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32|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淞沪抗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简介:淞沪抗战,日军动用27万人,30余艘军舰,300辆坦克,扬言1个月占领上海。  中国军队调动70个师的兵力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中国军人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洋鬼神!  让我们在阅读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12日结束的整整3个月的淞沪会战的篇章之前,先翻阅到比 1937年还要早65年的1872年,即清朝同治十一年的这一页。  1872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值得重视的,这是新兴的洋务年代。这一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最久的第一张中文报纸《申报》。这一年,一个叫陈启源的南海人引进现代技术办了一家 继昌隆缫丝厂,它开创了中国民族资本和机器工业的先河。也是这一年,李鸿章奏请清廷试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目录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目录

    淞沪铁路的兴衰与淞沪抗战-淞沪抗战

       让我们在阅读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12日结束的整整3个月的淞沪会战的篇章之前,先翻阅到比 1937年还要早65年的1872年,即清朝同治十一年的这一页。

       1872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值得重视的,这是新兴的洋务年代。这一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最久的第一张中文报纸《申报》。这一年,一个叫陈启源的南海人引进现代技术办了一家 继昌隆缫丝厂,它开创了中国民族资本和机器工业的先河。也是这一年,李鸿章奏请清廷试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这一年的盛夏,曾为曾国藩筹建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容闳带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横渡重洋去美国求学,30个留学生中有一个人后来成为中国的铁路之父。

       就在30个留着小辫子的中国学生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学习西洋文化的时候,美利坚在上海的势力代表在上海北郊的吴淞组建了一家"道路公司",他们宣称要在吴淞至上海市之间,造一条"寻常道路"。他们故意隐瞒了兴建铁路的企图。他们明白10年前的事,当美国和英国的洋枪队协助清军击溃了江浙的太平军后,他们乘机向李鸿章提出要求筑造一条从苏州到上海的苏沪铁路,李鸿章不敢做主,便与上海道台黄芳一起奏请同治皇帝。皇帝龙颜大怒,颁下圣旨称:"筑造铁路乃奇技淫巧,不合大清祖宗成法!"

       这一次的呈文既骗过了上海道台,又骗过了同治皇帝。于是,黄头发、蓝眼珠的美国人立即扛着沉重的测量器材,从闸北开始沿河南路桥、宝通路、天通庵,在江湾、张华浜一线架起标杆和三角架,勘测和规划了1年。终因成本太高一时无法筹集到大笔款项,便将这项开创性的工程转让给了实力雄厚的英商怡和洋行经办。

       怡和洋行是靠一本万利的鸦片贸易输入上海的最大暴发 户。接到筹建淞沪铁路工程资料后,便立即联络另外一些英商,组成了"吴淞铁路公司"。当年便委派美国人玛礼逊为筑路总工程师,并从英国运来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庞大的铸铁机车和像房屋一样的车厢来到上海。他们根据美国人勘测的线路征地打桩、填土筑路。

       沿线的乡民像赶庙会一样到工地旁看热闹。他们听说外国人要修路,由原先的坎坷泥路修成平坦笔直的大路,而且挑土筑路每天还能挣几文的工钱,人人皆大欢喜。

       路基垒成了,泥路上又铺上鸡蛋大小的石块、石片。清廷的政府官员也来看新鲜了,他们惊讶路为什么要高出地面,他们看不懂路两边像山一样一堆一堆的庞然大物是什么东西。

       "这是用来平整道路的机器。"极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彬彬有礼地告诉说。穿着宽大官服的清朝官员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斜插在官帽上的一支支花翎随着信以为真的主人也一齐认真地叩首。

       路基上排起一根一根的枕木。中国的劳工觉得用这样粗壮的木料铺路实在可惜,他们认为这样上好的木材应该制作门窗和农具。随着上百人山呼海啸,黑亮的铁轨压在四方形的枕木上,铺设铁轨的乡民们不知道这样的路上怎么开汽车。

