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7| 0
|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
最新书评 共 23 条
小贤去
在看秋叶老师《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之前,总觉得实习就是去按照领导的意思去打打杂,学习工作上的经验。还好现在发现了,原来实习除了工作以后也有很大有待开发资源。去了北京实习,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北京接触很多新的东西,不仅仅是百度公司。虽说在百度我的实习岗位不是很好,但是毕竟也算是让自己一支脚进入百度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东西,是我这份实习机会的关键。
观察企业用人要求
2013年4月20号去参加百科七周年庆典时,问了百科运营经理韩笑一个问题“你觉得做百科的运营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敏锐的市场嗅觉、快速的反应速度。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似乎都很敏锐,那么真正该拼的就是谁的反应速度快。例如,4月20日百科七周年庆典时正好是雅安地震的第一天,当时有不少百科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与百科庆生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地震专题的制作中来。面对如此突然起来的事件,做产品运营就是要想办法策划一个专题占领互联网制高点,更重要的是能去以最快的速度去整合这期专题的专家资源,如果你能快速的请到地震局专家为这次百科专题做内容顾问,这种资源获取能力对于百科运营来说非常的重要。
交流 进入百度实习,像与百科运营经理这样的百度工作人员的交流机会也就多了起来。跟百科一样属于百度知识搜索社区的产品还有百度文库、百度知道,同样的我也应该去咨询这些产品的运营者关于这类职位的能力要求,并以终为始的提前为百度秋季校招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咨询HR,关于做百度的产品运营对学校、品质、经验要求的百分比,最后,凡是百度内部组织的培训都积极的参加。
观察 我可以通过观察百度员工的日常工作流程与处理事务的能力要求点,来学习他之所以能成为百度正式员工并能让他能胜任这个职位的能力。
了解企业招聘流程
我们一般所知道的企业招聘流程都较为外端,即公司招聘网站校园招聘流程信息。进入百度之后,我便可以更前端的了解百度公司的招募流程。具体做法计划为:
咨询 可以咨询我的领导关于百度运营岗位需求趋势,并了解此岗位面试流程,最好是能知道这个岗位的面试官,方便在日常工作中多留下他的处事风格,学习他的特长。目前我在百度的职位定位为百度产品运营,如百度文库、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社区类产品。
观察 观察近期的人员流动情况,例会社会招聘进入的新员工。通过观察这些员工进来的时间点来了解百度的社会招聘频率高的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社会招聘进入百度的同事,咨询了解百度社会招聘流程。
寻找转正机会
在百度实习的实习生当中,能顺利转为正式员工的并不多,因此在实习时除了努力的让自己成为百度的正式员工之外,我也应该学习下秋叶老师的“把这次实习当做跳板”的胸怀让自己去尝试其他公司的正式员工机会。因此,在实习期间我依旧会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动态,尤其是大街网等招聘网站上信息。
北京行计划
企业参观 在北京有非常多的好公司,如果能去参观下这些公司的总部大楼,感受下他们员工的工作氛围也算是在北京实习期间做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然而,要实现这个计划的核心关键点是获取企业参观机会,我将打算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企业参观机会:
微博勾搭
朋友介绍
公司活动
陌生拜访
通过第一种与第二种活动,我已经获得了几家企业的参观机会,我七月份的公司参观之旅已经有了着落了,如“新浪、杜子健的华艺传媒、智立方、小米公司等,后续我将继续开拓人脉进行公司参观机会的获取
商业会议 相比于武汉北京有非常多的企业、非常多的名人,自然帝都这个地方的商业活动、培训会、讲座也就少不了。参此类活动,是拓展自己的人脉与知识面的好时机。问题是,我将如何获得这些培训会的信息。
新浪微博 关注北京知名书城的微博、知名聚会场地的微博,了解他们的活动动态。
社区 互联网爱好者社区进行发帖咨询
朋友 可以问在北京呆过好几年的朋友
大公司活动公告 通过观察心仪企业的官方主页,查看近期的活动安排信息
参加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培训会、公司活动,在前期做好功课,中期做好记录,后期做好总结,方便日后与这次活动的商业牛人在微博上与之建立联系。
知名景点 在没有企业参观与讲座活动安排时,趁着还有学生证我将适当的外出参观北京的知名景点,如首都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等。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也顺便把北京市的公交与地铁坐了,在这过程带着一颗好奇心多,留意附件的广告设计排版,多看景区附件的商务情况,去北京科普类的景点时留下客服联系方式方便日后的活动合作。
朋友聚会 有不少高中同学在北京,这时候我可以去北京的高校逛一逛感谢下北京高校的文化氛围。除了同学之外,还有ppt圈的老秦、石头哥等,偶尔秋大叔还不会北京参加活动,百度实习生也有好几个认识的人,如老郭、冷威龙等,还有在百度粉丝团之家的各位亲们。
实习日志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将在这个北京实习的过程中写总结日志,原则上是每天一篇。内容题材:
实习心得分享 当被某件正能力的事情或者是被某位牛人点悟到时这类的总结就会出现
吐槽分享 遇到强大的工作压力或者不公时,吐槽体奏起,有些东西写出来就想通了
活动参与总结 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后期总结必须是少不了的
详情
不锈的
梦想就在生活中
——秋叶《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秋叶老师、萧秋水老师、陈永隆博士是我通过卓弈所接触的培训老师,在微博耳濡目染间,习得很多引以为豪的心得和习惯。他们给我的改变和进步,让原本痛苦的出差经历变得美好而极有收获。
