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瓯缺(全四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她从素车上下来,裹紧貂裘,迈着坚定的脚步,直往人丛中走去.耶律大石把刀子丢给从人,紧捏腰间的佩剑,跟在她后面,人们自然而然地为他们让开一条路.她走到人丛中间,凝一凝神,出人意表地屈下(禁止)体来向周围众人行了一个辽的贵族男子陛见皇帝时的大礼.这种礼节是跪下左膝,把右腿拽在后面,然后她又转动身体,向众人环拜.这样的大礼,从皇后的身分说来,不免有点屈辱,但出之于她,行之于此时此地,仍然保持了皇后的最高尊严.她拜完了,走上几级石阶,用十分坚定清楚的声音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蛮兵肆虐,逆贼(她提到他们的时候,眼睛也不曾向那个方面转动一下)内应,妄图劫持未亡人出卖与敌.未亡人力与争斗,"她赧然地看一看自己的这身服饰,她的衣冠不整,发髻零乱,大大地帮了自己的忙,连耶律大石也被她这个动作提醒了,相信她说的是实话,"争奈寡众不敌,势已危殆.幸赖大石林牙忠勇为国,闻讯赶来,脱未亡人于缧绁之中,尽歼丑类……"


一阵欢呼打断了她的说话,她感到众人的情绪已经受她操纵了,索性停顿一下再说:


"朕已痛下决心,誓与此城共存亡,一息尚存,决不容蛮兵侵入王城.纵有不幸,城头蹀血,这一片干净土就是未亡人的葬身之地."


她又停顿了一会,然后郑重地宣布:


"朕即请大石林牙总城守之责,"一语未了,欢声大作,她索性把话说得罄尽,"诸卿都听大石林牙的号令,如同听朕的声令一样.朕不幸战死,大石林牙就是诸卿之主了.这救亡继绝、匡复社稷的重任,全在大石林牙和诸卿身上.朕立即进宫去换了戎装上城,亲执桴鼓,灭此朝食.诸卿努力,毋负朕之厚望!"接着她又向耶律大石拜了一拜道,"朕将宗庙社稷,托付与卿,卿且受朕一拜!"


这是她在此时此地能够做到的最富于戏剧效果的行动.在她说话中间,许多人欢呼,许多人失声痛哭,许多人虽然没有表情,已经在心里决定一死殉国、一死殉主.她的话一说完,骑士们就纷纷疾驰上城,听候耶律大石的调遣.


皇后作着动人的表演的时候,耶律大石正在考虑具体行动.他还了皇后的礼,接受了她畀任的城防全权后,立刻提出一顶重要的建议道:


"陛下畀臣重寄,臣这就遵旨总兵上城,"他向众人挥手示意,要他们立刻上城去防守,"城守之事,臣已成竹在胸,兼有萧知院在彼指挥,必能杀退蛮兵,保得京师,不负陛下的重托.所望陛下,速降手书,急令四军大王董师来援.臣派人在南暗门接应他,内外夹攻,务必把蛮兵杀得片甲不留."


这一著果然是重要的,萧皇后这时言听计从,立刻照办了.


耶律大石驰上城头,分拨人马,划分汛地,部署刚定,城下已发现小队的宋军.这时头戴凤盔、身披银甲的皇后也带着一大批陆续而来的甲士们上得城来.皇后的说话都兑了现,她不但亲执桴鼓,把战鼓敲得"嘣嘣"地响,敲得她双手发酸,满身大汗;她还亲自弯弓搭矢,向城下的宋军发射.有一支不知道是她射出去,还是她身边的战士发射,总之要算在她名下的箭,居然把一名企图越过城壕的宋军射倒在地上.皇后亲自立下的第一功,使得城上的战士们都欢呼起来.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此时杨可世的大军受到奚、契丹人猛烈的抵抗,正在外城各街巷中苦战,还没有正式部署进攻王城.出现在城根下的宋军只是一支游弋部队,他们的进攻,只具有象征的意义,而萧皇后这象征性的一箭,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得城防的战士们很容易就打退这一队散兵的试攻.

(八)

直到夺得迎春门、进入燕京城,杨可世、郭药师率领的这支奇袭之师,都是按照计划办事,进行得十分顺手.


郭药师献奇袭捣燕之计,其目的固然为了要表显自己,抢第一功,但他确有客观的根据.


