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无羁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2:4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04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15:55:29 | 只看该作者
  
      18、19世纪的欧洲社会革命、变革此起彼伏,期间自然不乏具有“狂飙”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首先让我想到的并不是书中介绍的这个年代,“狂飙”二字让我想到18世纪末以歌德和席勒为中心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当时在欧洲大陆掀起的社会运动狂潮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社会运动。
     
      至于该书中介绍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这段时期欧美国家的所谓“社会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不同时期社会动荡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书中表现的动荡程度最为突出的自然是一战到二战期间,首先是经历了一战,接踵而来三十年代的金融大危机,以及此后至二战前人们的精神危机,更明显得反映在了社会运动上。本书第五部分“儿童军团和新政”一节中的内容让我很有认同感,本节开始引用克林奇·卡尔金斯在《青春一去不返》中的话无疑是对那个年代年轻人精神危机的一个最好反映。“他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他如是说。
  
  
      耐心去看,你会发现这是一本能把你带回那个年代的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4 09:42:3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乔恩萨维奇(Jon Savage 1958—) 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朋克时代一位著名的播音员、音乐评论家、作家。1976年出版名为《伦敦的愤怒》(London’s Outrage)的流行杂志,并为当时英国三大主流音乐评论报纸之一的《声音》(Sounds)、《The Face》等多家媒体工作。著有作品:《时光旅行》(Time Travel)、《奇想乐队》(The Kinks)等。1991年出版讲述朋克文化史的《英格兰的梦想》(England’s Dream),被赞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是乔恩2007年出版的最新作品。
  
  【书评】
  青春是多么美丽!
  发光发热,
  充满了梦幻与理想,
  青春是书的第一章,
  是永无终结的故事
  ——朗费罗(1807—1882)
  
  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它从来不会伤害现在的你;即使回忆也有苦涩,但在追逝青春的记忆中,我们的嘴角总是荡漾起小小的酒窝。青春之于每个人,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没有人会愿意去跳开自己的这段时光直接长大,无论它曾经让我们留下了多少晶莹的泪水,甘甜的、苦涩的都是美好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关于青春的篇章变得不胜枚举,而在现实中,每每听到老歌,谁又会不鼻子一酸,心里的坛坛罐罐被打翻?不过,对国内“青春”为主题文学再做审视的时候,会遗憾地发现充斥图书市场的校园文学并非是我们想要的青春文学的样式,它们或许也能展现青春的某一面,但总是缺乏深度,毫无历史沉淀感。而英国作家乔恩萨维奇的这部作品《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以编年体的体制,通过德美英法四国少年的成长从历史的深度真实再现了那段已经过去但应被铭记的青少年成长的故事。
  
  出生于1958年有着作家、播音员和音乐记者三个身份的乔恩萨维奇的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一个很多人都能写但最终都放弃的题目:青春,而且是把它写好了。之所以说是写好了是因为这个母题可以衍生的内容和范围实在是太广大了,几乎千人千面,每个人都可以说有一段与众不同的青春,如何把握宏观与微观的尺度成为创作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在大量的记录青春的各种文字面前,如何进行取舍而做到不重复不雷同,作者通过历史文本并且结合自身父母的故事成功地解决了上述二点问题,所以称得上是写好了。
  
  读者大多会这样猜测:《青春无羁》一定是受到了《光荣与梦想》的影响,理由如下:首先,《青春无羁》和《光荣与梦想》一样也是按照编年体的方式来展开的,尽管作品在其中穿插了德美英法四个国家的青少年故事,交替叙述,这和只记述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略有不同,但是就书的整体的结构而言,相似远大于差异;其次,二本书都是结合了宏观与微观的叙述,既有影响历史进程或者反映时代面貌的个人经历和言论的记载,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宏观事件的叙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第三,二本书都并非完全的历史文献摘录,书中既有客观描述,也有作者的概括和总结。最后,《青春无羁》和《光荣与梦想》都继承了美国人对于历史的理解:历史性的文本并非要试图去展现过去历史的全貌,而是试图通过历史发展的再次推演来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固定规律,换言之,不是简单探求真相而是归纳与演绎。
  
