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 0
|
启蒙时代 |
最新书评 共 8 条
小清19
青春、启蒙、叛逆、激情,这是18岁的他们,也是18岁的我们。在这个年龄,我们懵懂,但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了成为大人,我们拼命地阅读大人的书籍,体验大人的思维模式,甚至在着装和行为上都向大人靠拢。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我们有点邯郸学步,有点拔苗助长,我们说着自己都不懂,却因为语言本身的标志而认为高深和正确的话语。当把这些词语用来交流的时候,那代表着一种优越感,代表着先进性。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教条,一种毫无生命力的堆砌。
理论的多彩进入现实就变得灰暗了。五光十色的世界背后是柴米油盐的平淡,这种寻常的生活具有可触摸的真实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也许总有着那么一点点的清高,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引领。其实不然,懂得生活的小市民们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是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变革。
成熟,就意味着懂得理解现实、接受现实。成熟,就意味着能够在纷繁的世界中静静地观察这其中的是非所以。成熟,就意味着愤世嫉俗的消退,自我反省的常态化。
特殊的时代,孕育着特殊的青年,面对这个时代,好好地走。
详情
沁云
王安忆的以“年代”、“时代”命名的作品我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哪些了,我看过的就有《忧伤的年代》和《隐居的年代》。在翻开她2006年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一本会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果然,自《香港的情与爱》时期就现雏形的极尽铺排之能事的王式句式又铺天盖地而来。我早已熟悉了她的这种文体,所以感到有些乏味,并且迟迟不能进入阅读状态,直到读完五十页左右我发现了她的叙事秘密之后。
这本小说也许是王安忆最新的文体实验,因为它由叙事组成,基本上没有描写——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描写等。在写小说之初,我不会写对话,只好完全用叙事去推动一个故事,因此导致叙事节奏很快,而且要费脑筋去想情节才行。王安忆当然不是不会写对话,而且她的叙事节奏也并未因此加快,反复流连于一个又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景,这些谈话在1966和1967年的少年人的家中进行。这些人有男有女,有军干子弟有市民子女甚至也有资产阶级的“小崽子”们。这是文革时期的又一个不被看见的世界,跟徐友渔念念不忘的那些在更为广大的乡村和山区聚集在一起寻求知识的年轻人不同,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来自军队家庭的上海的中学生,在文革伊始便经历了几起几落。当王安忆用间接引语写出交谈中的语言,读者需要运用很大的想象力去想象话语在每一个在场者身上激起的波澜,尽管她并不吝啬于心理描写。角色们走马灯似地出场,每一个人首次亮相都必然要牵连出对其背景的介绍,然后再扩展到这个人的“清谈”社交圈里另外一些人,于是,这本书从始至终都有新人物不断出场,除了一个叫“南昌”的男生以外,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当南昌所崇拜的陈卓然在几个演讲的场景中大段引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王安忆就在行文中同步大段引用着(并且显然她跟她笔下的人物一样为这篇作品的语言所激动),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由此体现出来。在一个文学如此“堕落” 的年代,我得为王安忆的大胆叫好。
王安忆对细节的过分着迷使我很难完全投入地进行阅读,这种状况到了100页左右才改变,因为,女性人物出场了。两姐妹中,舒娅是南昌的同辈人,妹妹舒拉则与当年的王安忆年龄相仿,似乎是她自己的代言人——舒拉在书中也确实担当了很多事件的目击者。200页左右的时候,南昌与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女孩儿嘉宝在懵懂中发生了性行为并令其怀孕,在我看来,这一叙事段是全书的高潮。后面的一百页我瞎翻翻就过去了,没有仔细看,因为有点无法承受王安忆在每一编号的小节开始时都以重新开始一个故事的语气所进行的叙述。作为军干子弟的南昌对资本家孙女儿的嘉宝的“强暴”是耐人寻味的(此时他其实正与一个小市民家庭的女儿互有好感)——之前南昌等人与嘉宝爷爷秘密进行的“午夜谈话”已经为这一事件做了铺垫,在那些谈话中,嘉宝爷爷以“谦恭”的态度应对早已缴了械的“革命小将” 们的诘问,却以一个老人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使对方深深折服。所以在嘉宝身上,南昌终于取得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但是在叙事中,王安忆夹杂了少年人的朦胧冲动,后来的打胎、轮渡等情节写得既克制又点到要害,使这故事像书中的一段美丽忧伤的乐章。
