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在20世纪的欧洲,阿贝特施韦泽位家喻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青年时代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三十八岁时取得医生执照,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洲去,到那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去。随后,携妻子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与世长辞。
  阿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晚年更是发出了多次反对核战的呼吁,留下大量宝贵的文献。作为按照其生平年代编辑的施韦泽文集,编者把施韦泽的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泽事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
  在20世纪的伟人中,施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作为世闻名的伟人,他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印度思想和中国思想的究者,他又是综合东西方文化的出代表。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在国际上声誉显赫,但在国内的知名度限,他的《敬畏生命》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内知名学者任可和引用。施韦泽的一些文章被大中学生的美德读本辑录。这本书为我国读书界了解和研究施泽的生平和思想提供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和完整的中文资料。

作者简介
  译者:陈泽环,1954年生于浙江宁波,1971年进入上海重型机器厂工作。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从1989年至2005年先后5次在柏林洪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汉诺威哲学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卡尔斯鲁厄师范大学等德国学术机构访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敦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包括道德哲学、德国伦理学、经济伦理学、道德建设等方向。有多部专著、译著和多篇论文出版发表。

最新书评    共 2 条

稻草人    很早以前,只知道施怀泽(又译史怀哲)是一个在非洲做贡献的人,对他了解非常少,对于他的生平资料,记录,照片我所接触的远远比不上甘地,特瑞莎修女,偶尔通过一些关于片段和话语,才知道他是个非常杰出的人道主义,于是,对他也充满了景仰之情。   在上海短暂停留几天,买到了这本书。读完,感触很深,而此刻的我,也在苦恼中,因为当我怀着美好善良的愿望去待人接物,却屡屡受到伤害,或者说不公正待遇,于是,决定把这本书的读后感写上来,希望自己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不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我依然坚持人心本善,而且应该如此去生活。只是,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到那一步,他们都说,你太善良了,善良难道不好吗?既然选择了信,那么对于误解,不公平待遇,我就应该平静对待,并且毫无怨言,可是面对着一些黑暗现象,我不知道该如何。。。。。听着王凡瑞的《青春》,就是想着那句:还拼死坚持!   施怀泽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敬畏生命。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追随上帝的人,如同禅宗的大师一样,并不仅仅是阅读背诵经文,相反,他对上帝的话进行思考,并反求诸身,不但从思想上认可,更从行动中去实践。而通过行动,他对经文的理解更深入,对人的了解也更深,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他的行动。就这样,他在行与思中不断前进。最终,导致了他在30岁以前献身布道,30 岁开始学医,准备为非洲的黑人服务。      这样一位不断思考行动的人,可以肯定,他对宗教社会世界和人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的。      比如,他就对西方殖民地打着宗教的旗号,对非洲黑人进行奴役,剥削,掠夺继续批评,说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暴行去赎罪。   他不认为宗教就是那么神秘,高高在上,他提出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人道。是把自己对上帝的爱投入到自己生活的世界中去,强调一种内在的觉醒和反思。他说,如果基督教不去做好事,它也就失去了生命。“我不想一直培养坐在这里的牧师”,对他来说,他让上帝活在他身上。      从这里,我才看到,他才是真正的信仰者。      我觉得宗教和哲学都不是用来研究的。哲学和宗教我觉得都是用来指导我们生活的,哲学家必然在生活中就是按照他的哲学思想来行事的,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的尼采,萨特,他们都是身体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他们的思想。而宗教人士必然是按照宗教的教义行事的,他们不需要你来帮他研究什么哪一句话是什么逻辑思维,是谁在哪说的,关键是这句话什么含义,你如何去做。比如,如果研究发现,耶稣在小村里解救了因做妓女而差点被乱石砸死的抹大拉这个故事是假的,难道他说的这句著名的话:“你们当中谁是无罪的人,谁就可以捡起石头来扔她”就失去了意义吗?      很多寓言故事我们都知道是假的,可是我们明白,关键不是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而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宗教和哲学没什么可以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去行。说实话,我向来置疑那些教哲学,或研究哲学和宗教的研究生,我不知道他们研究了这么多,究竟这些哲学和宗教观点他们吸收了多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体现了多少?