       仅1个月就铺好从闸北到天通庵的轨道。根据美国人玛礼逊的指令,英国的工程师们指挥蚂蚁般的中国人用绳索和撬棍,将山一样重的火车头撬上轨道,接着升火试车。当车头的烟囱冒出金星般的火星,随着震天动地汽笛长鸣,车轮铿锵铿锵地飞转起来的时候,乡民们吓得抱头乱窜,中国人哪里见过这样的场景?清政府的官员们这才如梦初醒地下令江海关道台冯俊光立即停车,理由仍然是"坏了祖宗的成法"。冯俊光不敢在洋人面前传令,他只是小心地婉转地告诉英国人,说附近乡民害怕轰隆隆作响的声音,怕要发生意外,央求洋人停工、停车。

       英国人在口头上答应考虑的同时,一面继续抓紧时间筑路,半年后铁轨铺到了江湾。又过了4个月,路轨延伸到了长江口的吴淞镇。

       英国人修筑这条十多公里的铁路费尽了精力,来自清政府的旨令他们不怕,包括两江总督沈葆桢下令英国使臣威托玛停开火车的照会,威托玛只用一句话就把沈葆桢顶了回去:"英商自行征地筑路,与中国政府无关!"

       英国人却怕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埋怨中国的官员"守旧",他们说中国人"愚蠢"。因为沿线的老百姓经常聚众起哄破坏筑路,白天勘测好打埋好的路桩夜里就被人拔走了。铺填路基时常有一批一批的农民哭喊阻拦,说妨碍他们行走妨碍了他们灌溉。他们要求补偿钱银。有的乡民坚绝不让他们祖上传下来的草棚茅屋和屋后的田园祖坟,迫得英国人只好一次又一次改道。

       更难对付的,是沿线那一批靠肩挑背扛或用独轮车载客送货为生的苦力们,他们一看这房屋一样的车厢又能运货又能载客且又快速又便宜,这不是断绝他们生路是什么?于是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铁路上扔工具、毁路基,弄得洋人们束手无策。

       终于,火山又一次爆发!通车1个月后的1876年8月3日,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上发生了第一起被火车撞死的命案。死者是一位士兵,当咣当咣当的火车驶出天通庵路的站台时,为了跨越轨道,他与火车抢道,不幸丧生轮下。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吴淞铁路条款-淞沪抗战

       这件极普通的交通事故当时震惊清廷上下,沿路民众火上加油,一致呼喊:"不准火车开!"刚刚即位的光绪皇帝派出督办大臣盛宣怀与英国使节梅辉力于10月24日在南京签订了《收买吴淞铁路条款》。条款规定:英人修筑的淞沪铁路作价28.5万两银子卖给中国政府,所有银两在签约之日起一年内分三期付清。

       还没等到付清银两,从闸北至吴淞镇的铁路全线通车。可是从江湾到吴淞的民众又一次联合行动,直扑"吴淞铁路办事处",把英国人的铁路公司捣得稀烂。

       英国人请江海关道冯俊光出面干预。几经洽商,终于订立了不值一文的空头条款,即"淞沪铁路车上只准搭客往来,不得运载货物,亦不得再向其他地段延伸……"

       通车1年后的1877年8月25日,清政府付清了28.5万两白银,淞沪铁路交还给了中国。和同治皇帝有着同仇共恨的光绪,为了发泄对洋人的满腔怨怒和遵循"祖宗成法",下令拆除淞沪铁路,并将拆下的铁轨和所有铁路器材,全部用海轮运往台湾。

       欧洲的先进科技遭到了封建中国的顽强抵抗。上海至吴淞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乘过火车的中国人重新肩挑背扛,奔波跋涉。

       拆除铁轨的路基上,繁茂的野草冬枯春荣。

       时光如梭,转眼60年倏忽而过。昔日的上海小镇早已脱胎换骨而为"东方的巴黎",十里洋场尽情展示喧嚣与繁华,酒店咖啡馆歌舞厅飘溢迷沉如鸦片香,对酒当歌,醉生梦死,这里成为冒险家和摩登时尚追求者的乐园。