据他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证实耶律大石已被萧皇后看管起来,目前生死不明,以致造成契丹军瓦解的局面.这个消息是没头脑的萧干,为了表示对郭药师的信任,在最后一次宴会中,亲自向他透露的.郭药师本人就因此才下了反正的决心.这个消息也解答了许多人存在着的疑难问题,并为奇袭的实现和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因此当他提出来的时候,不但受到沙场宿将王禀、刘锜等人的支持,同时也得到急功之徒童贯、刘延庆等人的赞同.


但是郭药师毕竟是新降附的人,刘锜了解到即使在被迫决定反正以后,他还卖个人情,把敌帅萧干放走,居心难测.再则常胜军的实力虽然号称强劲,究竟如何,能否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还待事实证明.更怕奇袭得手,郭药师夜郎自大起来,养成尾大不掉之患.因此在决策会议中,刘锜力主派杨可世主持这次奇袭,让郭药师居于辅佐的地位.选锋六千名骑兵,泾原军居其四,常胜军居其二,这样混合编制,既保证了战斗力,又保证了杨可世的领导地位,临事不会受到掣肘.作为一名战将,杨可世威名夙著,对攻坚战,他也积有经验,当年在西北战场上,他屡次率师攻拔西夏、诸羌的名城要塞.仁多泉一役,西夏人负隅顽抗,就是他力战先登,大军继进,才攻克了这座军事要塞的.以杨可世为主将,以泾原军为主力,辅之以常胜军,这样安排可说是煞费苦心.


这次奇袭有没有成功的把握?对此,奉旨参赞戎机的刘锜早已作过反复的深思和分析.本来军事上也很难说有百分之一百成功把握的作战计划,何况既然称为奇袭,就要带几分冒险性.事实上是只要具备相当的有利条件,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机会,就值得一试了.


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杨可世这支选锋军能否把握胜机,完成奇袭任务.泾原军强劲可用,常胜军熟悉地形、了解情况,加上士气旺盛,跃跃欲试,这些都足以使刘锜放心的.


成功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刘光世统率两万名环庆、鄜延军混合编成的接应之师能否完成接应任务.按照计划,这支接应之师比选锋军晚六个时辰出发,以后根据具体情况,或循选锋军的原路,或另觅他途(郭药师也派了熟悉地理的官兵充当向导),随时与前军保持联络、前后两军不超过一百里的距离,相互呼应.选锋军奇袭得手,他们要飞速跟进,合力扫荡城内的残敌,万一奇袭没有成功,后军也要迅速上去接应救援,以最小限度的损失,保证全师撤退.计划是考虑得很周到的,无瑕可击,问题在于人.刘光世并不是一个令人能够放心使用的指挥官.在会议中,刘锜以参赞的资格提出两个方案:一是让总管王禀来统率接应军,二是他自愿参加刘光世的部队,一起去完成接应任务.结果这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了,童贯首先提出: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统带军队乃偏裨之职,信叔是天子派来的大员,理应坐守大营,运筹帷幄,协助刘太尉参赞戎机,怎可擅离职守,去效一将之劳!"


童贯的话,软里带硬.他强调"协助"两字,暗示刘锜以参赞的身分,可以参与讨论、共同研究战略,但是决定大权还应操在宣抚使、都统制手里,刘锜无权僭越.刘延庆却老实得多了,他认定选锋军可能要冒些风险,接应军躲在背后,万无一失,可以坐收其利.这到手的馒头,如何肯让别人分享?他老着脸皮道:


"进军以来,儿子多立功劳.这番奇袭,有杨统领在前主持,功可必成.儿子也正该跟去阅历阅历,长些见识,兼资奖掖.信叔不必多虑."


刘延庆已经把话说到口边,利权不得外溢,功劳必须归于他刘氏之门,何况又有童贯在一旁帮腔.刘锜不便再说,只索罢休.


童、刘两个还怕刘锜再兴出什么新花样,又生一计,火急下令把王禀调到无定河侧翼的战线上去,作为另一方面的策应之师.其任务不是接应杨可世,而是牵制那方面的辽军,不使救援京师.这时童贯不再说什么信叔是天子派来的大员,正该坐守大营等话,顿时换一副面目,强调侧翼战线如何如何重要,必得烦信叔亲自出马,与王总管一同去走一遭,才能安心.


