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鲤·因爱之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第11节:少年情事老来悲(6)


      在《朗读者》的后半部分,苍老的汉娜站在书籍中上吊自杀,这个大半辈子都是文盲的人终于在爱里意识到了罪与罚,然后用一以贯之的严谨和认真完成了自己的赎罪;迈克面对犹太幸存者的女儿咄咄逼人的提问也终于回答了真相:我和她曾经发生过肉体关系。他还选择诚实地告诉他的女儿所发生的一切,即使那是多么地难以启齿;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成年的马小军在北京的高速路上开车飞驰,他和这座城市一样表面光鲜和现代,但谈到过去,他还是没有力量面对那个让他刻骨铭心的女人--米兰。





      米兰没有出现在电影的结尾,最大可能是马小军根本不想见到只在记忆中夺目耀眼,现在必定年老色衰的她。他选择无尽的逃避,与此同时在无尽的追思中找寻当年健康美丽的身影,她们代表着他的青春岁月,她们见证过他的信仰和充实。但是,当信仰被证明是荒诞,当充实只说明了幼稚之后,他是否意识到他还不是以真正的成人的态度来面对现实?成年没能改变他要靠逃避和幻想才能获得自信的习惯,他终于心安理得地和当年让他压抑得无法入眠的环境融为一体。于是,那个夏天,在被扭曲过、涂擦过、修改过的记忆里,永远都是阳光灿烂。


    第12节:我是怎么替自己前先锋派文学迷身份洗底的(1)


      宇宙的核心就在她的肚脐眼五毫米深处。如果要撬起地球,这里就是阿基米德点。





      我是怎么替自己前先锋派文学迷身份洗底的





      文/sweetii





      现在承认以前读过陈染,是很有些丢人的事情。但是也没关系--我今天看吴山专的访谈,他年轻的时候乃至到现在也还忘不掉安迪·沃霍尔尔,"To Buy Is to Create"的意思和"最好的艺术品就在布罗明代尔"是一样的,甚至还没有人家来得生动和强烈。我现在至少不喜欢陈染了,已经成功洗底,是该反攻清算的时候了,搞搞光复运动。





      我有时候很像九斤老太。比如说我侄女,是个小八婆,现在有十八九岁,在念大学,梳个野鸡头,穿条短到屁股露出的格子学生裙,一副东热素人试镜的派头,还经常捏着粉红色的韩国手机发短信发个眼迷离,我就很看不惯她。经常想要教育她。但其实我也不比她好多少,黑丝灰丝买了无数双,要搭配七厘米漆皮水晶坡跟鞋,用我哥们的话说,"五十步笑五十步"。问题是步子大小不一样啊,但方向是一样的,都是走投无路的下场。那比如说我男朋友的妹妹,那天我陪她去买书,帮她选了一本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告诉她这也是言情小说,但是是美国现代著名文体家的代表作。她一听是言情小说,本来还有点兴趣的,但一有文学史地位,就不要看了。然后,她除了那些垃圾爱情故事,不小心挑中一本岩井峻二《情书》,我看见,表示了肯定,还告诉她有同名电影可看。结果她因为我肯定了这本书,就立刻换了一本。一定要选的全都是垃圾才肯罢休。这些小丫头片子,没出息,还不听劝,一旦发现有一丁点儿绝处逢生的可能,都要立刻消灭干净。这种时候,我觉得金刚那个大拳头捶胸脯"梆梆"响的形象真是生动,周星驰揸开手指抠紧下门牙的动作,实在是不夸张。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当初我们的大学老师大概也是这样被气得要发疯的。想想看,中文系近百号人,学个文学史,要写几个读书报告,那么多大好的作品值得细读分析:中古的不认真思考盛唐气象,要去研究唐人传奇里面的女性主义倾向,近现代的不好好读完长河文学,偏要从李金发的翻译体里找出意象派的中国制造,当代的不考察样板戏,却去抱着陈染林白要分析出些现代性和语言颠覆……这种固执,是无论怎样软硬兼施都没法挪动半点的固执,因为这是最坚定的那种固执,是愚蠢的固执。





