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28|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鲤·因爱之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本献给父母亲的书终于以我们所期待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眼前。
      还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父辈们就充满了疑问。直至青春期,这些疑问一点都不曾减弱,有关事物的不同看法,也越来越走向两极。争执似乎成了爱的宣泄口,而在最后一个80后也已经成年后,我们也开始寻求少年时这些疑问的答案。试图知道,父辈们所经历的故事。
      鲤,因爱之名中,我们试图了解那个特殊环境给父母亲所造成的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在他们变老的过程中,爱已经以另外一种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本书也带着我们回馈给他们的爱,而这次的方式,是一次我们希望跨越巨大的沟壑,贴近他们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悦然,女,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后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现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已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十爱》。长篇小说《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图文小说集《红鞋》,主编主题书《鲤》系列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最新书评    共 1 条

    珊珊不     从11月23号读《鲤 因爱之名》开始,这四天似乎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星期五早上的物理课,我似乎是一边忍着泪,一边读完一篇又一篇80 90后写他们父母那一代人的故事。文革,1966-1976,与他们的童年并行,与他们的青春起伏。    “我们不需要从他们那儿感受到怕、恐惧、抗拒,我们需要的是爱、真实、希望,以及更多的未来。“尽管这句话落在《再见,我的少年偶像》的篇末,但那个黑色幽默时代在作家的灵魂深处狠狠地碾过的黑色的印记,却同样在那一代老百姓心灵浊上灰暗的墨迹,墨迹托着长长的尾巴溅到我们身上。    时代的骤变,暴力、提心吊胆、反目成仇、思想物质的贫瘠,似乎变异了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或者,催熟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恐惧,畏缩,他们徘徊,惘然。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    时代抛弃了他们,被时光拖拽着,鲜血满地。    他们内敛,他们自卑,他们以极不自然的姿态成长。    有时,他么变得无所畏惧;有时,他们又是如此得懦弱。    有时,他们的笑容明朗灿烂;有时,他们孤独的气息将我们节节逼退。       我不知道在看这些的文字的你们,能不能找到曾经无法名状的映像,可以与当中的一个词接轨。    我只知道,那些像是老照片般泛黄的场景,那些我无法解释却也无法释怀的镜头此刻统统找到了出路。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10:4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0:5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第1节:卷首语


      卷首语





      文/张悦然





      这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当然《鲤》书系之前所选的主题--孤独,嫉妒,谎言,都是探向内心最阴冷的角落。但与这期相比,还是显得轻松一些。那些角落之所以阴冷,是因为它们被隐藏着。所以我们做这些主题,我们探讨,我们承认,我们分享,这些都是疗治,是让光线照进黑暗里。但这一次,我们丝毫没有把握,这些探讨是否有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





      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在文档里键入"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我变得非常想念他们。但我却不那么想回家。因为我在想念的,不是现在的他们,而是很久以前的。很久以前,久到我还是个不记事的孩子,久到我根本不存在。我脑子里都是一本黑白相册,锯齿边沿的照片,覆了一层朦胧的牛油纸,上面的他们,都还是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们流露出渴望。但他们非常陌生,既不像现在的父母,亦不像我们。这些孩子被永远封存在牛油纸底下,夹合在历史书页里,像脆弱的昆虫标本,始终保持着飞翔的姿势。但飞翔,不过是个梦罢了。早夭的翅膀根本载不动几缕的风。





      我小的时候,母亲偶尔会说,妈妈小时候经历的事可多呢,等你长大了,可以把它们写下来。彼时她只是拿着我获得高分的作文本,随口感慨一下。她没有想过我会写作,甚或她根本不要我这样做。但我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比其他表姐妹,更需要把这些陈年的故事听仔细。我知道我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没有人看。世代流传,这句话,我总会冷不丁地念出来。每次我念出它的时候,都觉得世界变得近了一些。





      世代流传,并且因为爱的缘故,我们做了这个困难的,也可能徒劳的主题。


    第2节:那个少女教会我们的事(1)


      我看着升腾的火苗。就像我舅舅那一辈人的青春一样,看起来轰轰烈烈,最后却是灰烬一场。





      那个少女教会我们的事





      文/ 李海洋





      话说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表弟还只有穿开裆裤的年纪,喜欢流着鼻涕跟在我的身后瞎晃悠。那会儿我不爱好学习,有事没事就跑到游戏机室打街机。我表弟当然跟随我这个爱好。





