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瓯缺(全四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一句话顿时把范、宋两搭挡拆开,宋彦通目露凶光,狠狠地看了"饭袋"一眼,"饭袋"又岂肯示弱,急忙声辨道:"夜来司里拨的一辆太平车给敝眷乘坐,如何宋机宜的宝眷又挤上去?想是他带的辎重多了,一辆车不够使,又去挤别人的车,此事如何行得?要请宣抚作主!"两个人凭空推想,争吵起来,刹时阃就吵得不可开交.童贯喝一声把两个一齐斥退.


倒底是谁顾惜家小,是谁私而妨公,这个问题不需要再说,童贯也已明白.连带东去还是南下,哪个更有利于国家和童贯本人的命运,这个问题也十分明白的了.当时童贯前前后后想了一下,坐到案几前提起笔,歪歪斜斜地写了一道手谕递给马扩,口中还说:"宣抚移司之事,待本使诣阙奏禀了官家再行办理.子充此刻先去真定,为本使预筹兵马及移司之事勿误."


这遭手谕可能是宣抚使以他本人名义,盖上大印下发的最后一道命令.它明白委任马扩,"专往真定,中山府招置忠勇敢战军马,专一统制".忠男、敢战,在这里都是义军的代称.根据这道手谕,马扩总算取得收编真定,中山府一带义军的全权,刘鞈、王渊、李质都不能再掣他之肘.


这总算是一个意外的积极的成果.

(六)

太原与京师相距六七百里路,中间还隔开一条大河.从他"宣抚"之地逃回来的宣抚使童贯仅仅只用了两昼夜多一些的时间就跑完全程,安返京师,这在官场上可算是一个创记录的高速度.


这几天坏消息纷至沓来,令他应接不暇.出亡前夕,已得知忻州、石岭关失守.他唯恐一夕之间,金兵已出现在太原周围,截断他南归之路,使他死为异乡之鬼.他急急忙忙地从太原逃出,路上得知三河战败的消息.初十夜到京师后,又听说郭药师挟持燕山一路文武长吏尽降斡离不,燕山沦陷的谣传.十二月十二日,他去面圣之际,把这些一古脑儿都包揽下来,一字不隐地面奏官家,然后建议官家速为应变之计.这时他采取的是"拖人落水"的方针,他自己已经"落水"了,把官家也拖下来,大家—起淹在水中,我失陷封疆,你放弃国都,彼此彼此,就不怕他板起面孔来"行遣发落".平常凡是打了败仗,总要把消息隐匿起来,瞒过一天是一天,瞒过一时三刻也比马上让官家、让朝野通通知道为好.如今,在新的特殊场合中,童贯的做法恰恰与之相反,消息越坏越风凉.他还怕消息坏得不够,不足打动官家的恐惧心,成就他的拖人落水之计,不免又要捏造一些,加油添醋一番,例如说斡离不、粘罕受到命令,凡是城守一天后再投降的,进城后就要屠戮十分之一的居民,多则类推,守城七天以上,即使投降了,全城受屠,城主全家也要杀尽等等,目的是要官家相信,除了他建议的出逃以外,再也无路可走.一直要到官家连连点头,叫他戒途先行,童贯才算大功告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不过这几天的警耗来得既快又狠,不用童贯花多少心思去加工复制,就尽够打动官家的恐惧心,把他的三魂六魄,一个一个从腔子里摄走.


继石岭关失守以后,娄室的先锋军果然绕到太原以南,截断太原的后路,把它团团包围起来.接着粘罕亲统大军也到太原城下,一场大战正在酝酿.


太原以北的战争仍在继续中,金军围攻代州、忻州之间的崞县.无耻降敌的河东军统领李嗣本跑到崞县城下来招降守将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李翼大义凛然,怒斥叛徒后,又亲自弯弓搭矢,一箭把李嗣本射倒在地.接着与部将折可与等歃血为盟,彼此以忠义相勉,登城守御.这是金朝西路军开战以来遇到的最激烈的抵抗.指挥攻城的大将银术可之子彀英猛攻一天不下,第二天换了娄室之子活女为指挥,城也没有攻下,最后银术可亲自出马,爬城而上,才把城门打开.李翼被俘后,回顾折可与道:"不可食前言,与公生死共处."银术可还想以温言诱降,李翼裂眦戟手大骂"不幸被你番狗俘虏,我岂是苟生之徒?"折可与也严词拒绝诱降,骂道"我八叶⑦世守之家,岂肯负国,败坏家声?尔等无知畜类,不如早早杀我."在一阵殴击之后,两人都被杀害,死得慷慨.