把天子派来参赞戎务的大员调到侧翼去"效一将之劳",这才使得他们耳目清净,心满意足.刘锜虽然不关心个人得失,却十分关心全局的成败.他坚持要亲自送杨可世的前军出发,隔了六个时辰后,又目睹刘光世点齐人马,跟着上路,这才放下心来,与王禀赶赴无定河侧翼的战线.他们把人马突出到通州以北,准备一听到奇袭军得手,就火速从右侧进兵,包抄燕京.


从战略上看来,这一支人马确实也可起策应作用,原非闲著.只是与杨可世的选锋军距离较远,呼吸不应,仅处于次要的地位罢了.


常胜军原来都是辽东盖州、铁岭附近的土著,后来调进关内,兵员几经补充扩大,目前已有一小半的官兵都是京郊人士,更兼长期驻扎在京西南一带,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目前辽军的力量配备,虽然东移西挪,朝更夕改,但总的说来是兵力不足,防线缩短,后防空虚、鞭长莫及.郭药师在行军之际,还参考了旬日前那个姓岳的小军官从巡哨中带回来的地形军事配备位置图.甘三日傍晚,选锋军到达固次县,当晚就潜渡芦水,掠过安次县境,稍作休息,接着星夜行军,长驱直入.廿四日凌晨前,大军就已抵达燕京东郊.


自唐朝建置范阳节度使以来,幽州城定下了规矩,每晨四更,先打开迎春门,把郊居乡民装运柴、煤的车辆放进城来以供城内军民日常生活之用.这些车辆倒空了柴、煤,傍晚时分就装了煤渣、垃圾等废物拉出城去,倒在田问当作肥料.这项制度已经实行了四百年.随着燕京城地位的日益重要,生齿人口日益繁殖,这种车辆也增加到数百辆,每过半夜,迎春门外的车队就排成几条长龙,等候开城,车、骤不绝,人语喧阗,十分热闹.近日来,宋朝大军已压芦沟河而军,大局堪虞.萧皇后一面责成提举城守的都元帅李处温加紧城防,严行盘查进出人等,一面为固守燕京城计,也打算多储蓄些燃料、粮食过冬,又特命将迎春门提早一个更次开门.这两天朝廷多故,李处温的都元帅忽被撤去,新的任命还未下来,正在青黄不接之际,城防的官兵都懈怠了,盘查已成具文,并未严格执行.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装运煤柴的乡民享有进出城门的优先权,更兼每日往返,消息异常灵通,久已成为京郊义军注意、争取的对象.这时京郊义军逐渐统一在董庞儿、张关羽的领导之下,他们早已派人与乡民联系,争取得一部分人参加义军,担任交通运输,传递消息等任务,对于地下活动,可以说是积有相当的经验了.


就是他们首先发现了奇袭军的行踪.


在反辽事业与倾覆辽的残余政权一点上,义军与宋军有着共同的目标,这个发现对他们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大喜过望,三三五五地议论起来,顿时议出一个帮助宋军夺取城门的办法.他们找到杨可世,把这条计策献上.杨可世略一考虑,认为它简单可行,立刻采纳了.


杨可世把大军隐藏在离迎春门几里路的一片丛林背后.另派甄五臣率领两百名敢死士换上老百姓的服装,混在车队中间,兵器都放在柴堆、煤堆底下,车上略加遮盖,表面上不露一点痕迹.三更一到,号角吹响,城门洞开.老百姓久已和守城的官兵们厮混得熟了,照例要"献纳"一些免费供应的柴煤,一阵嘻嘻哈哈就把大车推进城门.甄五臣和敢死士趁机从煤堆和柴堆底下抽出兵刃,一声呐喊,一拥而上赶杀官兵,老百姓们也帮着一齐动手,顷刻间就把几百名守城的官兵消灭赶散,顺利地夺得迎春门进城.


根据事前约定,甄五臣向杨可世所在的方向一连放出十多个"钻天老鼠",这是一种只有火花、没有声音的爆竹.这十多道火光,在星月无光的黑空中,真像老鼠一般飞窜狂跃.杨可世一见信号就知道夺门得手,立刻飞骑出动,那消半刻,大军就进入城内.这时天色犹黑,情况混乱,各城门的防守官兵相互传告,心胆俱裂,纷纷溃散.泾原军在熟悉燕京城城市道路的常胜军向导下,很快就把外门的七道城门全部夺下,每一道门都派了一名将官,二百名士兵负责防守,严禁出入,并维持附近地区的秩序.杨可世、郭药师率领主力,向市中心挺进.


