”问题。美国自独立起,就是一国两制(南方两州是黑人农奴制),随着美国版图的扩张,逐渐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接着,讲“阿姆斯达”号事件,讲“南北战争”,讲美国(包括黑人)的反对隔离争取权益的系列运动,这三个事件,从时间轴线上反应了美国的种族问题的历史渊源,阐述了联邦和州的关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3-4-16 10:53:2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新闻看得很是难过,法航飞机失事,成都公交失火,重庆山体滑坡,河南风雨交加……每一个事故都是多少条无辜生命的逝去,看得真是遗憾痛心加上伤感恐惧。
     真的是很想找一个可归咎的对象,却好像又实在没有什么可归咎的,看上好像全是天灾,去归咎谁呢,老天爷而已。
     但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严重的事故又总归让人觉得不正常。为什么有这么多天灾呢?为什么天天都是事故呢?真的没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都是那样普普通通的生命,只是在这拥挤的人间谋一个活路,为什么就会遇到这样的不幸?幸免一次的生者,谁又有什么不同?谁又比谁更有理由幸免?谁又知道下一次会不会轮到自己?
    
    公司里的Notes上还能搜到禚佳春的名字,工作地点写着巴西。大约全公司的人都已经通过不同的朋友链收到了最初发自于他的大队培训同学的祈福邮件。他的同学还记得当时“寻找你心中的罗文”,大家都把票投给他,赞扬他的坚韧和敬业;邮件里有微笑的佳春,年轻而有朝气。有同事说听说他此行是回国休假的,休的是陪产假。听的我心头一酸。
    后来搜了下07年5月肯尼亚失事飞机上的华为员工,家境贫寒,父亲还在打工,母亲身体不好,妹妹还在上学,一个人支持全家,工作勤奋,29岁就做到片区销售经理。命运却如此不公。不觉地辛酸,他的家人今后该怎样生活。
    前天晚上新闻说发现了飞机残骸(后来又说不是),还说发现残骸的地点经常有鲨鱼出没,失事乘客可能受到鲨鱼袭击。看得我觉得心里一冷一冷的。我总是忍不住地想,为什么,为什么,仅仅是那样一个普通的生命,和大家一样的上班,坐办公室,出差,挣钱,结婚,生孩子……挣得多挣得少,都一样是那最普通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就要遭此厄运。空难,鲨鱼,那是什么,那都本该是离我们多么遥远的东西,为什么却就发生在这里,发生在那个点一下Notes就能找到的兄弟身上。他应该已经回到了深圳,坐上机场穿梭巴回到了坂田,陪着他待产的妻子在百草园里散散步……但是,他却或许正漂浮在大西洋上听上去黑色幽默似的在和鲨鱼搏斗……
    命运有时候真的是很黑色幽默。
    成都失火的公交车,之前被指责说没有配备安全锤;今天的新闻说在事故现场找到了三把安全锤。大约也可以归为黑色幽默一类。
    前天晚上看法航的消息,又看成都公交的报道,然后眼泪就不停地流下来。
  
    总是要找出点可归咎的吧,如果只是天灾,你就任由它一次又一次地继续?
  