       中国第一条铁路这时早已恢复,冥顽不化的守旧者最终无法抵挡历史转动的车轮,上海与吴淞之间客流熙攘,货运繁忙,这个千年前还是个小渔村的地方已成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海港,铁路两端连接的淞沪地区因扼守长江门户,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上的战略地位招来了一衣带水的岛国邻邦的觊觎,那个自诩为"天照大神"后代的民族,自从19世纪下半叶崛起以来就像群兽中的一只恶狼,窥视着对岸的猎物,时刻准备择机而噬。

       20世纪30年代,这只狼张开血盆大口,对准了长江南岸的这片沃土。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淞沪铁路再次被毁,占领了上海的日军拆走了蕴藻浜铁路桥及这里到吴淞的钢轨运往了日本,在那里回炉再造军火。

       钢轨变为了钢枪,犹如犁化成了剑。直到抗战胜利,淞沪铁路才又全线修复通车。

       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兴衰废盛,折射出近代中国从落后苦难走向文明自强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个西部拓荒人的灵魂,那么,淞沪铁路及其沿线经过的每一存土地,每一块枕石、泥土和草木,都蕴埋着中国军队的鲜血,他们的血水已与大地凝为一体,与祖国同在,与山河共存。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段铁路,记住它沿线发生的感昭日月的一幕幕壮烈故事吧!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野心不死-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机器正式启动,在"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国策支配下,调兵遣将,频频开始向中国发动进攻。在北方,日军在鲸吞东三盛筹划成立伪"满洲国"的同时,进而又窥伺热河省(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在南方,日本则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沿海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远东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日本人选择上海作为进攻目标,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上海是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集中地,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也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占领该地区既可以掠夺经济资源,同时还可以直接威胁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另一方面,进攻上海可以转移国际社会对其占领东北、扶持傀儡政权的注意力。正是在这种情势下,1932年1月28日,以所谓"日僧被殴事件"为借口,日军悍然发动了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

       日寇进攻遭到中国守军第19路军的坚决抵抗。在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寸土必争、浴血奋战,为夺取上海,日军先后投入10万兵力、数百架飞机,并且更换了4名指挥官。此时,尽管蒋介石迫于东北丢失已经下野,但是以林森、汪精卫和何应钦组成的国民政府仍然奉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和增援的第5军虽然英勇抗战,但得不到有力支持。3月,在日军从黄浦江岸突然登陆后,为避免陷入包围不得已撤退。第一次淞沪会战结束。

       第一次淞沪会战,日军虽然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但其行动却引起了英、美诸强的不安。日本此时也深感以目前国力,再进行战争一时难以为继,于是在英、美等国调停下,双方于1932年5月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日本政府可以在上海派驻一定数量的海军舰只和海军陆战队,中国政府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不得驻扎军队,只允许由保安团队和警察来维持秩序。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协定,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居然不能驻扎军队,这是何等荒谬和令人屈辱!而南京国民政府却竟然表示接受。中国主权又一次被践踏和出卖。

       而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侵略的步伐一刻也没停下,1933年春,日军进占热河和长城各关口,5月,入侵河北省,占领滦东,威逼北平、天津。

       1937年,几近疯狂的日本在经过数年准备之后,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把战火烧向全中国。7月7日,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在紧锣密鼓蓄谋在上海再次挑起战争。对日军来说,攻占上海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显然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因此,自从第一次淞沪会战以来,其对上海的侵略野心一直不死。日统帅部曾指示:一旦战争爆发,务必尽力夺取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并能极大地打击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抵抗信心,迫使中国政府尽快投降。

       而对日本海军来说,由于一直不甘心在侵略中国的活剧演出中扮演配角,觊觎打破陆军一再主导侵略政策的地位,故而急欲充当急先锋。"七.七"事变甫一爆发,日本海军军令部就迫不及待地制定出了一个对华作战的秘密计划,确定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作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进行上海作战。7月16日,驻上海的日本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向东京大本营写了一个《对华作战用兵的意见书》,在其中露骨提出,"要想用武力打开中日关系的现状,只有惩罚中国,使中国中央势力屈服"、"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为重要"。

       上海是通向华中的门户和南京的屏障,而南京是中国政府的首都,一旦攻下上海、南京,其意味着什么已是不言而喻。

       上海,再一次成为侵略者魔爪猎取的目标。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兵力对比及部署-淞沪抗战