大军进城的消息,霎时间就传遍全城,汉儿们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胆大的奔出家门,投效军前.胆小的暂时关起大门来观望一下,心里也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相反的是奚、契丹人,他们心怀疑虑,不知道进城的宋军将会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将要遭遇到什么命运?他们听到消息后,有的也在观望,有的从睡梦中醒来,不暇细问,就拿起兵器,冲到街头去找宋军厮杀.


现在是面临着代表两个民族的朝代之间的最后决斗了.


在我国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有时也存在着彼此侵犯相互敌对的关系,但主要是彼此友好融合无间的关系.有两种融合:少数族的上层分子与汉族的上层分子相融合,少数族的普通人民与汉旅的普通人民相融合.前者融合的结果是联合起来统治广大人民,后者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消灭了民族的界限而成为反压迫斗争的同盟军.契丹贵族入主黄河流域的二百年中,使得大多数契丹族平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平民成为受他们统治、压迫的臣仆、奴隶.他们除了服饰、打扮以外,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思想感情也都和普通的汉儿同化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具有共同的喜爱和憎恨,进入山里去参加反辽义军的契丹人就是这种融合的最高形式.当然参加义军的还是少数,但是大多数的契丹人、奚人、室韦人、渤海人都是汉族人民的朋友,不存在敌对关系.他们应该是杨可世团结、争取的对象.他受命要去摧毁的是契丹政权,而不是契丹人的生活基础,要打击的是还图顽抗的契丹、奚贵族,而不是所有的契丹人、奚人.可惜杨可世的头脑中不存在这样的分析.在这进城以后的关键时刻,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没有下令安民,让契丹人放下武器来,以便集中全力进攻王城,反而接受了郭药师的建议,粗暴地下令不分官兵军民、不分抵抗和不抵抗的,一律摘杀契丹、奚人.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5#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在这道罪恶的命令下面,许多奚、契丹人的家庭被消灭了,许多妇女、老弱和孩子被屠杀了,鲜血流满通衢和坊巷.杨可世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瓦解契丹、奚人的斗争意志,反而激怒了他们,坚定了他们,团结了他们,迫使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民族、保卫自己的家庭、保卫,父母妻儿和自己的生命而进行战斗.这种斗争往往是超乎寻常地英勇,不到战死,决不放下武器,宋军受到他们的猛烈抵抗,同时也因为要贯彻这条命令,挨家逐户地去搜查,这就大大地滞缓了向王城方向前进的步伐.


在夺门战中几乎没有受到一点损失的宋军,已经产生一种可以轻易地结束这场奇袭战的轻敌思想.如今出乎意外地受到奚、契丹人的阻击堵杀、死缠硬拼,一时摆脱不开,不免又烦躁起来.


这时耶律大石派来的应援之师已经赶到.耶律思轸、耶律怀沙两员小将,忠实地执行父亲的命令.他们率领的这支援师猛虎般地扑入战斗,把任务完成得如此出色,以期不辱没他们祖先的光荣的名字②.他们的祖先,当初在陈家峪一战,俘杀北宋大将杨业,取得辉煌的战果.现在他们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已决心一死殉国,但是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他们就要和北宋大将杨可世拼个你死我话.


他们带来的人马有限,这时闻风而来、自发地参加阻击战的奚、契丹人越来越多了.他们脱出了个体战、各自为战和盲目战的范围,融入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正规作战.组织给予他们新的力量.他们分别扼守着几条通往王城的大街,到处设置障碍、石块、土堆,沙包,以至粮食袋,日用家生都搬出来,堆在街头上,堆成临时的街垒,阻滞敌人前进.敌人在远处,他们就躲在街垒中放箭,敌人接近了,他们猛然跳出来拼死搏斗,有时几十个人死作一堆,敌军还怕街垒中有人,不敢走近.


许多契丹、奚家庭的妇女和孩子们也帮着搬运沙袋,掘土挖泥,助筑街垒.有的就躲在门缝背后射冷箭,闪到窗口来扔出桌、椅、衣柜等家生杀伤宋军.宋军要毁灭一个家庭,就不免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支阻击军,包括一部分武装抵抗的家庭在内,最后都葬身在火海中.