      后来,我有个朋友对我说:读书人最愚蠢。因为他们读了那么多书,还那么愚蠢。这个话我最喜欢。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开点窍了。就是知道自己很蠢了,还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多半是和我有相通之处,也比较蠢。所以我现在要跟人推荐什么东西,那一定要先说明背景:我不知道这个什么东西好不好,但知道这个什么东西和我气味相投。不要扯远了,继续说读书人愚蠢的话,接下来我就想到:中文系的人最不懂文学,因为他们学了文学史还不懂文学。陈染的毒是非文艺爱好者不会中的。





      我今天费了好大的劲找到陈染的作品来看,真可怕,原来我大学的时候居然看这样的书。原来我大学的时候,大家都热衷于看这种书。比如这一段我还有印象:





      "我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消解、转移或忽略事物悲剧成份的本能。任何一种情形都是如此,我总是习惯在事物的对抗性质上膨胀自己的情绪,有一种奋不顾身地在死胡同里勇往向前的劲头,那种不惜同归于尽的毁灭感,很像一个有当烈士癖好的人。但一遇到悲伤,我便自动地想办法调转自己情绪的脚步转弯。比如这会儿,我对自己脚趾缝隙的泥巴的专注,就很能说明这一特点。"





      这些意思用简明一点的话说,就是喜欢跟自己较劲,用术语一点的话说,就是有偏执型自虐倾向,但是文艺青年要用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话来说。消解……转移……悲剧……对抗……情绪……毁灭感……癖好……专注……要把一个故事会题材写成当代艺术论文。如果用同样当代艺术论文体来评价这句话,就是要为文学史写作,为艺术史写作。不过这又要高级一些了,因为讲的是历史书写,这是新历史主义的腔调。前面那个是存在主义文论的腔调,有几十年的时间差。要赶英超美,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的话,那就该说,要与时俱进。这也是一种腔调,就是反讽。但反讽也过时了,现在要尝试语法的可能性。也不对,凡是我已经想到的,就都不够时髦,现在也许该不说话?


    第13节:我是怎么替自己前先锋派文学迷身份洗底的(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什么样的先锋派才是彻底的先锋派呢?这个在大学的时候,大概是不会考虑的,那时候连先锋派在哪里都搞不清楚。先要找到革命队伍,努力混进革命队伍,再研究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如果一时研究不清楚,那就抓紧时间另起炉灶,研究从队伍内部造反倒算的问题--这就是先锋派的正道。但陈染不是这样的。





      陈染这种作家热衷于宏大叙事,虽然她写的是私人生活,但那个阵势仿佛这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事情。宇宙的核心就在她的肚脐眼五毫米深处。如果要撬起地球,这里就是阿基米德点。的确,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写出那样危言耸听的小说:





      "她常常一个人久久伫立在学院顶楼的窗口处,呆呆痴痴地凝望着幽蓝的夜空,她的被无限透明的苍穹浸染得瓦蓝瓦蓝的心,也如同大海一样波涛汹涌,那狂热、庞大然而却没有准确目标的情感一泻千里,把青春期所有莫名的单相思都寄予诗中。"





      按照古老的修辞学,比喻是使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亲切具体,当然也可以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日常生活,使日常性获得更多重意蕴。那么,没有这种对比的时候,比喻还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比喻行为本身了吧。为修辞而修辞,甚至不是诗歌的事情,而只是文艺青年的自慰。而且不是高级自慰。高级自慰是一种写诗。