  《青春无羁》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这部作品与《光荣与梦想》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立足点是描绘青年社会而非整个社会。作者在叙述语言上也完全有所侧重,在四个国家的青年生活面貌的描述中,作者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描绘了德国青年在法西斯执政前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面貌,德国青年是如何参与到啤酒馆暴动的,是如何目睹国会大厦火灾后支持希特勒以及纳粹党上台的,是如何被洗脑并且加入希特勒青年团成为纳粹党卫军的帮凶的,是如何在反对希特勒统治的情况下建立起“白玫瑰”等组织的,是如何因为听摇摆乐而最终被审判的,是如何在德国投降后,仍前赴后继冲上战场用血肉之躯去阻挡盟军坦克的。第二,本书在细致刻画各种历史人物的观点和语言的同时,又加入了相当数量的作者精辟概括。诸如在反映英国代代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作者写道:“很多上过战场的士兵认为他们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被那些战时由于太年轻而不能参战的年轻人给篡夺了。”;在表述青春期的确切定义时,作者列举了1899年的美国《少年法院法》,并总结道:“这是将青春期作为生命中一个独立阶段的关键一步。”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无法定义的青春期竟然是通过法律来“断代”的;再如在描绘20年代美国青年人的时候,作者写道:“中学提供了一个安全场所,在这里复杂的求爱行为能够相对安全地得以通过。……年轻的女孩子通过约会来展示主动性。”这些话都会让读者大为诧异,原来二十年代的美国男性竟是被追的对象,那么对于之后英国二战期间的“美国大兵热”也变得可以理解了。第三,作者在编年体下,对于德美英法四国通过段落分隔进行的“国别体”描绘,既有展现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的关联度,又在同时期的青年面貌描绘下造成了一种非刻意的对比和比较。第四,《青春无羁》通过译者章艳等之手,把一些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西方历史学观点和新的历史素材展现给了中国读者。比如在299页,作者详细介绍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如何对立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欧洲和美国是如何不被认同的,比如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师在上课前竟然先要咒骂下共产主义才可以授课无疑让我们对于历史文书上所载的历史是否就是真正发生的历史有了新的看法。再比如353页介绍40年代美国女性的穿鞋风格时,作者说道:“穿鞋的风格可以决定是被社会排斥还是被接纳。”这种“鞋子引发的歧视”的叙述也让我们耳目一新。第五,作品图文并茂,每一张老照片都无一例外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精神面貌。诸如反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二个未成年杀人犯——巴什基尔森和波默罗伊的照片;诸如反映1909年候鸟运动的照片;诸如反映1915年东伦敦的反法西斯青年暴动的照片。也正因为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才让它更具有吸引力。
  
  这部作品的诞生也融入了作者自身以及他父母的经历,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二战洗礼的作者乔恩萨维奇能将一部略带沉重的在他出生前发生的历史写的如此通俗易读,这和他做过播音员和音乐记者不无关系,作品中“约翰列农”,“《绿野仙踪》”,“四艺术舞会”,“电影产业”,“‘胜利者留声机’唱片公司”,“动物舞蹈”,“原创迪克西兰爵士乐队”,“摇摆女郎”等大量与音乐相关的词汇无一不透露着作者试图从他最熟悉的音乐入手,来表现这段历史,就个人经历而言,作者还原了二战中有过出色表现的父亲、喜爱爵士乐与美国流行音乐的外公的青年生活,并将这些生活故事再贴上青少年犯罪、种族歧视、街头暴力、文艺思潮、奇异服饰、性生活和性取向、战争动员等标签来实现了故事的丰满。
  
  而作者在序言中说到的一段话无疑展示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动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试图消除另一代人的经历是毫无意义的,并且存在潜在的危险。……我渐渐认识到我这一代人的部分任务是帮助我们的父母修复战争造成的伤害。对那段时间持续的恐惧以及氢弹爆炸所引发的对生存的思考,都是当时青少年文化的一些极端表现,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不过作者在论述青少年的生活情况时也遇到了意外,有人评论他过分关注特殊事例而不是普遍现象,追求极端而牺牲了常规的时候,他做出了辩驳:“对这些特殊青少年的关注是为了有别于学者、青少年专家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标准化,有别于时代的主流青年。……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质,一直被认为能代表未来:大众媒体持续不断地将青少年塑造成天才或者怪兽,这说明了成年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希望和恐惧。为了循规蹈矩者而忽视那些站出来的先锋就是拒绝参与到未来当中,也是误解了青春的本性。”由此看来,作者乔恩萨维奇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遇到的新课题,并非是安抚前辈们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创伤,而是如何去正确引导下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试图让他们去明白:极端的行为虽是青少年常会有的特征,但并非是历史的主流,如何走出青少年时期的困惑,如何在青少年时期正确塑造健全的人格才是作者在这部作品面世后意外发现的结果。
  
  这个意外的结果却体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通过“历史重演”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毫无疑问,乔恩萨维奇在作品中是更倾向于一种舍弃说教的批判,比如在论述奥斯卡王尔德的故事的时候,他始终坚持着比较中立的观点,他介绍道别人的论点“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及精神健康等同起来”,又介绍了英国政府相似的观点:“中产阶级的孩子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受到这个堕落者的诱惑,灵魂濒临毁灭。”,作者通过站在故事之外的眼睛审视这段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当年英国政府对于王尔德作品的封禁,才没有在作者父母所处的那个年代里造成同性恋的灾难,而现在当今英国的同性恋的问题显然是作者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下半叶这个历史进程中,英国政府忙于从战后恢复、忙于经济发展忽视青少年问题导致的直接灾难性后果。这无疑是对作者有着莫大的启示。在这种启示下,作者通过1875到1945年间七十年的故事叙述来展现了青少年世界的“天堂”和“地狱”,相信作者对历史的这种回顾是为了避免让现今的青少年继续在及时行乐和盲目崇拜的错误中徘徊和轮回了。事实上,这部作品的出现不仅填补了青少年发展史的一个空白,也恰恰满足了社会对于青少年宣传教育上的现实需要。
  
