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险方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2: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拥有一种能力,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这是弗洛伊德、荣格与一位女病人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无关浪漫的风花雪月,无关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2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6 05:41:59 | 只看该作者
  萨宾娜·施皮尔赖因是俄罗斯犹太人,少女时期因患癔病到瑞士就医,就医期间迷上了主治医生荣格,继而又变成了他最有才华的学生和情人,荣格后来因害怕影响家庭和事业主动与她疏远,并把她推荐给弗洛伊德,她又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在维也纳工作和学习了两年。“二战”期间施皮尔赖因回到俄国,却惨死在入侵德军的枪口下,但随着她的手稿被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史浮出水面。
  
  施皮尔赖因是与荣格和弗洛伊德都交往密切的人之一,并启发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死亡本能说,将精神分析理论从分裂的边缘中挽救出来。《危险方法》的作者约翰·克尔(1950—)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用了八年时间仔细梳理弗洛伊德、荣格和施皮尔赖因的书信、日记,并从这段心理学史中发掘出“力必多”概念发展的秘史。
  
  “力比多”简单说就是一种心理内驱力。对它进行定义,牵扯着深层的哲学命题: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就是单纯的性欲,而性欲遵循快乐原则。人类所有的潜意识都是性欲被压抑的产物。而荣格却认为“力比多”包含众多情结,性只是其中之一,人类除了生的欲望,还有毁灭的欲望(除了快乐还要宁静),潜意识也是一个需要仔细拆解才能分辨清楚的混合情结。施皮尔赖因认为性的本质不是追求享乐而是融合,而融合就是个体的死亡,因此,性欲本身就已包含个体死亡意识。她这个独特的观点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统一起来。
  
  《危险方法》的主线就是弗洛伊德、荣格和施皮尔赖因对“力比多”概念的艰苦探索和不断修正,并且完整地描述了精神分析从一种精神病诊疗技术发展成世界文化思潮的历史背景。在弗洛伊德和荣格把精神分析法用于精神病治疗之前,精神病人的世界一片黑暗,患者被不加区别地对待,滥用药物、隔离或限制自由的疗养使这些无辜的人承受非人道的对待,精神分析法的产生首先是精神病人的福音,后来又成为人们寻找心理真相的主要方法,继而又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化批评方法。
  
  虽然施皮尔赖因的故事在书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对这三位心理学大师的日记、自传、书信集和著作的诠释,作者不仅眼光犀利而且极富勇气,除了尽力披露施皮尔赖因的贡献之外,也大胆地为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中的地位正名:不是弗洛伊德将荣格提携到精神分析奠基者的地位,而是荣格和他的老师欧根·布洛伊勒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弗洛伊德推上精神分析的王位。
  
  由本书改编的好莱坞同名电影,着力表现施皮尔赖因与荣格之间秘密而猛烈的爱情。其中施皮尔赖因的扮演者是美女凯拉·奈特丽。为了演好曾患癔病的施皮尔赖因,使用了极其夸张、粗野的表情(比如下颌猛烈前突)。而书里的施皮尔赖因只是举止有点豪放,内心里希望做一个圣徒。她在爱情中保存着高傲的姿态,而且一旦觉得感情受到对方的贬低,爱也会跟着消减。荣格对她纯粹而浓烈的爱感到恐惧,而且他太着迷于心理学事业了。
  
  约翰·克尔笔下的荣格生机勃勃、思维开放、立意创新,对探索内心有一种天生的狂热,是一位如顽童一样天真的心理学家。而对弗洛伊德的性格刻画隐含贬意:保守、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心胸狭窄、总是想着排除异己,所谓的“危险方法”指他们在亲密交往中滥用精神分析法搜集对方欲攻击自己的证据,因而使友谊变得莫名紧张起来。当他们关系破裂时,弗洛伊德又用精神分析法对荣格进行人格攻击,使荣格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作为一本心理学史著作,它本身的命运也不乏传奇。本书出版后,一位著名的反弗洛伊德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坎贝尔·克鲁斯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文章在精神分析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使本书广为人知。之后被戏剧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改编成戏剧上演,再由电影导演柯南伯格拍成同名电影,使其在舞台上和银幕上也大放异彩。(2013.7.20深圳《晶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1 00:58:23 | 只看该作者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3年5月31日
  
