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深处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23:3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天,我们走出门,目标已经不是家门口的菜市场或者巷口那间小学,而是天南地北,纵横四海。”
      土耳其、泰国、缅甸、印度,玻璃洋葱记录她的旅行。也许要走过几千里不熟悉的土地,才能回到现实身边,继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96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9:16:47 | 只看该作者
      
      -。
      
      偶然
      
      旅行的事,是一场美丽得心惊的美梦。爱旅行的人都爱自由,即使什么也没有,还有风,还有天空,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自由的方向。
      
      
      
      
      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
       你拥抱热情的岛屿
       你埋葬记忆的土耳其 >
       ——《旅行的意义》
      
      
      不安分的自己,要如何去适应这个安分的社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出逃。我喜欢漫无目的地逃跑,就好像恶作剧得逞那样高兴。在闹钟响起后五分钟起床,穿既定的衣服,走过一成不变的街道,用着万年如一的口吻。好些人一辈子都这样度过,不会过分循规蹈矩了么?
      
      有时也会问自己,到底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么,是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么,还是觉得,只要自己活在远方,就会很安全。爱自由的人,无论多久多远,都会去旅行的,认识的人一辈子未能走出这座城市,终是托人把骨灰撒向大海了。随波逐流,化成风,也要自由。
      
      虽说是毫无计划,但却是一场必然的旅程。一定要,出门去看看这个美丽又荒芜的世界啊,为了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寻得一丝慰藉。
      
      
      
      旅馆
      
      忽然记起《澜本嫁衣》里那个黄昏的土耳其,那个似乎无形中带点悲伤的土耳其,有日落的味道。无论什么样的房间,只要有一张干净舒服的床,和一整面落地窗,就足以让我高兴好半天。土耳其人的生活应是缓慢的,缓慢而富有情调。他们的生活应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流连的。干净而整洁的街道,中规中矩模样的房子,让人不禁心生爱怜之情,好像一个无依的孩子,那么脆弱和苍白,还深藏着一番不更事的朦胧。
      
      就连玩炼金术师艾丽都能玩出八种不同结局,何况人生。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注定了你与旁人的不同。你的独特,正如你的平庸一样,都是你步步为营的结果。如果可以……我,一辈子都不要做平凡的人,可是,许下这愿望之后很久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人类的平凡之处啊。
      
      
      
      遗迹
      
      托普卡帕皇宫(the Topkap Palace, )坐落在一个充满历史遗迹半岛的海角,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历史让它成为现在辉煌又落寞的样子。不论是哪座宫邸,从前都是住人的,而现在大多数宫殿的主人都迁出了这里,让这宫殿从此寂寞起来,没有莺歌燕舞,没有摆酒竞豪奢,没有后宫的勾心斗角,没有篡位的戏码,也不见君临城下的威严。这世上每一座宫殿都寂寞,敢问白宫里的那位身份尊贵的男人,到底是宫殿更寂寞,还是你呢。
      
      皇宫墙外澄清的天空,和这座伤痕累累的宫殿之间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呼应。历史没有毁灭它,而是把它留下好告诉世人,它曾经是如此的辉煌。
      
      踏上旅程。
      
      
      
      海峡
      
      在美丽的渡口看船只来来往往,看行人形形色色,这和站在十字路口(……)是异曲同工的。想未来,想恋人,想自由,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把心像气球一样膨胀,放高去云上。人很容易就陶醉在这一刻,甚至把自己融入景色里,然后忽然,一直琢磨着的问题,一直参不透的答案,关于人生的想种种法,一下子就清澈见底了起来。
      
      也不免会琢磨,现在站在我面前这个人……是做什么工作?比我大多少?他和旁边那位看风景的女生是一起的吗?他的相机是什么牌子呢?咦那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家乡的老爷爷真像呀,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弟么?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觉得天格外高,风格外清澈,自由的范围在这时格外宽广。
      
      
      
      旧城
      
      果然是壮硕的面包,和我想的一样。那里的人们太热情,太会享受生活,赋予生活无限情趣。看到粗陋的摄制组我想到的是……“光之惑星”,《穿越时空的少女》。有梦想的青年遇见来自未来的少女,她出现在他电影的结尾镜头里。他死于既定的那个结局,女生被消除了记忆回到现代,口袋里怀揣着那位自称未来非常伟大的导演唯一一部作品,《光之惑星》,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樱花飞舞着结束。对待诸如此类的人我总是怀着一百二十分的敬意,他们只不过认真地生活罢了。
      
      看一座城市,一个国度,如果仅仅把地图上红标粗标的景点走完就结束,那就太令人失望了。有着同样念想的人往往会走入地图上都不屑标注的地方,进一户寻常人家,触摸那里一草一木,如此才算看清。
      
      那样的生活让人不忍失去。
      
      
      
      家庭
      
      像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也很像我喜欢的那个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丹麦,土耳其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昏黄的灯光,很温暖。看到小盘点,历史好的人普遍博学,因为博学所以开明所以经常笑所以是个好父亲所以好像可以予人力量,Gedik是个好男人,我相信(^^)。记得我们中学的历史老师,每天都穿得笔挺的,然后敞开胸怀给我们讲故事,因为那时学得浅显,他每每都会沉浸在自己准备的历史小故事里,笑得开怀,这样……好像渐渐对这样的人喜欢了起来呢。
      
      添糖的红茶喝起来一定很幸福!普通人家准备的红茶会时刻给人一种满足感呢,就算是不喜甜的人,越甜也觉得越宽慰。试想每天清晨窗外吹进的都是凉爽的海风,吸进一口是咸咸的,好满足。我外婆那一代的人都说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那么那位将来可能是建筑师的小姑娘,还有她的拳击手哥哥,每天每夜都可以看见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想想,就觉得美不胜收。
      
      谁不喜欢靠海的家呢。住在一处大海和天空并存的地方,天那么高,海那么远,那么自由。
      
      
      速写
      
      旅馆青年予人一种“耿直”的感觉。温吞吞的脾气也确实更像当地人。想想在英国的B&B服务员是绝不可能有如此纯粹的,在这里他们活得更加真实,活在纷扰的另一端,享一世安宁。
      
      Mehmet先生很好客诶,仿佛比起自己,让客人开心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几千年前,中国也有一位老者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就好像每天坐在胡同口,专门为人家打抱不平,成为当地最正义也最偏执的小老头儿,觉得,世界上总还是有这样的人,我很高兴。
      
      
      会武术的老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我曾经在曼谷红灯区也遇见过一家这样的店,老板卖的物品中掺杂着对自己有深刻意义的物件,有时候店里无人问津,她会一个人在柜台,神情恍惚,幽幽木木地念着什么,若是这时有人来(我就是这时进去的TvT ),她会不顾你要买什么,一把拉住你的手,用蹩脚的英文对你说着她记挂的事情,说着说着,便掩面哭泣起来。我已经很少再想到她了,当时我的英文不太好,她的故事七上八下着听完,按照我的理解,还有点儿幽幽的,很恐怖。我反而很喜欢这样的人,因为很喜欢分享他人的故事。
      
      
      天蓝色制服先生是好人,看样子是很热心的巨蟹座(我就是巨蟹……)。有一种稳重的憨厚,足以让人信赖的憨厚。
      
      
      
      年幼的儿子成熟懂事,像陈奕潞小说里的小孩。那么天赋异禀又难能可贵地不怕受伤害。
      
      
      
      最后的尾随者做为来活跃气氛的出场,确实功不可没。表面上是个好人没错,但也不是正人君子类型的。
      
      
      我们不曾为任何停留,这倒是真的。最爱土耳其之行,昏黄的美丽国度。
      
      
      青春荼蘼
      
      《暹罗之恋》第二部就要出现了吧,早时就有见过预告开拍的消息。我喜欢飞蛾扑火式爱情,也看不起这样的爱情,所以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就陷入深深的矛盾里。七堇年的《尘曲》里有一个这般的故事,余年最后终是送给心爱之人一首歌,却再也做不到祝他幸福,是李宗盛的《给自己的歌》,唱出的是歌者的痴心。
      
      “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想得却不可得,情爱里无智者。”
      
        五月天不是也唱过的,“青春是手牵手坐上了 永不回头的火车”。既然已经不能回头了,那么就趁年轻好好肆意一把,我给青春的定义其实是,“我的人生中一定要有一段日子,让日后穷尽一生去铭记这段岁月。”我们永不能在脆弱的梦想与坚不可摧的现实之间做选择,因为永远没有选择,那些选择了前者的,大多已经去了那个一片空灵的地方,永远不能行动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思想甚至不能呼吸,只是长眠于记忆;剩下的,一定会是这个世界上顶幸福的人。
      
      
      
      
        谁比谁美丽   谁比谁甜蜜   谁比谁容易
       又有什么了不起   和谁擦身而过   都那么整齐
       碰见所爱的人   却心有余悸>
      
      ——《开到荼蘼》
      
       一直那么喜欢《YSE OR NO》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们真的敢爱,真的不怕外人的眼光,不畏惧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我觉得这很了不起。人生苦短,如若在“青春”这一生中最盛气凌人的时刻都不敢放手去搏一把,去谈一场光明正大的恋爱,去订票拿起包包就跳上火车,去尽可能地闯祸,那么以后的日子那么长,我们到底要去记得些什么呢?
      