在家门鼎盛,文武两途都有显要的折氏子孙中,后来也有无耻降敌,败坏家声的,如折可求之徒,也有苟默自容、无所表见的,如折彦质之辈,他们对不起抗击辽、夏有功的祖宗,更加愧对这个死得壮烈的同宗.


太原被围后的第三天,河东名将知朔宁府孙翊率部赶来应援,在城下与金军大战.这时太原城已经紧闭,张孝纯登上城埠与孙翊打话道:"贼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孙划回答得很有勇气:"此来本已不图生还,只恨兵少力乏,不能大创贼寇为太原解围耳!"他以二千孤军在城外转战数日,中间有几次突围的机会,他冲杀出去后又重新犯围而入,救援被围的部下,最后全军覆没,自己也在乱军中被杀.


以后王禀防守得法,粘罕亲率完颜希尹、娄室、银术可等军事首脑,千方百计地围攻,竟不得手.太原的攻守战形成长期胶着的状态.


斡离不的东路军取得燕山全路后,气焰万丈,郭药师要为新主子立功,更是十分卖力.出于意外的,这支军队刚离开燕山路的范围就遭到抵抗.他们进攻小小的保州,竟遭败衄,接着围攻中山府,又铩羽而归.


这两役的战胜,主要归功于董庞儿部与张关羽部义军的联合出击,与守军配合作战获致胜利.董庞儿与张关羽见面后,迅速制定出击计划.董庞儿把部队摆在前路,张关羽、赵邦杰率部在后路游弋.当时保州城的守将已击退攻城的金兵,董庞儿又在满城一击,打败兀术,迫使郭药师、刘彦宗撤退进攻保州的部队.


接着张关羽率部救援中山府(马扩也参加了那次战争),那是一场鏖战,张关羽与伯德特里补的精锐骑兵苦战两昼夜,好容易把他打退,不料他又来个回马枪,使义军受到极大损失.张关羽身先士卒,力挽狂澜,不幸胸口中了敌方的流矢.赵邦杰闻讯赶来,张关羽已气息仅存,他断断续续地嘱咐赵邦杰要与正在行间作战的马扩一起统带部众,继续战斗,就断了气.后来金军再次败退,赵邦杰鉴于义军本身的损失重大,也收兵回山寨去休整.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中山府保住了,知府詹度大吹大擂"中山之捷",他黑着良心,"干没"义军的战果,坐享其成.不过当时官家与童贯要的是战败而不是战胜的消息.詹度大吹大擂的胜利,又被童贯黑着良心"干没".好在此时京师已十分混乱,前线打个败仗或小小的胜仗都已无足轻重.官家下旨以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统率七千名骑兵守浚州,以步军司都指挥使何灌将兵三万人防河.然后决心步童贯之后尘,办得一个"走"字.


以后几天中,斡离不避开义军的锋芒,顺利南下,而义军经过中山府那次激战,暂时已无力出击.几天中,斡离不大军连克庆源府、信德府,很快就到达黄河北岸.


从十一月底以来,斡离不统率东路大军,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击败宋朝的主要边防部队常胜军,略经顿挫后又连克名城,南叩河岸,其战果较之在太原城下被王禀胶着的粘罕西路军优劣判然.这在宋、金双方都有这样的评价,粘罕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从此,斡离不在金朝内部权贵斗争中取得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七)

几个月后,有两名胆大包天的杂剧演员在宫廷的红氍毹上演出一出政治讽刺剧.


上台的一名大将,丢失头盔,露出满头发髻,弃甲曳兵而走,另一名显然是他的随从,追上了他,告诉他追兵已远.两人坐下来.随从替主人整理衣甲,作数髻状,忽然惊呼道:


"大王的发髻如何少了一个?小人数来数去,只剩三十五髻,还有一髻哪里去也?"