今天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旅程:下午一点从普陀出发赶往浦东机场,赶那个延迟了2个小时的航班,终于在晚上九点到达了广州。但是,因为有随身的书籍作为陪伴,这一路,在旁人玩pad游戏,客舱里抱怨或养神的长时间等待中,我读完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一路的时间的利用,是受了陈永隆博士“如果生命中每一次等待都在阅读思考,那人生中就没有浪费”这句话的启发。不过离萧秋水老师的一路三本书和三段书评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在卓弈杜平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写一篇长微博,和诸多同学们凑个热闹。
照理我应该早已不属于《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受众群了。但也许是HR职业习惯和培训敏感度让我对这本书出奇得感兴趣。因为在我参与校园宣讲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很多热切期待解答的,迷茫和梦想共存的眼睛。秋叶老师完成了很多HR、学校老师、职业规划师很早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让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就认真考虑未来四年(或者还有研究生生涯)的规划和目标。
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
一是对于问题,给了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给了练习的空间而不是说教。
秋叶老师列举了几乎所有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困惑。以他的的阅历和知识,其实可以给很多解决方案,在这个追求速成的焦躁的社会,找到成功捷径之术成为很多人的迷恋,而这也成为很多书籍的卖点。但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叶老师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我们也真切体会到了这本书中的世界,没有明确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有的是对于这些所谓好坏对错的社会现象在学校所体现的缩影的思考和解释,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去看待和面对。全文的建议都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并且推荐了大量的书籍和练习,给了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从培训的角度上来理解,绝对有开发成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空间啊。所以也很建议同学们不要激动得的一天内读完。我们需要完整的时间去分段细读与思考,练习和实践。
文章中看到很多同学提问的案例,秋叶老师说,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是没有经过提问者自己独立思考的。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在企业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迷恋网络却又忽略强大网络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期待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同时却又总是剥夺了下属和孩子独立思考以及选择的权力。当我们用越来越多“Tell”的行为,我们忽略了“Ask”的魅力,我们也忽略了让自己、让别人思考和生成智慧的可能。
二是对于梦想,原来它就存在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最喜欢读秋叶老师被逼做PPT的那段经历。他的经历每个职业人都有感怀,英语叫做“Same shit,Different day”(每天换着法儿折磨人)。但是他看待这种无奈的态度却少有人学会,因为我们往往用否定、合理化、抵触、忽略,却忘记了还有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方法叫做升华:发现那些不得不做之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琐碎的事情中掌握背后的大学问,并让这些事情最终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尽管我们在培训中也常常传播这样的理念,真正能够调整自己态度和看法的人屈指可数。
看到秋叶老师讲到自己从小受到各种困惑却始终不放弃自己而努力的片段,以前一次和他邂逅的经历再次浮现在我眼前:在电信网络学院附近的地铁出口,作为学员的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头、西装、双肩包、手里拿着包子作为早餐,匆匆赶往培训现场。当时我感到吃惊,因为当时培训师在我心目中应该是遥远、神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他却那么生活化得出现在我们眼前。我读到书中讲到的,他喜欢坐地铁,甚至喜欢挤公交,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这一句话在我有了6年培训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原来,梦想并不遥远。因为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第二步就是享受走向它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平凡的生活,琐碎的工作,难以预期的困苦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梦想路上必须经历的体验,从每一种体验中学习和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经验就得到不断得提高,如果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可以有积极的改变。
当代年轻人,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不缺代言人。如今的网络时代,也不缺对如今社会风气和批判和不满。但社会却缺少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怎么在这样环境下生活和自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相比参与这些不满和批判,思考如何让自己、让别人过得以及变得更好一点也许更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的反馈,看到了理性的正能量。我们也相当期待未来能够有试用与职场的《毕业后开始也不晚》类似的精华。