这符合他们的愿望,"火",消灭了他们的(禁止),但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永生.他们以宝贵的生命换得比生命更宝贵的两、三个时辰,阻滞宋军前进,使耶律大石能够完成王城的守御准备,使大局转危为安,使王城的保卫战产生了胜利的可能性.他们死可瞑目了.


所谓奇袭,就是要乘敌之不备,直取其要害之地,收得全功.不用说,燕京城是残辽政权的要害之地,是奇袭的目标.但是要害中之要害,却是王城.单是取得燕京而没有夺取王城,杀进皇宫,俘获皇后和将相大臣,瓦解军队的战斗意志,从根本上摧毁辽的统治枢纽,这场奇袭战就不能算为成功.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杨可世容易地夺得迎春门,成就了一半的大功,却没有乘机直取王城,反而分兵去夺其他的七道城门.可能有人批评杨可世的战略思想太保守了,由于他的行动滞缓,不够勇决,使耶律大石和萧皇后争取得时间做好准备,以致功败垂成.以"杨霹雳"出名的杨可世,在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上,其错误不在于"霹雳"过甚,恰恰是由于他"霹雳"得不够.


从结果来看,这种议论似乎也言之成理,其实这不过是历史家在事后的空论而已,并非持平之论.事情过去以后,空论家要作种种批评、指责,都可以夸夸其谈.如果在这场奇袭中,杨可世做了相反的事情,不夺取和守住其他的城门,径扑王城,结果是外援从外城而入,截断杨可世的后路,前后夹攻,造成溃败.这样空论家仍可批评他不够持重,思虑不周,胃进"霹雳".做个批评家是容易的,人类语汇中提供了成千上万条贬义辞可供他们左右逢源地使用.可是在事件的进行中,人们能够始终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不受现象欺骗,不左右摇摆,这就困难得多了.


就这个役后而论,直接指挥者杨可世在战斗进行中确曾犯了不少错误,但是导致奇袭战全部失败的主要责任,却不在他身上


大军出发以来,前后两军一直保持联络.当天凌晨以前,当杨可世的大军隐藏在丛林后面时,就派出第一个使者驰往后军通知消息.夺得迎春门后,杨可世又急忙派去第二个使者告捷,兼催后军快来接应.据杨可世的估计,最多不出三个时辰,刘光世的大军就会接踵而至.杨可世的主导思想是及时掌握各道城门的防守权.一来防止辽方官员逸出,通风报信,搬来援军.二来便于迎接后军入城增援.两军合并,有了二万六千人的雄厚兵力,以之攻取王城,扫荡辽军的残余抵抗力量就绰乎有余了,他并无全部垄断功劳的意思.可是事态之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外.他既没有料到外城契丹人的抵抗会如此激烈——其实当他下达了一律摘杀奚、契丹人的命令后,就应当想到这是必然的后果.这才是他主观上犯的最严重的罪行和最大的错误,而他反而倒因为果地认为是由于契丹人的猛烈抵抗才迫使他下这道命令,真是愚不可及.他更没有料到近在百里内的后军统领刘光世在这个紧要关头,竟然会想再观望一下,逗留不进,坐视友军的死活于不顾,最后造成这次奇袭的功败垂成——才是奇袭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来刘光世接到头两起通知时,恐怕进城后还有一番恶战,乐得让杨可世去拼命,自己落后一步,等到瓜熟蒂落再去分享胜利果实不迟.杨可世派去第三个使者时,已遭到契丹人的激烈抵抗,使者为了督促刘光世尽快进兵,特别强调了战斗的紧张性和艰苦性.谁知惬怯成性的刘光世误解了使者的意思,认为战局已发生不利于我方的逆转.战局顺利时,他还想观望观望,战局逆转后,他又怎敢冒险上去接应?为了遮盖耳目,他率军在附近兜了一个圈子,借口迷途,就在当地驻扎下来,后来听听前方来的消息更加不利,他索性率部循原途逃回去了.谁也不会相信要找到近在咫尺的燕京城还会迷途,谁也不能原谅前方如此吃紧,负有接应重责的后军竟然丢下友军可耻地逃走.他冒着军队里的大不韪,竟然干出别人决不会干的事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7#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一切胆小鬼干起可耻的事情来并不胆小,他有恃无恐的一条是父亲是都统制,无论怎样失机,父亲总要替他掩饰.刘延庆所谓"让儿子阅历阅历,长些见识",儿子的见识就是这样"长"起来的.在利害关系上越见得分明,在行动上就格外卑鄙和无耻.