"走也!"


"走往哪里去了?"


"你这个蠢汉,岂不闻'三十六计(计,髻同音),走为上计.'那走掉的一个上髻随着官家往南方去也."


当时力劝官家逃往南方的童贯固然已经明正典刑,不但发髻,这颗头颅也被砍掉了.不过逃往南方的太上皇⑧这时又回到东京,入居龙德宫.投鼠忌器,骂了童贯,岂不连带涉及太上?其实当时要逃走的不仅太上、童贯,还有许多大臣,都是要逃的.就连渊圣皇帝⑨也一度动摇,要想"西狩"⑽.就算渊圣宽厚,那些力劝渊圣"西狩"的大臣,现在仍居高位,他们直接看到或间接听到这出讽刺剧的,对两名演员,岂肯善罢甘休?要不把这两名演员问个"指斥乘舆、诋毁大臣"的非名,充军发配到沙门岛去才是怪事哩!


其实把太上皇之南走完全归咎于童贯的劝告,那也有失公允.官家听到边境的警报后,加上金使的恐吓,早就萌生南逃之念了,童贯不过是投其所好而已,不能说完全出自他的怂恿.


官家最早接到的噩耗是蔡靖在十一月底上报蓟州失守、傅察殉节的奏章,接着金廷派来两名使者,大言"要与赵官家说话则个".这时当朝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不敢引见,自己在政事堂尚书省厅事与他们厮见.刚刚就位,金使就出不逊之言,指斥南朝违盟背德,还是老一套的话头,接着大发雷霆,说"大皇帝(金太宗)煞是发怒,命太子郎君与国相两路而入,吊民伐罪,你们如何对付?"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白、李二相一齐失色,战战兢兢,不敢回答.只听他们又说:"郎君与国相以两朝生灵为重,煞是不欲开仗,此事须得你们赵官家出来相议始得."


白、李二相还是不敢开口,善于鉴貌辨色,投机取巧的中书台人王孝迪这时却越位而上,问金使道:


"告大使,要如何才得请贵朝缓师?"


"不过制地称臣尔!"


白、李二相不敢怠慢,急趋内廷,把两名金使大闹朝堂之事,一五一十地全部奏告,然后提出建议,厚礼卑词,遣回金使,另找一员能言善辩的官员,前去斡离不军前求和,务必要把他的军队阻拦在黄河以北.


曾在河北都转运使吕颐浩手下当过转运判官的李邺因贪污有据,被人告了一状,削职在京闲居,正图钻营复职.王孝迪透露个消息给他,他连夜上了一本,备言敌强我弱,势力不侔,决不可与敌.然后自告奋勇,丐请奉缝议和.


李邺算是第一个出头露面的求和者,比主张割地赂敌,还没有实际行动的王云又进了一步.以后这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在无耻和卑鄙的道路上,有那么一大批人,都想抢做第一名.


当下官家借李邺以给事中之职,派他出使斡离不军前求和.李邺提出条件,要带去黄金三万两犒师.这时国库如洗,哪来现成的三万两黄金?官家求和心切,从内库中取出一对大金瓮,每只重五千两,当场交内廷"书艺局"销镕了,铸为金牌,让李邺带去.


这李邺官也复了,差使也得了,又带着一笔厚厚的见面礼,不但是这万两黄金,还有价值超过黄金千百倍的重要贽仪,自信求和必有所成,兴冲冲地走马就任渡河北上.


不过官家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小人物李邺前去求和,心里还不大踏实.求和得成,果然是好,万一不成,金军仍然杀过河来,自己岂非陷入它的罗网之中?从这时起,他就有了避狄南方的想法.


斡离不和粘罕两路进兵,势如雷霆万钧,同时他们在外交上也发挥了高效能.军事攻势、政治政势双管齐下.撒卢母、王介儒到宣抚司来威吓几句,童贯就"逃之夭夭".斡离不派来两名"名不见经传"的小使,在朝堂咆哮一番,竟使堂堂的南朝皇帝"遽萌退志",弃社稷而南奔,这是因为他们的先声夺人,在精神上早已打败了宋朝君臣的缘故.