这样一本书是独特的,所以尽管我没把它从北京的家里带来,还是能回忆起它的上述内容。不过我不知道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人,王安忆的同样生活在大城市的相似家庭背景的同代人吗?这种跟一小群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小说造成了我的阅读障碍,这是显而易见的。
2008年8月31日
详情
斜木安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理想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灵混沌、世事迷茫的时代。少年心事,书生意气,恍若隔世;而那尘封已久的青春岁月,‘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高中时有老师说78年国门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风气是极好的,而改革开放后,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同飞了进来。所以于现在的我而言,对于那个纯净地没有苍蝇、没有蚊子的年代,始终是无法理解的。
他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们斗志昂扬、革命情怀,他们懵懂无知、单纯朴实,他们有着诗人的浪漫主义,他们对现在却不曾确切看清过,他们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为着一个革命信仰牺牲。他们是冲动、积极、鲜活、幻想、自负、无畏的,他们无知但他们懂得马列,读过资本论,了解剩余价值......
对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我总是带着淡淡的排斥和淡淡的好奇,以至于总是不想接触却又总无意中看见.....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算是那个时代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吧。
南昌、小兔子、陈卓然、小老大、七月、舒娅、舒拉、丁宜男、嘉宝、珠珠、敏敏、阿明......
家里人就好像不由分说硬被安排在一起,并没有征求过本人的意见,而外人,是经过选择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喜爱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时代里,最不济的还有青春。
成长的缓慢让我们以为时光已久。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会,一种社会形式退去,自有另一种顶替上来。
这些病怏怏的花朵,还有他们病态的精神,不也是青春吗?挣扎的、力不从心的青春。
在成长里,确实有着一些辉煌的时辰,在更长久的盲目的时间之后,厚积而爆发。
那光明的亮度无可限量,没有止境,就看你有没有生长的激情。
成长是需要同道的,需要携手和互助,相互点燃光明,引出幽闭的产道。在这一刻里,他们忘记了时代的暧昧,前途的暧昧,他们甚至不知道何去何从,可是心里充满光明。
彼岸是什么?是这世界的真相。
这个革命的时代,旧有的观念被打得粉碎,新的还未建立起来,他们就像站在废墟上,无遮无拦,赤裸着向着天地。
他们在懵懂中遭受的际遇,以及断章取义得来的知识,七拼八凑,组合成世界观,企图给无名以有名,给无从规定的以规定。
有时候,我真觉着这时代很荒芜,四顾茫然;又有时候,这时代又以特别丰饶的面目出现,枝蔓横生,盘结纠缠,依然四顾茫然。不能埋怨时代,该给的其实都给了,就看我们有没有力量。
详情
老海豹
曾经有阅读王安忆的经验,令我想起她的小说来总是琐碎绵密的语句、对城市建筑不厌其烦的描摹、缓慢到略显乏味的故事,甚至在短篇小说字数的限制里也挑逗不起她的叙事兴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做好了一切的心理准备,走一次枯燥的旅途。却不知道为何,这是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为数不多的带有阅读快感的小说,阅读速度明显加快而且津津有味。