      1998年前后,街机的币只卖两毛钱一个,便宜,但是个消耗品。而且我表弟的技术很烂,平均每三分钟就会消耗一个。因此我不爱带他玩,他从不带钱。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的下午,我舅舅要外出打麻将,所以就将表弟托付给我照顾。我身上只有两块钱,在游戏机室很快就消磨干净了。两个傻小子从里面钻出来,意犹未尽。我搜了弟弟的每个口袋,半个子也没有。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0:5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骂他是个逊炮。他默不做声,突然灵光一闪,说不如去把我爸爸的废书卖了去吧。





      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我舅舅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艺青年,搜集了相当多的书。从《致富大全》到《手相揭秘》应有尽有。这些年做了生意发了点财,平日在家看到当年的那些书就生气,为什么生气我也不知道。总之是要把它们卖掉。





      我们两个钻进了他们家黑漆漆的储物间,把整整两打的书搬了出来,大概能值个三五块钱的样子。





      不如我们把书弄湿吧,可以加大重量。我表弟再次提议。他跟他的爸爸没学到什么好东西,但是我同意了。于是我们把捆书的绳子解开,那时候我就已经有文艺青年的潜质,趁我弟弟拿书蘸水的工夫,就随意地翻了翻。 没什么好书,全是应用类的书籍,《无线电应用》什么的。其中还有一本软皮的相当邋遢的绿色笔记本。我当时真他妈手欠。





      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字,很难看,像蚯蚓,一看便是我舅舅的手笔。我看了下标题,即便时隔这么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便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少女之心》。





      但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我当时还是个处男,什么事也不懂。但本能这个玩意好像是融会贯通的,我很快知道了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那个叫曼娜的少女和她表哥之类的事情,让我面红耳赤,但是欲罢不能。





      这让我丧失了对打机的兴趣,撇下我弟弟,揣上那个小绿本回家研究去了。





      那个下午,我的小和尚一直都跳得厉害,看邻居姐姐的眼神也直奔她的下三路去了。为了避免被我妈妈发现,我把这本东西藏在我的床底下。





      这一藏就是好几年,我差点都忘了这个事情。后来我上了高中,我们那时候也不开设什么生理课。几个男生没事就在一起讨论生殖方面的问题,这让大家以后都喜欢爆粗口。





      我有个同学声称自己不是处男,他还带我们去看过被他搞过的女孩子。他坐在最后一排,和我毗邻,再那边是个女生。是年级有名的小浪蹄子。我那同学上课就喜欢抱本课外书看,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看得很兴奋,手就耷拉到旁边那个女生的大腿上了。





      那女生也不生气,任他抚摩,其实他们关系不错。趁着他们苟且的工夫,我拿过了那本书,是一本非常淫秽的读物,第一篇居然就是我当年看过的《少女之心》,不过已经变成了印刷体。不久之后在班上传阅率相当地高。


    第3节:那个少女教会我们的事(2)


      我上高三的时候知道这个东西的来历,是因为《暗流--"文革"手抄文存》里面的一些惊悚小说,什么《绿色尸体》,以及《一只绣花鞋》什么的。当然,没有收录《少女之心》,但是在相关的文字报道中提到了它。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0:5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一直没有和我舅舅交流过,他抄那本书的原因何在。我舅舅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少女之心》最早的传抄大概是在1974年,他还是个半大小子。这本书当年在民间流传,启蒙了很多人的这方面的知识。他们顿悟了。他们中的一些人继续压制着欲望,在无人的地方手淫。另一些人,色胆包天一些,出去非礼女青年,犯下了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流氓罪"。





      对于"文革"时期的生活我只是听父母讲过,生活极端的闭塞。出版物更是少得可怜,有的话也是连环画、《赤脚医生手册》等,小说类的大概除了传世的经典就只有《金光大道》等等可供消遣。是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乏的年代。





      还有对社会欲望的压抑。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描写风月之事的公共出版物。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女性的描写,例如阿庆嫂,白毛女等等,要么是苦大仇深,要么是精明强悍。人们渴望那些温柔的体贴的女性形象出现。