    归咎于公交超载?
  中国人谁没有坐过塞成沙丁鱼的公交车?不奋斗到买房买车的年纪,谁不都是天天塞在各种味道中穿梭着上学上班,塞得脚都不能着地的情况也决不罕见。但是,为什么呢?不停地修路,高速路,高架桥,城市一环又一环地往外摊大饼,这就是改善交通了?不止一次地看到相关人士呼吁中国不能光造路,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现在去过香港的不是少数人了,旺角,铜锣湾,尖沙咀,香港最繁华的地方,大家到了香港都要去的地方,看到过几条N车道的大马路?为什么香港路又窄人口密度又大还能不堵车?因为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交通。在新加坡,如果在交通高峰期时间私家车进入城市主干道,车上放着的一个设备就会自动扣车主的钱,扣的还不少。这样除非万不得已,大部分即使买得起车的人可能会觉得天天上班还是坐公交车划算——当然前提是公共交通也足够便捷。
  这些是在郎咸平的书里看的,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听呢?归根到底,就是利益而已。卖得车多,GDP高,纳税多,相关行业能发展……那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还没钱买车,只好天天挤公交。有时候挤不上公交,就坐黑车,打击黑车倒是比较积极,公司也会配合着一起做“整治”,劝员工不要坐黑车,黑车没保障,出了事也不负责。然后黑车就会消停几天,然后就会一早一群同事站在路口对黑车翘首以盼等了许久不来看看快迟到了再心急如焚地去挤公交。黑车不安全,大家也不是小孩子了,你说了我能不明白吗?但是为什么非要坐呢?那看来只能是因为我们还没钱买车活该不安全了。
  
    归咎于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淡薄归根到底是生命意识淡薄。
    有一次锵锵三人行说交通事故的,窦文涛说他有一次看到一个画面:高速公路上一个农民在横穿公路,一辆高速运行的车吱的一下发出刺耳的刹车声在他跟前停下来,农民抬头看看汽车——那一刻,他看到的眼神是茫然的、空虚的。
    对生命漠视,对自己的生命同样漠视。或者说,是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重视”。
    所以有次百草园门口的小巴失火了看起来随时会爆炸但来往车辆依然络绎不绝;所以合肥的天鹅湖、黒池坝、雨花塘每年都要淹死好几个人却依然永远有大批的人源源不断地下水,再多的警示牌和巡逻人员也没有用,甚至旁边就刚有一个人溺水正在打捞尸体,这边也依然有人下水嬉戏;当然,所以我们也才会屡教不改地坚持坐小黑车。
    为什么有三个安全锤却没有派上用场?有任何人教过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吗?说日本的安全教育做得多到位早已是老生常谈了,人家是地震多发国,用得着那些。地震就更危险吗?两年前的夏天日本一场地震之后是济南一场大雨,一场雨在中国造成的损失比人家一场地震要大得多。日本孩子在演习的时候学怎么逃生,老师说要逃生的时候要用一只手按住自己的另一只胳膊,这样是为了防止人多拥挤的时候自己会下意识地去推别人。这是我从《樱桃小丸子》上看来的,后来在人多拥挤的时候我会注意一下自己的手,然后发觉如果不用一只手按住另一只胳膊,确实经常会下意识地去推别人。这样一个在这个人口密度巨大的土地上可能每天都能用到的道理,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呢?真的是只有在地震多发国才有这个必要吗?(这篇文写了一半上网看看新闻正看到“广州一公交车尾冒浓烟 车门口乘客背后被推倒踩昏”。如果全中国人都看看樱桃小丸子并且愿意效仿,至少这类事可能就能避免了)
    确实偶尔有些时候,学校或单位会组织“交通安全宣讲”之类的东西,但是引起的关注总是寥寥——除非被强制参加,孩子们也多半当成一个不用上课的休息机会。组织者会觉得,不是我没教你们安全知识,是我教了也没人重视。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习和工作都那么重要而自己的身家性命却不重要?谁的思想意识也不是先天就形成的,终归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中国人要关注的问题太多,喊了几年素质教育,发现还有更多需要关注的,便也不了了之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已经离开了校园了还是咋的,反正我是好久没在媒体上看到过这个词了。当年我在学校时候所谓的“素质教育”,也不过是下午早点放学,多上些艺术课体育课,当然,大家还是把这些课当成难得的休息而已,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在桌肚里偷偷完成其他文化课的作业。高考还是要考,为什么我们能够、应该浪费时间在“素质”上?
    