       根据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1932年5月以后,中国在上海不能进驻正规军队,偌大的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担任守备的仅仅为上海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总队的两个团,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既没有永备工事,也无野战工事,甚至连最简易的哨兵岗棚都没有,可以说,上海简直等于是座不设防的城市。

       蒋介石虽然多年来忙于"围剿"红军,对日本的侵略一贯打不还手,但"一.二八"事变还是触动了他的神经。日本人对上海动手,企图威胁南京,打通通向华中内地的门户,这点他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当时国民党内一些爱国和有远见的将领,对上海将来会再次受敌攻击,作出正确预见。张治中即是其中之一。他根据上海几乎无防可言的严峻现实,曾向蒋介石建议组织一支部队,一旦中日战争爆发,能够以优势兵力突击上海,扫除和消灭驻扎在沪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据点,防止日军利用此作为桥头堡进行大规模的登陆。蒋介石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1936年2月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秘密主持制定未来中日战争开始时期对上海入侵之敌的作战计划。对外,则以"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后改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掩护。

       在此之前,1934至1936年间,国民政府已经在上海至南京之间、上海至杭州之间构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最主要的有吴福线(苏州--福州)、锡澄线(无锡--澄江)、乍嘉线(乍浦--嘉善)和海嘉线(海盐--嘉兴),以这些主线阵地为依托,分设后方阵地和前进阵地。在南京外围也构筑了两道防御工事。工事多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辅以天然湖泊和人工障碍物掩护。不过这些国防工事在淞沪会战中基本没发挥上什么用场,在淞沪一带抗战使用的都是临时构筑的野战阵地,且边打边筑,质量上不过关,在日军强大炮火下顷刻瓦解。

       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司令之后,为了加强上海附近的戍守力量,调来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包括宋希濂的第36师(从西安辗转至战争爆发后方才抵达前线)、王敬久的第87师和孙元良的第88师。此外,还有炮兵第8团、炮兵第10团等部队,这些军队都秘密部署在吴福线和锡澄线附近。"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当时正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不顾医生劝阻,立即赶回其在苏州的"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驻地,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张治中在对敌情作出仔细研究之后,向蒋介石建议将第2师补充旅1团的官兵化装成上海保安团,进入上海虹桥和龙华机场,以期万一战事突起,可以于最快时间内占据主动。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采纳。7月30日张治中又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一个"先发制敌"的设想:

       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下列征候之一,如:(1)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2)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3)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4)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必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曾迭电具申意见,未蒙核示,兹预拟本军行动标准,谨申呈核,是否有当,敬祈示遵。

       南京国民政府复电:

       卅未电悉,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日本从上次淞沪会战以来一直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驻扎着3000兵力左右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也设在这里。平时,日本第3舰队的舰只耀武扬威地游弋于黄浦江面。在控制区内,日军修筑了工事,建立了据点、登陆码头和补给站。到战前,已有军事设施百余处。不少街道两旁的房屋都被秘密巧妙地改造成据点和堡垒,房子用钢筋水泥浇灌,墙上有很多不易发现的射击孔,地下建有防空和隐蔽室,满贮弹药和武器。有的屋顶上甚至虎视眈眈地架设着高射炮。平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在这些地方训练和演习,随时准备奉命出击。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进攻上海,日本暗中开始忙个不停,积极调兵遣将。7月24日以来,驻沪军队连日在江湾作军事演习。7月28日,日本下令撤退长江沿岸的日侨。8月4日,第3舰队要求海军中央统帅部秘密向上海派遣特别陆战队。日本还在侨民中招募了所谓"义勇团"(敢死队),进行编组训练。

       虽然日军一向自恃装备良好、训练有素,战斗力远强于中国军队,但仅凭海军陆战队的力量夺取上海,显然是不够的。不过这时日本陆军主要各师团均在华北战场上激战正酣,一时腾不出多余兵力;另外,日本高层内部对是否派遣陆军参战意见不一,参谋本部一直把华北作为战略进攻重点,并认为"吴淞方面登陆极难,胜算极小",迟迟不愿出兵。为此,海军军令部和参谋本部反复协商,在得到海军"于事前实行轰炸炮击"、"绝不会让陆军单独轻率地登陆"的保证之后,参谋本部同意考虑派遣陆军,但必须在完全占领华北之后,方可加入上海方向作战。