不过官家在逃走之前,还有两篇官样文章要做:一篇是下一道沉痛自责的罪己诏,一篇是表示悔过,尽罢秕政的《罢花石纲指挥》.


《罪己诏》由官家亲自点中的试给事中幕侍读吴敏起稿.吴敏虽然出身蔡京门下,几年前,曾拒绝过蔡京要招他为孙女婿的建议,明白表示不愿做相府的"东床坦腹".这件事暂时封闭了他的仕宦腾达之路,却给他带来"远离权门、洁身自好"的好声名.官家早就赏识他,即使在蔡京第四次出任首相,蔡氏父子祖孙权倾朝野、作威作福的时期,官家还是多方保护吴敏,不让他坠入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现在官家正需要象他这样一个触忤权贵,同时对过去的陋政牵涉不多的文学侍从之臣来起草这道旨意.当即把他宣来,当面交代了任务.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5#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老实,吴敏的家庭生活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自从拒婚以后,他不再娶亲,有一个芳名叫做远山的绝色侍婢为他主持中馈之政.此刻他从内廷回到家里,远山已为他烧起一炉御香,磨好一砚浓墨,一切都准备得舒舒齐齐.她在书斋门口迎着吴敏嫣然一笑,吴敏不由得搂住她在她的面颊上亲了几下.


《罪己诏》虽可痛斥权奸误国,但仍要为官家留个余地,既要感情沉痛,又要措词得体,写起来并不容易.吴敏一面写,一面涂,稿纸上都是一个个大墨团.大半夜过去了,统共还写不到十联文字.这时窗外卷起一阵阵的西北风,呼呀呼呀地吹得他的心头冰凉.


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去的远山,又悄悄地进来,把一件半臂轻轻掖在他身上.吴敏一转身就握着她的双手,问她冷不冷,怪她深更半夜,还不去睡.远山把手指从他的手掌中挣扎出来,又是嫣然一笑,指着桌上的草稿说:"你呀,且把心放在那上面,别的都不要管了."吴敏没法抵抗她这一笑,把她拥入怀中,连连亲吻.


在哪个旮旯角落里被堵塞住的文思忽然象一股山泉那样顺利地畅通了.吴敏自己不动手,却让怀里的远山代他执笔,他口占一句,远山就笔录一句,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全文草成.吴敏自己读了一遍,又让远山读一遍,十分得意.第二天一早,他又拿去给用乡畏友、见为太常少卿的李纲看,请他点定.李纲十分赞叹,只替他改定几个字,然后郑重其事地说:


"元中(吴敏字).代天立言,说得何等沉痛!多年来祸国病民的稗政,已尽于此一纸之中."即使处于危亡之秋,对万事仍抱着乐观态度的李纲忽然流下几点激动的眼泪,高兴地说,"此诏一下,朝野震动,只恐天下事从此就有了转机了!"他尽管心里高兴,说到最后一句时,自己也感动得流下泪来.


谁知道吴敏就是为了这个善于嫣然一笑的远山才拒绝蔡府的亲事,成全他不慕权势的美名.谁知道官家这篇透澈沉痛的《罪已诏》就是在这样旖旎风光中写成的,竟被李纲看成为天下事转机的枢纽,这对吴敏说来,真所谓是"不虞之誉"了.


当然《罪己诏》还是写得十分透彻沉痛的:


"朕获承祖宗庥德,托身士民之上,二纪于兹.虽兢业存于心中,而过咎形于天下……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糜成风.利源商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殊求;诸军衣粮不得,而冗食者坐享富贵.灾异屡见而朕不语,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已愆,悔之何及!"


《罪已诏》与《罢花石纲指挥》是一正一副的文章.《罪己诏》从理论上谴责自己的失德.《罢花石纲指挥》则从行政上保证知过必改,从此与天下更新.在这道指挥中,提出了要罢花石纲、罢应奉局诸路岁贡、罢都茶场、罢河防非紧急泛料、罢免伕钱、罢请御笔断遣⑾、罢大晟府、罢学乐所等,一共"罢"了二三十项事目,其中多数是导致朝廷败坏天下事的陋政,为士民所丛垢.大晟府、学乐所等研究音乐的机构,也遭到池鱼之殃,被一起罢掉了,这说明官家个人的嗜好,无论宫室园林、声色犬马,都是不得人心的.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现在是到了人民要向他算总帐的时候,他聪明地自己先承担起一切罪过,然后表示一定要改过.这就是李纲认为"天下事已有转机"的根据.