      说通俗的话: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想象,这种想象存在于某个阶段--在写字这个行为还具有某种神秘性的年代,大家都还不怎么会写文艺腔的段落,还是毛语言一统天下,凡是纤细的、非日常的、私人场景的、提示精神价值的、没有具体指向的、而且尤其是没有体现具体功利目的的语言表达,毫无疑问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或者说,那才是唯一具有文学价值的表达。这一类的表达,用一般人都能听懂的话说,就是不说人话。更进一步说,这一类的表达,是基于某种并非出于必要而读了大量哲学书,且没读懂的痛苦和空虚感受,所进行的关于自己不能理解也没有真正考虑过的事、物的描述和议论。





      我始终相信,凡是可以说的,都可以说清楚。我也始终相信,凡是问题,必有答案。陈染这种作家用没有指向的表达,使人以为她们完成了某个世界的虚构,但在这个世界里甚至连词语或者概念都不存在,因为这个虚构根本没有完成。陈染有伤痕文学之后不愿再谈伤痕的羞耻和虚荣,又没有伤痕文学之后另一种不同的文学。有尝试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天真意愿,却没有一点点关于文学或创作的门径,甚至都没有去找这种门径。


    第14节:我是怎么替自己前先锋派文学迷身份洗底的(3)


      先锋派通常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但陈染这样的先锋是被呼唤出来的,陈染的写作是被中文系写作专业教育出来的。她们不知道读者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只好说些有模有样的话,仿佛这些话是从她嘴唇边轻飘飘地落下来,优雅、独特而锋利。但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嘴形。那个时期的中国先锋文学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没留下。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那么,说起来,郭敬明这样的年轻作家们,虽然不入流,但其实还是不错的。毕竟存在这样一些幻想,天真、虚荣、浪漫而不切实际,他写下来,然后有人痴迷,就算境界很低,但毕竟是一种境界。就像物与物之间的平等,生活价值与生活价值之间的平等。但文学本身毫无价值,它只是一个等号,连接欺骗与被欺骗、抚慰与被抚慰、袭击与被袭击、讽刺与被讽刺……或别的什么与什么之间。





      然后呢,像我这样当年被陈染迷得不轻的一代,大概是虚无主义的,因为我们在懂得真正的宏大之前,已经学会识破宏大叙事的套路。至少也是怀疑主义的。中毒而不死的人,一般都十分了得。如果我那些大学同学要重出江湖的话,那才叫了得,想想我们当年是怎么被骗得把镜花水月当成铁板钉钉的,要编造些小温馨小细腻小伤感,那还不跟玩似的吗?


    第15节: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1)


      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





      鲤编辑部





      特邀





      AT:诗人,评论者





      张定浩:《上海文化》杂志编辑





      鲤:先说说在中国那批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中,曾经影响过你们的,或者让你们特别喜欢的是谁?





      张:我喜欢食指,他身上有一种王气,相信未来。还有顾城,他创造出了一个幻想中的未来。而在小说家里面,我喜欢汪曾祺,但是他其实应该不算是那代经历过文革的作家,因为他的性格定型早在解放之前,因此知识教养也要好很多。





      鲤:所以你觉得是因为文革导致了他们这代人知识教养的欠缺么?





      张:如果说是因为文革的话而造成这些的话,那他们就变成了受害者,但是似乎不是那么简单。真的要总算帐的话,我觉得大概从四十年代中期,建国之后,就已经开始有影响了,或者说,推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已经对传统文化造成一种摧残了,如此一代代的变化,产生了他们。但是反观一下俄罗斯的话,他们与我们的体制很相似,却产生了白银时代。那或许是因为俄罗斯有一个宗教传统在支撑着他们,这个宗教传统没有因为斯大林而毁灭,但是中国的作家们到了五四以后就不再相信道家或者儒家的传统了。





      鲤:那张承志在那代作家中算是异类么?