       可见,中日双方都已经意识到迟早要在上海开仗,都事先做好了部署和准备,但是又让双方都始料不及的是,随着8月13日战幕拉开,战争愈打愈大,愈打愈残酷,中日都被迫不断增兵,最后发展成为百万之众的大血战。中国先后投入6个集团军70多个师,共计70余万人;日军也空前规模地投入了9个师团、2个舰队、400多架飞机,总兵力共计27万余人。

       仅就兵力而言,中国军队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现代战场取胜的因素并不是依赖人数多寡而决定的,国民党军普遍装备落后,士兵军事素质低下,缺乏良好训练,即便是蒋介石引以为豪的装备和战斗力都最强的嫡系中央军的一个军,比起日军一个普通的二流师团来,也差了一截。日军海、陆、空军全面占优,立体作战,空中飞机狂轰滥炸,海上舰炮密集轰击,威力之大,天摇地动,炮火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步兵再冲锋占领目标,伤亡代价自然大大降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中国守军所凭靠的,只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寸土必争、血战到底的爱国忠勇精神。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剑拔弩张-淞沪抗战

       再无耻的侵略者往往也要为侵略行径找寻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和借口。和往常惯用的伎俩一样,日本人这次也不例外。早在1937年7月24日,日军就企图利用一名水兵因嫖妓被宪兵发现,畏罪跳海自杀这件事做文章,以所谓"日本水兵被绑失踪案"为借口发动战争,但因该水兵在接受中国当局审问时,写了一份自供文书,将真相泄漏,结果未能如愿。悻悻然的日本人只好作罢,另寻挑衅机会。

       8月9日傍晚,日军海军陆战队军曹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肩负侦察使命,驾驶军用摩托车强闯虹桥机场,遭到化装成保安队的中国卫兵阻拦,日兵竟开枪射击,打死一名卫兵,中国士兵愤怒还击,将两人当场击毙。这起事件被称为"虹桥事件",也称"大山事件",遂成为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日海军中央部更是明目张胆地叫嚣:"现在到了只能用武力解决事态的时候了。"

       鉴于风云突变,敌人磨刀霍霍,张治中深知战争势不可免,与其坐等挨打,不如主动出击。8月11日晚9时,张治中发出命令:第87师一部进至吴淞,主力进入上海市中心;第88师前进至北站与江湾之间;独立第20旅一部进至南翔;炮兵第8团及炮兵第10团第1营进至真如、大场;第56师和炮兵第3团第2营则从南京、嘉兴等地兼程赶往上海,以增加驻军实力;刘和鼎任江防指挥官,指挥第56师和江苏保安第2、第4团防守宝山西至刘海沙江面,主力控制于太仓附近。当日深夜,张治中率指挥机关离开苏州,移驻南翔。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此时命令第18军、第6师、第98师、胡宗南第1军2个师、第58师和第51师等部队向南京、上海方向集中。海军奉命以商船沉于十六铺,封锁黄浦江,以防止日舰溯江向上游进攻。

       从"虹桥事件"发生后至8月12日,日军已陆续在上海聚集舰艇30余艘,飞机100余架,多种口径大炮约40门,坦克、装甲车各20余辆,作战兵力有驻沪海军陆战队及汉口撤沪陆战队约3000人,在乡军人3700人,舰载机动兵约1600余人,加上各舰已登陆增援部队2100人,兵力共约1万余人。稍后,更为强大的后援部队源源不断赶来。

       上海上空战云密布,空气中似乎已弥漫硝烟的味道。中日双方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的一场大战,业已刀出鞘,箭上弦,一触即发。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围点攻坚-淞沪抗战