十多年后,由于种种条件凑合,刘光世居然也成为"中兴名将"之一,与韩岳二吴并称.但他的这个"将"不是以善于打仗、善于战胜敌人,而是以善于见风使舵,善于从战场上滑脱出"名",这在当时也有了定评.

(九)

巳末时分,也就是宋军夺得迎春门的四个时展以后,宋军基本上肃清了奚、契丹人在外城的抵抗,它使一、两万名持械来斗以及徒手受戮的奚、契丹人流尽了鲜血或者连皮带骨都化为灰烬,使得几千户的房屋成为瓦砾堆,同时也使自己付出了将近一千人的代价.在外城的奚、契丹人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他们挣扎得性命出来,都逃往王城.耶律思轸堵塞了宋军前进的通衢,同时却畅开了供自己人撤退的渠道.这样就使王城的守御力量增加到几倍以上.


在宋军方面,除了战死者以外,又发生最糟糕的情况.一部分常胜军,甚至也有个别泾原军闯入奚、契丹人的家里,或者借口搜查隐匿逃亡,随意闯入汉儿的家里,干尽了盗劫、奸淫、杀人、放火等勾当.在军队里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口袋里装满别人的财物,手里沾满以发泄虐待狂为目的的鲜血,这部分军队就再也无法集合起来,听候调集再上战场去作战了.杨可世听到这项情报,虽然发狠抓住几个犯罪者正法,仍不能制止这些罪行的继续发生.此外,分守各城门的一千六百名士兵不能调动.现在,杨可世手里可以机动使用的兵力,只剩得半数左右了.


街垒上浴血苦战的情景还在眼前,手里的人马,有减无增,后军的消息杳然,派去的军使不是找不到传达的对象,空手而归,就是军使的本人也像石沉大海,一去后再也找不到踪影.这时杨可世所处的地位并不佳妙.他踌躇一回,回过头去问郭药师道:


"今日之事如何?"


这是一句有点畏缩,与杨可世一贯的气吞山河的气势不太相称的问话.契丹人的猛烈反扑,寸土必争,似乎给杨可世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耶律思轸、耶律怀沙以及其他的战死者如果死而有知,一定要为此感到自豪的了.


杀了几个常胜军,郭药师心里是不痛快的,但他的特点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听了杨可世的问话,他恭敬地回答道:


"悉听统领指挥."


"攻城!"


杨可世不再踌躇了,他振作起来,发出雷霆般的命令.自己一马当先,率领郭药师、高世宣、甄五臣、赵鹤寿、石洵美、李侥等将领和三千名铁骑,浩浩荡荡,径奔王城而去.


在此之前,城中的秩序已经逐渐恢复,奔出家门前来迎接王师的汉儿也越来越多.就中还有一名文士当场献上一首七绝,表达他自己以及大部分汉儿的"俟我后,后来徯晚"的向往心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8#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破虏将军晓入燕,


满城和气接尧天.


油然叆叇三千里,


洗尽腥膻二百年."


汉儿们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杨可世西瓜大的字识不到十担,又当军务倥偬之际,他需要的不是文人,而是武士.他随手把诗稿往靴筒里一塞,问他可骑得动马,使得了枪?诗句洗涤不掉腥膻,腥膻要用鲜血来洗涤.杨可世露了一句口风,当下在场的许多汉儿一齐回答道:


"愿随将军鞭镫,前去攻打王城,共洗胡尘."


杨可世大喜过望,立刻命令甄五臣留下来负责他们的组织编队工作.汉儿们果然呼兄唤弟,招朋觅侣,顷刻问就集合得一、二千人,编成一支作战队伍.这时满街上都有兵刃铁甲,他们俯拾即是,有的还牵住了奔轶的马骑上,变成了一支步骑两栖的庞杂的部队.其中战斗力较强的,还是装运煤柴的乡民,他们中间一大部分人,自早起就跟着甄五臣转辗作战,显示出他们的机动性、灵活性,对战争很有贡献.


一批汉儿跟随甄五臣,追上杨可世的大军参加战斗了,随后又有许多汉儿陆续赶上来,要求参战.甄五臣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通通把他们编入队伍.