      
      
      都怪我的青春
      
      说实话我并没对曼谷的夜晚留有太多印象,倒是很喜欢一座滨海小城PATTAYA。超级爱作者的第二段!美得让人流连。
      
      
      怪我太年轻
       比谁都容易不小心的心
      
       想起了从前学吉他,是同样的经历。到底到底是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了呢?说来荒诞,自从开始有这个问题开始,我就再也没有碰过吉他,从前起的茧也变淡看不出来了。好像只有自己活在不同的次元,所以让“打招呼”或者“弹钢琴”这种事都变得困难重重吧。也是第一次知道作者是这样的女生。
      
      
      再见嬉皮士
      
      
      好山好水好风景,确实易让人想起那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首先开始的青年文化运动,那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嬉皮士。泰国人好似都彬彬有礼,行合十礼时那般虔诚就好像教徒朝拜,而女生的那一声“sawadika”甚至可以甜得出水来。
      
      对当时东南亚的毒品三角交易略有耳闻,当地导游介绍起那一切时仍然心有余悸,不大能回忆起来,只是记得,当时有一大片土地罂粟花开满地。
      
      真想看看作者拍的照片,“乌托邦”可不是一个能够随口而出的词。
      
      《肖申克的救赎》,看过后时常想起,也时常感动,再也没有一部影片能让我如此清晰地记起了。
      
      说旅行就是要发现自我也并不无道理,从前认识的女子说过只想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的风景才是风景。旅行好似也是一个人要参透人生的必修课,一定要一个人花一整天看头顶白云,抓住风,看过大千世界万千事态,从前得道之人亦是如此做的。
      
      
      
      歌代久美
      
      素可泰,“快乐的开始”。
      
      终于到最喜欢的章节了!歌代久美是个顶好听的名字欸,一个人的旅途或许就是这样吧,遇到非常能交心的朋友也是萍水相逢,遇到不怀好意的人也是萍水相逢,缘分深浅而已。Kumi非常像我认识的一个女生(水小心:……),之前看落落的专栏,在去过多次的冲绳遇到松住先生,一段轻松奇妙的旅程。看到这里不免想到陈晨和他的南夏,同样是在旅舍生病,男生更愿意倒头就睡,作者显然比较能勉强自己,恩。 我很喜欢没有计划的旅行,我想这一点多久以后也不会改变吧,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一刻随时待命愿意去冒险的心似乎永远不会变。两年之后要和麻麻背包去欧洲,到那时我很想看看,我的性格究竟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旅程。
      
      
      很喜欢Kumi。
      
      
      
      清迈分秒
      
      齐秦给人一种“孤狼”的感觉,好像一无所有的浪子,那么潇洒走四方,那么阳刚。
      
      看到非常淳朴和宁静的一面,清迈在心中的好感一分一分增加。总觉得东南亚国家和欧洲是风格迥异的两大旅游地,不知怎么,看见破败的寺庙就想起了欧洲一座座尖顶的富丽堂皇的小教堂。
      
      想起婆娘在清迈待的一年,带回来风格艳丽的长裙和首饰,和印度的纱丽不同,是完全一块块图案奇特的布经过合理剪裁成的,现在想想,或许在那个地方,人人都如是穿着,会是怎样一片姹紫嫣红呢。
      
      
      
      
      2011年8月27日
      
      
      
      东南亚的雨季来得如此静谧。
      
      
      
      很热情的开场白,让人一看就会不自觉心情好起来。仰光的天空令人向往,我见过当地被雨水洗澈后仍然朦胧的天,见过大西洋沿岸明如镜、一尘不染的清朗天空,也见过曼谷深沉的天,却从不知原来仰光的天可以是灰色的,压抑的灰色吗?还是沉静睿智的灰色?
      
      
      
      好像带着好心情重新出发一样。
      
      
      
      
      2011年8月28日
      
      
      
      是很喜欢的一篇随笔吧我想。这是第一次买作者的书,平时在杂志上了解的也忘光了,看完之后忽然有了新的印象:是不再年轻的女写手,轻微自闭,些许偏执,爱旅行爱缅怀,从小到大默默无闻与人交流甚少的女生。好像从前这么平凡,也能够成为今日耀眼夺目的样子,真好。
      
      
      
      一首椎名林檎的《流行》 。
      
      
      
      好像通过旅行渐渐变得开朗许多,是因为Kumi关系吗,是因为清迈夜市上那个自己设计图案的女人吗,是因为忽然想到的下铺女生吗,是因为,那一年,忽然想起的那个他么。
      
      
      
      2011年8月29日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的《赤壁赋》我是非常喜欢的。如果是赤壁赋那番景象,那么作者所处那地那刻一定极美了。有的时候,我很不喜欢看小孩,看他们上学放学,看他们背起书包信心满满准备考试,看他们在街上疯闹追跑,看他们露出笑颜,看他们单纯的脸,就无由来地在心底抱怨,他们如此年轻,真是年轻啊。
      
      
      
      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大巴是一定极好的,冷气备得足足的,随身的包包里不妨带一条薄毯,各种用途。
      
      
      
      第一次坐夜车是零八年,十一岁。从昆明夜赴丽江。在那之前未曾出过远门,自然未有出门在外的经验,但只那一次,就感触良多。第一次出国是零九年,十二岁。隔年单飞转机回国。彻夜不眠的经历太多,第一次根本无从找起。只这样看来,我的人生好像确实比其他人早开始很多,如此,当真是幸么。
      
      
      曾经ZUI SILENCE做过一期主题,夜晚们。
      
      
      每一个夜晚都好像一个童话。有时候会觉得,夜不过是一场烂醉,一次等待,谋生的时刻,让回家变得危险。只有那些真正强大而孤独的人,才会觉得夜晚很安全,我喜欢纪伯伦的诗句。便利店员亲切的微笑、雨细密地打在原本燥热的街道、工人迷恋夜晚不停歇的昏黄的灯光、找到爱人、穿越拥有流浪汉的通道、一场激烈的网上厮杀、浓重夜色里的路、繁弦急管的酒吧、初来乍到的安慰和那个等待男人电话的适合夜晚的女人。好像所有美妙的事情都会在夜晚发生,好像所有残酷的游戏都在这里开始,夜夜如此,喧嚣吵闹。
      
      
      
      
      
      
      独自等待这座城市重新被太阳眷顾,需要多久时间?
      
      ——可我不孤独,因为夜永不眠,这让我觉得足够安全。
      
      (摘自五月ZUI评)
      
      
      
      
      
      2011年8月30日
      
      
      要是从一开始就拥有强大内心的话,那么茫茫人生又该去做些什么呢。我们穷尽大半生不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强大的内心么,但我想,如果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会发现这世上如果多一个人你可以仰慕依赖甚至成为一种虔诚的习惯,你会发现内心就是这样逐渐强大起来的。
      
      
      
      我见过的穆斯林,头发和面容都被包裹在重重纱丽之后,心似明镜般透亮,仿佛那些有神论者统统明白人生的意义,我们将何去何从的问题。清凉的小生活,让人为之畅快。
      
      
      
      2011年8月31日
      
      
      每天写日记其实很难,要不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恐怕不会有人能做到。而每日坚持写日记的人,都是心思细密的好人,坚信(赳赳我说给你听的……)。
      
      
      
      完美日出。
      
      
      
      最初喜欢山,只是因为喜欢看电视里天山童姥出现的场景。想象中她应该是个化身为少女的老妖怪,虎姑婆一类的人物。因为很喜欢以长辈自称,有时与人攀谈,虽然非常习惯地说“我”,但有时也不禁想说一句“老娘”或者“伦家”一类话语。非常非常喜欢登高,并且自己能爬多高算多高,比搭缆车什么上去都要自豪。
      
      
      中国的东西南北差异之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想象的,不论从地理环境差异,还是到经济文化水平,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差距。喜欢乘坐交通工具是因为……己身不动,却已然在路上的这种感觉很好。列车上的日出,明媚得如同天子的诞辰。
      
      
      
      2011年9月01日
      
      
      名字美丽异常的地方往往更加令人神往,就好比“苏杭”总比东北三省吸引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 17:40:35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瓶颈时期,本来人是具有自我安慰调节功能的,但恰恰在这个最需要的节骨眼,这个功能总是会失效。所以我们需要听歌,读书,用各种方法排解掉浑浊的情绪,或者说调理不佳的心情。
      我们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平常而便捷的。但有的人很勇敢,他们会选择另一种麻烦,但是更加开阔的方式,去寻找另一个地方的空气用另一种呼吸给自己的肺换换气,而最神奇的是,他们或多或少治愈了自己或是寻找到什么之后,还会将经历化作记录,其中蕴含的力量,可以辐射至更大的范围,治愈更多的人。这力量不是二手的,增添上回忆和时光的砝码,能量加倍,你走进去,体验一段时间与空间都真实存在但于现在而言已经消失的属于他人的经历,用现在进行时去感受过去完成时,是区别于真正旅行的另一种旅途。作为旁观者,你的感觉却不会是不痛不痒。
      
      贴在塑料外包装上的红色小签就像一枚通行证,哦不应该说是像邀请函,精致又讨巧,摆摆手招你快点踏入这段旅程。走进去,慢悠悠地走完这一程,不后悔之余,还收获许多意外惊喜。主打是游记,但除了游记,也讲故事,除了讲故事,也拍许多漂亮照片来给你看。所谓“一本满足”,在此曲解一下意思,可以用来形容对这本书的感受。记得第一次看到玻璃洋葱的文字是在零八年,老实说并不是惊艳的文字,却在不知不觉中捕捉住你内心某一根牵动情绪的线,不温不火的力量缓缓渗透,直到后半程你才发觉自己的心情已然因她的文字而改变。
      
      再夸夸排版,想来这本书的排版应该是非常耗心思的,图文穿插本就比一般文本要兼顾的方面多,插图的方式还不单一,对于图片的取舍考量两位应该也是纠结了很多遍。不过纠结出来的成果相当讨人喜欢,图文错落有致,读来没有负担,手绘的小物件和线条们也如一个个小小音符点缀了整段旅途,悄悄问句,那都是yeile老师的亲笔吗?
      
      本来想更通透地讲讲看完关于四个国家文字部分记录的感受,但笔太拙,觉得怎样都无法写好,是个遗憾。
      
      据阅读过程中的不完全统计,配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照片主角都是孩子。不知道是后期选图中的巧合还是作者偏爱拍孩子,看到他们,心情好像都会变得不一样,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一种崭新的希望,看着这些世界新鲜人的小脸,总能由衷地笑起来。
      
      旅途是完整的经历,游记是碎片的整理。所记和所想的碎片交织,得出今日我捧在手中这本书。这是本能让人获取安定感的书,虽然旅行其实应该是件充满不定性的事。开篇的部分,也是唯一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部分,全部用于交待踏上旅途的原因,一方面使这本书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不免让人一开始就产生疑惑——其实大可不必讲背景,读者也会买账,毕竟这是游记,旅游嘛,随心而动,什么不问也可以跟着你就往下走。读到后面,看见转换回第一人称之后不断在进行的自我追问,才发现,之前那一部分有多重要。
      也许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夸父追寻太阳,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为的是西天取经,小沉香一路跌跌撞撞走了十几年是为了找妈妈。当然这段四国旅行并没有那么多艰险,但但凡是旅途,总会有那么一些艰难,比方说在土耳其差点搭不上车那一段。但也许正是这些艰难,才让我们的寻找变得更有意义,无论是前行的过程,还是收获的结果。玻璃洋葱不断地抛出问题,又不断地给出答案,我想,这些答案在当下可以说服自己,但日后会不会发生改变?
      说不清。
      什么都说得清,什么也都说不清,领悟是阶段性的持续事件。
      走一程,想法也许不变,也许刷新,也许颠覆,但只要没有停止思考,就不是坏事。不断向自己发问,又不断编织答案说服自己(有些时候还能说服他人),再提问,再停顿,再思量,再回答,循环往复,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
      