      任何时代都会有异端的存在,手抄本的写作者便是当时的异端。小说的内容大多是反特和男女情爱。男女情爱无可厚非,被压抑的东西总会有人表达。至于反特的题材,作者们往往会将对奢华和异质的资产阶级文化,体现在敌方的阵营中。





      即便如此,里面描写的都是当时主流社会批判的事物,在当时是无法出版的。所以往往通过手抄的形式流传,那个时代,像我舅舅那样的思想腐化的文艺青年应该不在少数,因为这些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作品。





      可以想象我舅舅当年在灯下用圆珠笔抄写《少女之心》的情景,他额头上有斗大的汗珠,小和尚随着抄写不断地跳动。





      多年以后我还在思考他们当时写作的动机,官方的解释都结合着大时代的背景。后来我的同学做过类似的事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同学是个四眼,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他觉得学业无望,没事的时候就会在笔记本上写武侠小说。他把班上的同学按资排辈,自己就是那个最臭屁的主人公,把班上的班花都泡了个遍。手抄本作家张宝瑞的《龙飞三下江南》中的龙飞其实就是张宝瑞他自己。如此看来,"文革"手抄本可能是现在当下大热的YY小说的鼻祖。


    第4节:那个少女教会我们的事(3)


      后来除了《少女之心》这样过于亢奋的东西未得到公开的出版之外,很多文革的手抄本最终和我们见面了。大概是《少》的影响太大了,后来还曾经出版过洁本的《少》,不过是现代人用当时的人名写的一本普通的二流的爱情小说罢了。其实大部分的手抄本用的都是通俗小说的写法,文本在其次,追求的是故事的奇异。只有那样特定的年代,这样的作品才会流传下来,这是不可复制的。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0:5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现在是个知名的作家,还有很多作者的名讳都已经不可考了。但这都不重要,毕竟,作为写作者,作品的传世才是最让人欣慰的东西。





      最后要说的是,我舅舅的那本绿色的软皮笔记本,最后还是被我妈妈发现了。她以为是我抄的,痛打了我一顿,然后命令我把那个本子烧掉了,我看着升腾的火苗,就像我舅舅那一辈人的青春一样,看起来轰轰烈烈,最后却是灰烬一场。


    第5节:伤痕图腾


      让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





      伤痕图腾





      文/Waits





      好几个月前,我第一次读到施特劳斯的《论僭政》,没有完全读懂,但他在文章开始前抄录的一段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的话,却轻易地打动了我。





      "反政府的写作习惯本身对人格有一种不利影响。因为,凡有这种习惯的人也就倾向于违法,违反的即便是一种不合理的法,也倾向于使人们变得完全无法。"





      这段话让我立刻想到的,是一批颇负盛名的当代中国作家和艺术家(请原谅我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不是一篇声讨和指责的檄文,对他们的谈论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他们都在"文革"期间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或青年时代,在那样一个需要违法和认同违法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个青年的天然反叛热情和作为一个人的反抗不合理社会的勇气,在他们身上自然结合成激动人心的伤痕,借助文学的名义,这伤痕成为他们共同的图腾,闪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紧接着,他们以为在"星星的弹孔中",仍将能"流出血红的黎明",然而没有,随后就是流亡、沉寂,或消失,或转型,多年后,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与社会,他们再度归来,只是依旧愤怒、怀疑、批判、嘲讽,岁月和成功只让他们多了一丝傲慢与刻薄,和对过去的热切怀念,好像过去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也正是这些愤怒、怀疑、批判和嘲讽的声音,构成了在我们之前的当代文学史,作为我们的父辈,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受到尊重,但在我们自身的成长年代,在我们于迷惘中急切盼望精神导师的年代,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资格站出来,教给我们一些关于爱、善良乃至幸福的真理,这是否正因为从年轻时期养成的"反政府的写作习惯",影响了他们的人格成长呢,以至于他们自己尚一直处于迷惘之中。他们是年老的迷惘一代,自顾不暇,以至于初涉海洋的我们必须从翻译文学中寻求各自的风帆和船舵。