下《罪己诏》比顽固到底,至死不悟,把错误坚持到最后一天当然要高明一些,但它毕竟不过是一种表态而已,并不是一服起死回生的良药.

(八)

下《罪己诏》,降《罢花石纲指挥》,这两件事都不费官家吹灰之力,他只消在已经办好了的诏书上盖一方御玺就好.现在官家要认真考虑"避狄"之计了,这里还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官家毕竟与童贯不同,童贯逃离太原,可与张孝纯打笔墨官司,安抚守土有责,宣抚守土无责,在有无的字面上做文章.官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主人公,无论逃到哪里去,都逃不了轻弃社稷的责任.虽然历史上有过不少做逃皇帝的先例,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到后世谴责.现在是涉及到他要继续做皇帝就不能轻离京师,轻弃社稷宗庙而逃,他要为避狄之计就不能继续再当皇帝这样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他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是否要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自己退居太上皇之位然后南逃.那皇位的确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又鸟)肋.食之还是弃之?他自己委决不下来.这件事与皇太子赵桓有关,他不能在事前与他商量.至于白时中、李邦彦之为人,他知道得很清楚,如果告诉他们,他们奇货可居,一定马上跑到太子那里去请功了,他不愿与他们商量.童贯与王黼的关系密切,王黼曾主张废太子而立郓工,如今王黼虽在京邸待罪,政治上还有一定潜势力,因此他不可与童贯商量.


官家是个刚愎而不自用的人,他的每一个愿望都非要实现不可,但最好有人商量商量,帮他作出决定来,好象以他名义颁发的谕旨都要有宰相的副署一样,事情是他做,责任则要别人帮他分担.现在他能够与之商量的人,或则不能、或则不愿、或则不可,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想到了起草《罪已诏》深合自己心意的吴敏,当时就派内监去把吴敏找来.


即使近来颇走好运,连连受到官家青睐的吴敏也只把自己放在文学侍从之列,没有想到官家竟会把这样一件大事与他商议,吓得他冷汗直淋.当场也只说得一句,兹事体大,容臣回家细想后,明日再作回奏.


吴敏回到家里,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心头小鹿儿乱撞,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远山看出了他有心事,建议去把李纲请来商量.一句话提醒了吴敏,他在内廷时,心里想到的也就是回家去与李纲商量,怎的走在路上,全部忘记了?


李纲赶来,听了他的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的叙述,后来忽然抓住了其中的一个要点,顿时大喜过望道:


"早间还与元中谈到天下事已有转机,不想转机这样快就来,岂非奇迹?"这时他的脸色豁然开朗,好象被正午的阳光照得十分灿烂,眼睛里也放射出一道道喜悦的光芒.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7#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何以见得?"吴敏还弄不清楚喜在哪里.


"官家御宇二十多年,听信奸佞,民怨沸腾,弄得内忧外患交至.今幸得他自愿退位,太子仁孝,正位后必有一番作为.这不是否极泰来,国运将转的太好机会来了?此乃天赞我也,何疑之有?元中今夜务必入官去,力赞官家此议,期在一二日内办成此事,庶不负天下人之颙望!缓则恐生变,元中勉旃!"


吴敏一听李纲如此率直地批评官家,指斥乘舆,还说天下人颙望他退位,不禁又是一阵心惊肉跳.不过"否极泰来"这句话倒很有道理,他自己何曾不期望有这样一个转变?这样一想,勇气提高了,发言也积极起来,最后决定今夜就去面圣,促成其事.然后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来:


"太子正位后,将何以处官家?"


李纲不假思索就回答道:


"官家一向崇奉道教,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退位后何不仍称他为道君皇帝?虽无官家之实,仍有皇帝之名.元中以为如何?"


