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啸山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10-26 20:42:48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呼啸山庄》,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哀伤,不知道是对希刺克厉夫的悲惨身世的同情,还是对美丽善良的凯蒂遭到希刺克厉夫的无情打击变得精神扭曲而感到遗憾,抑或是对于哈里顿、小林惇和凯蒂之间的爱情经历所震撼,呼啸山庄里两代人的爱恨情愁实在令人难以释怀,就像《红楼梦》的悲情让人难以释怀一样,我们不得不在那一幕幕柔情、爱怜、龌龊、毁灭、重生交织的世俗之网中感受那一番另有一种滋味的情绪,在心中独自品尝小说带给我们的独特的人生经验,或是人生体验的闪回。
  《呼啸山庄》可以说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不能被时间所遗忘的书。它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书中的人物表现的都是大爱大恨的人生经历,爱起来死去活来,恨起来不计后果。能写出如此大爱大恨的人,如果不是出于人类的自然属性的话,那就非是体验过轰轰烈烈情感经验的人方能抒发不可,因为文学是人学,作者的文字必然也蕴藏着作者的情绪和感想,如果没有作者深刻的人生经历作为铺垫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产生,那么问题在于,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作者艾米莉 勃朗特本来是一位沉默寡言内心狂热的抒情女诗人,在她短暂的三十年的生命里,她何以能有这样的大爱大恨呢?根据一些资料显示,作者生前接触社会生活并不是很多,交际圈也较小,能写出这样的书,我们只能说她是一个天才。
  天才总是孤单,生前也总是不被别人所接受,但是天才的价值在于她能够思人之不能思,想人之不可想,表面上看起来很呆,其实大智若愚,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在于其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过人之处,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的,天才需要先天的条件,更是需要后天的努力,没有后天的努力,天才会退化的。艾米莉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加上她个人的学识修养,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她的诗歌多是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艾米莉能否写出这样的作品出来?我认为是能的。文学这东西本来就是更贴近女性心灵的,中国古代的文论就有“不平则鸣”的说法,艾米莉表面上沉默寡言,却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时代,她十分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善良的天性使她懂得如何去爱,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污染诗意的工业文明的排斥以及愤怒之情,使得她产生恨意,所有的这些都为创作《呼啸山庄》提供了很好的情绪准备,当然,作者的丰富的想像力也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一面,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中作者也许不可能有体验大爱大恨的环境,但是作者完全可以依靠丰富的想像力来补足,
  
  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呼啸山庄》,我深深地被书中的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语言所折服。书中的精彩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语言简捷,书中以尽可能简捷的语言来描述故事发展的过程,详略得当,使人看起来十分舒服,可见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底非同一般。另外,书中的故事情节就像是一个梦幻,书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生活在这里面的人们的爱恨情愁似乎跟外面的世界不相关联,以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为圆周,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善的情爱和仇恨的世界。
  
  呼啸山庄的意象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寓意,“呼啸”二字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绪指向,它代表对不公命运的呐喊反抗,是对生命尊严的呼唤,甚至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控诉。据说梁实秋先生曾经将《呼啸山庄》译成“咆哮山庄”的名字,杨苡先生却认为不妥,他从住宅名称的取名的角度出发,认为“咆哮” 二字不符合萧恩一家对山庄取名的生活逻辑,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梁实秋先生的译法,用“咆哮”可能会有点乖戾和暴虐的意味,可这样更符合书中的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咆哮更体现人物的野性,山庄里就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地方。
  
  书中的主角希刺克厉夫的压抑和暴力甚至人格的变态都是书中要重点表现的东西,通过描写希刺克厉夫人性被摧残到恶意摧残他人的人性,到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罪大恶极而良心发现,作者意在展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其着力点在体现爱的存在,爱能消解人类的一切仇恨,恨得越深,越以体现爱的博大,所以有表现爱之前得充分展示恨的深重。因此,咆哮二字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咆哮,对爱情咆哮,对人的损毁人的尊严的社会制度的咆哮,就是要咆哮,在咆哮山庄咆哮。
  
