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恨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10 00:41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6:4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长恨歌》中的爱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谓道尽美人之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所以名世,非唯其美,亦在于她们特殊的人生际遇。杨贵妃杨玉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亦不例外。也许最能让她在中国古代的美女画廊中占有重要席位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嫁给了唐玄宗李隆基。也许正因为如此,天宝危机、安史之乱似乎与她有着某种说不清的联系。但是如果这样考虑,我们不免又会陷入美女误国、红颜祸水这样一个历史怪圈之中。一千多年前,风流天子李隆基与绝代佳人杨玉环的爱情广为流传,尽管有些怀着救国救家、民胞物与圣贤抱负的封建士大夫极力谴责这种爱情背后的奢侈与糜烂。在二人爱情悲剧发生后的五十多年,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将二人的爱情搬上了圣洁的殿堂。抛却“惩尤物,窒乱阶,以垂之将来”的训诫不谈,从《长恨歌》的珠玑文字中,我们确可以感受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以及那种在“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哀叹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杨妃的缠绵不尽之意和无限悲悼之情。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诗人既描写了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和不胜娇憨之态,又极尽笔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日常生活作了细致的说明。并且,透过这些绮罗香泽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二人生活的极端奢侈。本来嘛,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和匹夫匹妇没有区别;而作为一代帝王,唐玄宗手中握有无上的权威,他的爱情生活往往和这种无上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历史理性批判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唐玄宗好色误国,杨贵妃淫乱圣主;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应否认,那就是在这种笙歌漫舞的背后还有着二人的爱情。从天宝四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的这十年中她一直受玄宗专宠,正所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大凡皇帝都喜新厌旧,而玄宗却能对杨妃专情十年;若不是安史之乱又焉知这种爱情不会持续更长久呢?当然这又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暂且不论。我认为,从诗的这一部分我们却也能感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贵妃通音律,擅琵琶,善霓裳羽衣舞,唐玄宗也常常是“尽日看不足”。众所周知,唐玄宗是梨园班主,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创作家,杨贵妃是一位出色的舞蹈家,可谓玄宗的红颜知音,这是二人爱情的基础。历史也总是惊人的相似。二百多年以后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周后娥皇十年的爱情不也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吗?毕竟十年是不短的时间,倘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没有基础,而只完全是出于一个封建帝王的好色本性,又怎么会得以维系十年之久呢?
    当渔阳的鼙鼓惊天动地直逼京师时,那正在上演的霓裳羽衣曲也戛然而止。也许这悲剧是注定的,但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然而翠华摇而复偃,六军发而又止,于是悲剧的镜头定格在了马嵬:宛转蛾眉马前死!透过这凄楚的文字,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不是荒淫误国的昏君形象,而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血泪和流、生离死别的动人场景。爱情的温房已被彻底摧毁了,生命的此岸和彼岸横亘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一个失势的君王在六军的哗然众变中是那么无奈。长恨之恨,由此而始。
    《长恨歌》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也许是马嵬杨妃之死,但最让人动情的莫过于这描写玄宗悠悠长恨的部分。“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想着马嵬的亡妃,玉瘗香埋,行宫见月,是一片伤心之色;夜雨闻铃,是一片断肠之声。这是何等的心伤!这描写长恨的凄美的诗句,若不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触又怎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呢?此时此刻,诗人描写的似乎已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心汉,一个对“亡妻”无限悲悼的好丈夫。这是对爱的眷恋,对情的执着,并且在诗人笔下,这种爱情是圣洁的、高尚的、感人肺腑的、超越伦理礼教的!尽管诗人开篇用了春秋笔法,说杨妃“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不言“墙有茨”的宫闱丑闻,但是我们心中却清楚明白。然而,通读全诗,我们不但没有为之不齿,倒是被诗中抒情主人公唐玄宗的真情所感染。也许,这真情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执着;也许,这真情是“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追求;也许,这真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承诺……总之,在这饱含泪水和哀愁的字里行间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诗人描写的不是爱,诗人歌颂的不是情!
    总之,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诗人白居易都用他的笔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古代中国几千年痴男怨女的心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这悠悠长恨,何时能已?若干年后,贺铸的一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也许算是道出了这长恨的缘由,椒房犹在,风景依然,人已远去,只留无尽追思,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毕竟飘渺的仙山、绰约的仙子只是虚幻,纵然重逢,终是别离,焉能不思?
    诗人作歌,《长恨》表情,这“歌”婉顺流转,这“情”悱恻动人;这诗,千百年来,传诵不已。所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碧落黄泉,天上人间,任鬓侵半苎,岁换青丝,此情不变,此志不渝,这也许就是《长恨歌》中的爱情吧;虽然不一定是诗人自己的爱情宣言,但却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若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此诗一出即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并远播海外的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7:14 , Processed in 0.056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