      "你们是迷惘的一代。"当迈入老年的格特鲁德o斯泰因说出这番话之后,年轻的海明威并不赞同,他在夜里走回家的途中,想到斯泰因老小姐的以自我为中心和思想上的懒散,以及自己这一代作家强烈的自我约束,他迷惑地想,是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呢,或者"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他坐在丁香园内伊元帅的雕像下,喝了杯冰啤酒,"让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他起身回家。虽然很多年后,他开枪自杀,但那并不是迷惘的后遗症,那个有力量将"迷惘"与传道书并列的海明威,和那个写下《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是一致的,他一定会同意他的同时代作家福克纳(虽然他们关系并不好)说过的一段话:"他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0:5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能说出这番话的诗人和作家,能按照这样的肯定性精神去创作的诗人和作家,即便最终酗酒而死,用猎枪射穿自己脑袋而死,或精神疯狂而死,却要胜过那些终生只懂得怀疑、批判、揭露、嘲讽的清醒者百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更热爱食指和顾城胜过他们的同时代诗人,因为这两位是那个贫困时代里真正曾诉诸爱、同情、希望等人类光荣的情感来打动读者的人,在一个诗人赖以存在的文字而非现实生活中,他们小心掩藏好不幸和怨恨,忘却恐惧,呈现给我们一个值得生活的世界,虽然那世界还不够广大。





      没有人能单纯通过怀疑和否定达到不朽,就像没有人能单纯通过暴力和性器官来达到不朽,从古至今,都是这样。那些古典作家深知这一切,因此他们总是颂扬高贵、德行和智慧,并对人性的肮脏和邪恶保持沉默,这沉默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最高意义上的拒绝。从古希腊到先秦,从荷马的英雄礼赞到三百篇"温柔敦厚"的诗教,从苏格拉底谈论的"最高的善"到春秋左传里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这样。





      没有一个完美的社会。但古典作家懂得,唯有通过颂扬和描述美好,才真有可能对一个不好的社会有所改善,而作为我们父辈的那批中国作家,多数只知道通过反抗和批判丑恶的方式,以求速成,这之间的差距,又不仅仅是时代使然,政治境遇使然,作为参照,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群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为20世纪50年代生人的刘小枫,曾经写过一篇叫做《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重温〈金蔷薇〉》的名文,向那些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饱受蹂躏却依旧能奉上同情、温柔和祝福的俄罗斯灵魂致敬,只是他过高地估计了《金蔷薇》对他们那一代人的影响,他们那一代的很多人,在"怕"之后接踵而至的,并不是"爱"。


    第6节:少年情事老来悲(1)


      那些真心相信着纯洁、伟大、崇高的岁月,因为有了这些信仰而倍感充实的青春,都成为过去,永不再回来。





      少年情事老来悲





      文/小米





      能够被一辈辈的少年反复临摹的故事,它讲述的体验虽然是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时代特征的,但它的主题已不属于个人--所有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经验的跨越的文艺作品都并非盲目,往往内含真理。





      就象三十多年前那个夏天的夜晚,一个被欲望焚烧得难以入睡的十四、五岁的少年独自爬上泳池的高台跳水板,他纵身一跃,随后溅起的每一滴血都带上了他的痛感,向人们扑面而来。那时他的故事只属于他自己;后来,有人用这个素材写了小说,再后来,有人拍了电影;再再后来,某个午后,腻味了网络游戏、不想看好莱坞大片、也不知要做点什么打发时间的"某零后"少年无意间点击网络上的"下载"和"观看",这疼痛将又一次直击他的心脏--成长之痛,远甚于第一次被拔牙。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青春期是一次死去之后从头再来,昨天的少年们都有体会。





      一九九五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国内公映,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十年后,这部回忆青春的片子本身都成了值得回忆的话题。2005年,小说原著《动物凶猛》的作者王朔、坚持拍到一半的原制片人文隽都为此写了纪念文字;有影迷写公开信呼吁姜文出该片的纪念版DVD;影片中两个出彩的配角的饰演者方化和姚二嘎已经离世;夏雨、陶虹、宁静……一班当年的"半大小子"则已成为影视"大腕",均可以站在各电影节"颁奖嘉宾"的位置上。姜文,更因该片的横空出世而脱胎换骨,他的称谓从《红高粱》中的"男主角"一跃而成 "阳光灿烂"的导演。在1995年出生的人到今天又是马小军的年纪,又一代人的青春逝去,又一代人的青春到来。那些发生过的事,有着无比的魅力。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材于文革时期的一些真实事件,比如前面提到的那次跳水。在1970年前后的一个夏天,在北京西郊的某军区大院里确实发生过这么一起"非正常死亡",一个半大小子深夜从泳池的高台跳板跳下,他不知道,(或者他知道?)泳池晚上是要放水的。于是他等于是高空自由落体。他摔死了。这起事故在家长们的教导中仅为"不可擅自跳水游泳"的规则释例,但类似年纪的少年们多少风闻,他的死和一个年长于他的女人有关。