  我们读者姑且将呼啸山庄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斥着人各种各样的欲望:丑恶以及美好的一面。可以说这是作者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创造出来的一个梦幻,跟中国古代的仙境一样,这个独创的梦幻世界充满了神秘感,给了读者无穷遐思的空间,只不过这里的山庄的故事跟仙界不同,这里讲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情愁,一个由恨所滋生的悲剧故事。仙界有缠绵绯恻,可是这里没有,这是一个毁灭的故事,一个关于走向灭亡的故事。
  
  全书的情节并不难懂,甚至十分好读,其主线脉络也十分清楚。小说主要以希刺克厉夫的人生情绪的转变为大的线索,他的由爱到恨到复仇到人性的复苏的人生转变,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照这条线索,谋篇布局,大有顺藤摸瓜之意,将山庄神秘化,把故事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荒凉寂寞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坚硬寒冷的庭院,有时又在风和日丽,浪漫温馨的草地,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正好迎合了人们窥视的心理。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刺克厉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刺克厉夫。
  
  希刺克厉夫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没有财产,却掠夺了财产,自己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一个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败。当他发现林敦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辛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刺克厉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刺克厉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无论如何,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我想说的是,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人的善良本真的天性,悲剧的产生往往就是人的善良本真的天性遭到摧残的过程,而人的天性中最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挚情感的自然发展和流露,对于爱情的追求是这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美妙纯洁的爱情遭到外力的破坏是最令人伤怀的,古今中外多少的文学作品都以这一题材作为塑造悲剧氛围的表现对象,而这种以展示爱情被无情摧残而导致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主题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它总能触动读者敏感的神经系统,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引起人类关于爱情的长久不衰的情感共鸣。从《红楼梦》中的宝黛感人肺腑的痴情决断,到《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的难敌世俗力量的形而上的恋爱的终结,再到《半生缘》里的世钧和曼桢的阴差阳错的擦肩而过,我们为那一幕幕的爱情悲剧而痛心疾首,伤心流泪。纵观中国文学形像的人物画廊,我们不难找出一个个悲剧情种,他们往往个性鲜明,富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个人的力量总是不敌世俗的强力,最终这些人的命运也只能留给世人说不尽的遗憾。
  
  如果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礼教的禁锢约束了对于爱情的率性追求而对爱情的表达有所顾忌的话,那西方人对于爱情的表达则更加豪放和彻底,相对于中国,西方文学作品里的爱情主题更加贴近人性的本质, 以深入探索人性灵魂深处的情欲为重点,很多方面是中国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像《洛丽塔》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品是迄今为止中国的作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缺乏西方人的个性解放和性解放的经历,我们要么压根就还在压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欲,要么就纵欲过度,淫乱成风, 我们中国人压根就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所以在我们中国的很多人眼里,异性之间更多的只有性而不见得有爱的存在,我们不懂爱情究竟为何物,自然我们写不出像《洛丽塔》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细腻入微的文字。
  
  中国人经受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教束缚,以中庸为为人处事的原则,爱与恨的棱角已经被磨得平之又平了,早已失去了大爱大恨的本领了,所以看到西方描写情愁爱恨的小说,我们就有自叹不如的感觉,特别是看到《呼啸山庄》这样的作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0-28 15:27:58 | 只看该作者
  希思克利夫,一辈子都在折磨自己和他人,生生把爱熬成了毒,直到死后才找到了她和他的归宿。
  我看完以后竟然脑子里浮现了那一对爱人与呼啸而过的长风为伴携手游荡于苍野的情景,多么好。
  抛开了一切尘世里的束缚,这才是作者所期望的爱吧,只是残酷的告诉读者这只是存于人们的虚构幻想里。
  
  
  PS:豆瓣没我读的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还是我妈妈94年买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10-28 17:08:05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
  在那个小小的城镇上
  在那个小小的新华书店里
  可以选择的书不多
  都是一排灰溜溜的厚厚的世界名著
  我不知道为什么
  从那面黑樯上选择了这一本
  