      行者丈量旅途,衡量标准不一定用脚印。有人拍照,有人写字,有人画画,有人给自己和亲朋寄明信片,有人狂购纪念品,吃货标记在地图上的大概会是各处食店。旅行方法不同,旅行目的不同,记录方式也不同,同一程旅途,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印记都不同。
      玻璃洋葱的记录方式很丰富,标下自己的脚印,又引我们顺着她的脚印一路看过她所看过的风景,呼应一下前文,我通过这次的阅读式旅行调理了自己的情绪。读书的速度慢,吭哧写感想的速度也慢,几乎都在零碎时间里完成。在食堂排队打饭时读两行,蹲厕所时读一段,午休时间读一篇之类。本来以为会燥热难熬的八月,却出乎意料成为今年至此心态最平静的月份,而支离破碎的九月,也顺利地熬过来了。在此致谢!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做就是了。
      如果有什么路是你觉得必须要走的,走就是了。
      
      期待,下一次,你又要带我去哪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5 16:22:25 | 只看该作者
      玻璃洋葱,在最世里以极其低调的姿态行走着。偶尔的散文小说,从最小说里面的一个栏目“另存为”她摄影的照片,以及她那种恰到好处的把作者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淡淡语调的句子……
      是在很久之后才读到了长日无尽,那是不知道是谁评价过她的短篇,说她总是会将故事引向最现实的极端,是如此地不动声色。
      但是我觉得写长篇是个能积累喜欢的过程,短篇必须要在短短的几千字之内营造出一个结构完整内容饱满的故事。这其实更考作者的功力。
      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句“为了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逃亡,踏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我就想,这样的生活,活得多么地肆无忌惮啊。能有这么一颗说走就走的勇气。
      云深处的装帧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内外都极其精美的一本书。很有质感,不管是从看还是从摸或者是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的那种惊喜。Yeile的设置真是很对我的味道,最近新购进的家住南塘路也是这样的设计。很是喜欢。
      我觉得我乏味的语言已经难以用来形容这本不管是文字上,还是说装帧上都秒杀到我的书了
      翻到的每一页看到的图片都如同身临其境这种必定会用来形容游记的话虽然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我还是想说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游记与之相比都逊色了很多了好吗……
      这种如此真实地还原了现场美景的图片跟文字配上。不仅仅是幻想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迷茫样子那样。
      况且那种去旅行的心境也是如此地相同才是会让自己感到我好想也踏上了旅途耶。
      这种挑不出毛病来的评真的好吗!但即使让死活挑出几个缺点我也只能说出来图片是不是漂亮了些啊……跟我们所想的落后国家不一样。打破了我们既定的框架,哦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些落后国家原来也呈现出一种更不同的风貌啊。
      里面的每一个作者在旅途上遇到的事情都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般的似乎更让人懂得去思考人生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似乎是说跟城色上面的风格迥异不同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云深处里面的这些文字。
      有时候读起来仿佛是旅途上的一些深思。
      跟陌生的人聊天本来就不会熟络起来,况且像是我这样慢熟的人不是第一眼就有好感或者是从聊天中取得共鸣的话。也是一个很怕麻烦的人啊。
      这样回到了我们最初的根本,一个逃离工作踏上旅途的人是不是就是不思进取呢。而是不是走上每个人都在走的路才是成功呢。我们惧怕的世俗眼光,变得无法逃离这个世界。
      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里面的主人公不喜欢家长为自己安排好的路,果断地抛弃这些从外人眼中看上去很美满的东西,楼、车这些不需要奋斗就能得到的东西。而走上了一条重走青春的路。
      这也应了一句话,只有活得轰轰烈烈,才算活过。
      那我们这种所谓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不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没改变呢。
      其实我们追逐的不过是一个漂泊着的灵魂。
      可能是看了过多游记而产生出这样的感觉。想出去走一走,想到外面去看看。
      希望我早日达成梦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4 09:45:31 | 只看该作者
      书在预售的时候就已经下了订单,磨磨蹭蹭直到现在才看完。
      而且还是在两次去HK的时候看完的。
      
      个人比较喜欢在外游玩的时候带上一本类似游记的散文集,有图有文字,在路上闲暇的时候慢慢翻阅。
      这样,会让我有一种也在外跟着作者去到了异域风情的地方了呢。
      都行走在外给我一种一起旅行的错觉吧。
      
      第一次见识到玻璃洋葱的摄影是豆瓣相册上的「对岸」,这个册子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从那时候起我就异常期待玻璃洋葱出图文集的一天,终于这一天也如愿到来,更让我欣喜异常的是yeile负责这本集子的全权设计。
      真的,非常非常高兴呀。
      
      不可否认也不介意承认,我是yeile老师的NC粉。现在设计师有很多,但我就是最中意yeile的风格,即便他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但,都没关系。他的好与不好一并被我喜欢着。
      导致在翻阅「云深处」的过程中我无法不去更在意那些微小的设计细节,以至于看完整本书下来,非常感谢洋葱能和yeile两人能搭配在一起。
      
      适量的大;
      适量的小;
      适合的涂鸦;
      适合的组图;
      适宜的留白;
      适宜的单幅;
      适当的剪裁;
      适当的字体;
      
      恰到好处的作者与设计师。
      
      私心在这里期待一下,目前最想看到yeile老师和年年的组合。
      祈望有朝一日这个心愿能被达成。
      
      
      ……
      
      
      在此自首。事出有因书评停记于09-04,于10-02补充后续。停了一个月忘记当初看完触动心灵的真实感受了,只能略略补充一些大概触动的印象。前面大篇累赘赞扬了自己喜欢的设计师一番后续感触忘记不少又懒于仔细重温一遍,却不想把前面写的埋没了,搞得书评倒有点像是表白的情书似的。还请莫见笑。
      
      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用最欢快的曲调吟唱。就像一个游吟诗人一般,却又不是诗人。
      正如她的专栏名字那样罢,少年的游途,少年游。
      
      玻璃洋葱文字不随波逐流,真实质朴。像一个与你相识许久却又摸不着碰不到的友人,在与你诉说她旅途过程里的种种事迹,甚而引发的感触,波澜不惊却又能刚刚好就那么触人心弦,让人无法不去认同。拿着荧光笔轻轻标记出来,一句一句、大段大段,都给划出来。
      以前对书本总是有种“干净洁癖”,让它崭新崭新的。在《云深处》这儿我倒放弃了保持干净的习惯,大抵是知道自己记性懒惰害怕日后想起来的时候找不到源头着急了罢。
      
      “玻璃洋葱真是一个大胆的人呢,还很耐得住寂寞”、“真是任性的家伙,有点任意妄为呀”、“真厉害、太厉害了,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嗨!”——会有更多这些那样主观的念头涌动出来。
      但正是如她这般才能见到更深处的景色,遇见更多更多有趣的家伙,增加自己的阅历。
      最后只能心灰意冷总结一句“假如是自己一定不敢,有这个机会也绝对不会敢自己一个人去旅行啦”。
      由此产生那种无法企及的羡慕感,无法企及。这个期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限定。
      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胆小的家伙呀。
      
      我只能在这里,在每一个夕阳西下的车厢里或者外头飘着雨的时候在静谧的咖啡厅读着这本书,感受着离我更遥远,外面的世界。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7 13:07:33 | 只看该作者
      1)土耳其 放逐
      
      
      //偶然
      “是为了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逃亡,踏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
      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 ,接着以2011年6月1日作为开始叙述的日期。写日常朝九晚五的生活。起床,早饭,红绿灯,制服,早会,同事的离职,外卖。
      接下来该写下午的日常了,但略去。接上递交辞呈的日子。“打开文档,一层层文件夹找下去因为太多次翻出来看,所以不会迷路。”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明白,那页纸是辞呈。读到“那页纸休眠半年,只为签证”的时候,便更加笃定了,也应证了“蓄谋已久”四个字。
      后来我认真想过,那半年洋葱是如何度过的,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一边制定着计划,内心一边徘徊者。花更多时间在景点路线机票这不算什么,周遭人这一关才是最难的。父母可能可以理解,但是亲戚呢,半熟的朋友呢?都要说一些违心的话咬着牙笑着扛下来吧。还有自身的问题。辞职了,回来以后的生活呢。都是在那段时间困扰着洋葱的吧。想了一下所以我也更加坚信这次逃亡是花了洋葱很多心血的!
      只是不知道,签证发下来的那天。是深吸了一口气,还是深呼了一口气呢?
      “所以长期以来,即使知道周遭人群对她的印象认知并不正确,她也不理会,反而乐于按照这种错误活出另一个人。”这一段我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感觉透着一些无奈,又带着自我的残忍。我和洋葱不太一样。周遭的人对我的认知大多也是错误的,但我会拼命地掰回来。抓住每一次属于我一个人的机会。我不想别人对我有任何误解。而洋葱只是“不理会”“反而乐于按照这种错误活出另一个人”这大概就是我觉得残忍的原因。明明我是A样,却被认成B样。明明我是喜欢XXX的,却因为一些未解释被理解成背离了大众。“不理会”也有一点反逆的感觉在里面。其实,如果可以,下次吧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声说出来吧。被认成是B样,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洋葱的性格,是非常隐忍的吧。
      “‘如今始知,生命所得,不外如是,种种种种的偶然。’这句话她现在已经彻底不信。”我不信种种种种的偶然,相信必然是由人创造的,由自己决定的。只是偶尔顺其自然放肆了生命所得,让人误以为是偶然。
      (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一篇的题目为“必然”更好……)
      
      
      //旅馆
      想知道都出中文若干的少年最后是怎样与洋葱告别的。
      “弟弟踩在姐姐身上,指挥父母喂他肉或是果汁”喂拍下来啊,图附上书啊。不是我不信,就是想看看。(嘿嘿)
      “盘中食物的热气在我这个角度看来分外清晰,简直像带着味觉嗅觉般丝丝袅袅,环绕不绝,最后竟像上空伸展出无数触角吸盘,一路追踪过来,紧紧抓住远在对面建筑二楼,隐藏在一片窗帘后的我。”这一段写得尤其形象,生动!就像我站在窗帘后,我闻到了香味,我饿了。
      “聪明人轻率,自取灭亡。只有愚拙人小心翼翼,时常不敢,心存畏惧,因而终得安稳。”这句话像在写我。生活里面没有人是绝对的聪明或者绝对的愚拙,我扮演聪明的时候是少数,因为愚拙才是百分之九十的我。
      “迷茫是一种不合适宣诸口的心情,和难过或者孤独一样。说出来就显得可笑、做作、知音体、中二病。”同感!!很多词就是这样。就像别人说“我好难过”我莫名其妙地不想回应,但是别人是真的很难过。也像起写作文的时候我很讨厌用“成长”这个词,但很多时候心里又觉得再贴切不过了。
      “而人生,却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一一走过去再折回来,反复揣摩比较,最后才选出完美无缺的那条路。”想起米兰.昆德拉书里 “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没有,只能活一次,就更没有活过一样。”人生,就是草稿,凌乱找不到出口,永远也解不出未知数。等真正算好了,才发现,纸只有一页,而誊抄的地方已经没有了。这时候考官却强行交卷了。
      
      
      //遗迹
      印象中一直是个有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繁杂的地方, “遗”是最后留下来的意思。这样的地方,该是宣传册和网站大肆宣传介绍的。但通过文章,到了以后发现,皇宫、寺庙、教堂等建筑成群。比想象中的更多、更美、更震撼人心“反而叫人看得倦怠,不珍惜起来。”
      我也是想去看看的。泛滥的建筑,即使让人对美疲劳。但隐约还是感受感受到了华美里面的破败,真正站在那里的时候,也是会有扯着心灵的感受吧。(鸟姐《遗迹.凝红》大卖!!)
      