      张:他只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他是红卫兵这个词的命名者,所以他一直在保卫着什么,保卫是向内的,这也是自恋的一种。但是一个时代应该是要向前走的,要去发现生机和缺少的东西,要一直向上。过去的种种问题,不是说不谈或者回避,而是需要一种向上的力量去解决,就像一个圆环一样,在向前滚动中保持稳定。





      AT:关于传统,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们其实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之间徘徊不定。如果说有什么例外的话,那大概就是我最近看到的残雪的新小说,你们也可以从她的博客上看到。她的语言并没有故意要去继承中国的古典,但是很明显她的语境都是毛泽东时代的,她很直接,她直接用语言表达了她所处的时代。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化过度到现代文化的一个过程,残雪正视了这个过程,她没有绕圈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鲤:那你怎么看待格非呢,他的《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出来以后,对他的评价就一直是与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AT:格非的这两部小说都很传统,传统到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但是他其实始终在回避问题,他采取欲言又止的口吻在所有的小说里打着隐喻。他的故事背后总是有个过分庞大的东西在操控一切,他的故事,他的情绪,就都被这个庞大的东西给扼杀了。





      我记得在第五届新概念颁奖的时候格非说,写作是要站在一个立场上的,他很在意他站在一个谁的立场上,一个怎么样的立场上,可是偏偏他从来没有站在过他自己的立场上。





      鲤:我们这些年轻的诗人也好,作家也好,其实都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或许也喜欢过格非他们这一批作家。我们在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的确也肯定是受到过先锋派的影响的,因为先锋派讲故事的语言色彩与过去的现实主义完全不一样,苏童的阴冷,格非的恍惚,都是以前所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后来却发现他们并没有把他们的世界观表达出来。如果说先锋派是一段歧路的话,那他们走得还不够远,不够歧。





      AT:我最喜欢的应该是阿城,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真实。他写的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他写的不是时代,所谓抒写时代的小说,是非常可疑的,因为在这背后,总好像是有一个幕后黑手在操纵。比如说他在棋王里选择的这个主题,他是有意地偏离开大问题的,而是只谈棋和吃。时代造就了他的饥饿,但是他却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喜怒哀乐没有被时代填满和左右。其实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作家,在潜意识里,他们始终想把文革这段时间作为一个整体遗弃掉,于是就会选择一个相似的立场去反抗它。


    第16节: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2)


      张:你说到了反抗,其实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是与反抗有关的。我觉得他们这代作家其实是非常自恋的,这种自恋是他们始终沉迷于那个过去的辉煌时代,他们在怀念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在怀念当时他们的反抗情绪。文革让他们养成了一种反抗的思维模式,就像一把锉刀。而随后,这个时代慢慢进入了市场化,他们就开始找不着北了,政府和老百姓都栓在一根绳子上忙着挣钱,他们如果再反抗就要开始反抗人民了,所以他们也很迷惘,只能陷在过去的情绪里,怀念,止步不前,有不少人因此而选择了搁笔。作为批评家也好,作家也好,我们应该是要向前看的,他们看不到未来,所以现在年轻的一代也就不带他们一起玩了。





      鲤:可是自恋这个词语常常是被用来形容现在我们的这样的年轻人的。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张:如果我们的自恋,能够不作为一种逃避和抵抗的姿态,而是与自己的天性相通,那就没有什么,所有的人都是自恋的。但是如果这种自恋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是抵抗与逃避外在世界,是不再成长,不再有希望,并且用嘲讽作为盾牌,那么肯定是不对的,而这种自恋并非出现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却恰恰出现在经历过文革的他们那代人身上。我最近看日本80后那本被骂得很凶的《裂舌》,那简直就是自恋发展的极端,但我还是喜欢那个小说。它的好处在于,它自始至终不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出现的,而是极其自然,那就是它的存在,它是自足的。





      鲤编辑部最后想说的话:





      在这次沙龙的文章里,有作者提到一句话,他说:"也正是这些愤怒、怀疑、批判和嘲讽的声音,构成了在我们之前的当代文学史,作为我们的父辈,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受到尊重,但在我们自身的成长年代,在我们于迷惘中急切盼望精神导师的年代,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资格站出来,教给我们一些关于爱、善良乃至幸福的真理。"





