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 0
|
黃雀記 |
最新书评 共 1 条
mokpo
看的是《收获》删节版的。据说删除了五万字。感觉收获上是三个分开的线性故事。
总有人喜欢把苏童和余华做比较,因为他们同质。他们来自于江南,喜用暴力色彩美学的方式处理作品,还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特别是文革经验写得淋漓尽致。在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后苏童终于还是回复到了他最习惯的香椿树街题材。香椿树街还是那条街,没有香椿树。这次没有了夜饭花,却有了冬青树。整街的冬青,没有了一丝肃杀的气氛。小说开始于祖父要寻找的冬青树下的一个手电筒,里面有祖宗的骨头。因为祖父听说自己的魂没有了全是因为没有好好对待祖先的缘故。在这部小说里面,有疯子,有宗教,有青春的性懵懂,有孩提的游戏,有现代社会的俗气的二奶故事,有小人物式的悲哀,有商品经济大潮的烙印。这次,苏童没有把故事放置在文革的背景之下。他这次写的青春应该算是八零后的青春。也就是说,是别人的青春。与《城北地带》和《刺青时代》不同,没有了武斗,没有了血腥暴力,没有了逃学旷课。小拐还在,可是他已经把故事主人公的角色交给了其他三人。十八岁少年保润,肉铺少年柳生,以及十五岁少女。
跟他的众多香椿树作品一样,父辈祖辈男性角色依旧呈现一种软弱化的趋势。保润的祖父是疯子,父亲三次中风去世,连里面的郑老板也是疯子。倒是里面的女性形象大多泼辣、尖酸、势利、刻薄。苏童似乎总是希望把男性角色放置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之下。不管是青春期的性懵懂,还是中年父亲的家庭负荷。
苏童这次还加了一些所谓的二奶,借腹生子的题材。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有香椿树街上除了工业现代化革命之后涌起的工厂以外,还有私营企业主的商业梦想。还有偶尔提及的流行歌手,比如王菲,那英等等。可是,我还是怀念苏童那些青春懵懂期的文字,彷佛这才是写他真的生活。抛开那些“民主结”“法制结”的政治隐喻不说,感觉少年成长之后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成为了游离,没有灵魂的人物。湮灭在整个小镇,整条街中。
故事结局的白小姐出走,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的结尾。沈从文曾经颠倒过《边城》结尾最后一句话的语序。他把”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放在了”也许明天回来“之前,意图给人一种希望。可是这次,白小姐(仙女)的出走没有了一丝希望。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23 , Processed in 0.42022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