  艰涩而沉重
  我不记得我是否看完了
  只记得农场的草地
  房屋里的壁炉
  复古的裙子
  一群愤怒的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0-28 17:38:1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知道这本书是本名著,在书店也很多次的看过它的书皮,但从未想过要去欣赏一下。最近看了《简爱》,于是让我对她姐妹的作品也有了兴趣。
    这本书始终是压抑、阴郁的,没有描写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的只是那些强烈的、狂风骤雨似的情感及其所进行的投射。
    希斯克利夫从小受尽了磨难,后来为了复仇加倍的返还这些磨难。这恨是因为他从小经历的虐待而产生的恨,是由于他的凯瑟琳被剥夺后所产生的。他过于残忍,有时候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凯瑟琳跟他的爱情,是孤独中产生的乐趣,是黑暗中产生的一丝光明。希斯克利夫在这最后一丝光明也被扑灭后,彻底绝望,而这造就了他的铁石心肠。等他明白他永远无法给凯瑟琳幸福,他丧失了人性,只为复仇而活着。后来良心突然醒悟,便只好带着他一生对凯瑟琳的暴烈炽热的爱恋走入墓穴。
    本以为是部古典小说,结果与想象中完全不同。这部小说的确超乎了当时人们的眼界,更像是一部现代小说,没有对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描述,有的只是对爱与恨的强烈渲染和对比。我对这部小说没有太多的喜爱和共鸣之感,也许我还没有经历那么多,无法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10-29 13:57:11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得,在读一本名著的时候我会有想不吃不喝一口气读到底的冲动。没错,呼啸山庄实在是一本很有味道的书。看这本书的简介的时候,也就是在导读那儿,发现译者用了“营造出神秘玄幻的写作氛围”这样有意思的描述(记忆不清可能有出入)。当时就在想,她到底写了什么,才能使这本小说有如此别具一格的风采?
      我一页页地翻开书,很快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希斯克利夫童年被收养,被老主人溺爱的同时又被老主人的儿子辛德利嫉恨和欺侮。他和老主人的女儿凯瑟琳发展出了一段真挚而难解难分的情谊,以至于在凯瑟琳嫁给画眉田庄的林顿后,他开始了一系列对所有人的报复。
      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便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情感变化这条线。希是可怜的,他唯一深爱的凯瑟琳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更在她死后,他从此孤身一人,没有人爱他,尊敬他,眼见之处皆为鄙夷,愤恨。他苦心谋划的疯狂的报仇行动,终于杀死了自己的仇人林顿和辛德利,可前者在希无法忍受的幸福和安详中死去,后者的儿子从希手中得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与林顿的女儿在一起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更害死了凯瑟琳,让自己在十几年的孤独凄凉中死去。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常常想,他真的爱凯瑟琳吗?他的爱是如此的热烈,或者说是疯狂,如一团熊熊烈火,将彼此烧的遍体鳞伤。也许有人会说,希只有凯瑟琳的话才会听,处处为凯瑟琳的利益着想。可如果他真的爱她,为何在她病得奄奄一息“不能承受一点点的惊扰”之时,仍不顾一切冲到她房间里质问她对自己的爱?又为何百般伤害凯瑟琳深爱着的人们?爱一个人,不就应当小心爱护她的全部么。因此我想,他爱自己胜过了所有人。他悲惨的身世,童年受到的虐待,以及身份的低微和感情的不如意,使他产生了对自己无尽的自卑及自怜。在心灵深处某个连凯瑟琳也无法触碰的角落,他也许会想,“我受到的伤害比你们每个人都大”“你们每个人都对不起我”,所以“我必须拥有你们有的一切”“即使伤害了你们我也应该毫不愧疚”。
  每每面对凯瑟琳,他近乎癫狂的自白常常使我不寒而栗。也许正因为他爱得深,恨得切,才使得他如一簇迸射出的烟火,在天空中划出一道苍白的光亮后,悲凉而迅速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10-29 14:15:0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似乎 不太明白为何作者的爱、恨都如此地决绝。也许从未有过类似旷野以及孤僻生活的经历,所以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但是,书中清楚地勾勒了灵魂被折磨的人是多么地不得安宁,所有有时候原谅不仅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救赎。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10-29 18:58:0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和凯瑟琳同穴而眠的是活的比较长的希克斯立夫
  最后和小凯瑟琳幸福快乐生活的是强壮健康的哈尔顿
  死去的人长眠地下,没有愤怒的本钱
  可依旧活着的始终拥有爱的权利
  似乎很肤浅的第一印象
  