  一个少女,与已婚的医生坠入爱河,迫于周遭的压力与其分手,两人向共同的导师倾诉衷肠。最终,女人返回故乡,香消玉殒,医生与导师反目成仇,再无往来。听起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当故事中的两个男主角名叫荣格与弗洛伊德时,这显然便成了影响20世纪思想史的一桩出轨事件。约翰·克尔的《危险方法》一书,从这一段情史、两次决裂出发,梳理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看待自己方式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早期历史。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精神病学教学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29岁的荣格前途无量——他还跟当地富有的工厂主之女结了婚。1904年,他接收了一个19岁的女孩住院治疗,她叫萨宾娜·施皮尔赖因,是俄国犹太人。这次治疗对荣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使他踏上了从一个成功的医生变成伟大的思想者的道路。他首次使用了一个维也纳犹太人发明的全新的治疗手法,即所谓 “精神分析”——是的,与人们往往会设想的不同,并非年长的弗洛伊德提携了荣格,而是荣格和他背后的苏黎世学派发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才使得出版数年也没卖掉几本的《梦的解析》的作者没有被淹没在20世纪初纷乱的心理学流派之中。
    荣格与萨宾娜开始了漫长的谈话治疗。借助谈话,他要挖掘出萨宾娜隐藏至深的、连她自己也察觉不到的内心欲望——她的无意识。随着谈话内容的深入,他俩的关系从医患升级为朋友,进而彼此爱慕。这场谈话持续到萨宾娜出院、进入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就读也未停止,她要成为他的同事,与他并肩站在同一个高度上。
    但是荣格敏锐的妻子发现了丈夫的心事。她给萨宾娜的母亲写了信。于是,母亲兴师问罪,奸夫畏罪退缩——荣格回信称,他的温柔让她产生了误解;他还索要自萨宾娜出院以来每次谈话的诊金,称这样可以重新拉开医患之间的距离。出离愤怒的萨宾娜给弗洛伊德写信,告知了她与荣格的关系。荣格也在身败名裂的恐惧之中向弗洛伊德坦白了一切。
    虽然这段出轨的爱情最终夭折,但萨宾娜与荣格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作为医学生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们还保持着学术上的往来。医学院毕业后,萨宾娜去了维也纳,加入了弗洛伊德的星期三研讨小组,标志着她正式从苏黎世学派转投弗洛伊德门下。如果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一如从前,这种转移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如今,这两位曾经情同父子的大师之间,也早已暗潮汹涌。
    他们的关系其实从第一次见面起就埋下了阴暗的伏笔。荣格发现,弗洛伊德与他妻子的妹妹之间关系很不寻常——直到晚年,荣格才公布了这件事。而尽管弗洛伊德总是对外宣称荣格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属于未来的高尚的人,但他对荣格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倾向一直颇有微词。弗洛伊德曾经两次在荣格面前晕倒,第一次是1909年他们赴美国演讲前夕,荣格大谈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尸体;第二次是在1910年慕尼黑的一次会议上,荣格讨论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把父亲的名字从纪念碑上抹去——弗洛伊德将这些视为荣格隐藏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他无法接受这个精神上的儿子有任何背叛他这位君父的可能。1913年1月,在经历了往来书信中狂风骤雨般的情感发泄之后,荣格与弗洛伊德最终决裂。
    两人的分道扬镳既源于学术上的分歧,也是政治使然。一开始,弗洛伊德需要荣格以及整个苏黎世的学术资源,需要确立一个基督教的“王储”来摆脱精神分析与生俱来的犹太色彩。而当精神分析学发展壮大,如火如荼地横扫全世界的时候,他却恢复为一个大家长,需要绝对听话的门徒,他担心荣格的创造力会偏离他所确定的方向。
    这次分裂对荣格的打击远远大过与萨宾娜的分手。他一度陷于幻觉之中难以自拔,几年之内完全无法工作。他在幻觉中听到一个女人对他说话。“那是一个病患的声音,是一个才华横溢而且对我有着强烈移情的精神病患者。”那是萨宾娜的声音。据此,他提出了“阿尼玛”的概念,那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性原型,是他个体最深处的“灵魂”。萨宾娜未能如荣格所愿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也并非陪伴他时间最长的情妇,却留在了他的心底,成为他灵魂中最重要的女人。