这个点子又出得好,吴敏不断点头称是..


把李纲送走后,远山轻轻推了吴敏一把,说道:


"相公啊!你枉为个男子汉,自己的魂灵儿都往哪里去了?万事都要李太常替你拿主意.你听他说的话,句句在理,不由得叫人心折."


"你小小的年纪,深居闺阎,懂得什么国家大事."吴敏佯怒地说.其实经远山一点,他自己也感到李纲说的话确实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也自心折了,决心今夜面圣时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定下来.


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枢密使童贯在玉华阁面圣时,把斡离不军连陷庆源府、信德府,已距黄河不远的消息禀奏官家,还呈上一份措词十分狂妄的檄书奏启官家过目.官家坐在御榻上,捧起檄书,好象读一本什么天书似的,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要想把它撕了、扔了,却因手发抖了,两者都没有做到,又要把它放在案几上,东找西看,尖着眼找了半天,竟没有看到御几就在他的肘臂之间.


李邦彦踏前一步,从官家手里取来这份檄书,这时方看到官家的脸色十分异常,两颊间还挂着眼泪.他对三个大臣熟视片刻,才吩咐道:"休休!卿等晚晌再来商量."在他们迅速退出前,官家又补了一句"晚晌入见时,把吴敏、宇文虚中两个一起带入."


吴敏是《罪己诏》的起草者,宇文虚中是《罢花石纲指挥》的起草者,按其身份、资历都够不上追随两府⑿陛见官家,这就引起他们的种种猜测.大臣们一般都不喜欢除了他们之外,官家还有什么心腹之臣,要对他们说什么心腹的话.那无论在升平时节,或在危亡之秋,都是如此并无例外的.只有童贯与宇文虚中的关系非比平常,心里想着宇文虚中刚随自己从太原逃回,官家是不是要就南幸之事向他打听咨询而感到高兴.那是一种自己布置了圈套让对方一步一步地走近,终于要走进圈套时所感到的那种成功的喜悦.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8#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晚晌,他们再次到玉华阁陛见时,内监传下话来,"吴敏、宇文虚中两人先进阁入对,大臣且在外伺候."这是很不舒服的伺候,既不能进去问讯,又不好互相说话,他们只得在玉漏声中,闷声不响地坐等;过了半天,才得旨传进.


阁子里黑沉沉的,只点了一根蜡烛,照在御榻旁.看见他们进来,官家没有说话.吴敏、宇文虚中也表情严肃地侍立一旁,分明是一片沉重的气氛!后来,他们才看清楚了官家的神色很不对头,他挥挥手要想说话,忽然一阵痰锯气涌,堵住了他的话音,接着就气喘吁吁,喘个不停,竟不由自主地歪倒在御榻上,左脚已经搁在榻上,右脚还拖坠在榻下,过了半晌,也不知道缩上去.大臣和内监们大惊,一面急传太医,一面想把他搀扶入内,他却做个手势制止了,示意要他们扶他到近旁的保和殿东阁,躺在御榻上,闭目休养了半天,又从宫女手里呷了两口人参汤,这才缓过一日气来.


他正待说话,忽然又是一阵痰锯上来,比刚才喘得更厉害了.李邦彦等急步趋前,想要搀扶他,他瞪起眼睛,直勾勾地看了他们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然后慢慢地举起手,叵耐那只右臂已不听使唤,只得改举左臂示意索取纸笔,就用左手写了"我已无半边也,如何了得大事"几个字.过一会,又写道:"诸公误尽苍生,到此如何不语?"


官家一时痰迷,可能会发生半边瘫痪的严重症侯,但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即使左手写字,字迹个个清楚,眼光也十分锐利.从白时中看到李邦彦,再看到白时中.带着恼怒的神情.似乎要把天下大乱和他本人痰迷两件事都归咎于他们.这一对太宰、少宰受到官家无声的谴责,不知道怎样做才好.他们回头看看吴敏、宇文虚中,希望帮着出个点子,想个主意.两人都不敢兜揽,兀自低下了头,这等于给他们递来一个不好的信息,使他们更加惊慌了.