合上书本,侧头望向窗外,我惊讶得看见以前一直都忽视云层,竟会如此之美。一大片独立密集的云层正对下方的广州山区集中倾斜雨水,云层间还会间歇出现明亮的闪电。在云的一侧是刚刚露脸的月亮,另一侧是映红半边天西山红日,在这阴阳共存的神奇时刻,还有一架和我们航班平行并保持相对静止的飞机在远处行驶着穿过这片云层。
我发觉,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景色。
PS:
大胆推测书中提到的天才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来自于《异类》中的理论;案例中的心理咨询师杜老师应该就是卓弈杜平老师
详情
不锈的
梦想就在生活中
——秋叶《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秋叶老师、萧秋水老师、陈永隆博士是我通过卓弈所接触的培训老师,在微博耳濡目染间,习得很多引以为豪的心得和习惯。他们给我的改变和进步,让原本痛苦的出差经历变得美好而极有收获。
今天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旅程:下午一点从普陀出发赶往浦东机场,赶那个延迟了2个小时的航班,终于在晚上九点到达了广州。但是,因为有随身的书籍作为陪伴,这一路,在旁人玩pad游戏,客舱里抱怨或养神的长时间等待中,我读完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一路的时间的利用,是受了陈永隆博士“如果生命中每一次等待都在阅读思考,那人生中就没有浪费”这句话的启发。不过离萧秋水老师的一路三本书和三段书评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在卓弈杜平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写一篇长微博,和诸多同学们凑个热闹。
照理我应该早已不属于《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受众群了。但也许是HR职业习惯和培训敏感度让我对这本书出奇得感兴趣。因为在我参与校园宣讲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很多热切期待解答的,迷茫和梦想共存的眼睛。秋叶老师完成了很多HR、学校老师、职业规划师很早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让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就认真考虑未来四年(或者还有研究生生涯)的规划和目标。
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
一是对于问题,给了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给了练习的空间而不是说教。
秋叶老师列举了几乎所有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困惑。以他的的阅历和知识,其实可以给很多解决方案,在这个追求速成的焦躁的社会,找到成功捷径之术成为很多人的迷恋,而这也成为很多书籍的卖点。但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叶老师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我们也真切体会到了这本书中的世界,没有明确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有的是对于这些所谓好坏对错的社会现象在学校所体现的缩影的思考和解释,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去看待和面对。全文的建议都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并且推荐了大量的书籍和练习,给了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从培训的角度上来理解,绝对有开发成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空间啊。所以也很建议同学们不要激动得的一天内读完。我们需要完整的时间去分段细读与思考,练习和实践。
文章中看到很多同学提问的案例,秋叶老师说,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是没有经过提问者自己独立思考的。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在企业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迷恋网络却又忽略强大网络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期待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同时却又总是剥夺了下属和孩子独立思考以及选择的权力。当我们用越来越多“Tell”的行为,我们忽略了“Ask”的魅力,我们也忽略了让自己、让别人思考和生成智慧的可能。
二是对于梦想,原来它就存在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最喜欢读秋叶老师被逼做PPT的那段经历。他的经历每个职业人都有感怀,英语叫做“Same shit,Different day”(每天换着法儿折磨人)。但是他看待这种无奈的态度却少有人学会,因为我们往往用否定、合理化、抵触、忽略,却忘记了还有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方法叫做升华:发现那些不得不做之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琐碎的事情中掌握背后的大学问,并让这些事情最终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尽管我们在培训中也常常传播这样的理念,真正能够调整自己态度和看法的人屈指可数。