他们这些研究究竟对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灵魂和思想有多大帮助?当然,皈依某个宗教而去研究的有所不同,但道理一样,就是研究是为了行。      除了行,然后就是思考,对宗教的教义进行思考,加深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原因在哪。。。。。。。只有明白了教义后面深刻的内涵,才会更好地理解这个信仰,并去更好地行,更好地把信仰的精神去发扬光大。我知道很多人皈依了宗教信仰,有的信徒只是形式皈依,而没有精神内在和在言行上皈依;有的信徒倒是言行内在全心皈依了,可是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会机械地去执行,而不会主动去思考。他们不敢挑战教义中错误的地方,只会盲信。于是,就让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用以宗教信仰的名义去发动了很多战争。这就是宗教信仰最悲哀的地方:本来是用来拯救生灵的,最后却被别人心机的人以神的名义去迫害生灵。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宗教创始人,都希望追随者能超越自己,而不是盲从。只有敢于思考,才会有所创新,突破,从而让宗教发扬光大。      这点当过老师的人都明白,真正的好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有创新,突破,而不仅仅是会做题背工式听话的学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施韦泽和特瑞莎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追随者,配当上帝的信徒,因为她的所作所为,都让世人感受到了基督的伟大,世人在她身上看到了上帝,感受到了基督的力量与伟大,从而影响了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并皈依基督。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而她,却在当初她被僵化的宗教体系所不能接受,而是后来她做成功了,才被教皇认可。      还有史怀哲,也敢于置疑神学会和宗教团队的一些情况,然后自己思考,最后自己一个在非洲去按自己的理解去行事,最终取得了世人的认可。      行与思,这是做为一个合格的信徒的基本素质。      可是,从古到今,我们见过了太多的信徒,既不会思,也不会行。最后,导致了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官僚化和功利化。      禅宗有个观点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所以,真正的宗教都是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这样才能让信仰宗教一直传承下去。   德山宣鉴曾说:“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柴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这本书,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对于社会,宗教,生命,精神的思考,他的文章里处处迸发着智慧和人性的观点,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共鸣,为他卓尔不群的思想所以吸引。      在这里,我引用一段我比较喜欢的话,关于成熟的话,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我想我们很多人曾/会经历过他所说的情况,(括号里是我加的):      通常,我们看到所谓的人的成熟的标志是:顺从命运的理性化。人们逐步放弃年轻时珍视的思想和观念,以别人为榜样追求这种理性。他曾信赖真理的胜利,但现在不再信赖了;他曾信赖人,但现在不再信赖了;他曾努力追求正义,但现在不再追求了;他曾信赖善良和温和的力量,但现在不再信赖了;他曾能热情振奋,,但现在不能了。为了能更好地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减轻了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他抛弃了被认为是多余的财富,但扔掉的实际上是饮用水和干粮。现在他轻松的航行,但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   年轻时,我曾听到大人的谈话,有些话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灵。他们在回顾其青年时代的理想主义和热情时,只是把它看作似乎值得人们留恋的东西。同时,他们又认为放弃它是人对之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   从而,我害怕有朝一日也会这样令人忧伤地回顾自己。我决心不屈服于这种悲剧性的理性化,我已经试图实行我在几乎是孩子气般的反抗中的誓言。   成年人太喜欢在其可怜的处境中卖弄,以使青年人明白: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把今天极为珍视的一切的绝大部分看作只是幻想。但是,深沉的生活体验对青年人说的则是另一番话。它恳请年青人,在整个生命中都要坚持鼓舞他们的思想,人在青年理想主义中觉察到真理,由此他拥有一笔无价之宝。   我们每个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生活要夺去我们对善和真的信仰以及对它们的热忱。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听它的摆布。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事实所扼杀,但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与事实,而只是意味着,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   我们应该达到的成熟,是不断地磨砺自己,使自己变得日益质朴、日益真诚、日益纯洁、日益平和、日益温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惟一道路。通过这种方式,青年理想主义之铁将被锻炼成不会失落的生命理想主义之钢。   伟大的自己在于,结束失望(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结束失望!)。一切事实都是精神力量的作用,足够强大的力量的作用富有成果,不够强大力量的作用缺乏成果。我的爱一无所得(甚至伤痕累累),这是由于我心中的爱还太少(原来是付出得还不够!)的缘故。我对出现在周围的虚假和欺骗无能为力,这是因为我本身还不够真诚(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才能更真诚?)