这时官家又讨了一张宣纸,改用右手振笔疾书:


"皇太子赵桓其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称道君皇帝退处龙德宫."


官家的这场痰迷来得正好,他既有疯瘫的危险不能再处理国家大事,太子即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倩,这就可以打消群臣的异议和太子的谦让,省却多少麻烦.吴敏肚皮里明白,李纲的建议,官家已照单全收,而且用了这样的形式,以书面公布,可谓大事已定.他与宇文虚中两个当仁不让,就着手起禅位诏的草稿.吴敏思想上虽有宿构,挡不住宇文虚中这一支燕许大手笔,看他略略抬头吟哦一下,笔底下就风起云涌,妙辞联翩而出.吴敏索性就把定稿一事让给宇文虚中,自己讨个美差,径往太子宫中报信.


这件事办得十分爽利.第二天是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子赵桓就在太和殿上即皇帝之位,没有遭到什么阻力.


这两天,吴敏是父子两代皇帝的"魂灵",而李纲又是吴敏的"魂灵".禅代之际,一切事务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有条不紊.不明真相的人,都归功于吴敏,渊圣皇帝即位的当天,就下诏除吴敏为门下侍郎,挤入宰执的行列.吴敏也不抹杀李纲的功劳,竭力向渊圣推荐李纲有"琏瑚之器,栋梁之材,可任以天下大事."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9#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在官场上素无藉藉之名的李纲,这时忽象一把出鞘的宝剑闪出熠熠光华.

(九)

让了皇帝之位的太上阜(或者道君皇帝),虽然急于要南幸——他正是为了南幸才把皇位让出来的.无奈新旧皇帝交替,还有不少仪节和移交的手续要办,还有不少具体事项粘住了他的身体.别的不谈,他已经住了二十五年之久的皇宫,现在要让出来给儿子占用了,自己退居南内的龙德宫,这一进一出的大事,岂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办完?在他做皇帝时期搜集到的许多宝彝铜鼎,名画法帖,久已划在自己名下,江山可以转让,这些古董文物却不能随着过户.其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还需要亲自整理了搬到龙德宫来.还有一些并无嫔妃、夫人名位,却受到自己宠爱的宫人,也要安排一下,不能全部都转移给儿子.这些罗里罗苏的事情占去了他几天的时间.转瞬新年来到.正月初二的深夜,晴空霹雳,传来了金人已于当日渡过黄河,迅将出现在东京城下的坏消息.


形势倏变,此时不走,再晚就走不脱了.他自己火急燎毛地要走,少帝也急于要把他打发走,为他想出一个好题目,叫做"太上皇亳州(今安徽省亳县)进香",太史为他选择了正月初四日黄道吉日.


出门大利.他还嫌太晚,自己又提前到初三深夜,还未交上子时,他就搭上御船,启通津门东下.


这一次走得匆匆忙忙,他只带了一批文物古董和几名内监.郑皇后和部分皇子、帝姬们跟随不上,搭乘第二批船只,随行扈驾的大臣、卫兵也跟随不上,落到第三批船上.三批船队,前后相距有数十里之遥.


这船上的一夜,六师未集,旅次屡惊,他自己又不免胡思乱想,觉得一走了事,好象欠了别人一笔债.是欠祖宗、欠儿子、欠老百姓?好象都是的,好象又都不是.他自己也说不出来倒底是欠了谁的一笔债,害得他神智颠倒,梦魂难安!后来郑皇后飞棹赶到他的船上,多方抚慰哄骗;接着,他喜欢的儿子信王赵榛、郓王赵横和未出嫁的女儿柔福帝姬等都跟着上船,陪在他身旁.然而她们也不能使他的倩绪完全安定下来,他整整翻腾了一夜.


第二天,船到雍丘,正值河浅船挤,把一条水道都墙塞住了,御船也没法越众挤上前面去.他一时情急,弃舟登陆,跨上自己的骏骡"鹁鹆青",要想跑得快些.无奈逃难的人很多,陆路上也同样是人流壅塞,无法奔驰.幸喜童贯率领了一千名胜捷军赶来保驾,把周围的老百姓都赶开了,这才为他清出一条道路来.