看到秋叶老师讲到自己从小受到各种困惑却始终不放弃自己而努力的片段,以前一次和他邂逅的经历再次浮现在我眼前:在电信网络学院附近的地铁出口,作为学员的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头、西装、双肩包、手里拿着包子作为早餐,匆匆赶往培训现场。当时我感到吃惊,因为当时培训师在我心目中应该是遥远、神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他却那么生活化得出现在我们眼前。我读到书中讲到的,他喜欢坐地铁,甚至喜欢挤公交,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这一句话在我有了6年培训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原来,梦想并不遥远。因为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第二步就是享受走向它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平凡的生活,琐碎的工作,难以预期的困苦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梦想路上必须经历的体验,从每一种体验中学习和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经验就得到不断得提高,如果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可以有积极的改变。
当代年轻人,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不缺代言人。如今的网络时代,也不缺对如今社会风气和批判和不满。但社会却缺少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怎么在这样环境下生活和自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相比参与这些不满和批判,思考如何让自己、让别人过得以及变得更好一点也许更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的反馈,看到了理性的正能量。我们也相当期待未来能够有试用与职场的《毕业后开始也不晚》类似的精华。
合上书本,侧头望向窗外,我惊讶得看见以前一直都忽视云层,竟会如此之美。一大片独立密集的云层正对下方的广州山区集中倾斜雨水,云层间还会间歇出现明亮的闪电。在云的一侧是刚刚露脸的月亮,另一侧是映红半边天西山红日,在这阴阳共存的神奇时刻,还有一架和我们航班平行并保持相对静止的飞机在远处行驶着穿过这片云层。
我发觉,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景色。
PS:
大胆推测书中提到的天才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来自于《异类》中的理论;案例中的心理咨询师杜老师应该就是卓弈杜平老师
详情
灵儿o2
我今天拿到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快速浏览之后准备分章节研究。依我之见,这本书正试图充当一个复健病人的拐杖。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一些帮助,没有人能替我们站立,但是我们都能拥有拐杖。我希望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最后都能成功站立然后将拐杖传递下去。我想这也是秋叶老师的心愿。“复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这本书的阅读,应该伴随你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来。今天分享第一章——专业与职业。
这一章有四个标题,正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专业的态度→是否应该换专业→专才与通才→专业与兴趣
大多数人抱怨自己的专业无非两方面:不喜欢或者不好就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探讨态度而非专业本身。大多数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把人生当成了一条直线,一个因必然导致一个果,没有例外,好像人生不存在分岔路。就像写好的程序,只能有一种运行方式,否则永远都会显示错误。然而事实上我们是人而非机器,就注定我们的人生比电脑程序精彩而富于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多样化,每一种经历都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认清这一点的时候,就不会过于纠结专业问题了。况且我一直坚信,任何一种知识的习得终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予你帮助。
态度转变之后就是行动。不要急于表明态度,在下任何结论之前都要先了解它。哪怕是讨厌,我们也应该有充分的论据。至于怎么了解秋叶老师书的第四页已经说得很清楚。然后,试试能否培养出对专业的兴趣。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学会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从中找到乐趣。而获得乐趣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成就感,所以我们先做出一流的事,然后机会窗口一定等着你上前。
比如我的专业是海洋管理,在上大学之前我除了知道它是纯理的学科,不仅涉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还囊括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的诸多学科以外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上大学之后被C语言、大物、高数各种虐,也跟其他人一样大呼后悔。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学业,即使我没有像高中那样拼命,也在每学期能拿到奖学金。然后你猜发生了什么?我渐渐从成就感转为对专业的兴趣,而且因为学业不成为我的拖累,我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时也因为专业成绩优秀获得很多机会。不止这些,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等着我。我了解到这个专业虽然不愁就业,但是对女生限制很多,于是想为自己准备另一条出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我选择了考精算师。在了解精算师的课程并买回教材之后,猜我发现了什么?它对数学、经济学、法律要求很高,而这些与我们专业课程交叉很多。因为之前有认真学习,所以比起其他非精算专业的学生我相对轻松了很多。这就是触类旁通。所以我说,你习得的任何知识或者能力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帮助你。
我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选择转专业,而是在保证专业成绩能拿到奖学金的情况下利用其他时间发展一项新的技能。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仅供大家参考。如果你们在做了大量调查和了解后觉得转专业非常必要,那就立刻行动吧!