     还是归咎于人心冷漠?
    从来也没有人教过我们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助人为乐,只是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长着长着就会发现现实跟曾经学到过的大道理不太一样。然后,便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大道理说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事实上很多地方红绿灯却是没有作用的(当然我自己也不是没有乱穿过马路,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非站在道德高度上进行教育)?为什么大道理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事实上环境却被破坏的愈发厉害?为什么大道理说乐于助人但是事实上慈善家却那么少?
    于是结果就是不相信大道理。
    我总是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一个故事,说两个男子在路上看到一个漂亮MM,其中一个就要去搭讪,说了些好听话,让她答应了晚上一起吃饭。女孩子说,但是我必须要回家去知会我妈一声,你在这等我我一会就回来。两个男子就等啊等,半天那女的也不回来。搭讪的男的就说,怎么会呢?我确定她刚刚是相信我的,肯定是真的打算跟我吃饭的。另一个男的就说,就是因为她真的相信你,所以才不信你了;她回家后肯定如实地把事情告诉她妈妈,她妈妈肯定就听出了破绽,不让她去了。
    事情就是这样,你真的相信了,就会发现怎么实际上漏洞百出,最后只好不信。你只能本来在心里就不信,你知道都是骗人的,于是才能够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相信——那女子应该知道本来你就是在搭讪,说那么多漂亮话干啥,然后她也不会把实情告诉妈妈,这样她才能跟他去吃饭。
  
    貌似扯远了。我只是想说,太多大道理的结果就是不相信,但是除了这些大道理却又没有听过后别的,这个不信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信得,于是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范,然后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了。
  
    成都公交失火的视频里,看到一个逃出来的女子在地方躺了好几分钟无人问津,不是没有人从她身边走过,却都走得目不斜视。其实也不能怪人心冷漠,只是我们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不冷漠。我看着失火的公交,想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去砸玻璃,我想如果我看到这情形一定跑过去砸玻璃,我甚至都想了,如果手上没有硬物周围水泥马路上又找不到石头砖头怎么办,我想那我就拿手机砸,拿classic砸,反正它长得也像砖头。
    ——但是,其实这是我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当时我真的在现场,从来也没在新闻上看过这样的情形,我真的能不被吓傻吗?我真的能当机立断抄起手机冲上去砸玻璃吗?我确实不确定。曾经时常见诸报端说有人昏倒路边无人管,我想如果我看到路边有个人昏倒我就一定会管吗?我怎么管呢?打110?会不会有人已经打过了?自己把他送医院?我又抬不动他。叫周围人帮忙?人家都不理我多丢人啊。而且“现在社会这么复杂”,你知道管了会不会惹麻烦?我想很多人真的不是内心就冷漠,他们只是瞻前顾后,或者,就是有心关切,无力行动——不知道该怎么行动。
    我总觉得这是应该有人告诉我们的,即使学校不能,媒体也应该发挥作用。当然,媒体已经有发挥一定的作用了,比如再碰到类似的事情我已经想好要冲上去砸玻璃了。(写完此文又发现天涯上有号称消防员的发帖说类似情况不能贸然砸窗户,否则氧气进去烧的更快。于是我连唯一想好的一点也不管用了。我怎么知道什么是“类似情况“?我怎么知道砸和不砸那种损失会更惨重?)
  
    昨天借了本书,《南方的立场》,是南方都市报07年社论的合辑。顺手翻到一篇叫做《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无惧遗憾》。说的是07年5月惠州一对打工夫妇丢了女儿,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帮着搜寻孩子、安抚父母、网上祈福、责问公安……虽然最后的结果令人震惊和痛心——孩子居然就是被自己的母亲杀死的——但正如那篇社论所写:“当惨剧不可挽回地发生时,有时我们只能接受这痛心与遗憾。但是,我们并不只有痛心与遗憾。我们也看到,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民间社会也在充实生长,那些细微强大的社会力量正在汇聚共识、化解阵痛。”
    我还够不上这份乐观,但我同样相信希望。媒体会越来越有力,民众会越来越理性。不仅仅是被动地关注那些已经被媒体炒起来的热点,也能去关心每一个可能并不起眼或者故意被做不起眼处理但却同样珍贵的生命。不仅仅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痛心或是谩骂,更能去想,以后,要怎样。
  