      这句话我们看到的时候都觉得激动,很想说,对,就是这样的!但是转过头去想想,又有点难过。那些曾经作为我们少年偶像所存在的作家们,如今他们已经淡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视线,而几乎没有一个中国的年轻作家,会大声地说出,他们的精神导师是他们那上一代人中的一个。我们为此而感到难过,因为从潜意识里面,我们会觉得,如若有这样的精神导师存在,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需要。





      现在想来,我们不需要从他们那儿感受到怕,恐惧,抗拒,我们需要的是爱,真实,希望,以及更多的未来。很遗憾,这一切没有在他们那代人身上实现,所以,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我们要去描述的世界不再是这样的。


    第17节: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1)


      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





      鲤编辑部





      在做这一期主题的时候,我们编辑部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谢谢参与了我们这个调查的2000位读者。





      他们的出生年代从1976年到1996年,主要集中于1982年到1988年,有62%的人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经历过文革,但是在恢复高考以后,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参加了高考,有50%左右的父亲和35%左右的母亲有专科以上的学历。他们大部分很少谈起文革,61%的父母,只有在被问起的时候才会说,又有7%的父母回避谈论这个问题。尽管有这样一个比例的存在,25%的人觉得文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父母,却也依然有27%的人觉得文革对父母的影响一点也不大,





      有个附在后面的回答很好玩:"妈妈小时候的课本,第一页就是"开国大典"的相片,有天,她看到"毛主席"的脸上有一点污渍,于是拿橡皮去擦,结果把头给擦掉了……她被吓哭了,姥姥看到后,直接把那页撕了,烧掉……真不敢想象。我们这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每个都在小学或初中时,随意在历史书上涂画过。"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1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在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方面,集中体现在生活习惯方面,45%的人选择了这一项,其次25%的人选择了教育。当然还有很多人补充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比如说父母一代理想的缺失,以及时代所赋予的差异等等。也有一个答案说:"没有冲突,因为我的隐藏和谎言。"





      大概由于人生观的冲突存在,父母对于我们所寄予的希望,只有少于5%的人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独特性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如此重要,而父母很少会谈起,有一个答案补充说:我多么希望我能够选择"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一项。60%的选择是平安健康的生活,嗯,这确实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那些出生在50-60年代,并且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们,比较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有多于20%的人说他们不看这些作家的作品,从来不看,并且不了解。而在另外那80%的人群里,余秋雨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其余还有巴金、鲁迅这样并没有出现在这次主题里的作家们。当然余华、苏童,王安忆、史铁生,王朔等也被反复起提,零星还有人提到张承志,尽管如此,20%这个数字依然让我们感到有点难过。


    第18节: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2)


      有人在调查里附了这样一段话,他说:"父母有他们的局限,但我们何尝不是。试图去谈文革这个话题,我有一种先天性症状的反感,因为无论是我们的愤怒与叹息,或者试图意义上的客观都不能捕捉到它的真实气味、真实的历史的气味。而这一切都可能陷入一种空乏与空洞中。举我们父母的例子来说,无论如何生活是变好了,但生活的压力更宏大,而他们对苦难的记忆,基本上是一种无知觉的,他们关注的更是自身。"





      我们想从上面的那些数据里看到一点现实,这现实更多是关于现在,而不是关于历史。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对于我们的父母,对于时代,我们依然有话想说。





      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爱我、无条件爱我、平庸、盲目、过度保护、温暖、内敛、沉默、无私、不揣梦想、没有企盼、没有安全感、克制、脆弱、小角色、市侩、固执、木讷、距离感、正直、幼稚、头顶的整片天、与世无争、春蚕到死丝方尽、生疏、很少落泪、我爱的、节约、孤独、胆小、勤劳、限制、坏脾气、息事宁人、天、伞、无所不在