刚才我的例子里提到触类旁通,就可以关联到秋叶老师关于通才和专才的建议。秋叶老师说,在成为通才之前要先成为专才。而成为专才并不一定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思考框架的建立。具体为“摸索→模仿→记录→表达→复用→优化”。我喜欢数学,就拿数学打比方。学理科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两个名词——解题模板和一题多解。在数学上,我们总是寻找一类题的共性,然后找出一个在大框架上可以解决相同问题的模板,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对于一个题,又提倡一题多解来开拓思维。这个方法往大了说也就是思考框架的建立。我们要抽象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应对知识的更新,又同时避免成为方法的奴隶,尽量寻求多种方法来随机应变。
最后是兴趣的问题。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兴趣,而兴趣变成工作终究会变得乏味。所以我们需要工作之外的兴趣来调节生活,提供灵感。看完这一节我也在思考我的兴趣所在。书法、画画、音乐、占星、阅读、运动,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所在。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为这些兴趣做过什么。关于书法,从小到大都在断断续续地练字,但是始终也没练出名堂。因为从来没有真正琢磨过。高中以后开始用心,字才真正开始有了变化。大学之后练过一段时间也没怎么坚持了。关于画画和音乐,仅仅是一种停留在欣赏层面的兴趣。关于占星,坚持看该领域权威人士的经典著作,期望发展成能力。关于阅读,这是从小到大我坚持的最好的习惯。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对我来说,每天哪怕是摸摸书,不看都是好的。关于运动,我最喜欢的还是跑步,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没有长期坚持。
针对这些兴趣,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音乐:每星期学三首歌曲。可以通过音乐练习外语,中文的也可以在社交中用到。
画画:下学期报了时装鉴赏的选修课,课程要求自己设计服装。将画画由欣赏转为时间。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以后要注意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不要局限于某个领域。并多增加写作的机会。增加知识分享过程,把知识内化固化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运动:每星期至少运动三次。
占星:已经学到一些皮毛,坚持阅读经典书籍,多看心理学和哲学书籍。
书法:每星期至少抽三天花十五分钟看帖,抽至少一天花一小时练字。
最后,这一章中秋叶老师推荐了三本书一个视频,分别是: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这本书在视频中也有推荐),博赞兄弟的《思维导图》,以及《黑客与画家》,视频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夹缝中的80后》。
以下是我看罗辑思维的笔记和思考。
这个视频主要描述了现在80后的职场现状并提出了他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现状:80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代。
理由:数字鸿沟和财富鸿沟。
一方面70后刚好为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代,他们中占领先机的一批人已经成为现在技术的中坚力量,而9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会这门技术,并拥有源源不断的技术突破。如此,80后显然被搁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70后刚好赶上近十年财富大爆发。那些被逼下海的人成为积聚财富的第一代,并在还未畸形发展的经济市场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完善。80后显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资产泡沫造成的高房价让他们无法负担高额的房费,那些有幸拥有高薪的白领也不过是一个房奴,在生活的压榨下形容憔悴。
时代背景:基于互联网的飞快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自由,组织中领导单一的价值标尺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价值标尺来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解决办法:成为独立的手艺人,即专业主义者。
成为独立手艺人,即完成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每个独立手艺人都有独特的社会节点价值,他们为自己的成长价值负责。这是一种顺应时代趋势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并不是要你跟组织决裂,你可以选择脱离组织做一个独立手艺人,你也可以在组织中用独立手艺人的心态来工作。当你足够有价值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自由。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首先,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做一个独立手艺人也许会比天天坐办公室的人压力更大。这就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独立手艺人对13亿中国人来说仍然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是温水中的青蛙,丧失危机意识,缺少竞争能力。而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逐渐逃离组织形式对他的束缚,拥有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是一旦获得就终身拥有的,它仍然可能随时消失,所以这些人会不断进步。
另外,当独立手艺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是否会引发管理问题?如何在虚拟组织而非实际形式组织中管理各位工作者将成为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对管理者的能力也是一大挑战。我现在的认识水平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有人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希望@我让我看到。谢谢交流!
详情
小雨酱
如果一本书,不仅让你受到刺激,还能让你学会有效的思考,并且还能让你开始切实的行动,那么,这必是一本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的好书.
当时京东在做活动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秋叶老师的很多书。但,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确实犹豫了很久,很怕是一本心灵鸡汤,是一本成功学之类的理论一堆的书。而且,对于我这样已经毕业四年的人来说,会不会有用。但是,因为要凑书单,就买下了这本书,心想,先看看吧,如果没什么意义,就找个大学生,送给他吧。
后来,在等待的过程中,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觉得还是不错的。所以,一到手后,马上就拆开来看了。并且读完它,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这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受益匪浅的书(为什么我上大学那会儿,没有这么一本书),也是会让我们这种在混沌的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重新理清思路的书。
书评,我从来没写过,这应该也不算是书评,只算是一次开始行动的动力,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马上就想要付诸行动的就是,建立多维的思考方式并写出一篇长文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利用碎片时间,打败拖延症。并且也让我有了很多反思,进入职场以来,也做了不少事,每件事情开始得都很快,但是结束后,从来都没有认真总结过。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而总结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步骤,却一直被我忽略了。