      
      //海峡
      没有见过海,所以对它的感情更为浓烈。
      “我也学他们蹲踞其上,结果一个大浪打过来,躲闪不及,整个人都被打湿,鞋上还挂着两根海带……围观群众掩嘴偷笑,自己也不觉得尴尬。”这样的经历我没有,但躲闪不及,被海水打湿的时候,是有在心里发出“噢”的一声吧。有点倒霉,有点好笑,甚至还偷着乐。这多像生活,很多时候一个大浪就给你打过来。其抱怨不已,不如换一个心情,是大海在和我拥抱!
      数船好像有点清闲。但绝对是心里有事情这样做。如同奥尔罕是整顿生活。数船时每个记忆在头脑闪过,将情感一一过滤干净,用最智理智的想法,细数过去的自己。认真对待逃离,祈祷重生。
      “起航或者停泊,一艘船没有太多选择。如果靠岸太久,只能生锈。”即使是日日经过的相同的航线,即使是风不顺意,即使自身疲惫不堪。也要勇敢地鼓起帆,去迎接新的海上日出。
      “波斯普鲁斯海峡边有无数海鸥,莽莽撞撞朝路人鼻子上撞来,又危险地擦着头发飞走”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有点像动漫里面的场景!
      
      
      //旧城
      听起来是与故人有关的悲伤的故事的题目,其实完全不是。
      是伊斯坦布尔普通人生活的旧城墙区。
      偶遇粗陋的摄制组,只是偶遇的心情,擦肩而过,稍作评论。我们都是与对方生活无关的人,扮演过客,匆匆走进热闹非凡的广场,搭一辆暂时没有目的地的电车。看中老城墙区。隐约猜测这里的人都比较贫穷,一一浏览过去,没有令人惊讶的地方,心里终于出现了旅人该有的宁静。“下午一点,日头正暖,如果可以,我希望在这种地方呆个一天,什么也不做,光是把水果的价格一一看过来,把围观的小孩子的脸一一看过来,那样好像也很好。”
      这个时候,开着静音的心,大概也保留了一份愉悦吧。
      
      //家庭
      很喜欢这一篇。
      Gedik先生(那个是土耳其语么,怎么念啊)想必爱笑,和蔼可亲,看一眼就让人觉得不是坏人。
      能看到金角湾的阳台,爽惨了!(图上面附的是那里对吧)每天都能看到蓝色的海,人的性格都会变得宽容很多!
      Gedik先生的女儿,腼腆,羞涩,必定是一副规规矩矩的样子,肯定是个好姑娘。
      而他的儿子,像电影里少年的设定。对兴趣义无反顾,有叛逆,但更多的是活泼,没有太多顾虑,理所应当地觉得生活美好。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迅速地成长。
      觉得洋葱的运气好。这是一个了解土耳其家庭的好机会,不忙上路,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这也算是旅途的好处吧。永远有想不到的事情在前方等待,整个过程显得amazing。偶尔跳出自己的思绪,与别人进行思维的交流,以收获很多情绪。但开心肯定是大于伤心的,以至于“我不用笔纸便深深地存在脑海里了”即是以后回到自己的领土,也会清晰地想起那时甜甜的茶和温暖的心情。遇到这一家人,消耗掉半下午的时光。有没有一点偷偷地想念故乡呢?我暗自想。
      
      
      //速写
      ○旅馆青年
      其实这趟旅途遇见这样的青年不少吧。为什么偏偏写着一个呢?长得帅?还是刚好记录下来了?无从所知。
      但感觉到了温吞和好脾气。扯出一个问题来,看定是很想来中国的吧。
      李小龙是中土人民友谊突破口?惊讶了一下,肯定是中国功夫片传了很多在那边。
      ○友好的Mehmet
      好像每个人的旅途中都会遇见Mehmet Danisan先生这样一个人。热情好客,值得信赖,给人安心的感觉。介绍中国人给你认识,请你抽苹果水烟,又叫来店里的伙计嘲笑你被呛的样子,给你将故事以防受害。我心里勾勒出的样子是:偏矮,稍胖,大叔年纪,眼睛凹陷,衣服整洁,大笑起来眉毛和胡子都会使劲地跟着颤动。严肃起来给你很强烈的正义感,像个不太熟的老朋友。下一次,要是浏览到塞尔丘住宿推荐的时候,必定会在留言处他的一大串名字后面添一个“一定选他啊”。
      ○会武术的老板
      外汇兑换处的大洋,在失望中碰见老板,被邀请去他朋友店里。
      他给我的感觉是:神经质。(对!)有些莫名其妙,不是应该热情地询问洋葱从哪里来去哪里,迫切地打听她的故事,然后开怀地评论吗?对于这样不按常规出牌的人,除了逃走,也没什么对付的办法了。不过,如果是学历史的人遇见,应该会很开心吧。
      ○天蓝色制服先生
      脑海里是笔直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一丝不苟的样子。
      非常有爱的长途汽车公司职员。
      像闯入公益广告般好运。竭力为洋葱争取,语言不太通但可以看出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最后还留下了自己家的电话。
      遇到他是非常感动的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看到他的努力,被他帮助到。心里的正能量蹭地往上涨。即是是疲惫的,但看到他的衣领下的扣子,有坦然的露出了笑容。
      一定是对制服先生患者无限感激与真诚祝福写下这篇的,天蓝,不刺眼,再美不过了。
      ○儿子
      惊讶,喜爱,赞叹。
      整个过程老练,又带着孩子的活泼气。一点点拘谨,但礼貌给人留下好印象。我最喜欢这样的孩子,不管外貌怎么样。因为一些原因过早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并且认为理所应当。话不多,不怎么开玩笑,不抱怨做事,不抱怨哥哥。即使年纪小,也能够让人信赖。当然会和同伴上蹿下跳,有一双灵动的眼睛,时常脸挂笑容。
      最后送走客人时,主动过来抱抱,贴贴脸。在心里感叹“真好啊”。
      ○无名氏尾随者
      又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有点讨人嫌。
      顺着洋葱的话,一点不反驳,积极地做导游,最后断然被抛弃。
      我喜欢最后的结局。在人群中逃避他时心里的刺激感也是一种乐趣。
      洋葱的这场旅行,在一开始就设定好了不需要别人陪伴的。你别跟着我,我也不会赖着你。“都是自顾自地生活,又与旁人何干”“交换短暂记忆”就好了。何况这本身就是一条以“逃亡”命名的道路。别人眼里是寂寞,是负安全感,是孤僻性格。最清楚的是自己,想遗失什么,想得到什么,想用什么样的方式。一意孤行地走下去吧,到最后仍是两手空空,但真正变了什么,心里更加坚定起来。不然,又怎么叫做“放逐”呢?
      再见了,土耳其。
      
      
      
      2)暹罗碎片
      
      
      //青春茶靡
      “还记得那个叫Tong的少年吗?”
      不多说。暹罗啊!少年啊!白衣蓝裤黑圆头鞋啊!光是想想就觉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是我,肯定会花一整天是时间,什么都不做,换着脚步休息,悄悄观察这里。即使没有去过,但一翻过页就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他们夹着书,背着吉他,一路欢笑从各个切口出来。精神洋溢,像一株饱满向上的向日葵,阳光洒下来,给人心里填上满满的温暖感。这样,只是看着也好,或者前去问个路,再或者请他们当一下model,做搞怪动作……
      《暹罗之恋》看哭了的。我现在也是青春期(……)会因为很多事情奋不顾身追逐,会捧着肚子不顾旁人大笑,也会感性一下做一些矫情的事。青春是很多事情被贴上“天真”“幼稚”“可笑”的标签,也要在所不惜地奔向目的地。不能浪费,不能糟蹋。
      除了“美好”大概也没有哪两个字可以形容了。
      
      //都怪我的青春
      关于钢琴,倒也没什么惊讶。现在的人,你要是没一项八级十级的特长,都没好意思跟别人说话。都是因为父母,一心为孩子着想,不管孩子兴趣,适应等情况。反正你就去考,考了才不会比别家孩子落下。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差不多,最初有一点兴趣,学了半年民谣吉他。后来换了老师,他极其鼓励我学古典。“她手长,很适合”“古典更严谨,级别更高”“我们这边学古典的少”“学了古典,民谣自学都可以”我清晰地记得那时老师还家访了两次。最后是我心里不同意,我爸口头答应了。第一年,考了二级。明确地说,那时我连五线谱都理不清。都是靠下排印的简谱侥幸过关。又学了一段时间,我拒绝考级,因为我知道我肯定考不上,没有认真学。告诉我爸,等攒到高级别再考,省得考一次交一次钱(那时候可以跳级考)。上了高中,借口学业繁重,天天不练,周末也不去。其实很多时间也是拿来看课外书了。就这样,渐渐和老师淡去联系。今年暑假才被催促去学了十多天。他居然夸我有进步(OMG我都是在练民谣),然后学校就开始补课了。琴又扔在那里,估计已经很厚一层灰。我不打算去了,就用古典吉他弹民谣。
      扯得太远了,说回来。洋葱的钢琴事件我深有感受。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完全没有兴趣支撑,最后必然是失败的。
      我没有办法想象若干年后,自己如何看待古典吉他。但洋葱说“音乐本来就是听觉的事情”,那些曲子是有好听的(一些民歌),可我还是觉得练习曲太枯燥太冗长,完全没有任何心灵上的碰撞。谈不上受不了,但我还是毅然地选择放弃。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走不成功,不要像书里那句“把自我抹杀当做自我自我进化”。
      洋葱是带着后悔写下这篇的吧。学了那么久的琴现在却没有用上,也一点不关注。而那相当长的假期,练出的技巧,现在相当于化成了灰。
      最后,虽然浪费了时光,即使无限懊悔,但能够客观评价,宽容以待,也算是释怀了吧。
      
