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薇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被批评家誉为“纪念碑似”(《波士顿环球报》)、“极端浪漫”(《纽约客》)的一部作品,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纳博科夫夫人》生动地再现了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一个文学爱情故事。著有《洛丽塔》、《微暗的火》和《说吧,回忆》等作品的流亡作家纳博科夫,首先是为自己写作,其次是为妻子薇拉写作,此外,别无他人。“没有我的妻子”,纳博科夫曾经说,“我不会写一本小说。” 这部传记以二战前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为背景,前后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整个世纪。纳博科夫夫妇52年的婚姻故事,读起来像一部鲜活的小说。美丽聪明的薇拉,是故事中形象特别高大的女主人公。她像奥斯汀和托尔斯泰笔下伟大的浪漫女主人公一样,爱得深沉而睿智。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纳博科夫夫人》是传记书写的成功典范。

    作者简介
      史黛西希芙,1961年10月生于马萨诸塞州,曾就读于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学校菲利普斯中学,1982年毕业于威廉学院,1990年前为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编辑,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古根海姆基金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得主。著有《圣埃克苏佩里传》(入围1995年普利策奖终选书目)、《伟大的即兴曲:富兰克林,法国与美国之诞生》(华盛顿图书奖和大使图书奖)、《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2000年度普利策传记奖)、《克里奥帕特拉传》(2010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另有文章见于《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华盛顿邮报》等刊物。
      李小均,1973年11月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著有《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百花州文艺,2007)、《傅雷:那远逝去的雷火灵魂》(文津,2005);译有《找到梦想》(春风文艺,1999)、《天网的坠落》(人民文学,2001)、《在美国》(译林,2003)、《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上海文艺/台北联合,2009)、《尼采的使命》(华夏,2009)、《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广西师大,2009)、《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华夏,即出)、《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华夏,即出)、《语言与沉默》(上海人民,即出)。另有论文、译文50余篇,散见《读书》、《古典诗文绎读》等刊。

    最新书评    共 1 条

    yuan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书评       “傲骨贤妻”是时下的热门美剧《The Good Wife》的中文译名,用流行文化来形容一位经典作家的太太,似乎有些对先者不敬,但我以为,若薇拉纳博科夫泉下有知,多半会同意我的这一僭越,因为虽然她是严肃文学的拥趸,但从来都不拒绝“新鲜物”,在长达89年的生命里,若非她对趋势有着良好的把握,那位与现实高度隔绝的作家,断然度不过他生命中的种种难关,而从字意上讲,“傲骨贤妻”也正是对薇拉的极好写照,有傲骨,有贤良,她才得以披荆斩棘,将她的丈夫送上世界文学的神坛。    薇拉的骄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傲慢,那一般只是出于市民阶级的所谓成就,实际上在他们共度的53年里,至少前四十年他们都是世俗上的失败者,不断地逃亡,在异国和异族中艰难生存,时刻为下一年的工作和收入担忧,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但是贵族出身的张爱玲早早被生活消磨掉了才华,而薇拉却越战越勇。她的骄傲是一种品质,是对生命中真正有价值之物的明心慧眼,是生存的勇气,是忠诚、勇敢、奋斗这些看似老套却历久弥新的美德。    薇拉是一位贤妻,我想她们的所有朋友都不会反对,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她是妻子,是缪斯,是保镖,是秘书,是母亲,是教师……凡是纳博科夫不会的,她都会矢志不渝地精通,“我所有作品都是送给我妻子的。”纳博科夫的这句感谢并非溢美之词,他在薇拉被诊出有癌变时的惊慌失措也十分真实,如果没有薇拉,别说是《洛丽塔》,他一句诗句都不可能写出来,虽然这位天才作家从年轻时便定下了一生的志向,但除了天赋,命运对他并不丰厚,他失去了祖国,不得不重新学习其他语言来写作,失去了家庭,再也不能有可供他过艺术生活的财富,是薇拉从认识他开始,便发现了他的价值,认定他必将是一位伟大作家,从此坚定不移的支持他的创作。他不谙世事,只想埋头写作,薇拉身兼数职负责养家,他爱好旅游,却不愿学车,于是薇拉把开车也上升成了一门艺术,他厌倦在康奈尔的教学生涯,薇拉便充当秘书,每课必当,给他灵感和信心,而令他扬名立万的《洛丽塔》,也是薇拉从火炉中抢救出来。更不要说那些她替他写的数以万计的信,和出版商、记者旷日持久的斗争。纳博科夫又是幸运的,有了薇拉,他可以安然的沉浸在蝴蝶与艺术之中,所有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一切磨难,薇拉都替他承受了。    感谢史黛西希芙,她避开了人们常看的名人,选择了一个普通的人生,将薇拉的形象从故纸堆中,形象的塑造出来,她文笔机智而优雅,娓娓道来,让丰富的人生变成一场纸间的盛宴,但是此书虽然是普利策奖得主,但仍有让读者失望之处,比及茨威格的传记系列,希芙对人物的心理挖掘不够,大多数时候只是沉溺于叙述,但传记要想深刻动人,需要深入传主的精神世界,不仅要说是这样,还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本书在此方面尚有欠缺。比如在讲述纳博科夫最重要的一次外遇时,作者没有写纳博科夫为什么会有外遇,当时婚姻状况如何?也只草草以“他们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作结,看不到作家的任何心理变化。    通读此书,人们也许不免要为薇拉鸣不平,她付出的太多,得到的足够补偿吗?希拉里的传记曾说,克林顿与希拉里的共同之处在于,克林顿爱克林顿,希拉里也爱克林顿。这句话似乎也适合纳博科夫,他似乎太爱自己和自己的才华了,薇拉似乎只是在奉献,比如纳博科夫曾多次对婚姻不忠,这该如何解释?薇拉说,爱情最重要的是完全的诚实。这恐怕只能用来形容她单方面的对待丈夫,而纳博科夫对她,是不合格的。或者所有伟大的爱情,都只是单方面的?必然有一个人付出更多,爱的更多,是否如此,一贯不喜欢谈论私人生活的薇拉巧妙跳过,没有回答。    薇拉不喜欢展现自己,喜欢戴面具,在她传奇人生的起点,她与纳博科夫相遇的关键时刻,她便戴着面具,这本书摘下了她的面具,却让人感觉更加扑所迷离,毕竟,真实生活的丰富,远非文字可以表述,而薇拉仍然长眠在迷雾中,仍是那个眼神迷离的少女。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1:2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49 , Processed in 0.37696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