      他们曾经天真,我们已被催熟





      哪怕是断断续续,哪怕是半遮半掩,哪怕父母们更愿意让那个时代烂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还是多少都听他们描述过那个时代。他们说红卫兵冲进了隔壁邻居家的屋子,于是他们把门关拢起来不再出声,他们去牛棚探望老师,看到老师正被打驼了背,握着扫帚背对着他们扫地。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我们都是被时代耽搁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1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会想,他们都是旁观者,他们都是无辜、迷惘的人民大众,他们是被耽搁,被影响,被错误引导的一受害者,他们全部都是那么地清白,可是那些在影像和资料中出现的红卫兵,又是谁呢?现在再不会有人站出来责备他们,错误最终被指向了"四人帮",而"四人帮"粉碎的那天,万人空巷,他们始终只是时代的追随者,又被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并且到了最后把这一切解释为年轻时候的天真无知。





      是因为这样的天真无知携带了太多的残酷,暴力,恶,所以他们才不再向我们提起么。就好像那段时间应该要被略过,应该被埋起来烂掉,应该从此闪烁其辞,唯恐被挖掘太深,唯恐被从受害者的队伍里拖出来,重新去面对,反省。对,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反省过,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第19节: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3)


      年轻的时候本来是应该要天真的,但是他们,因为天真,而过早触碰到了残酷,于是现在,他们不会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拥有天真。80后是被催熟的一代,就像所有被催熟的果实一样,我们的果肉和汁水里,缺乏与天地,与岁月相连的甘甜,却有一种被"附身"的麻木和僵硬。我们与父母一样,都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只不过他们反抗的是时代,他们讥讽,抱怨,抗议时代对他们的不公平。而我们的反抗却直接地指向他们,80后被定义为是拒绝长大,并且逃避责任的一代人。现在想起来,在童年里的每一天,我们被书本,电视,老师,父母要求着,必须要成为一个听话,守纪律的大人,并且要去承担这份责任。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变成一个听话的大人,为什么我们要去承担他们在少年时不曾承担的责任。





      他们已有足够的恐惧,我们需要更多的爱





      我们这代人,每个人,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听话。做一个好孩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听话,不听话的后果是很惨的,任何的违背都是行不通的,都会受到惩罚。他们甚至会因为一次无关痛痒的谎话,而痛心疾首地说:你再这样下去,是要被送进工读学校去的,是要被送进少管所去的!





      他们从来不曾对我们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则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只是把一切都往最严重的方向去说,而我们就在这样没有道理的规则里长大,渐渐地学会不去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其实也并不知道规则是怎么样的,他们只是要预防最最坏的后果发生,因为他们或许曾经目睹或者参与过太多的后果。





      我们当然应该知道感恩,父母是为了我们好,他们有着太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太丰富的过往记忆,以至于他们无法描述,唯一能告诉我们的,就是听话。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1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们到底要听谁的话?我们怎么样做才算是听话?这些他们是不能告诉我们的,他们只是太想要保护我们,太希望我们安全,所以我们最好温顺如羔羊,紧跟着牧羊人的步伐,一步也不离群。





      但是他们真的把安全给了我们么?安全是来自于爱,而不是怕。可是我们从他们那儿看到的,明明只有太多的恐惧。





      他们怕的东西太多了,他们怕混乱的时代再来一遍。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不再有信任,也不再有安全感,他们担心我们涉及政治,他们警告我们不许随便发言,不许质疑,不许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他们已经不会再做那只出头鸟,他们也不许我们做任何形式上的出头鸟,他们自己都是普通人了,他们希望我们全部都做与他们一样的普通人。


    第20节: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4)