       淞沪会战真正打响始于1937年8月13日,从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围点攻坚、转入防御、全线撤退。第一阶段是围点攻坚,从8月13日起至9月中旬,中国军队向盘踞在上海的日军据点发动进攻。但是打响第一枪的却是日军。8月13日上午,双方先头部队在虹口八字桥猝然相遇,引发交火,随即,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开始用舰炮轰击闸北,海军陆战队一队由天通庵和横浜路方向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我驻守西宝兴路的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进攻,中国军队立即予以还击。大上海繁华地段不复往日兴荣景象,枪炮声大作,浓烟滚滚,城市转眼变成炮火纷飞的战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规模的淞沪会战由此宣告开始。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敌人,国民党组织淞沪作战部队第9集团军于次日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各要点,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虽英勇作战,人人争先奋力杀敌,无奈缺乏重炮,对敌工事不能实行有效摧毁,加之敌又有舰队强大火力支援,中国军队往往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8月14日,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为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牺牲最高级别之军官。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

       除在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日机爆发激烈空战。8月14日,第4驱逐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所部飞机于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击落敌机6架、击伤多架,首创中日战争史上击落日机的纪录,国民政府后来特将此日定为空军节。15、16日,中日空军连续激战,中国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海军亦在8月16日出动两艘鱼雷快艇,自江阴潜至上海外滩,连发鱼雷两枚,击伤日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后胜利返航。

       正当前方战事渐趋激烈之时,蒋介石却以顾忌"国际影响"而命令部队暂缓攻击,其实,他真正害怕的不是"国际影响",而是日本人。从内心来说,蒋介石根本缺乏与日军决一雌雄的信心和胆略,他也不愿意冒与日本人死打硬拼而让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红军坐大的危险。此时的蒋一如既往对西方列强干预抱着幻想,以他的想法,"英、美洋人不挨几颗日本人的炸弹,他们怎么会出面干预?"因此8月18日,由英、美、法、德意等国组成的外交团提出划上海为中立区的建议,正中蒋介石的下怀。但是日本人却全然不领会蒋介石的"良苦用心",一口回绝五国的建议,无计可施的蒋介石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下令抗战。经过这一暂停进攻,丧失了战机。日本人却赢得了时间。日军新增两个师团兵力,在中国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星夜兼程,于8月23日晨分别在吴淞口、川沙等地登陆,进攻上海市区的中国军队遂被迫移主要兵力向北,抗拒登陆日军。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2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蒋介石亲自督战-淞沪抗战

       会战之初,中国军队投入兵力为3个师又1个旅、炮兵1个团又1个营、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队2个团,另有海军轻巡洋舰及驱逐舰10艘、炮艇、鱼雷艇20余艘;空军参战飞机250余架(兼顾南京等重要地区的空防)。陆军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军为由京沪警备部队改编而成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右翼为张发奎担任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由苏浙边区部队改编而来。前者在浦西负责扫荡日军据点,后者在浦东担任警戒、支援和配合。这两个集团军都属第三战区管辖。淞沪会战刚开始没多久,中国政府就成立了大本营,以蒋介石为大元帅,编定全国战斗序列,将江苏长江以南(包括南京、上海)及浙江地区划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蒋虽任命冯玉祥为主官,骨子里对其并不信任,故用心腹干将顾祝同副之,并特地交待"以顾副长官之命令为命令",这样一来冯的司令长官不过是个空架子,什么事也管不了。"八.一三"淞沪开战之后,冯玉祥曾写了7条遗嘱,表明抗战决心,并不惜准备随时为国赴死,如今这位昔日叱咤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有心杀敌,却无处使力,只好无奈地对别人说,自己上任期间只能做两件事:"一是任日本飞机来炸,二是作几首骂日本人的诗",这句自嘲的话,听来不免让人觉得无比悲哀。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国民党军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我军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而一筹莫展。中国仅有的装甲部队--南京装甲团配属第36师的两个连战车既无强大火力保护,又缺乏与步兵协同作战经验,反被日军舰炮悉数摧毁,两连官兵也全部覆没,壮烈殉国。从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和夏楚中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此时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一面负隅顽抗,一面等待援军。中国军队竭尽全力仍不能有太大进展,部队伤亡严重。8月23日拂晓,增援日军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战况骤然吃紧。蒋介石闻讯,急忙命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眼见情况不妙,蒋介石深感有亲自到前线督战的必要,一来能鼓舞士气,二来可以就地掌握第一手情况好作出相应部署。8月25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及顾祝同、陈诚等一干高级将领,冒着瓢泼大雨从南京急匆匆赶到南翔,召集军事会议。冯玉祥也冒雨从无锡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驻地赶来。会议先由各师逐一报告战况,之后张治中汇总条陈,蒋介石最后发表讲话:"综观近日之战况,我军伤亡奇重。战争固不能免于伤亡,然指挥失当,致使死亡猛增,牺牲殊无价值。我军缺点在于攻击实施之前,未能充分考虑,轻率从事,牺牲也就大。今后应悉心研究,当攻则攻,当避则避。"显然蒋介石话中有话,一句"指挥失当"、"轻率从事"将责任推给了冯玉祥。冯尽管一肚子委屈和愤懑,却也无可奈何。