      
      //再见嬉皮士
      先说嬉皮士,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时段,一群年轻人,追求自由,浪荡不羁,梦想独立,向世界叫嚣。我不太了解,但隐约感觉得到该是怎样的定位。不知道怎么说,意会意会,跳过。(被pia)
      拜县,猜测是个有点混乱,十分落后的地方。选择来这里,肯定不是为了什么嬉皮士。反而我感觉,洋葱是想体验一下山涧的生活“环境多少有改变人的作用。山林叫人温厚沉稳,大海令人纵情肆意。”结尾探讨了一下“旅行”,仅仅是为“发现自我”提供一个环境吗?(当然洋葱没有指明观点)我不能赞同这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不能代表洋葱),认为陌生的环境能激发自己的心灵,才完全从现实中跳脱出来,才直面每一寸自我。而在自家坐马桶,我不行,我只能看着手上的纹路发呆。
      //歌代久美
      我不喜欢kumi这个人。给我一种自顾自又牵扯到别人的感觉。
      遇到kumi的洋葱正处于身体不适的阶段。本以为可以“单枪匹马”上路,但kumi却自己送上门来。“我讨厌孤独,我需要旅伴”这真是一句没有礼貌的话。抛开洋葱的想法和回应。Kumi自己不喜欢孤独,需要伴侣,有没有想过对方?也许别人就是喜欢一个人,不需要旅伴呢?不守信用迟到后立马转换话题,根本没有发现别人一点也不想跟你讲话!最后洋葱也受不了昏睡过去。更让人气愤的是,不妥善安排住宿,(人生地不熟,突发事件什么的我最反感)给人很不值得信赖的感觉。虽然夜市那段挽回了一些好感,不过最后居然又什么都不说就走了。当时我读到那里的第一感觉是:她安全吗?
      或许很多人都有kumi这样的时期。好奇,精力充沛,爱广泛交朋友。但就如同一个机器最终必然形成一样。即使你现在只是几颗螺丝钉,但岁月仍会不停地改造你。你会变得越来越“有样子”,你终于完整起来,日日不歇地转动着身躯,理想地投入社会,成为里面非常不起眼的一小部分。
      最后,暗自觉得kumi往后在旅途中变安静。
      
      
      //清迈分秒
      提到清迈,首先想到的是大片的麦田,形态略微臃肿的黑皮肤女人身着红长裙伫立在中央。没有一丝都市气息,给人干净,清爽,不甜不腻的感觉。
      看到蜗牛洋葱想起了刚毕业。多少有些比喻的味道在里面。很形象,每个人都是蜗牛不是吗?自以为安全,拼命地爬,想过好一点,再好一点。
      嘟嘟车是亮点。泰国必乘的交通工具。不过好像司机会坑人。但选择好地点,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吹风拍照,嘴里含一块糖或者冰,应该也是心旷神怡的感觉。
      夜市也是一件妙事,可以很好地融入本地,还能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灯光大概很美,人头攒动带来真实感,洋葱置身其中,对kumi的一点想念窜了出来。
      结尾的疑问让人感觉到了洋葱的不自信。引用齐秦的歌,虽然对家乡只字未提,我却莫名读到一点思乡的味道。
      告别吧泰国,途仍继续。
      
      3)缅甸日记
      //2011.08.27
      真正的旅途,不会百分百地都是在与人相交。反而大多数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思考,或者发呆。
      仰光的雨季,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平静的记叙,触动不了神经。这是与平常忙绿上班截然不同的一面,大概会给人一种恍惚感。只好看着眼前一件件物品:芭蕉、相机、圆珠笔、笔记本。
      哦,现在是这样。
      //2011.8.28
      个人喜欢非常空旷的地方。比如:机场。给人一种不挤不紧的自然感。旅途中应该见得很多,会不会厌烦呢?或者仍然仔细观察细节暗自比较?洋葱在这里属于后者。“又因为使新绿,毛茸茸的,大地看上去就像一件起球的羊毛衫。旧而妥帖。”想象到了一个类似龙猫的动物,大得惊人,就穿着那件羊毛衫,飞机降落在它鼓鼓的肚皮上。
      8月的缅甸是不是秋季呢?我总感觉是雨哒哒的。避雨的时候想起旧事,与学校生活有关。事情略微戏剧,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短篇小说的灵感。但洋葱是不太入戏的,这大概和个人性格有关。如果和那位女生激烈地讨论当晚的歌曲会怎么样呢?如果抱着帮一帮她的心态来看待她的秘密那?原本的生疏导致现在仍然不能很熟。既然对方的态度不急迫,那就这样吧。不上也不下的关系,摆在那里。她真的想加深关系,我就靠近一点。更有可能是冲淡这层关系,那又是时间的事了。
      然而仍然无法彻底忘记,时不时的某个场景有触动开关想起。自己心里面都会有不可思议吧,居然能够那么清晰。进而慢慢衍生出后悔遗憾。
      我想的是,每一次想起来,周围肯定不是音像店没有什么播放的歌曲。脑袋还是会自动跳出她的模糊的样子以及歌曲的旋律吧。
      
      “走着走着恶作剧心态顿起,扬手用手电光晃那个鸟窝头的后脑勺,一整条黑暗的路便被一道光柱劈开,想一出荒诞舞台默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我很好奇。是不是每个人在这种手拿电筒的情况下都会想晃晃前面的人,即使出于礼貌什么的不能,但也是会这样想的吧。因为,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三本不同的书上遇到这种情节了。
      //2011.8.29
      照片里面的孩子笑得很好看,天真但又透着一点滑头。
      “这里是没有冬天,远离寒冷的茵莱湖。”
      一条湖可以养很多人。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优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没有喧哗,远离富丽,四季温暖。中国是少有这种地方的。所以洋葱说“住在湖边是一件很好的事”而且神奇的是,水上有番茄养殖场,有饭店,有寺庙。感觉离水更近。
      只是,看见湖对面的学校,还是发呆了。
       “从某年某月起,开始培养一种心理洁癖,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要紧的人和不愉快的记忆,忘记就忘记了,全然盲目的乐观并没有什么不好。”
      “因此,如今在看到相似的光景,也要学会抱着双臂,全然不痛不痒地当个局外人。”生活赐了一件战衣给你,想脱掉是不可能的事。穿着它再去感叹年少时光,又会引来欷歔一篇。只是在心里回忆一下,后悔也无所谓。因为战衣已经提醒你,你是局外人了。
      再说到第一次坐夜车。
      可能是要以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提起。“那年……”中间干笑几声。顺说到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彻夜不眠。都是难以忘怀。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其间改变了多少?这一路走得也不容易?下一个第一次会是什么?离自己想象的自己越来越近吗?
      人生当然不是为了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黑暗过去,睁开眼睛醒过来,继续朝下一站出发。
       “车厢内不开灯,上车的人也许以为我是一条毛毯,一屁股坐在我身上,由此再无法入睡。”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笑了。
      //2011.8.3
      “印度是个随时随处都可以叫你领略宗教信仰的地方。”不知怎么记住了这句话。(好吧这是在缅甸这一章)
      我很羡慕有宗教信仰的人。
      从一些外国小说电影里略见一斑。主人公在遇大难时,会叫安拉保佑,在非常高兴非常兴奋的时候,也会念几句感激的话,还有吃饭前会虔诚地祈祷,每周的礼拜天或者其他什么日子聚在一起吟诵经文,像一个神秘的仪式。
      所以我很向往印度,听说那里的人在又臭又脏的河水里洗澡洗衣。是因为那条河养育了人们,在那里面沐浴,能够洗掉自己身上肮脏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关于“信”的问题,让人完全地相信。即使是科学很有说服力,但是我相信,是因为佛,因为安拉,因为耶和华。我相信它,因而内心就拥有了支撑的东西,让我无所畏惧,让我强大。
      “科学当然强大,但却始终未发明一条简单易行教你拥有强大内心的定理。”
      //0211.8.31
      “欢迎来到通天塔。”
      “曼德勒的山竟会有电梯,而且电梯建在半山腰。”
      Amazing!想象不出样子,以及在心里悄悄说,要去看一看呀。
      
      “想起来,比起海,我是一直更喜欢山的。”
      “而十年过去,当我马不停蹄地爬过衡山、泰山、衡山、嵩山,最后终于站在玉女峰下时,漫天的大雾和冰雨几乎令我忘了爬山的初衷是什么。”
      原来我想的是,山给人一种征服感,海则是被征服感。看过简嫃一篇写山和水的文章,语言非常美非常有力。山的轮廓在我的脑海愈加清晰。后来我去了几座邻近的稍有名气的山。除了被山上的猴子吓到,唯一的印象就是山顶景色很美。几乎湿透了的衣服贴在背上,但风吹起一点全是凉意。
      而洋葱对山是一种深深的情结。不需要景色优美之类的理由,因为它是少年时的寄托啊。攀爬山的过程,犹如在寻找。结果是没有,或者结果在过程里面就已经被淡化了。
      如果用比喻,在山和海里面选一个,洋葱就是一座小而绿的山。
      //2011.9.1
      “蒲甘平原星罗布棋的两千座佛塔与四百多座寺庙”
      “眼前只有这无边的火红霸道地吞噬着整片天空。”
      “令无数游客趋之若鹜的蒲甘平原日出有多特别,又也许我所看到的太过平庸。”
      三处景色,给人三种感觉。
      第一种觉得震撼,又觉得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种给人新鲜感。“华美,不羁,放肆,又无法形容”“仿佛闯入了一幅名画”自然的力量就是这样,毫不防备的抓住你的心。
      第三种对洋葱来说很“刻意”,安全,服务与目的性。换句话就是一切都在意料中,显得平庸无奇。只好在等待落日时,静静听别人哼一首只剩调子的歌。
      //2011.9.2
      P143有一张纸条,大概是洋葱写的,起初没看懂。正解:下午在阳光中心转了1h,太热 。对吗?
      给老僧拍照,意外重曝,老崔的脸变得模糊。
      “这样也好,模糊带来最美满的记忆。一如金塔路49号。”
      模糊的记忆带来美满?我是这样想的,忘记细节,忘记他清晰的样子,只记得他的动作,关键的神情,以及那是自己心里的感受。选了偏好的记忆保存下来,真实的情节加上自己理想的部分凑成美满的记忆。
      //2011.9.5
      “享受寂寞乏味的生活”我想大概是没有的。人总是有感情的,会有一个人相处的时候,但也需要偶尔的大肆交流。比如生日聚会,被朋友约上街……再怎么孤独的人,遇到这种时候,都会随着氛围的热闹而慢慢打开心扉的吧。作为人那部分安全释放出来,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啊。只不过,的确是有一些人,类似“少数派”,他们与外界往来。但我觉得不是“不想”,可能是出于“不敢”或者“不能”吧。
      《金蔷薇》的故事读了两遍才看出沙梅对苏珊娜不只是父爱,很遗憾的结局。我希望是,哪怕苏珊娜把沙梅的爱慕百分百地当做父爱,也应该接受到沙梅的金蔷薇。一些故事,我常常不会祈祷最后两人互相理解到了两人在一起了,反而只要其中一方的祝愿另一方得到了就可以了。沙梅的愿望能够实现就好了,不要求更远的。大概在第一次读时,就感受到了沙梅对生的渴望远没有对苏珊娜的祝福强烈。(看的时候有个梗,我们英语老师叫苏梅==)
      “在一千种无须语言的表达中,找回生存的感觉,找回自己。”于我,于大多数人,都是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东西吧。
      