既然,要学会总结,让就开始行动吧,就从这本书开始,我来总结一些,自己的感悟,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1: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兴趣。秋叶老师说,等工作后才知道能把兴趣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毁掉兴趣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变成工作。但是,我至今只要填各种表格时候,有兴趣爱好的一栏时,我都很郁闷,因为好像我有很多兴趣,但是这些兴趣好像又都不是兴趣,我好像感兴趣但又没有经常去做这些事情,没有经常去做的事情,怎么能称之为兴趣呢?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决心从做PPT三分钟教程开始,培养一种受益终身的兴趣。
2:学会独立思考,连续性思考。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让我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们太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思考过程。就如与不同的人聊天一样,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抛出去一个问题,希望马上得到别人的结论,而忽视了别人对这件事情的前后的分析,甚至有时候,我并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听别人的分析,我只关注最后的结论,而导致,遇到其他的事情时,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去做。所以,如果遇到愿意和你分享和你聊天的人,请学会做一个聆听者,学会向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
3: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确实,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能有整块的时间安排,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了,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打断思路,而利用碎片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就是需要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了,比如说,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在我吹头发的时候想的。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与人聊天的时候,甚至在睡觉前,都可以用这些碎片时间去思考很多事情,然后完成大块的工作。最好的行动就是,做秋叶老师的PPT三分钟教程。(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虽然是三分钟教程,我光看步骤就要三分钟,做起来有时要30分钟。。。。。 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快的。)在此还要感谢一下@有品无赖在线 的倾情指导。
4:如何结识跟你志趣相投的人。这个章节对我的触动也很大。作为少儿英语培训老师的我,曾经一段时间非常的痛苦,总是抱怨说,为什么身边没有相同理念的人,没有全心想要研究教学的人,有这样的人为什么都不跟我在同一个城市,我要自己去看书,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实践,都没有人给我指导一下,让我加快一下步伐。但是通过这一章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成长只能靠自己。也是因为我这两年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倾心,自己的专研,不断的内化并在课堂上的实践,才能写出3000多字的讲座稿,可以跟家长分享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所以,没有人能阻碍你的成长,只有你自己。想要结识在相关领域的人也不难,在微博微信论坛这么畅通的时代,去做一件有质量的事,吸引相关领域的名人的关注,你自然也会结识到更多跟你有着共同爱好共同理念的人。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吧。
5:打败拖延症。 拖延症啊,拖延症。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毛病,明明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了,还是在刷微博,刷微信,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就刷一下微博,刷一下微信。真可怕的习惯。秋叶老师在书中分享了,制作时间卡片。 (1.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把你的想法告诉另一位朋友 3.让你的朋友来监督你执行)
既然知道了,行动才是硬道理。大家都赶快行动起来吧。用长文章来整合自己的思想。
详情
达达刚
如果说读完一本书,能让你真正的领悟到一点东西,哪怕是一点点的东西,在多年之后,这个东西就像血液一样能流淌在你的身体里,那读书很就有意义了。秋叶老师的这本书,却让我在探寻自己的路上,为我所遇到的好几个困惑找到了方向:
1、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人看到异常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没有思考造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者简单用自己的经验解释,不肯相信和自己经验不符的解释。”我目前就是这样的,我想改变!
(1)前提:拥有一个坚定价值的判断体系(也就是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方法:需要质疑,但是最重要的质疑在于自省,而不是批判别人。
工具:用质疑去伪,让自己更接近真理,坚守自己的信仰。
目的:求真
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努力学会独立思考,重建自己的价值观,用理性的思维去探寻真理。
2、培养终身受益的兴趣
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总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秋叶老师用他的经历点醒了我:
我自己并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
工作不一定非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行。“能把兴趣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毁掉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变成工作。”
从现在开始,我先要热爱和做好自己的工作,并真正的去尝试自己之前想做却未做的事情,并从中探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一直坚持下去。
留住好奇心和观察力
“有多元化思考框架的人越能发现细节,而越丰富的细节越能丰富你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我承认缺乏好奇心和观察力,或者有时候观察到了某些问题,但很少通过深度的思考去内化。
从现在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做一个有心人,学着去深度思考。
4、学会自学
(1)学会方法:快速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其中学习内容又有元知识、硬知识、软知识之分。
(2)学会从一切信息中学习:行业综述、微博微信、网站、论坛、培训、读书......学习无处不在,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5、内心阴暗不是你的错
“一个人的善良或者阴暗的标志不是他想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秋叶老师说自己“直到今天,还是偶尔想一些下流的事,也曾纠结怎么不能修炼成一个好人呢?”一下子让我不再纠结:没有人的内心是永远阳光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阴暗面,小时候有,青春期有,长大成人一样有。人性的本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从现在开始: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
感谢秋叶老师!