  我没能理清这本书里的爱恨情仇
  过于混乱的英伦文化致使我在姓氏传承中就已经磕绊连连
  唯一搞清的,被深深震撼的
  是字里行间始终奔跑着的自由,那种反抗,追求的感觉
  骑着马在寒夜里驰骋的少女,指尖微微发红
  爱是恨的对立面,转化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10-30 05:50:12 | 只看该作者
  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
  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勃家三姐妹果然是偶像剧祖母级人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10-30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难以想象一个女孩子竟能写出这种惊世骇俗的作品来。
  
         高中时看过描写他们一家的小书,一家人的命运也是丰富而曲折,最佩服的是她们的父亲,性格坚强而且充满爱。有种种经历的女子,内心也是异常丰富吧。最爱这种女子,现在也是少之又少了,都去追求富贵与虚荣了吧。
        最初是感觉这书的人名这么多让人不懂有看不下去,且开头尽是阴郁氛围,仿佛所有的热情都会在这个呼啸山庄里消亡,不想再看了。但是为了再买一本书的理由,还是看下去了,只是粗落的看了。
        书中描写的人物性格鲜明而饱满。亨德莱 欧肖的阴郁堕落,因为父亲的偏爱而荒淫无度。
         卡瑟琳 欧肖的性情乖戾,自私而讨厌,如果不是相貌好看我想也不会引来埃德蒙 林顿的不离不弃。而她的一生,在我看来是白活了。卡瑟琳不敢面对自己的爱,她爱希克历,她想她自己歇斯底里的性格是只有爱他的埃德蒙能忍受的,埃德蒙能给她带来财富和安逸。而希克历和她一样性格野蛮是不会有幸福的(卡瑟琳性格也是野蛮的,当一次意外见识了林顿一家的优雅大方,便憎恨起这野蛮了)。说到底她是极其自私的。可现实时她在不在乎,爱就在那里,受苦的还是她自己。她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
   她与希克历的爱情,在这里婚姻似乎没有了效力。他们之间的爱似乎超出了人世间一般的爱情,他们就是彼此,他们用自己整个的灵魂爱着彼此,什么也难以撼动他们的爱情,死亡也不行。
        伊莎贝拉 林顿最初的天真浪漫,到最后的结局的悲哀,我想是和她那天真的性格分不开的。她爱上希克历是因为天真,道知道希克历并非爱她时,还抱有幻想,幻想能用一颗真心去融化他。谁不喜欢天真的女生,可爱的珍宝,可是要是她们在年少时受了坏人的蛊惑结局也是最悲惨的。天真的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新奇,而且愿意把他们想象的浪漫纯真。但事实总是惨烈的,当他们现实知道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这是多么残忍,该是有多么悲伤啊,我是最见不得天真的人儿受到伤害了(虽然我知道这个社会最擅长的是打破天真的)。
        埃德蒙 林顿理性而坚强,因为爱上这个叫人头痛的卡西,心力交瘁。他敢于追求自己的爱,尽管她的爱人糟糕透顶,也阻挡不了自己爱她,即使知道前路险恶,即使粉身碎骨也勇敢面对自己的爱。这样的勇气我是望尘莫及了。
        林顿 希克历这个小子感觉他是个和他舅母卡瑟林倒是差不多的,这小子更是遭人鄙夷。
        哈里顿和小卡瑟琳意外的好结局让这个故事不再显得那么悲伤。看着作者这故事的情节好似一个石子滑落,快到谷底时,又慢慢弹起了。这么长的故事大半都是纠结,这样一个好结局我却不怎么在乎了。心动的时刻尽是在卡瑟琳与希克历的纠缠里了,心死也在卡瑟琳死时死掉了,最纠结也不过如此了,  第二代的爱情也不是那么关心了。小卡瑟琳与小林顿的爱情很突兀,尽是年轻男女的幻想,那不是爱情吧。哈里顿与小卡瑟琳的结合也不能算是爱情吧,只是俩个人正好单着就在一起了。作者是多么喜爱小卡西,她的美貌,她的活泼可爱爱,她的勇敢和多情。她不似父亲那般任命与希克历折磨,她勇于反抗,在当时资本主义压迫的时刻也是新新人类了。