    第7节:少年情事老来悲(2)


      女人,在那个年代的少年词典里,说出口就等于犯了罪。在那个空气中都看似没有杂质的时空点上,少年们宁可在群架中被砖头拍死,被菜刀砍死,被车锁链子抽死,也不能与女人发生瓜葛。(此处的"瓜葛"包括幻想。)更不能因此而被同伴嘲笑。这事关一个少年的荣誉感。这种"价值观"在完整版的电影中有专门的一幕来说明:一场群架之后,马小军和刘忆苦、大蚂蚁等一起到公共澡堂冲凉水澡,于北蓓这个有点缺心眼儿的女孩在更衣室里以缺心眼儿的方式傻笑,笑声传来,羊镐的毛巾挂在胯间,"硬了,硬了嘿,"少年们纷纷露出鄙夷之色,"你丫怎么这么流氓?!"





      什么样的性教育能做到让少年在知道真实的硬核 (Hard-Core)的性之后后还能保持美感?最大的可能是这一点始终无法做到。就象过去一辈辈的少年在厕所墙壁上的涂鸦、手抄本、禁片、黄色图片、春宫画上看到的真实的性一样,今天的少年或许只是更容易在网络上看到男女生殖器的模样和性交姿势--改变的只是手段,有一点很难改变,少年的第一反应是血往上涌,感觉恶心、震惊、晕眩、罪恶、羞耻……然后,他/她就要接受这就是美丽的爱情最后的目标,如此丑陋而且原始。他/她需要说服自己接受这种真实,不再对此报着圣洁的幻想,甚至可以任由欲望驱使,克服心理上的不适释放身体感受得到满足。这样的长大是残酷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是。无论男女,当这种和动物无二的欲望一旦出现、膨胀、实现,那么,少年的纯真和美好就成为翻过的一页。曾经说的再熟练的脏话:我操、你MBD、狗娘养的、Y挺的、傻B……只在具备了这种认识之后才会变成真正的脏话,而不仅仅是鹦鹉学舌而已。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在《动物凶猛》中,当王朔将自己化身为那个少年,他重现的成长故事讲的还不只是禁欲之难,而是凶猛的原始欲望的觉醒与不承认这欲望有任何正当性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对立,是认识到自己的胆怯与冲动之间的对立,是个体的孤独疏离感和渴望团体归属之间的对立,是超现实的美和现实中的丑之间的对立,是自卑心理的投射和实际能力之间的对立,是少年与成年之间的对立……马小军在这些重重叠叠的对立中忍受煎熬,他心神不安、度日如年,犹如笼中困兽,不把利爪伸向自己,伸向引逗起这欲望的女人,不把自己树立起来的女神亲手推倒、撕碎、毁灭,就无以遁形、无处可逃、无法解脱。


    第8节:少年情事老来悲(3)


      这是一个坎儿,不是所有人都能迈过去。前面跳水的那个少年,以他赴死的勇气也未能做到,电影里高大英俊的刘忆苦也没能迈过去;但所有的成年人都迈过去了,马小军迈过去了,后遗症是他的记忆被反复涂擦修改。这个当年的"小屁孩"让我们想起,在动物欲望苏醒的时节,我们心里各自隐秘保存的情欲汹涌的片段,提醒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煎熬,重重的矛盾逐渐充溢每一个细胞,迫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生存,还是死亡"这等哲学命题。等到这煎熬终于褪去,我们终于又恢复正常的食欲、思考能力、也能够调和性欲和罪恶感之后,和成年的马小军一样,我们已无法把这些片段连缀成篇,谁也没有勇气重新经历。少年们,成年人以这部影片向你们坦承,承认我们并非生来就有看穿童话的能力,承认我们也曾在真实面前的时候惊慌失措,这是否能让你们在经过这个坎儿的时候好受一些?