详情
浪荡小
年底我就满30了,非研究生。下单的时候其实没多少犹豫,因为已经粉了@秋叶语录 很久,知道这本书肯定会对于我这个三十不立的大龄青年有用,可拆包装的时候还是故意把这本书藏了起来,但后来还是被一个89年的小同事发现了。他平时总爱拿我的年龄说事,这次依然大叫:你都老了,毕业这么久了,还看这种书?哈哈哈哈哈。
每每听到这种话,我都淡然一笑,实际心里还是挺不舒服的,但很快就没事了,玩笑而已。翻开书,忽然惆怅起来,我人生中只经历过一个爱读书的阶段,还是在小学,那时家里各种锄头耙子镰刀一大把,却一本书都没有,记得有一次跟着妈妈去集市卖菜,跑到书店看中了一本作文字典,眼泪哗哗地哭着要买,还是没得逞。后来,爱看书的原始冲动就渐渐没了,一直没有了。
怎么说得这么伤感呢?回来,回到《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我用一天的时间才看完,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经常会走神,但我还是满怀敬意地把它读完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十个章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立足校园和受益终身。立足校园的部分包括“专业和职业”、“社团和实践”、“考研和就业”、“求职和创业”;受益终身的部分包括“读书和学习”、“友情和爱情”、“生活和习惯”、“个人和社会”、“天性和信仰”、“成长和反复”以及最后的“为什么我们难以做出选择?”。秋叶老师说:“我作为老师,有责任提醒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些弯路都是我当年读大学时经历过的。”这是帮助大学生ing的书,对于我这种远离校园多年的老家伙,只有自取一瓢饮之了。
其实如果把这十个章节的内容读懂了,去做了,都会受益终身的,只是对于我来讲,关于读书的、关于爱情的、关于习惯的、关于社会的、关于信仰的、关于成长的,关于选择的,我到最近才开始有点思考,所以感叹当年18岁青春年华,若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本书,我现在活得或许会自在很多。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更是处处涌动“追求内心自由”的思想,思维开阔、妙语连珠,精辟的语句还加黑加粗标识。这是一本充满诚意、带着光环的书,值得细细咂摸。好多我想不太透的东西,竟然在这里茅塞顿开了。所以,除了加粗字,我必须摘抄一些有共鸣的文字。
P13 但是,我希望大家培养的兴趣不是想着把它变成功利性的武器,而是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P62 一个人的加速成长的机会往往在于他生活的平衡是否被打破。他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或环境,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新知识乃至新压力,这些新东西会驱使他去付出。
P85 这个世界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存在种种和你不一样的人。不要因为别人比你随便就认为你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
P91 了解和别人相处之道,其实也是了解自己内心的一扇门。
P99 走上社会后“朋友”两个词我慢慢很少提了,更喜欢用“哥们”或“兄弟”,这背后的无奈,你们将来也会经历的。
P114 很多人看了这个笑话,就会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看透生活的流浪汉。我要说的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和一个没有故事的人,欣赏到的风景是不同的。——这句话让我对89年小同事的调侃更释怀了。
P115 我相信,越能远离体制生活的人越会得到内心的自由,虽然达到内心自由的路一定要经过更痛苦的挣扎。
P172 一个人是正直还是虚伪,评价的标准是自己还是别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那是不正确的,坦率地说我明白这个道理差不多过了30岁。
P198 要找到定位,得不断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在热闹的环境中,人是很难听到自己的内心。
P202 我提倡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样无论你入或者不入党,无论别人入或者不入党,你会多一份宁静,多一分宽容。
看到书的最后,我感到心境也越来越宽广。秋叶老师直到28岁才开始主动为自己选择目标,才渐渐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想成为怎样的人。快到37岁,才有一点思考能力。他说得很谦虚,我仍然要感谢,同时,真想回到毕业以前,带着这本书,再来一次大学四年。
详情
大燕飞
最近秋叶老师出了一本《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实在觉得自己老得可以,本不打算买了看的,奈何最近着实热火,去豆瓣上瞄了两眼目录,的确蛮诱人,应该很适合大学生阅读吧!想着买一本送给应季的孩子,回头再问问读后感。
我感慨的倒不是这本书本身,而是这本书的来源。
最近陆续关注了一些所谓的“草根”名人,都是从普通人做起,靠着执着努力和不懈的付出,成就自己,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越来越为这样的人感动。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应该是秋叶“秋叶青语”的积累和思考。里面的内容既是秋叶“老师”身份的延续,也是他一贯标榜的“独立思考”的运用。
我看过很多“秋叶青语”的回复,能够体会到里面的认真、谨慎和严谨的态度。这份“工作”(秋叶说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好的工作”),对于作者,这样的“工作”固然是很大的付出(甚或负担),然而,这种开放式倾泻式的付出,得到的是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信息。反过来,这种信任和信息也丰富了作者,使其遍阅人间百态,看尽学生各色,从而能有积淀,进而能有这本书。因此,付出,就是得到。
这里的付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分享”。分享精神应该是互联网最基础的精髓之一了。分享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分享有足够的价值,才能吸引到同样有价值的分享者,然后才能让自己以几何级数成长。因此,分享,就是成长。
我暂时还没看过这本书(我觉得我自己一定也会读的,即便我已经够老了),但想说的是,鼓励我们的,实在不应该仅仅是这本书本身。
我又想,不知道这个季节买了这本书的孩子们,五年,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详情
药山脚
这是我买过的@秋叶语录 的第五本书,也是有史以来下单到货最慢的一本,很遗憾,我拿到这本《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时候,我已经告别大学校园十一年了。
昨晚十二点加完班回家,倒在床上翻了一个多小时,今天中午午饭后,又翻了一个小时,就看完了。@雪舞GTD 老师说我看书太快了,他还没有看完,我告诉他,70后博客我每篇必看的阅读了近4年,秋夜青语从一开始就关注,从购买《控微博》后第一个关注就是@萧秋水 和@秋叶语录 《不》书上的绝大多数文章我都已经读过不止一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能够了解,作者推荐的书目,我看过大半。。。。。。所以,不是我读的太快,而是应该埋怨秋叶教授这本书出得太慢!如果,十几年前就出版该有多好?