我必须注意,嫉妒和恶意还在进行它们的悲剧性活动。这就是说,我本人还没有完全抛弃小心眼和嫉妒。我的温柔被误解和嘲笑,这意味着,我心中的温柔还不足以感化人(天,太难太难!我能做到吗?因为我没有信仰,我怕我没有信心。。。。)   伟大的奥妙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谁不计较他的处境,而是在一生中依靠自己,并在自身中寻找事业的最终根据,谁就能做到这一点。   纯洁自己的人,什么也夺不走他的理想主义,他在内心体验到真和善的力量。虽然向外发展较少,但他知道,他在纯洁内心方面做了许多,只是效果尚未显现,或者他尚未看见。哪里有力量,哪里就有力量的作用,阳光不会失去。但阳光所唤来的新绿需要发芽的时间,而播种者并不注定能得到收获,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基于信赖的行为。   我们成年人传授给年轻一代生活的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取你们的理想”。   当今时代,由谎言打扮的暴力行为公开地主宰着世界,但是我仍然确信,真理、爱、平和、温柔和善良仍然高于一切力量。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纯粹地、坚定地、始终充分地思考和实行爱、真理、和平与温柔的思想,那么世界将属于他们。   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一点善良,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我们愚蠢的贻误在于,我们不敢严肃地行善。我们要搬动重物,却不使用能增大力量的杠杆。      与其说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他的思想集,类似上面的话处处皆是,让人收益匪浅,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        详情 发表于 2013-7-29 15:49
皮诺不      作为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施韦泽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施韦泽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然而,施韦泽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忱的献身精神。        施韦泽是一个道德敏感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童年时代,作为牧师的儿子,他不想自己与其他乡村男孩显得两样,为此,他不喝肉汤,不穿大衣,不戴时髦的帽子,平是只穿木鞋。青少年时代,他“为在世界上所看到的痛苦而难过”,洒满阳光的生活引起了他的深思:“我日益明白,我没有内在的权利,把我幸运的青少年时代、我的健康和我的才能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我们大家都必须承担起世界上痛苦的重负。”他放弃了自己在欧洲的宗教、学术和艺术方面的锦绣前程,从30岁起开始学医,然后到赤道非洲为黑人义务救死扶伤。这种志愿行为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不是轻松的,而是艰难的。50年之久,遭遇重重困难,却从未放弃,直至90岁高龄从未停息。正是在漫长的、极为艰辛的行医过程中,施韦泽的爱心从一种从小就有的伦理情感,发展成为一种坚韧不拔的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20世纪西方行动人道主义的象征,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施韦泽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艺术才能和学术才能的协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精神活动和实际行动的统一上。一个人能够如此全面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使思想和行动水乳交融,可以说有天赋、机遇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他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我能够献身于慈善事业,我的活动有所成就,我从那里获得了许多爱和善意,我有忠诚的助手,他们拓展了我的事业,我有能允许我从是最紧张工作的健康,我有始终保持平衡的心情和深思熟虑地行动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的幸运。我认为i,对此我应做出回报。在许多人受制于压迫的不自由命运的时代,我能作为一个自由人有所作为,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还有从事精神活动的可能性,这深深的激励着我。”        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施韦泽思想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为他所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敬畏生命”范畴的提出,既是施韦泽一生中长期思考和理论探究的成果,更是其在非洲丛林,这个生命现象最为繁盛的地方救死扶伤,受到自然感悟的产物。他的爱心与道德感,他对自己幸运生活的感恩和对痛苦中的人们的无比同情,他的能力、坚韧和献身精神,都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他的生命也因此更加值得“敬畏”!        最后,施韦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一生。我想引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施韦泽的敬畏:“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现实所扼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现实,而只是意味着,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       2006年6月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02:14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34 , Processed in 0.24483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