      对马小军来说,从那个夏天之后,再不会有米兰这样的女人,将过去不曾感受到的美丽集于一身;再不会有米兰这样的女人,仅仅触摸到她的一根头发就能让他浑身战栗;再不会有米兰这样的女人,为了博她一笑他可以爬上高塔般的烟囱再掉下来也欢喜无限;再不会有米兰这样的女人,让他踩着《屋顶上的轻骑兵》的节奏如猫一样日夜潜伏、汗如雨下却乐此不疲;再不会米兰这样的女人,她对别人的笑语如一把尖刀可以瞬间将少年扎得浑身通透,整个世界失去颜色。米兰,这个在马小军的脑海里宛转千回的名字,这个比维纳斯更深刻地代表了美的符号,这个在口唇默念时舌头的轻巧一弹就让他心荡神怡的咒语,她曾有的魔力和后来失去魔力的种种合并而成少年心上那道深刻的伤痕,伤疤凝结之后,那个少年死了,马小军成年了。





      在小说和电影中,故事情节进展了三分之一米兰都没有露出真容,只有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把锁、一根头发、一顶蚊帐、一袭背影……但这些琐碎证明米兰这样的女人是存在的,这对少年来说已经足够,已经可以让他在燥热难当的夜里做着美梦沉沉睡去。在梦里,他主动地压制住"流氓"念头,让整个画面只有她,和配得上她的点点滴滴:自行车、长辫子、墨镜下闪烁的大眼睛、吉他伴奏的和声、烧荒草的味道、明媚耀眼的阳光……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同样的明黄色背景,同样是一辆自行车居中的风景画中,在另外一个国度,另一个时空点上,也出现过一位丰满的女人和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在2009年出品,名为《朗读者》的影片里,少年迈克因为猩红热意外邂逅中年女人汉娜,她帮他清扫呕吐物,他病好之后带来鲜花向她致谢,她不经意地熨烫着自己的内衣,他无法遏制住偷窥她穿丝袜的样子,他笨拙地为她挑煤核弄成黑猴一般,她为他洗澡擦身,在他的狂乱中轻声细语"慢一些、再慢一些";他为她卖掉心爱的集邮册,她在多年后又听到他的朗读而慌乱失态……当然,二战后的德国不是七十年代的中国,迈克和汉娜可以坐在单人浴缸里读《奥德赛》,马小军和米兰只能在屋顶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迈克可以拒绝同班女孩的生日会邀请,飞奔回来对汉娜说"我爱你",马小军在瓢泼大雨里大喊米兰的名字,见了面却只敢嗫嚅地说"我的车掉沟里了";汉娜在决定结束和少年的不伦恋的时候可以在一夜间做到"人去楼空",米兰则无法以搬家来阻止马小军要证明自己"男子汉"的侮辱行为。但我还是想忽略所有的"国情差异",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朗读者》进行对比,因为它们都讲述了成长的痛苦,这种痛苦都体现在被环境禁止表达的爱,体现在少年内心强烈的挣扎之中。


    第9节:少年情事老来悲(4)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转折点在于马小军真正结识了米兰,并把她带给自己的大院子弟这个"小圈子"之后发生的一切。"女神"慢慢消解了,现实逐渐呈现出来--米兰对马小军那种"做我姐姐"式的"告白"感到好笑,她对他的态度始终是戏谑还夹杂点好奇和不屑;米兰从来没有象女人对男人那样"欣赏"过马小军,他看到的微笑后面的"含义解读"本来就出于少年一厢情愿的臆想。就在马小军随母亲回唐山的空档里,她和刘忆苦的关系突飞猛进,马小军再次见到她时"背叛"已成事实。





      成年后的马小军对此可以有种种解释,比如米兰的势利,电影里透露出刘忆苦父亲的职位更高,连带刘忆苦和刘思甜兄弟俩在大院子弟中的影响力也比较大;这也可以解释为米兰的现实利益使然,从谈恋爱的角度来看,年龄比马小军大、更加高大英俊、前途更有保障的刘忆苦当然比"小屁孩"马小军有吸引力;或者,真实的米兰早已是情场高手,这一次只是想利用军人子弟的关系参军、离开农场、改变前途……成年后的马小军可以为米兰找到无数合情合理的借口,但当时的少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他一直供奉的女神其实并不美丽,也不端庄,她只是……性感。