封面上说这是一本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的书,对于这一点我持有异议,受众虽然主要是大学生,但对于社会上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应该都会有所帮助。书里面系统的解答了如何读书,如何自学,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如何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如何培养自己习惯养成,如何独立的批判式的思考等等各种不仅仅是大学生,而应该是每个还没有退休的职场人应该掌握的技能,需要了解的知识,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书的使用价值,的确远远高于它的价格,更何况,它在网店促销时还打折。虽然这本书中很多内容在秋叶博客和微博中都看过,但是,把它系统的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的再修订,每个章节都有实操训练、推荐书目以及成长中的那些同学们的故事,更加吸引人,也更有可操作性。所以,书名虽然叫做《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但如果你毕业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读了,反而应当有更加的紧迫感,千万别等到退休以后!O(∩_∩)O~
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不仅没有彩页,配图也较少,没有发挥秋叶视觉化思维专家的优势。有些章节问答风格太浓,针对大学生的味道较强,所以对我的价值不大。——当然,我也可以自己思考如果把这本书转化成ppt应该有什么效果,从秋叶对大学生的回答中学到回答开放式提问的经验技巧。。。
这本书一共222页。但花钱买这本给大学生看的书这一行为并不2,如果仅仅因为书名错过一本好书才叫2;大学生涯在成长曲线和沉沦曲线中徘徊过迷茫过不算2,养成沉沦和迷茫的习惯才叫2;看书快或者慢都不叫2,看了这本书没有收获,或不采取行动以求收获那才是真的2。
详情
Mr.lon
第一次在豆瓣看到这本书,试读以后立刻决定从Amazon下单买回来。结果面临着考试,也没时间把所有章节细读,但是最近碰到这样一件事儿,可以说这本书帮了很大的忙。说实话,现在女追男的情况并不少见,可是我从来没遇到过...但是最近却碰到这样的事儿确实让我措手不及,我不是一个能随便开展一段感情的人,但是对她的同情心很容易让一个人尤其是男生迷惑,有可能一时间脑子热了就答应了,结果这样的恋情就是很快开始很快结束。哦,那你自己这不是很清楚么?这本书帮到你什么了呢?就在她跟我表白的第二天晚上,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翻开这本书,说来也巧,随手就翻到大学里应不应该谈恋爱这一节,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了很多例子。最后一个问:你是怎样看待爱情的?那晚看到秋叶老师的答案就像突然从头顶倒下一盆清水,一下就清楚了我现在的状况。
这学期我成功成立了校天文协会,这其中的过程确实非常艰辛,经历过很多,现在我是第一任会长,就要考虑协会的管理问题,发展问题,难免占据我很多时间,但是读到这本书关于社团的章节发现思路清晰了许多,很多琐事不需要占用你大量空余时间来解决,对于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介绍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大财宝,在空余时间随时读一下这本书,看看书中的方法是否落实了,利用本章后面的时间碎片用途表经常检查自己的碎片时间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就像每天坚持早起晨跑一样,慢慢的发现这本书好像是大学生活中随时需要用的生活字典,哪里忘了,不明白了,没关系,回头翻书查查,看看哪里做的不好。确实,现在的大学生缺的不是想法,而是方法,这本书就很好的告诉你该如何去做。然而剩下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了,当然这本书对于执行力的问题当然没有遗漏,如何克服拖延症也有写到。不过如果对于某些“重症拖延症”患者把书买回来却懒得翻那种估计也就无解了把,哈哈。《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确实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大学生活工具书。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3:28 , Processed in 0.24364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