       会后,蒋介石对他不满意的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实际上只是调了一个人,那就是冯玉祥,他被调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去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顾祝同仍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这么做,有他的考虑:一是随着战事深入,双方都在不断增兵,规模还有继续升级的势头,由自己亲自担任第三战区长官,足以向外界说明他重视的程度;二是让冯玉祥指挥并不是其手下的中央军和各个杂牌军组成的前线部队,显然不能得心应手,而第六战区在北方,那里多为冯的旧部,指挥起来比较容易。不过冯的确跟蒋合不来也是一个重要事实,冯玉祥不满自己被闲置,老是发牢骚说怪话,也招惹了蒋介石的极大不痛快。据说白崇禧也对冯看不过眼,白当时担任副总参谋长,往来京沪之间视察,见其每天不理前方战事,只管"作诗骂人、不务正业、不干正事",回来向蒋介石作了汇报,建议调走冯玉祥。冯与蒋的矛盾和隔阂自此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冯对蒋热衷打内战和镇压民众的倒行逆施行为极为愤慨,公开反蒋,蒋介石下令开除冯玉祥的军籍、党籍和公职,两人彻底决裂,这是后话.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3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转入防御-淞沪抗战

       中日都增兵后,双方在上海滩的鏖战更趋激烈。8月23日起,敌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吴淞口铁路码头、狮子林、川沙口登陆,进攻宝山、月浦、罗店、蕴藻浜我军阵地。张治中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第9集团军所辖部队抗击登陆日军。与此同时,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在罗卓英指挥下,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第98师于8月24日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经艰苦战斗,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双方展开拉锯战。第11师会同原先防守在这里的第67师并肩战斗,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天动地精神同日寇拼杀,战况之惨烈,为开战以来所仅有。守军阵地几经易手,往往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阵地前尸积如山,血流成渠。第67师师长李树森身负重伤,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及两个团长阵亡,两个师的营连长大半牺牲。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黄维率第67师奋力突入,旋被击退。

       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于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奉命坚守宝山的第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炮火猛烈轰击,步兵轮番冲锋,然全营官兵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又一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恼羞成怒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尚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至9月中旬,敌军后增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力占据海、空控制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这之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战区以持久抗战之目的,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蕴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之形势。"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10:3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中日连续增兵-淞沪抗战

       淞沪会战打了一个多月,战事久拖不决大出日军意料。日军虽然凭借装备和武器优势,将中国军队的进攻一一挡回,但是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悍不畏死的英勇顽强抗战,也给向以战无不胜自诩的"皇军"重大杀伤,日军进展却并无多少。为了尽快结束上海战事,不使"三个月灭亡中国"成为一句空话和笑柄,日本统帅部不得已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李春山旅和伪于芷山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5个师团:

       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

       第11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

       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

       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

       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1个骑兵大队、1个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和1个辎重兵联队,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也决定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为打赢这场硬仗,蒋介石不惜血本,把当时的精兵良将几乎全派到了淞沪前线。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9月21日,前线部队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

       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蕴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

       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部长的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

       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

       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民党军总兵力已达70个师、70余万人。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3 23:22 , Processed in 0.231647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