在犯下了种种错误,错失过许多机会以后,杨可世正式率部直扑到王城城脚下,这才发现在前面迎待他的是一堵铜墙铁壁.清晨以来,曾产生过轻敌思想,消灭了外城的契丹人的抵抗后,也曾存在过一些幻想:例如在王城城头上已经树起降旗,萧皇后打开城门,在宫门口舆榇衔璧迎降;或者有一部分汉儿南面官反正,正在与城内的契丹人鏖战,城厢上乱成一团等等.这些幻想在铁的事实下面都已破产.他明白一场艰苦激烈的攻坚战是无法避免的了.


杨可世观察一下形势,他先看看这座王城,看看四围的城墙和正面的这道城门——它称为宣和门,与东京的宣和殿遥遥相对,这两个交战的朝廷在那一段历史时期中,对外都标榜一个"和"字,似乎他们都不愿以兵戎相见.杨可世竭力在寻找敌方的薄弱点,决定从那里下手.


辽的时期,燕京王城远没有外城高大雄峻,但它也造得十分厚实坚固,城四周围绕着几丈阔的护城河,正对大内的宣和门还建有一层瓮城.无数契丹、奚的甲士已经林立在城头的马面、雉堞上,弯弓搭矢,持满以待.一切用来守御城池的战具,也大体具备,显出有恃无恐的样子.其中一个站立在城楼上督战的威风凛凛的将军,在那里指指划划,所有的军官都要跑来向他请示汇报,遵听他的指挥,看来他就是他们的最高统帅.郭药师指点道:"这个就是耶律大石."兰沟甸战役,杨可世曾是耶律大石的主要敌手,但是觌面相逢,今天还是第一次.


避坚攻瑕,本来是杨可世选择攻击点的原则,现在耶律大石的形象把他吸住了.兰淘甸一役中,杨可世几次冲锋陷阵,掌握胜机,但是耶律大石坚韧不拔运用高明的战略战术,把他打败了,他立誓要报仇雪耻.既然耶律大石在这里督战,他就应该攻击这道宣和门和这一重瓮城,和他决一雌雄.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9#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方针既定,杨可世立即部署进攻,他传令士兵们弃去战马,徒步涉渡已经结了冰的护城河.


护城河相当宽深,冬季水干,冰面距离河岸还差六、七尺高低,冰滑岸高,要徒涉过去并不容易.随军带来的木板有限,临时搭制不起浮桥来.幸亏乡民们考虑得周到,携来大量干草,干草填进河床,渡过河去就容易得多.


城下行动迅速,城楼上的耶律大石估计敌军已经进入箭力能够达到的射程内,把手里的小红旗一挥,遮天蔽日的箭矢顿时飞射下来.还有用发石机飞掷下来的石块,都有磨盘大小,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城下涉河的宋军用挡牌挡住一般的箭矢,碰到弓力特劲的,箭矢就会射透挡牌,自然更加挡不住飞石,脚底下还要照顾冻得不太结实的冰层.有些地方干草填得较薄,人又挤得太密集,冰层承受不起那么大的压力,就会发出可怕的断裂声,人们不得不挤着、挨着,尽快地分散开去,以减轻冰块的压力.有时城上飞来一块大石,正好击中冰面,裂开了一个大窟窿,战士们来不及逃跑,就连人带甲,沉入河底.


但是渡过护城河只有极短促的一刹那,奋不顾身的战士们冒着箭石之险,很快就越过这道障碍,爬上河岸,直扑城根.


他们是奇袭队,不可能携带洞屋、鹅车等一类笨重的攻城武器.连发石机、凤凰弩等重武器也无法携带,随军只带一些轻便的云梯.他们立刻把云梯倚在城墙下,有的战士在矢雨石雹之中,凭着一面盾牌,一把斫刀,登上云梯,就直往城上爬.


还有的战士在几层牛皮帐的掩护下,扑到城根下,用铁锤和大凿子凿着城砖.不怕城砖多么坚厚,一锤下去,总有一些砖石的粉屑飞迸开来,只要功夫用得深了,还是能够凿出洞穴.每一个战士的目标是要凿开、抽出一块砖石,然后飞快地跑开,让后面上来的战士接替下去.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凿洞抽砖,最后就能凿成一个大洞,让大伙儿冲进去.