    6月5日,罗京也随着去了。有人悲恸,有人冷眼,有人把他拔高到“国嘴”的高度,也有人较为理性地呼吁不能够只关注罗京更要关注其时逝去的更多生命。
    其时逝去的还有很多的生命,一条一条新闻看下来,简直就是一个滴血的黑色加法题。重庆山体崩塌,可能是因为非法采矿引起的。zzz发出过停产通知书,但是到底有没有许可证却还不能确定。“武隆县国土局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铁矿可能有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但他不能确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矿工说,zzz已多次责令该铁矿停产,但该铁矿置若罔闻,不可能有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矿难看得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引不来公交失火那种空前事故的关注。
    还有河南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死亡,没过两天就已经在网页上难觅踪影。为什么一场雨就能带走几十个生命?为什么这种城市人没啥感觉的“天灾”会给农村带来那么大的损失?消逝在雨里的生命和火里的有什么不同,难道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本都是一样活生生的、平等的生命。只是发生得太多,便也见怪不怪,难道发生多了就是合理的?难道事故还要发生得新鲜才能有解决的动力?而那种新鲜的事故,在一阵又一阵关注了又忽略重视了又漠视的循环往复中,最终也要归于平常而成为顽诟。
  
    我总是愿意相信现在有变得更好也会变得更好,比如新闻透明度已经增加了——毕竟,很多负面的东西绝不可能是最近才发生,只不过我曾经我们看不到罢了;比如民众的压力开始变得有效——只是如果有效的仅仅是民众的压力,那民众不可能持久的热情只能又将人带入绝望。
  
    我想要改变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我觉得有很多。放眼望去什么都让人看着不舒服,但是总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吧?
  
    我又想到了林达的书。《我也有一个梦想》里说到的:
    “你一定注意到了,由于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理论上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的,因此,尽管它有过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自身的社会问题,可是,和许多其它地区相比,它在思考和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更能够单刀直入,一下子切到问题的根子上。因为实际上这是一个简单的国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盘蜿在前面。换了别的地方,出现社会问题以后,会进行复杂的知识界的理论探讨,如同剥笋一般,一层层数不尽的理论外壳,可能剥了半天绕了半天,还是没有寻到是哪一层的理论,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在这里,就很简单,因为它只有一个简单道理。遇到问题,只需对简单的自然法进行比照,尽管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永远不可能是简单的。可是,在是非判断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却显然要清楚得多。”
  
    于是我想,那根本的东西就是培养和建立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重视,对平等自由的遵从,对民众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保障。唯一能够实现这一切的,是宪法——不仅仅是写在纸面上作为大道理不被人相信的宪法,而是真正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宪法;不仅仅是在司法力量的维护下被动实施的宪法,更是从人之初的教育开始就能够扎根到每个人心中的宪法。
    在这样一个宪政的基调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并捍卫生命的可贵——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其他人的,每一个人的生命才会因全社会的捍卫而变得有安全感。在这样的觉悟下,我们才会为不靠垄断不靠资源不靠政府完全凭借自身努力而把生意做遍了全世界的中国民企华为员工的牺牲感到痛心和崇敬,而不是说“以后不能跟华为人坐一架飞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矿难才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农民兄弟才不会因为一场雨而遭受巨大损失、学生才不会在拥挤的楼梯被推搡摔倒、市民或许也能在危急关头更加掌握逃生自救的方式。
    还是南方都市报那句话,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值得期待。而民众的关切和行动,最终需要以宪政制度作为动力和保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3-4-16 10:53:29 | 只看该作者
  