      
      缅甸,再见了。
      
      4)印度 意义的所在
      //机场 梦境
      梦回大猩猩,一种怜惜,心痛,无忍于视的感觉。
      我见的次数也不多,总之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大。第一次见到时,还不怎么相信,仔细看又觉得好怕。他那么大,那么大,挤在笼子里面,有人隔着栅栏和他拍照。该是在很原始的森林里面,一群差不多个头的聚在一起,抢食嬉戏。但他却被关在这里,等死。
      记得那一年夏天,我在动物园,隔笼子很近。被里面的猩猩吸引,他正在添一块巨大的冰,脸上无喜怒哀乐。我内心是惊讶与害怕交错在一起,但依然很想摸摸他的毛。
      //德里 最后
      印度电影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镜头从够飞机上俯瞰下来,密密麻麻的盒子挨在一起,到处都是人,孩童眼神无辜纯洁,正在奔跑追逐。镜头一一闪过,贫民窟一览无余。我对印度的大部分印象就是来自这部电影。
      人很多,更多的是贫穷。
      这里的人几乎都一样,一样的环境,一样的生活,一样的皮囊,一样的口吻,当然还有一样的眼神。没有挣扎没有热烈没有渴望,漠然扫过车厢里装的过客。
      洋葱想起了那只大猩猩。铁笼给了他那样的眼神,而德里人的眼神,大概是贫穷这只笼子给的。
      //科摩林角 日常
      看一眼地图就非常明了,印度半岛的“尖”。
      在岛上看到一座高达50米的巨像,但没有解释为何要建造它。何况还是诗人,名字是提鲁瓦鲁瓦。
      遇见老者乞钱,为慈善学校。没想到是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要。收据胡乱写,根本就不算数。很惊讶这种也是可以要收据的吗?
      不知是多久一起上路的友人C,没作介绍,猜想是是在印度。
      “人越聚越多,C怕起来,说要回去。心里不舍,又觉得无非是平凡风景,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久留。”一个人的好处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完全不用顾虑其他,只跟着心去做事。
      错过一座白色教堂,然后走开。“黑夜像只粗鲁的麻袋,猛地往人头上套过来。”
      可以说是无聊的,乏味的科摩林角。因为沙滩上的心情,只有洋葱一个人知道。
      //科钦 旅人     
      略有对比的味道。
      富有,友好,有教养的北京一家三口。在科钦的剧场看南印度著名传统舞台剧《卡塔卡利》,在旅行社花了一万美金游印度。
      “他们看起来是那种不错的人。不错,而乏味。”
      新加坡人Justin,单薄矮小,健谈有趣,在英语和普通话间切换自如,积极回应导游的生僻词语。去过土耳其,甚至伊朗,说:“没有什么地方是绝对安全的。”
      “我想我大概是有点忌妒他的,并不仅仅因为他可以托护照的福走更多地方。”
      旅游外出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收集护照上的印章,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解脱长久活在另个世界的自己,或者为了返回而作充足准备?去见一个人,或者离开一个人?
      带着家人借假出门,看上去很好,很正常,很让人羡慕。
      一个人飘荡乱闯,看上去很反常,不遵守世间规则,是个loser,感觉很让人担忧。
      如果是我,会选择后者。背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与生活格格不入,像不停地在在逃避。但其实是充满了勇气去自己想去的每一个地方,寻找自己心中第一,没有遵循世间规则,但听从了自己的心。
      //瓦卡拉 走路
      美丽的风景,静静地观赏。
      在这之前是悬崖边的徒步两个半小时,轻描淡写。
      海风、白鹭、落日、余辉、波光粼粼、潮起潮落的声音。在那个时候,全部衬合心意。为了看一看风景,走很多路,多少有点奋不顾身的味道。风景在历经一些苦难之后见到,那种美丽是放大了一千倍的。我想到的是:有的时候人确实需要为自己找一条路,只管闷头疾走,尽头美丽的风景会让你感动或者流泪。
      //杰伊瑟梅尔 向导
      露营沙丘。
      听起来不是件浪漫的事,反而觉得“哎,找罪受?”我第一眼是觉得有什么好图什么睡在一抔黄沙上。
      后来才觉得,不就是这样的吗?借着有块沙漠,那些旅行社肯定想捞一笔。而总有人觉得新鲜想试一试。
      骆驼男,不在意料之外,依旧是贫穷。二十六岁,凌乱头发,买不起500卢比的外套,显得略可怜;自言自语,唱歌,谈论工作,这是接待每个游客的必须套路吗?他是无聊的,他的人生看上去也无聊。但是也有耿直的味道,至少他是在努力工作,没有去偷没有去抢。
      最后的最后,露营沙丘我也想试一试。
      //斋普尔 秩序
      花15分钟过马路,不要命的司机无视交通安全。听上去就很刺激。
      即使情况有些恼人也不许被插队的妇女,听上去是遗憾。
      走过一个地方,给人留下一个印象。而在斋普尔,不是因为风景名胜,是秩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面,的确非常极端。作为读者,感官不能感受到太大的震动。只是想,类似坐北印大巴的事件,经历一次就够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瓦拉纳西 死亡
      看陌生人死,这多少是有一点无关痒痛的事。死者呢?幸福地死去?痛苦地死去?死时一切都释怀了吗?死时心里面还留了几个疙瘩?然而旁观者不知道,只能当一个别人谢幕的的观众,在心里祈祷安息或者重生。
      “上游到下游,涨潮与退潮。一条河仿佛看尽一个人的一生。
      贫乏,柔和,忍耐。
      如此平缓喑哑,无热烈光耀,无伤痕淤青地迎接将来而未来的每一天。”
      //机场 再见
      我对印度确实又有了一些新看法,贬义。心如止水也好,没有渴望也好,我对印度依然很向往。亲眼去看看他们“活着的样子”。
      洋葱在印度结束旅程,我也将在这里结束我的书评。有一天,或许印度是我的第一站。
      结局无高潮。要找什么,得到了什么,任然是一件很自我的事;对了多少,错了多少,都在文字里面了。涂涂改改,真正有心去看每一句话,这就是我这趟旅途的意义了。
      
      云深处
      云之彼端,约定之所。那大概是一条心灵与身体相约的路,云雾隐隐,但清晰看见了自己。
      
      -------------------------------------------------
      总评
      有点巧合的是,买云深处的时候,一起买了几本期待已久的关于旅行的书。但书到的时候,我第一本拆开的是云深处,看上去它那么小,挤在一堆差不多厚度是它两倍的书里,显得很孤单。
      然后大致翻了一下。大约人在那种跳跃性阅读的情况下思维是跳跃的。看见词,然后大脑接受,拼凑出一些不完整的信息。所以我觉得眼花缭乱。胡乱翻一通,全是外国地名,读不顺口,图是很平常的生活图,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什么爆点。最后我对自己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
      先说文字。
      文字很平实,很真诚,一点也没有华丽感。就像洋葱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很安静地做事,绝不哗众取宠,笑起来给人一种恳切的味道。
      但也因为那种波澜不惊,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无聊,冗长的感觉。将旅途见闻,讲旧事故人,将发呆的心情。看上去平淡,吸引不了人,没味道。心浮气躁的人会这么认为。所以读的时候我试着融入书的气氛中去。什么都不想,跟着洋葱的脚步就行了,最好放上喜欢的音乐。然后很简单就被带进去了,跟在她后面,听她自言自语。一样的心境,一样的景色,恍惚会觉得:是我在旅行。
      是啊,没有任何起伏,但仅仅是一点点波澜,就可以荡起你的心跟随他,这是文字的魔力。
      还有一点,书里也暗藏箴语。她也会感叹,在心里手舞足蹈。只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感受。
      再说说图
      意料之中的内容,意料之外的喜欢。不是“可以挂在美术馆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非常自然的生活,和文字一样不起眼,和文字一样要细细体会。刚好配在了一起。
      贴近生活是什么?是亲近感。
      鲜艳!或许该说,非常明亮!给了我一个完全的新印象。没有深沉感,没有神秘感,没有故作玄虚。特别是有几张图里有阳光的:街道很亮,给人滚烫的感觉,光线有点刺眼。
      在看图时,我猜想洋葱为什么拍这样的画面,或说,是什么原因让她拍这样的图而不是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构图呢?大概是没有原因的。原因是她那时的心情。所以图片就是这样,能让你看一眼就恢复那时的记忆。
      纸张选得妙。不是《万象》不是《寂静》不是《长日无尽》,没有粗糙,没有泛黄,清晰直白。纸也不厚,刚好合适,让人觉得不重。放在桌上,阳光照得出明亮感,风衣崔,就哗哗哗地翻动起来,图片缓缓闪过。
      图边剪下的画,简单手。曲线的每个弧度都是随意的,别出心裁,又给书添了一股风味,有微妙感。
      另外说说首页。和公司里面以往的风格不同。以图为底,浅浅的海滩,淡淡的雅致,岸上的白鹭提醒着你:这是一本合你心的书噢。
      加上公司的logo也不觉得别扭,不过我总感觉那白鹭是PS上去的。
      最后别忘了,书里面的图都是胶片图。胶片是能表达出心情,而数码的仅仅是美。拍了不能立即看到,这是件麻烦的事。而偏执地使用胶片,那就不仅仅是对视觉的追求,更深一层是一次来满足什么吧。
      或许它不会让你在出行方面方便许多,但它能够让你收获一份信心一份动力。
      或许它不会让你有很刺激的阅读体验,但它能够让你的心恢复宁静。
      或许它是不适合你的,可能那些地方你已经去过好多了,但需要它的人会把它看做珍宝。
      关上书,辛勤工作,饮一杯茶,然后决定去哪儿。
      ----------------------------------------------------
      时光论坛有明信片活动
      想的请戳:
      http://www.zuibook.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072&fromuid=3201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1 20:58:19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我不喜欢巩俐、章子怡的演技  “咔”之前调集汗毛、细胞、眼神为表演做准备。尤其情绪高亢的戏 会全身一抖、胳膊腿起范儿、啪啪啪甩台词。特别劲劲儿的。这本书就是特别不劲劲儿的。
      换句话说是不着痕迹  不着痕迹的好。
      