中午时,他们在一家野店里打尖,童贯上前告罪.道君意存讽刺地笑了一笑道:


"我匆忙出走,道上狼狈不堪.儿辈也未能尽来相送.公等何不安居家中,却远道追随至此?"


原来他临上船时,曾打发内侍都押班张迪前往福宁殿通知少帝道:"事势匆匆,事须从权,且莫相送!"少帝倒真听他的话"从权"了,只派朱皇后前来相送,连张迪也留下不放.当时他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现在一有机会就不免在童贯面前发起牢骚来.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官家蒙尘,老臣心有未安.拚着这几根老骨头,也要尾随保驾,岂能舍陛下而他去?"童贯从太原逃回来后,一直惴惴然,唯恐受到官家处分.后来大位改易,混水摸鱼,居然逃脱斧钺之诛,不胜感激,这时倒真表现得声泪俱下,忠心耿耿,"如今师徒大集,匕鬯不惊,官家可以安心南行了."


"卿忠心扈跸,贤劳可念,只是我传位太子,名位已定,卿以后休再以官家相称."他的话还是进一句,出一句,表现出既想丢掉包袱,又怕丢得太光了,自己将一无所有的复杂心理.然后他问起京师诸人的情况,问起高俅有没有赶来扈驾?.


"高俅那厮无良,"童贯忽然咬牙切齿,义形于色地说,"少帝前日委了国舅王宗濋勾当殿前司公事.这两天,高俅与他混在一起,花天酒地,打得火热.昨夜老臣去他家约同赶来扈驾,叵耐他竟推说与殿帅有公事相商,脱身不得.老臣欲与他商偕一军护驾,他也推说殿司的公事,他已撒手不管,此事要新帅作主才得.老臣敢保他决不来也."


道君黯然半天,口中兀自念道:"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一荣一辱,交情乃见."然后嘿嘿地笑了两声道,"高俅那厮,原是势利小人,如今还他个本来面目,倒也罢了.只是那王宗濋乃膏粱纨绔之徒,胸无点墨,手无缚(又鸟)之力,怎当得殿帅重任,官家敢是失了眼了?"然后又十分嗟叹地说:"可惜刘信叔调到西北去了.我早就看中他,如让他留在京师掌执禁兵,必能御遇金寇!"


"刘信叔去西北,也是高俅一力窜掇,所以致此.还有种师道的总参议赵隆,当年铁山之战,威震羌夏,前年他留在京养病,也叫高俅撵到西北去了.官家当初不合事事都听他的话."


"过往的事,如今还说它作甚?"刘锜、赵隆如何会调往西北去,这笔帐官家自己肚里最明白,不但高俅,也有童贯的分儿.他心想如今大家都成了落水狗,别人要打落水狗,落水狗自己也咬落水狗,不免又生感嗟.这时他蓦地想起:昨夜一夜翻腾,心里总象有件搁不下的事,当时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如今偶然触机,忽然记起来了.他立刻挥挥手,让童贯遇下去,接着另派一名内侍,去把大内监黄经臣找来.


黄经臣踉踉跄跄地进来,一见道君,就叩头告罪道:"老奴前日领旨去镇安坊,没见到贵人本人,她只让小藂传了几句话.昨日忙乱中,偏又赶不上御船,直到此刻才得回禀,先求官家责罚."


"你好拖沓!"官家微愠道,"不叫人找你去,你还待明天、后天才来回话哩!直教俺悬了一夜的心."


黄经臣把头垂到胸臆间,算是默默地领受官家的责罚.


黄经臣年纪较大,在宫中服役的时间最长,真可算为一个"老奴"了.他一向办事勤勤恳恳,不喜欢多说多话,搬弄是非,因此博得后廷普遍的尊重,连官家也对他客客气气,难得有句重言重语.自从师师向官家明确表示她厌恶张迪,不愿让他往来传话送信以后,官家就改派了黄经臣担当这个职务.黄经臣不象张迪那种狗颠屁股,一心要装得十分巴结讨好的样子.他接受了任务,就老老实实去执行,既不漏掉一件,也不外加半分.对他的办事,官家是放心的.当时看看旁边无人,就低声问道: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9:42 , Processed in 0.0661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