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想不到从秦桧的这道奏章中竟会引起一场讲和的阴谋.这两天他一心扑在战争上,对朝局变化知之甚少,全靠太学生们耳目灵通,不时带些消息过来,他才能略知一二.
初五坚守之议定下来,白时中不能再腆颜留在首相任上了,当夜官家就下旨递升李邦彦、张邦昌两人为太少宰.李张之心,路人皆知,当时舆论大哗.雷观赶快就上了一道奏章,指出"白时中罢相,公议称快,递迁李邦彦、张邦昌,士民大失望,"又说:"天子建太学以取士,有求言之诏,且审诫曰:毋回隐以溺于导谀,苟若畏祸而不陈其愚,臣实耻之."
李张议和,还是意料中事,最令李纲吃惊的是他的荐主吴敏竟也改变了论调,主张起和议来.吴敏是官家最亲信的大臣,他也主和,肯定会影响官家的抗敌意志.雷观还告诉他,李张以外,宰执中尚书左丞蔡懋,中书侍郎王孝迪,行营副使李棁,枢密副使唐恪、赵野、权直学士院莫俦、吴开等无一不是他们的党与.他们聚在朝堂上,不问前线胜负,大发议和之论,一唱一和,说什么国家拼着捐弃数百万金帛、数百里封疆与金人,就可保数十年太平,岂可听新进后生的议论,妄开战衅,把祖宗基业付诸孤注一掷?有些话分明是针对李纲的.看来朝廷大臣中,李纲是彻底孤立的,这些情况李纲都懵然无知,还引他们为同调.如今听了雷观的分析介绍,才如大梦初醒,不觉深有感触地说:"朝廷养士百余年,不想到得危难之日,竟无一个忠君爱国之士,肯与官家分忧.如果他们议和的阴谋得逞,大局就不堪设想了."
雷观却不同意他的一概贬斥的说法,当下就反驳道:
"我公此言差矣,庙堂以上固多苟安误国之人,江湖之中岂少忠义自矢之士?别的不说,太学中数千人,除少数败类,甘为权奸犬马之外,大多忠愤激发,夜来相与聚议,都愿投奔我公,在帐下效一卒之劳.即如少旸,这两天正在草拟一封万言书,言人之不敢言,竣事之后,也当投笔从戎,望我公收录.士岂有负于国家?"
李纲知道自己说得偏极了,即忙纠正道:
"太学忠义,某所深知,正当相与勖勉,共赴大计.不但此也,前昨两天,军士踊跃赴战,不惜肝脑涂地.何观察也说,昔在西北,不曾见得士卒如此用命,如此士兵,岂不可用?"
"不但军士用命,今日京师百万居民,都与我公一样心肠."雷观又提醒他说,"前日何统制说了一句,要用大石堵河,老百姓纷纷涌至权相蔡京家中,拆了假山湖石来用,剩下的湖石,昨日又用于酸枣门上的座炮上击贼.人心如此,众志成城,何忧金虏不克?至于朝堂群小,和议误国,我太学生职责所在,口诛笔伐,必不使其奸谋得逞,我公多提防着点就是了!"
李纲本来就是有承担、有勇气的人,此刻面临内外两条战线,战斗任务都十分吃重.并不气馁,他的神情倒更加发旺了.当下,他慨乎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