    
    林达的系列书,我是大概2000年开始看的,沿着这根线,慢慢往上溯源,看到法国大革命,英国自然法,罗马,基督教 古希腊的书籍,我不是哲学爱好者,对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有多少领悟力,所以对于制度性,组织性的事物总是特别感兴趣。林达书中的内容不太记得了,有二点我印象很深
    
    一,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值得信赖的,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对人,生命的尊重是人类社会一直会向前发展的最基本保证。从贤人会议,元老院,主教会议,国民议会一路而来,虽然不乏公安委员会那样的暴政,但只要能够自由选择,我们得到的大多数时侯都比某个权威告诉我们的要好的多。
    
    二,民主只是一种解决分歧的方式。不是目标。没有人掌握终极真理,所谓好坏善恶只是相对的。一个战争中有多少正义,答案是至少有二个,双方都有一个。民主只是帮助我们选择出大多数人目前最能接受的那个方案。虽然很有可能长远来说它是不合适的,比如禁酒令。但在民主制度下,它能自我改正。
    
    对人类本质的信任,和对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不信任,探讨如何用民主制度来保证人类的最大福祉,这是林达系列书籍为我们打开的一扇思索之门。
  
  > 删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4-16 10:53:30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对美国很多问题的了解是肤浅的,就像很多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了解是肤浅的一样。经过几百年的演进,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依然是美国的明文法律和精神信仰,我想是很不简单的:
  尊重历史——美国历史不讳言。中国历史最完整的时代除了当代(信息爆炸,不可能不完整了,已经不是人为可以约束),就是春秋战国/三国时代了;
  美国式渐进——尊重法律+司法挑战,是一个良性循环;
  美国式关怀——人性。大量在废除农奴制中“牺牲”利益的既得利益阶层,已经后期的“平权法案”
  美国式原则——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
  
  如果不说歧视,种族(群体)区别对待,在当今世界还是很普遍的,关键是能否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书中梗概如下:从一个黑人青年和警察引起的洛杉矶暴乱事件切入了传说中的美国“种族”问题。美国自独立起,就是一国两制(南方两州是黑人农奴制),随着美国版图的扩张,逐渐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接着,讲“阿姆斯达”号事件,讲“南北战争”,讲美国(包括黑人)的反对隔离争取权益的系列运动,这三个事件,从时间轴线上反应了美国的种族问题的历史渊源,阐述了联邦和州的关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3-4-16 10:53: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不错,无疑是一本对美国民主与法制启蒙的好书。读完之后重新思考,美国真的如此美丽吗?
  有一点很明确,作者是用崇拜的目光,从正面的角度去肯定美国的民主与法制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将一些事实掩盖起来,作者可能是无意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这样来使中国的读者对美国的民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意识灌输)。
  书中的观点有些我是不敢苟同的,比方说,南北战争的真正起因等等。其中我觉得最具争议的是:美国人民真的准备好了吗?
  书中的核心观点无疑是美国人民对分离且平等价值的强烈认同和对契约的严格遵守。但正如卢梭自己也承认的,这一纸社会契约并不真正的存在,那么对它的遵守就只能建立在强大的经济约束或高度发达的全民理性之上。然而,美国人民并不是天使,他们真的在建国之初,就准备好了要严格的遵守契约,他们的理性就已经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了吗?要知道,卢梭和独立战争基本是同一时代的。而在书中我们也隐约地看到,民众的理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质的变化,只是原来的问题逐渐被接受,在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理性又回到了原来基本持平的水平。
  所以,真实的历史,不会像作者写的那样令人神往,如果你看《伟大的博弈》的话,会发现任何时代美国都是一个充满贪婪和欲望的都市。历史是复杂的,试图全面恢复历史的真实并予以解释的努力仅是徒劳。而我们只能从它的某个方面去诠释。从这个角度看,在诠释美国民主与法制的理念方面,本书是本难得的好书。只是不要波及其他就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7:15 , Processed in 0.1659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