      游记难抓人心 想象力稍微差点就走神。作者每个小故事用心的掺了逻辑和情节 于是好读。况且还有颇深邃意味的照片。据我对洋葱的理解  她文字极擅平实中调侃  这次显然她放弃了活泼的部分。整个语境呈现深厚、力量、朴拙。出游的理由 不是阔绰的艺术家追求人生真谛 是深陷琐碎与压力的职员   拿出出逃勇气。这个起点能让人顺利带入  给了许多观望旅途的人一个念想。虽然合上这本书 这些人可能仍继续观望。
      
      作者遇见美景、吃着苦头、赶着夜车 脑子重复的是原本生活的东西。初衷是想要暂时出离 却反而被这些回忆一再摁压。 她以“请走开”的姿态面对陌生人 懒得给自己添麻烦 不多说话 若有人提议同行她想尽办法谢绝。
      不论走多远 她不爱陌生人。
      这个没有好坏  是不同个性的人 不同的旅途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旅途细节中对人生、人性、未来、孤独的思考。
      直击人心的句子不剧透 你们自己去看。
      
      是作者和设计师两个人的作品。一般一本书很难感受设计师的存在 这本书处处都是。被剪出来的摩托车、小猫、棒球帽、鸟  不知名状的黑色涂鸦   日记标题下的下划线  均悄悄引导读者的情绪流向。yeile是擅用留白的大师  大环境下少有人如此懂得这种干脆美的运用。不会过于大片让你觉得花钱买扯淡 也不会挤在一坨替出版社节约成本。他智慧的留白控制了书的节奏。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 是两位创作者共同的致命优点。
      
      粗粗翻一下页面的评论 大多出自编辑、作者朋友。读者朋友你们是还没买到吗!多的是烂大街的流水线故事和快餐文化  好东西却没能被更多人品尝。你们在想什么。这本书好好看!你们不要以为它只有业界同行的口碑!不过如果你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远方缺乏兴趣和想象力 大可不必翻开此书。
      
      
       还有一点挺奇妙。它撕开包装纸却不像一本新书。
      像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在厨房噼噼啪啪炒菜  你从他书柜上翻出的旧书。被赋予了时间感  妥帖温柔。真厉害。幸运的是这两位均是我结交甚久的朋友。
      老朋友是旧时光 改日一同远游。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21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是为了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逃亡,踏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简洁的理由便展开了一段旅行,也使我有了读这本书的机会。
      把注意移到“逃亡”上,仅是蓄谋已久?容我擅作主张再给它插个定语——孤独。其实也不是读之初便有这样的见解,随着这场旅行的展开,描述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孤独的字眼和感触,如今当我合上最后的那片海,回想起开始,便觉得这个定语很贴切。以前看过很多涉及逃亡的电影,可它总是被其引申出的爱情、亲情、人性种种夺了风光,使其沦为刺激眼球的工具。可当一个真实且单纯的逃亡在你身上发生,我想,用什么形容,都不及一个孤独入味。况且想要逃亡成功,一个人是最好的选择,孤独不是包袱。
                            土耳其 放逐
      放逐,我觉得,任何事物都能放逐。
      在学校生活中,总是一派和气的样子,和男生讲义气,对女生献殷勤,为了有更多的朋友,心中本无称,可周遭环境却被我幻化成了一台无形的称,让我时刻掂量着,生怕稍不留神便得罪了谁。很多时候觉得友谊不会很脆弱,可稍稍的不和便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终究不算友谊。平时一丝不苟,混熟了偶尔诙谐调侃一下,他人心中便觉得你表里不一,终究还不熟识。索性,不那么和善,愿意和我往来的自然会来往,不愿相处的擦肩也不会注意,就像你说的,“分裂总是要结束的”,不为偶然创造必然,只为必然迎接必然。放逐那颗畏惧孤独的心,让我学会成长。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是多么困难。放弃旱涝保收的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道坎儿,迈过去了,就少了个遗憾,就算是牺牲了什么,我想这些人也不会悔恨自己的决定。可决定之初会有疑惑吗,阅历很不丰富的我只能从文字中找答案。“却没有惯常旅行者心旷神怡的感觉”“亲爱的人,去哪里?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想必,疑惑不浅,可“心里已确定,一切的一切,都是必然。”所以估计,你的释然不远。果然,随后就有了答案。选择与不选择,其实都是选择的一种,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如果靠岸太久,只能生锈。”,被迫的主动也强过时间的选择。
      心意渐朗,文字中的土耳其也渐渐明朗起来。从Gedik先生的家到旅馆青年,从Mehmet danisan先生到会武术的工艺品店的老板,从热心的天蓝色制服先生到无名尾随着,你虽是当事人,却又像个旁观者,狂热又冷静。放逐自己,及时被赠与了孤独,你也有“如有山穷水尽,也必有水落石出”的希望吧。
                              暹罗 碎片
      青春啊,很少提,虽是16、7的年龄,却把很多人钟爱的两个字时常抛到九霄云外。平时做的事情,起初是有思考,可一旦有点波动受点挫折就张口:去他妈的,就这样了!你看,不是不珍惜,还没到回味的年纪。或许到了青春荼靡,也会发现“纵然头破血流,你也不舍得只让自己隔岸观火”的年纪哪有功夫去品味青春。
      从没有过异国的旅行,陌生的街道、车站,异同的山脊、野花,旅行中的思考很深,也各不相同。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那时在火车上,看外面,风景不外乎是一连的山脉、绿林或是持续的山体隧道,我很厌倦重复,却坐在窗边,在整个下午、天黑之前,望着窗外,就仿佛现实版的“大家来找茬”。我在相似的山中发现突兀的庙宇,在相似的林间发现残破的风筝,在相似的一排排小楼的墙上发现并不起眼的“有房出租”,更在阴潮相似的隧道中发现洞壁上每只灯的亮度有些许不同,这是我说的发现,可对那意义也不敢妄下定论。
      逃亡中往往会出现些不速之客,在素可泰遇见的歌代久美便是其中之一。是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她需要旅伴。可有旅伴不一定就不会孤独。和朋友走在回寝的路上,玩笑竟盖过了夜的黑,可每句话的间隙,心底就会有点东西冒出,是孤独吧。一个人怕孤独,会交友,可心里还是会有孤独,久而久之也觉得无所谓了,虽然有不适,但也会自我安慰谁没每个孤独的时刻。清迈的夜市,依旧一个人,歌代久美不辞而别,黑暗中有倔强的情愫,想象着肥皂剧中的相遇,唱齐秦的歌,每个人都有害怕孤独的时刻。
                              缅甸 日记
      很喜欢这一部分,可左思右想也找不到理由,干脆,就不想了。
      缅甸,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可文字、图片带给我的更多是迷人。雨季的饱满植物、远离寒冷的茵莱湖、天真孩童的脸、虔诚的僧人、会跳高的猫、没有名目的炽热霞彩、停产的玻璃工厂,我惊讶,这样的国度竟如此丰富,再想想觉得自己的确有些偏见,旅行能消除很多的偏见吧,所以我想要旅行。
      平时读书的时候,遇到陌生的地名人名都要搜索一番,那个日本歌手的名字也不例外,寝室的晚上,同学都已入睡,我用手机的微光照着那几个字,按照自己的读音,在心里默念了几遍,瞬时记忆的效果还行,用手机打出“zhui ming lin qin”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发现那四个字竟都找得到,搜索之后便快速浏览了一遍有关椎名林檎的信息。关于自己喜欢的歌手大抵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记得那时我初一,有次上网看一视频,背景音乐好听得让我抓狂,可又不知歌名,无奈,只好用录音软件把它翻录了一遍,然后反复听,想听清那英文歌词,总之后来还是知道了它,完整的听过,便彻底爱上了那首歌jason mraz的I’m yours,以及他的所有歌。后来介绍给喜欢的女生听,她也没多大反应,前一段他出新专辑,收到她的短信,“马叔的风格还没变啊”,我想她还是喜欢他的,至少不讨厌。
      关于那个金蔷薇的故事,我对它的结尾充满了疑惑,“在极端的绝望与孤独中,沙梅悄悄死去”,上网去搜,原作者在最后说创作就像在打造一枝金蔷薇。此时心中似乎有了答案,无人赏识的孤独吧。你说“孤独如肿瘤”,有些人乐观地同它抗争,有些人自甘堕落,可抗争之后、堕落至极又会怎样,该孤独的时候还会孤独,遇到相慰的人也会温暖,其实,走进孤独和走出孤独,并不意味沮丧或是欣喜,轮回的结尾和开头是重叠的,如此,还不如享受孤独。
                            印度 意义的所在
      这场逃亡已到了尾声吧。
      风景是曼妙的,可也是客观存在,对于意义的探究,终不能从这些绚烂中看出。于是这段旅行中,我读出了好多人,各不相同的。
      可能是骗子的老者、要求很多的十几岁的少年、富有的北京男人、健谈有趣的Justin、会唱韩文歌的向导、振振有词的印度女人、某大学的年长的学者。不同的人至于相同的事,大都也是不同的。那意义是筛选还是概括?
      回水和大海交界的地方,两个半小时零五分钟的路程,让你流了多少汗,别人看你是为了美丽的风景,而对你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酣畅淋漓地走路。别人的意义对自己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有一秒,我想告诉他可以去回水的尽头看一看。但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自私地把完美的画面留给了自己。”你看,有些事的意义好像就是“无”。
      
      
      缓缓的风吹来一片孤独的云,云深处藏着青春送我的礼物。              【完】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3 04:14:02 | 只看该作者
      说起来真正喜欢上玻璃洋葱还是因为看她的blog。之前是在大巴,后来她有了自己的网站就把大巴锁了起来。她会在blog里面放上一些自己拍摄的好看的照片,然后写几段话,也会分享自己喜欢的电影、书籍和歌,或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等。在这个人人发“微博”的时代,玻璃洋葱却很少在微博出现。她似乎一直有她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从这本《云深处》便可发现。
      
      《云深处》大概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图文随笔集了(其实也没看过其他……)。整本书的封面,内页的图片位置,文字的字体、大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间隔距离等等,无一不令人觉得恰到好处。所以说到这些,不得不谢谢设计师yeile,谢谢你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当然,书里的所有图片必然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要谢谢玻璃洋葱带给我们的这场真挚而又特别的视觉盛宴。
      