  作者在书的倒数第二章,别有心思的起了这么个标题“青少年时代的到来”,并且紧挨着的最后一章“元年”中用了青少年应当争取的十项权利,来表达了他对青少年未来的期望:
  1.        忘记童年的权利
  2.        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
  3.        犯错误的权利,自己发现错误的权利
  4.        得到规则的解释,而不是被强制执行的权利
  5.        获得乐趣和伙伴的权利
  6.        对社会观点提出质疑的权利
  7.        停留在浪漫年龄的权利
  8.        获得平等机会的权利
  9.        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而奋斗的权利
  10.        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获得专业帮助的权利
  
  是的,我们和作者一样,同样相信:一个崭新的青少年的时代已经到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4 09:55:24 | 只看该作者
  我决定边看边写。这本书就像一本动荡的历史记录片,内有让你无法不熟悉的名字:王尔德、勒庞、Frank Sinatra。。。里面的文字优美而真实:”虽然Sinatra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但是他仍然是彼得.潘式的人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7 14:59:56 | 只看该作者
                                                                              载于南方都市报
      王尔德说,“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年轻!年轻!没有什么可以与年轻的生命抗衡!”在对人类生命阶段进行描述的所有华丽篇章中,对青春的赞美和歌颂是最多也最不吝言辞的,因为青春的气质、精神和价值在人类的生命和历史中,总是最为耀眼的。青年的行动往往是果敢而决绝,“他们一面用激情和梦想谱写美妙的青春乐章,一面用叛逆和冲突砸开通往成人世界的大门”。
      但是纵观历史,青年往往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群体,从毒品、性、对长辈的反抗、各种地下亚文化到沉迷网络、自杀等等,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且在青少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常常形成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英国著名作家乔恩·萨维奇的《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一书对1875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种种青少年社会运动、时尚潮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与分析。
      1875年是《青春无羁》的起点,乔恩·萨维奇以“天才少女”马丽·巴什基尔森(第一本青少年日记体畅销书的作者)和“恶魔男孩”杰西·波默罗伊(第一个青少年连环杀手)的故事为开端,让我们意识到,在童年和成年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就是青少年。从那时甚至更早的时期开始,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用自己的笔或行动让整个世界认识到青少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甚至成为推动历史进程非常重要的力量。
      青少年精力旺盛,尽情挥霍自己的所有,他们的行为往往极端,所以常常与暴力有关,他们常常感觉到必须突破一切规则和束缚去做某些事情,才会开心,“他们爬上高山却没有察觉另一边陡峭的悬崖。他们对冒险的热爱使他们崇尚战争”。虽然青少年行事果敢决绝,但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一些抽象的信仰,他们常会有献身做牺牲的冲动。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力量左右,被国家所动员,参与残酷的战争,如英国的“童子军”、德国的“候鸟运动”以及“希特勒青年团”。在德国的“纳粹青年运动”中,年轻人都以参加“希特勒青年团”为骄傲,像一个名叫梅丽塔·玛舒曼的德国女孩在日记中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投身于这股洪流中,为它所淹没,被它所带走”。
      在这些理想的指引下,我们看到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千成万的小伙子拿起枪奔赴战场,在战场上,他们是勇敢的先锋,但同时也是那么的无助、茫然和绝望,“即使没有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在那个人性解放的年代,年轻人刚刚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要随心所欲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阿帕切、拉格泰姆爵士乐、摇摆乐、阻特装、迷惘的一代纷纷登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发表宣言,年轻人拥有不羁的心灵,需要的是自由和解放。就好像摇摆乐流行所揭示的,“摇摆乐不仅仅代表了音乐和身体自由,也代表着各种形式的更广大的自由:真正的解放,……迎来自己时代的青少年的解放”。叛逆是一种姿态,从底层开始,掀起一股又一股冲击波,年轻人似乎成了核心,他们要改变世界、颠覆世界、创造世界,世界也似乎在年轻人巨大能力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1875年至1945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乔恩·萨维奇把这段时期称为狂飙时代,对年轻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可以在战争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也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娱乐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叛逆的渴望,但也在这种自我放逐中沉沦堕落,甚至走向邪恶。如何引导年轻人不羁的心灵、叛逆的行为,如何建立针对年轻人世界的秩序与规则,成为大家重新思考的问题。瓦尔特·李普曼用未来和明日世界来征服年轻人的心灵,“一旦你看一眼明日世界,你再也不会往回看”。而当我们被带回那个时代,回顾青少年的激情与梦想时,不得不正视这个群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去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去研究他们的真实需求。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3:40 , Processed in 0.0454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