按理说,如果是带着猎奇心追溯文革十年的事情(也是我一开始的企图)是必然要受挫的,王安忆在这本书里淡化了批斗、抄家、红卫兵等一系列时代标签,而贴上这些标签、挖掘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暴戾正是激发人阅读激情和悲悯情绪的典型手段,而王安忆走了另一条路,一如既往地让故事变得平淡缓慢。
说实话,她写《启蒙时代》时很老实、或者可以说“笨拙”。在这个以各种叙事手法来为故事带来多义性的当代小说竞技场,她只是一点点的把她想说的东西一加一地加上去,把现实主义进行到底。
每一个人的出场后必然这个长篇小说要被剪断一次,作者不放过每个稍微有点分量的小说人物,前溯三代介绍人物的家庭背景,以试图把这个时代不同形态人物的生长过程、历史沿革加总起来,这种介绍即便是一种简略的白描也往往要花上两三页,故事和人物也是有头无尾的被切割继而被莫名其妙地遗弃。家庭背景过后就会说到人物的住所、周围的楼宇街区,相比《长恨歌》中浩浩荡荡的写了一章,当然也算克制,可终究还是会让叙事松散下来,而对于城市的刻画也让作者对这个时代与城市的互动打通了一个良好的通道,为接下去小市民的智慧与正直顺利铺陈下来。漫溢的水般潺潺而出,王安忆看似笨拙而老实的笔法为她在空间和时间上无限扩张留下了很大的舞台,在个体人物的精细刻画下,不是千军万马不是雷霆万钧,也能达到所谓的宏大叙事,这也是我不认为她和张爱玲有比头的地方。
可故事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在作者克制简约而准确的叙述下,说准确一点也不为过,作者从来不渲染不夸张,陈卓然对南昌文不对题的慰藉、堕胎时嘉宝的疼痛等情节本可以被充沛情绪的文字所充盈而形成一种爆发的情绪带来动人心魄的力量,而作者用冷静客观而带有疏离的感觉表达出来,弃守大众审美乐趣上的戏剧张力,朴实文字下让情绪暗涌,其实更打动人。相信是作者不过分的修饰在某种程度上让读者加快了阅读的速度,让我读起来很快。
很多人说小说中的论述太多而显得枯燥,其实这种论述也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每句话从每个人口中说出来虽然都是毛文体却有每个人的不同,作者小心翼翼的为这些论述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个性化处理而又不脱离背景。比论述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物情绪的掌控,王安忆说这是她不熟悉的题材,我看过《王安忆读书笔记》,很多小说中的事情,包括看一天就会被拿走的名著书,翻墙去图书馆看书的事王安忆自己都做过的,相信作者一定对人物饱含着感情。书中倒数第二页关于南昌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虽然略带讥诮,却深打动人心,作者写道这里,让我明白其实虽然是写一个时代,可是有些内里的东西却一直存在,没有更改,那些和父亲对谈的段落淡漠疏离的让我突然很想念自己的父亲,而关于这座城市的底子,那些数米粒的过活方式,那些小市民的向善也一直会延续。
书名中的“启蒙”已经被很多人解读过,作者通过书中众多的人物,传达这个时代的不同表征。相对于父母口中蒙昧的,被耽误的时代,那些无政府主义的肆无忌惮的生长,没有干涉,没有在教育上提供计划经济产品,王安忆为我们提供了时代的另一面。小老大喜欢将人说成植物,那些芜杂的荒地上,他们困惑、疼痛、却也在灯光的忽明忽暗中渐渐明白了点什么,不是一瞬间的天启也不是永久的蒙昧,他们就这么没有栅栏包围圈守,没有园丁修枝裁叶,而自然而然地拔节生长。
详情
万物静
《启蒙时代》延续了王安忆小说一贯的风格,精辟入里的分析式的人物塑造,既阐发了道理,又刻画了人物,同时还将情节一点点交代出来,推动了故事往前发展。此类写法,称不上精心构设布局,但是却很好用,比较省力,不必花太多心思在那些故弄玄虚的形式上,也免去被人们称为花架子之嫌。
王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都来自实打实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更多的来自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认同。
如果你要做王安忆这样的作家,首先你得生活稳定,在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城市居住达十年之久,并且融入进去,思考它,客观化它;其次,你得不断地读书,提高你的洞悉能力;再次,你要勤勉,多写,多练,一头扎下去,写的时候不要有焦虑感,担心这担心那的。
一个作家,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遍地开花,但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王安忆不是有才气的作家,但是有毅力,有气魄,有视野,最重要的,作为女作家,她有理性。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9:07 , Processed in 0.44491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