      那么,他也不必再为她"端着"了,长久以来被正统教育、社会环境、小团体中的"禁欲"价值观所压抑的动物欲望也到达顶点、喷薄而出。改变了视角的马小军终于可以打破"米兰咒语",她的光环迅速消失。他开始以成年男人的眼光看她丰满的屁股--那肯定是被别的男人操圆的;她根本就不纯洁,在泳池边上,她过去的"情人"不就现身了?当初吸引他的丰腴变成了肥胖;他甚至学会用那个"拔钢蹦"的笑话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丑;最后,让所谓的"纯情"见鬼去吧,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男人,为了这个,他要冲到她的屋里,办他一直想办的事。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3:31:0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在小说里,他确定无疑地是"办了";在电影里,他还是临阵脱逃了。尽管十多年来的电影评论者对这一处主要改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评价,大家都同意,马小军亲手推倒米兰女神这一标志性动作让他迈过了"成年"这个坎儿。日后,马小军只能在修改涂擦和选择性记忆中回想起那年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惊鸿一瞥就让人难以忘怀的女人、由她们点亮天空中明朗无比的色彩……依然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大院门口骑扫把的傻子都不再重复"古伦木"和"欧吧",那些真心相信着纯洁、伟大、崇高的岁月,因为有了这些信仰而倍感充实的青春,都成为过去,永不再回来。


    第10节:少年情事老来悲(5)


      我同意,这样一条关于少年成长的主线已经足够精彩,它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经验的跨越,当年就被称为的"惊艳之作"得到威尼斯"最佳男主角",到现在还可以跻身于中国电影中的前三名。但是,十四年之后,在中国人可以以各种方式看到其他影片的现在,除了对《阳》片表示赞叹,我们也有了更多可以对比的参照。前面提到的《朗读者》就没有局限于"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感慨,而给出更让人深思的情节。《朗读者》中的汉娜离开之后,迈克同样为这段"不伦之恋"备受煎熬,他尝试过和同龄女友约会却屡屡失败,虽然也已成年,也有了女儿,他却无法维持婚姻,他一直郁郁寡欢、性格孤僻。但和成年的马小军无限追思青春的伤感情怀不同,成年的迈克除了要克服隐秘的"不伦之恋"带来的伤痛,还有更强的罪恶感。作为法学生的他在一次公审中,发现了汉娜曾经是一名德国纳粹集中营的看守的事实,听到她承认曾在教堂失火事件中作为恪尽职守的看守之一眼看着成百犹太人被活活烧死;他无法遏制地颤抖,尤其是听到证人说汉娜也曾经让集中营的年轻女孩们为她朗读,一瞬间,过去的美好无比的情爱画面与纳粹暴行发生了重叠,他不知道爱上一个无知的纳粹看守在多大程度上加重了不伦之恋中的耻辱和罪恶。他只知道,作为一个德国人,即使没有亲手施加罪恶之举,他也无法把自己与历史完全割裂。





      《阳光灿烂的日子》本来也有类似的元素。1970年前后,少年马小军认为最自由、最值得回忆的那段日子,对当时其他的中国人来说,正是乌云密布、阴霾满天的"文革"中期。众多的无辜者不仅从肉体上要接受"劳动改造",在精神上也被严密控制,处境不比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好多少;在马小军混进大院礼堂看首长才能看到的"内部电影"的同时,无法得到配给的农民们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饥荒;苏联歌曲和芭蕾舞对少年来说,不仅仅是美学上的启蒙,更是当时"优越身份"的象征。和《朗读者》不同的是,马小军从来也没有表露过知道了军队大院的外面发生什么之后的心情--罪恶仿佛与普通人无关;成功地激起"半大孩子"们的"英雄梦"造成了什么样的恶果,这些是否真的会远离下一代的少年?这些也无需由普通人杞人忧天;从最个人化的角度来说,成年后的马小军理应对当年向米兰所做的一切说一声抱歉,但他没有。是做不到,还是根本不想?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1:41 , Processed in 0.378697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