        哈里顿 欧肖本是绅士高贵的身份,却生生被希克历折磨成一个粗笨的机器一样的人,这是对人性的摧残,这是对人最大的摧残了!幸好这小子遇见了小卡瑟琳。最后希克历死去,哈里顿也表现出巨大的宽容,让人不禁感慨。
       这里人人是感情强烈,会因为其他人的变动人生或内心也随之起伏,也唯有爱伦不会了。她勤劳朴实,情感平和,理性,善良老道,随遇而安的女管家。我想如果这山庄人人似她这样,那么便不会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也不会有把故事讲的这么真实,原本,而富有感情的人了。  还有那个女仆,也是似艾伦的性格。她们之所以有这样性格,与山庄那些疯狂的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她们仆人的身份离不开吧。她们从小就学会忍耐,明白事理,与世无争。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她们还是自己,内心平静而且真实,这样的人生活的最长远。
         洛克乌这个人起着叙事转换的作用吧,用这样一个第一人称叙事是再好不过了。欧洲人喜欢从故事的半中间说起,剧本刚开始就已经接近故事终点了。
       希克历是的冷酷,真叫人难以忍受,这样一颗冰冷的内心,连伊莎贝拉的爱也不能融化掉。他的到来是个大祸根给两户人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出现让亨德莱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到最后变得让人不屑一顾;打破了卡瑟琳与林顿本来平静的生活,卡瑟琳也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伊莎贝拉因为爱这个冷酷的人也不得不逃离了这里,最终客死异乡;哈里顿更是悲惨,本是拥有者高贵身份的绅士,却生生被希克历折磨成一个粗笨的机器一样的人,这是对人性的摧残,这是对人最大的摧残了!小卡瑟琳被迫远离她安逸单纯的生活,去看他的可憎的面目;而他的亲生儿子小林顿也是遭他鄙夷,糟蹋利用。不得不说这是个该死的人。可是没有爱哪有恨,他从小受到别人的欺凌,和他使哈里顿受的苦一样的。哈里顿的父亲让他受这样的苦,他也要让哈里顿受同样的苦。可是鬼知道他心里会有快感呢。卡瑟琳抛弃了他,他便要报复,报复卡瑟琳的丈夫,一步步谋取整个山庄的财产。整个山庄都是他的了,也未见他有什么高兴。他就这样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在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在辛苦中度过了自己纠结的一生!让人不是到时憎恨还是同情。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天地里,更能探讨人性。爱与恨,善与恶,都显得那么纯粹。没有爱,哪有恨。恨是受挫的爱。如此复杂的人性观,让人剪不断理还乱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10-30 20:12:56 | 只看该作者
     呼啸山庄读完有一段时间了,情节记得蛮恍惚的,姓名太长,早就忘光了。
     唯一留在脑中的是那和围绕在高原建筑周围的凛冽的寒风一样凛冽的情感。
  
     不过现在来想,感情终究是两个人的。若陷在感情中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默契,围观的人也不必太过惊讶,同样冷冰冰的看去就好。
  
      事过境迁,人估计没变,但所思所想大概也不一样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32 , Processed in 0.0443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