    弗洛伊德则在荣格走后,恢复了对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控制。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他着重探讨了原始部落中的弑父禁忌,不难看出与“儿子”决裂带给他的负担。1920年,他在《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与“性本能”相对的“死本能”,并不讳言,“这些论断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由萨宾娜·施皮尔赖因在其有趣而有益的论文中预先提出过”。
    而萨宾娜最终嫁给了一个犹太心理学家,回到祖国俄罗斯,加入了莫斯科精神分析学会。她作为培训师授课,还到临床诊疗中心治疗儿童患者。她的努力,帮助苏联心理学研究进入了20世纪。1941年,纳粹入侵顿河畔罗斯托夫,萨宾娜与两个女儿一起被枪杀。
    晚年的荣格,用石雕来打发时光。他雕刻了一组名叫“阿尼玛”的群像,其中有一只弯腰的熊,用鼻子推动一颗圆球,上面的铭文是:“俄罗斯让球不停转动。”这是荣格献给萨宾娜的悲伤遗言。即便在此时,荣格仍旧无法提起她的芳名。荣格的“阿尼玛”,最终以弗洛伊德主义者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993年,《危险方法》出版,揭开了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几十年的一段往事。书中披露了三个人大量的往来信件与日记,仿佛一部美妙的书信体小说,然而其中记载无一不是真实。男人们因坚持自己的信念分道扬镳,女人在经历情殇之后却成就了伟人。即使能够看透他人内心的诉求,也仍旧逃不脱自己深藏的欲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5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电影上映一年多,原著中文版终于来了。这本书涉及到两段关系的决裂:荣格和萨宾娜·施皮尔赖因,荣格和弗洛伊德。一个基督徒,两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对施皮尔赖因说:我们是,并且永远都是犹太人。但他忘了在最初,正是借助他这个基督教的“王储”,才将他的精神分析引进了心理学界的视野。荣格将女病人搞上了床,面对病人母亲的指责,他说是他的温柔让她误解,并且将每次幽会计算成门诊时间索要诊金。但是这个被荣格抛弃又被弗洛伊德利用来抛弃荣格的女人,她是荣格的“阿尼玛”,她给弗洛伊德提出了“死本能”,她成了皮亚杰、卢里亚、维果茨基的督导师,她让苏联心理学迈进了20世纪。男人们固守信念而分道扬镳,女人成了伟人们脚下踩的肩膀。那些人,即使能够看透其他人内心的渴求,也仍旧逃不脱自己的深藏的欲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5 09:33:48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施皮尔赖因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从真正的精神病人角色脱离出来,转变为精神分析师的人。撇开癔症患者、荣格的情人以及弗洛伊德的门徒这些标签性质的名称不提,其实她只是一个追逐真理的孩子。她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投入是极为狂热的,她的目的远比荣格和弗洛伊德这两个巨人更纯粹,也比他们更乐意面对自身。但是二战的阴云笼罩了她,她和自己的孩子被关进集中营,最后被德国士兵残忍地杀害,从此,这个以病人和精神分析师两种身份参与过精神分析早期运动的女人就被精神分析的历史完全淡忘了。约翰的这本书相当好,是精神分析历史研究中极为杰出的著作之一,曾经引发过剧烈的震荡。我国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尚未能进入历史角度的研究,这本书对于了解这段讳莫如深的历史极有参考价值。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6 03:30:21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到译林的微博说是有这本书,我就兴冲冲地跑去亚马逊搜索了,结果却没有,才发现原来还没有出版。
  坐等!!!
  看了看简介,就感觉是一部大神之作!!!
  复杂!!分裂!!!
  弗洛伊德迷必备!!
  刚刚看到译林的微博说是有这本书,我就兴冲冲地跑去亚马逊搜索了,结果却没有,才发现原来还没有出版。
  坐等!!!
  看了看简介,就感觉是一部大神之作!!!
  复杂!!分裂!!!
  弗洛伊德迷必备!!
  刚刚看到译林的微博说是有这本书,我就兴冲冲地跑去亚马逊搜索了,结果却没有,才发现原来还没有出版。
  坐等!!!
  看了看简介,就感觉是一部大神之作!!!
  复杂!!分裂!!!
  弗洛伊德迷必备!!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11 , Processed in 0.0547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