      书的腰封应该是玻璃洋葱在暹罗的某个学校的教室的走廊上拍的。一群中学生,三三两两或席地而坐或站着在聊着什么。男生白衣蓝裤,女生白衣蓝裙,简朴又纯净。这幅图同时也出现在书里的第二部分[暹罗 碎片]里的一篇叫《青春荼蘼》里。提起暹罗不免要想起那部泰国电影——《暹罗之恋》。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知道是有关于两个少年之间的爱情。玻璃洋葱在这篇《青春荼蘼》里也提到了这部电影。这篇短文里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但是青春,青春这么好,纵然头破血流,你也舍不得只让自己隔岸观火。”“青春”给人的感觉永远是带着“热血”、“活力”、“勇敢”、“残酷”、“美好”、“纯真”、“肆意”等等这样炙热的字眼,青春是倔强得八匹马也拉不回。但在这篇之后的《都怪我的青春》里,玻璃洋葱提到自己的青春,是每天被迫练习着钢琴时的枯燥、寂寞、迷茫与不自由。所以她在曼谷某个展馆外的公共图书馆里看到几个年轻人坐在一台台iMac前,安静有序自由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她有些羡慕。
      
      回到这本书的开篇,名字叫《偶然》,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是:“是为了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逃亡,踏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听起来仿佛对之前的状态不满意很久,于是早早开始计划了所谓的“逃亡”,然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得以实施,得以挣脱目前的不满状态。于是就这样辞了工作,抛下一切,鼓足勇气踏上了去土耳其的“逃亡”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其实很少有人会有这种勇气。大多数人即使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也只是抱怨一阵,之后还是要埋头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接触不愿意接触的人,活得越来越没有自我,好像这才是常态。生活本身其实是没有一丝趣味的,趣味往往靠人类自己创造。
      
      随着玻璃洋葱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玻璃洋葱先找到了可以暂时落脚的旅馆。第二天醒来,吃了早餐,望着窗外的景色,内心并没有旅行者心广神怡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与过去的一些东西割袍断义,踏上新的旅程,陌生、迷茫而又向往。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心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下子就放下过去,继而兴高采烈地去迎接新的生活。没有关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么慢慢去摸索和感受。
      
      从玻璃洋葱的文字描述,和拍摄的一些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土耳其那些古老美丽的遗迹、波涛汹涌的海峡、斑驳的旧城以及风土人情。那些遗迹应该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带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和历史赋予的意义,似乎在向来人诉说着一段段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波涛汹涌的海峡和在海上盘旋飞舞的海鸥又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些动态美与生气。而旧城带着时光的沉淀屹立在那里,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旅行中不免会碰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比如热情好客的Gedik先生,这一段令我印象深刻。Gedik先生是个开明的人,对于子女自己选择的生活很尊重,不会多加干涉。尽管对于儿子选择拳击作为职业有些无奈,但也并未阻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着,令人觉得温馨。之后遇到的旅馆青年、会武术的老板、天蓝色制服先生、友好的Mehmet、旅店老板的儿子和无名氏尾随者。前五个人都是善良实在的人,而最后一个陌生的尾随者有些让人不明所以。不过从这几段看来,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是好人比较多。虽说孤身一人在外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但面对善意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回报以善意和感恩之心。
      
      结束了土耳其之旅,玻璃洋葱来到了暹罗。百度之后才知道,原来暹罗是泰国的古称。从玻璃洋葱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青春、独立、活泼、叛逆与平静舒适。青春之前提到过。叛逆是指作者途中遇到的那个日本女孩。可能那个女孩给我的独立活泼感要比叛逆感多一些。似乎国外的小孩都比较独立。记得以前在机场看到的那些欧美日韩的少年少女们,都是独自背着背包去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其实是非常羡慕他们的。平静舒适当然是指玻璃洋葱拍摄的那些暹罗的景色、建筑和人。翠绿且充满生机的稻田,站在路边满足地舔着手里的棒棒糖的孩童,弥漫着水果清香和令人垂涎的食物的香气的小摊,外墙斑驳的古老寺庙等等。他们散发出来的那种平和宁静的人间烟火气息,透过玻璃洋葱的镜头,慢慢渗透进阅读者的内心。
      
      带着那种未消的气息,玻璃洋葱踏上了缅甸。这一段旅程,玻璃洋葱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第一站是仰光。我很喜欢仰光这个名字,如同“阳光”,充满炙热与光亮。但仰光却并不如她的名字那般充满阳光,而是淅淅沥沥下着雨。缅甸的佛教色彩似乎很浓郁,随处可见一些僧人。有年轻英俊的,也有年老的,他们清一色穿着暗红色的僧袍。
      就算进入了一段新的旅程,也时不时会回忆起过去的人和事。回忆这东西和时间一样,完全不受自身控制。玻璃洋葱在这段蓄谋已久的旅途中总是会想起以前,想起在学校宿舍与上铺的女生因为有相同的CD所以总是搞混而听了对方CD里的歌。友谊就这样静静地开始,又悄无声息的结束。
      缅甸这段令我印象深刻和非常喜欢的有两段。一段时玻璃洋葱在马车上看到的那一片令她觉得“华美、不羁、放肆,又无法形容,似乎所有的感官体验都被这火红焚化成灰”的晚霞。我无法想象出那晚霞的样子,大概只有亲眼见到过的人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美与震撼。第二段是玻璃洋葱去参观一个叫nagar的玻璃工厂,她在里面写了一段一个叫《金蔷薇》的故事。那个故事美丽又哀伤,令人动容。说回那个玻璃工厂,其实已经被飓风摧毁得只剩一个残破不堪的躯壳。尽管这样,玻璃工厂的现任女主人也依旧坚守在那里。这跟那个故事一样令人动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要相信点什么,坚守点什么,否则便没了生活下去的意义。
      
      最后,最后是印度。
      关于[机场 梦境]:梦境里的那只猩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的眼神落寞而充满满悲悯。或许是童年里的一个梦魇,一段不愉快的记忆。暂时不得而知。
      关于[德里 最后]:终于明白那只猩猩的眼神意味着什么——“没有任何欲望和不甘的火焰跳动,失去自由,失去伙伴,再也回不到故乡,并且余生都将在这样绝望压抑的境地中度过。”就好像德里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她存在的意义,可这种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科摩林角 日常]:“印度半岛最南端,天之尽头,地之终点。”这里的人似乎缺乏物质继而缺乏精神。从打着“捐款”旗号的老人或是用英语喊着:“给只笔,巧克力”的少年们可以看出。当然,在缺乏物质的情况下想要用精神支撑下去并不简单。
      关于[科钦 旅人]这段讲了两个旅途中遇到的人。一个是同样来印度旅行的中国人,一个是叫Justin的新加坡人。前者是为了“旅游而旅游”,后者是为了真正地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生活,并从中获取更多学识认知。旅游和旅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只是单纯地想去一个地方看看风景放松放松,而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而是真正地行走在路上,是一种自我修行。
      关于[瓦卡拉 走路]:独自游走,偶然间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又遇到了那个叫Justin的新加坡人,交流一番并没有把美景与其分享,于是自私地独享。人有时很奇怪,看到美好的事物似乎总不太愿意拿出来分享,不愿让其他人知道,想独占,带着股孩子气。
      关于[杰伊瑟梅尔 向导]:看到这篇,对于骆驼,对于沙漠有种向往。非常喜欢骆驼男,年轻而又耿直,有趣又天真。后面的几张图片也非常喜欢,颜色鲜亮与深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斋普尔 秩序]:为友人去买药,见识了这座城市的秩序,就是不存在秩序。想象着玻璃洋葱在汽车与行人的混乱中艰难穿行,真是异常危险。我想,有些秩序和规则是一定要存在的,否则任何人与事如果不受约束,那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让人觉得活着没有安全感。
      关于[卡拉纳西 死亡]:那张满是蜡烛的图片刺痛了我的眼。蜡烛就像人一样,在世上熊熊燃烧之后便是蜡尽火灭。死亡是每个人必然的结局。
      终于[机场 再见]:是结束,也是开始。旅行给予我们的意义大概不仅仅是领略异域风情,不单单是给予我们视觉上的美,它更多的应该是予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
      
      最后,谢谢玻璃洋葱带给我们的这一场旅行。
      借你的文字与镜头,仿佛终于拨开了一直缠绕在心头的云雾,遇见了它深处的如明月般皎洁的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6 06:33:06 | 只看该作者
      Go somewhere, go anywhere
      ——显然这不是书评,只是我在自言自语
      
      我不认识这个作者。
      可是我看到这本书的宣传,目光还是被好看的装帧所捕获。而且我对这样的游记没有抵抗力,从落落的《须臾》开始。虽然,我也没有买过太多,我甚至把《万象》送给了同学,因为印刷质量太差。
      最世的这个系列太狡猾。我们终日在闭塞的校园里生活,狭小的书桌,作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背负着某场考试不要命地在黑暗中往前跑。所以,远方的确太远。而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便成了救命稻草。
      
      我离开他们的语境已经很多年。面对他们我不赞颂也不诋毁,最多羡慕某些人惊人的商业头脑和不可复制的际遇。我从局内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可是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告别的契机。
      我偶尔还是会回去,在网站上的辅导书订单中夹杂些什么。或者在校门口买时政杂志是带一本文艺风赏。可是每月一本的载满小说的杂志买了也没时间看,最多只是翻一翻看看图或者装帧,看一看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摄影师,然后堆在家里积攒灰尘。
      不知到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能真正打破。
      
      这个所有高中生都盼望的暑假我哪里都没有去。
      我被困在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每天两包的中药,来不及办的放假证明,公安局办证大厅的拥挤,隔壁城市的大学的表格和入境手续,父母工作的变动,外婆时隔两年的拜访,英语课,一抢而空的出境游。我被这些东西困住了。
      所以在即将出发去陌生城市读书的此时,我想起了这本书,然后买了下来。我想我大概是想去哪里想得发疯了,可是又哪里都去不了,才迫切地希望能通过别人的纸笔,过一把远行的瘾。
      
      书里写的四个目的地是好地方。
      我对国境线外的热带亚热带向往又畏惧,所以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踏上那些想要去的地方。这些畏缩的心情,就像这本书开头的那些讨论一样。“又或者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只有弱者才会忧心忡忡地考虑个没完。”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的太脆弱。这个假期哪里都没去,只能借助书本自我安慰,这到底是我的错。我没有勇气启程,我怕麻烦,并且在不停地找借口。
      
      这个假期也如任何美好的时间一样,从指缝里迅速溜走了。
      我突然生出了巨大的迷茫。我放走了这个不可复制的假期,那么以后我还会不会有机会。我会不会被那个有着陌生语言和社会体系的城市击倒,我会不会被繁重的学业搞得没有胃口出行,我会不会因为一张临时的身份而得到更多的便利?问题太多,没人能回答。
      
      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在地理课本上写的定义,是雨热反期,夏干燥炎热,冬温和多雨。但其实,只有我在夏天真正踏上了星条旗飘扬的土地,才知道所谓的炎热干燥,是足以晒痛头皮和引发森林火灾的艳阳天。
      
      再多的问题也会有答案,只要我敢出发去找。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29 , Processed in 0.0595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