      他们也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改变,因为任何改变都让他们担心失去现在拥有的那一点点现实。他们就是这样紧紧地抓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其中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因为他们只看到现在,而无法留待明天。"明天是新的一天",这句话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让人充满了期望与幻想,但是这样的话却让我们的父母感到极大的不安和恐惧。因为在经历了坎坷的大半生以后,在经历了下岗,下海,股票,房子突然涨价…各种对他们的人生造成影响的变革,他们只想停下来,歇一歇,世界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可能变得更新了,或者说,就算是再新,再新,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毫无意义了。





      他们的伤痕,我们能治愈么





      有一个叫《死亡实验》的电影,讲一次科学实验,找了二十个普通人,随机分成两个组,八个狱卒和十二个囚犯,来模拟一周的监狱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嬉笑玩闹,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就发展为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他们把组织实验的科学家也杀了。





      这个电影根据广为人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lip Zimbardo)在1971年组织的社会试验。它最终给志愿参加试验的学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心理影响,并且因为场面失控的缘故,不得不在第六日的时候就叫停。很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情发生在美国,把它拍称电影的却是德国人。同样发生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的著名的真人教育试验Ron Jones试验,也被德国人拍成了电影《浪潮》。在这个课堂实验中,教师Ron Jones让学生模拟一个极权政治的社会,由他本人当独裁领袖。最后也是发生了场面失控,学生完全被煽动起来的情况。德国人喜欢改编这些社会事件,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有一股"反思"的思潮吧。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1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们也会问自己,到底人是有多容易被环境所影响,人性的恶又是有多容易就泄露了出来,即使是在有了父母这一代人的前车之鉴以后,我们也怀疑,到底我们有多大的坚持,能够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在我们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大概总是多少会碰到过一个这样的老师,他就跟我们的父母一般年纪,甚至还比他们更年轻,他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这个世界很不满似的,也对他所有的学生不满,他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自觉听话的,于是他鼓励同学们互相揭发。于是我们被叫到了办公室里,笔笔直地站在他的办公桌边上,被逼问着,我们最好最好的那个朋友,最近有没有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有没有犯过错误。他强调着,哪怕是最最小的错误,也要告诉他。于是我们开始犹豫,到底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出卖好朋友的话,我们自己就会得到暂时的安全,可是我们也知道,这种安全是暂时的,所以我们在办公室里反复地想,其实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是对的,我们的立场又是在哪里。


    第21节: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5)


      不过在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想,那个大家都碰到过的老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那个时代遗留给他们的伤痕,他们曾经彼此揭发,反目成仇,划清界线,越战越勇,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这对与不对的问题,反正当时大家都是这样的,没有对和错,更没有反省。我们希望之后的孩子,在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不再遇见这样的老师,但是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希望会不会真的彻底实现,恶在产生之后,或许就会代代蔓延。





      这个问题有点令人害怕,如果真的站在某种强大并且具有煽动性的力量前,我们仍然可能被诱导,并且释放自己身上的恶,有多少曾经站在老师办公桌前的我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说:我们的好朋友没有做任何错事。这个伤痕,我们并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去治愈,因为治愈,需要过分巨大的爱与希望,以及很多很多的时间。





      他们会有多孤独,我们会有多难过





      现在每每想起父母,早就不是畏惧,亲密,抗拒,爱,这些词语了吧,更多的时候一定是难过。比如有一天突然收到母亲发过来的短消息说:唉,马上就要退休了,心里还真是感到有些失落。于是我们的心脏便立刻就抽搐了一下。





      小的时候我们羡慕那些有兄弟姐妹的童年,因为那热闹,争吵,手足之情,现在我们依然羡慕那些有兄弟姐妹们的家庭,因为至少这样的家庭,会比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家庭更热闹些,哪怕是像《饮食男女》里这样的也是好的啊,我们的父母连准备一桌子菜等所有的小孩们回家吃饭的机会都没有,在他们赶上无数政策的人生中,他们恰巧也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他们现在一定也已经意识到,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跌宕之后,到了歇一歇的时候,却也同时迎来了孤独。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32 , Processed in 0.0476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