当然,主攻的目标,还是正面的瓮城门.这次又是民兵出了大力,他们从后方找来几根粗硕无比的大木桩,正对瓮城门,临时搭起木架,把木桩悬挂起来,猛烈地冲撞城门.几十个人轮换着撞,每撞一下,就使得用几重厚铁皮包裹的城门发生一个大凹印,城门也随着猛烈地震动一下.


所有这些逼进城根的猛攻,都要付出重大代价才有可能进行.在城下奋勇进攻的有正规的泾原军、常胜军,还有更多的汉儿民兵.尽管临时编制起来的民兵,不习攻战,有少数临阵畏缩,偷偷地开小差逃跑了.但是越来越多的汉儿们从后方涌来,补充了损失的员额,使这一支事前没有估计到的后备民兵,在人数上逐渐成为攻城的主力.由于他们缺少战斗经验,缺少防身、护身的器材和技术,伤亡率要比正规军高得多.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被死伤吓倒,还是坚持战斗,坚持进攻,发挥了很大的勇气和作用.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0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宋军攻城的方式多种多样,城上契丹军的防御也是随方设计,变化多端.北宋建国初期,辽宋发生过几次战争,直到澶州之役前后,辽方都是攻多于守,没有从战争的实践中学到很多的守御术.但是辽、金启衅以来,攻守之势颠倒过来,辽军从宁江州、达鲁古城、上京府等失败的战役中吸取教训,也学会了一套守城的方法.现在全套拿出来对付宋军的进攻.城下宋军猛攻之际,城上的辽军除了用矢石灰瓶外,还用铁挠、铁钩、拒木等工具专门对付云梯上的宋军.等他们爬上城墙,将要登城的一刹那,就突然从隐蔽处跑出来用挠钩把他们钩进城来杀死,或者出其不意地在城墙中凿个洞,支出拒木去把云梯连人一齐推翻,使登城者坠地而死.他们又用猛油(火油)、脂膏、松柴、干草等容易燃烧的物体,点着了火掷下城去火攻宋军.最厉害的一着是在城头上烧着几只炽烈的大煤炉,把一切可以弄到手的油类,甚至把金属品都投进熔锅里燃烧,等到金属品溶成液体时,大桶地泼下城去,溶液溅到人体上,莫不体糜肉烂.


一方面是奋不顾身地猛攻,一方面是舍生忘死地死守.有时宋军凿成一个大洞,一声发喊,正待大队冲杀进击,城墙内的辽军连砍带搠,只是死战不退,不放宋军穿穴进城.这时城上的金属熔液已经来不及一桶桶地倾泼下来,索性连大铁锅一起推翻泼下来,这叫做"连锅端",果然厉害,迫使这部分的宋军只好后退.


最英勇的是从云梯上先登的甲士,已经踏上搁在城墙上的搁板上,城头的契丹甲士也毫不畏怯地抢上搁板,阻拦他上城.两个就在离地几十尺高空上一块宽度不到一丈的搁板上进行一场有死无生的搏斗.搁板上没有转身、逃脱的余地,兵刃一交,其中一个就坠下城来,有时两个弃去了兵刃,互相扭作一团,略一转侧,两人一齐坠死,赢得城上、下两军战士们齐声发喊.


这场激烈的攻守战,达到伐辽战争的最(禁止),双方都表现出无比的勇敢.


冬季日短,苦战了二、三个时展,不觉暮光早垂.从后方涌来的汉儿们早把灯笼、火把、汤水、馒头、熟牛肉输送上来,让战士们轮番吃点东西,喘口气.一个不待奇袭军动手去组织的后勤部自然形成了,尽可能地满足了战士的需要.


这时城楼上也点起明晃晃的火炬,上下照得雪亮.本来以城上之暗击城下之明,或者反过来以城下之暗击城上之明,对于黑暗的一方面是有利不过的条件.无如这时攻守双方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完全黑暗是不可能的,双方只好挑灯夜战.


在城楼上最显目的地方,灯笼、火把点得好像几条蜿蜒不绝的长龙,甲士们拥来拥去,重要的号令都从这里发出,显然这里是辽军的最高指挥所.这时忽然出现了一个素面玉容、银盔银甲的女战士,她在城楼上站立一会,向左右指指戳戳地作了一些指示,又循着城墙缓缓巡行.她用缓慢的速度来表示自己好整以暇的从容态度.她的行踪所及,随着就响起"万岁"的呼声.不用说,这个女战士,就是萧皇后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2:48 , Processed in 0.0483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