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1-3 18:06:26 | 只看该作者
  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弄到电影院3D票,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等到放映厅的灯光重新打开。——太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零差评的影片中,结果就如同七天长假去八达岭旅游一样的悲剧。
  
  事实上,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体验与将近固化的意识相碰撞,便是一种强大的对比以及随之而来的震撼。——这远比登上那个连绵百里、百年未变的破防御工事要好得太多。
  
  我的一个同事,痴迷其中。看了两遍的电影,回来专门做了一个读后感的PPT,接着差点跟着我第三次走进PI的剧场。
  
  但是我是不会第二次去看这部李先生的大作的。我害怕像上次一样憋尿憋得用5分钟的时间去放水,而已。
  
  今天我的qq邮箱收到了豆瓣的登陆邀请,信中说:爸爸 你好,好久不见,豆瓣上有一些很多人都感兴趣的内容。也许你会喜欢,所以试着推荐给你,欢迎回到豆瓣。有个著名的网站叫我爸爸,不得不点开链接。我的女儿尚未学会讲话,叫我父亲估计还得小半年,一声“爸爸”显然让我欣欣然。即使这只是在账号设置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恶作剧。
  
  接着便是看到了豆瓣小子给我推荐的PI书中的一段试读文字。
  这段文字大概有1000余字,可是我紧紧花了2分钟看完。接着便要花上20分钟来写1000余字来谈这2分钟的感受。
  
  我觉得自己有点2B。
  
  大学的时候,似乎有一个课程叫中外文学比较什么的,或者是外国文学史?记不起了,因为当时所有的心思都在那个教授此门课程的女老师身上。
  她长得并不是特别的漂亮。典型的湖南姑娘,中等身材,白皙皮肤,齐肩黑发,面容姣好。没有穿警服,或许是外聘的。年轻,或许刚毕业没多久。我淡淡的喜欢他,一如她身上淡淡的香水味道,淡淡的青春,淡淡的成熟。
  可是我只是在某一个秋日的课后问她借了本书:《追忆似水年华》。而后,我在一个星期后还给了她。还书的时候,她例行问询了下我的读后感。我说,抱歉,老师,这不适合我,太纯意识流了。她嫣然一笑,说,是啊,一般人不容易读。
  
  我当时懵懵的想:亲,我是普通人不假,你呢?
  
  好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有萌生过短短的师生恋情节,对于这个女讲师,我没有太多的用心。如今想来,倒是很感激她真的借书给我。现在这种老师应该不多了吧。
  
  扯远了。回到正事上来,这短短的1000多字关于PI故事的描写,就让我瞬间又追忆到了似水年华。只是,我一如既往地懵懂,读不出其中的味道,体会不了其中丝丝缕缕的思想。
  ——与十年前相比,我居然完全没有长进。
  
  是的,我不喜欢这种书,不喜欢这种文字。
  我还是喜欢金庸的飞雪连天,我还是喜欢古老的西风瘦马,我还是喜欢年轻的轻舞飞扬……那个年轻的、让我微微喜欢的女老师早就定义我了,我是个普通人。
  
  但是,普通如我,也懂得宽容博物。我深深理解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中的生态世界、作者的心灵世界、读者的对接世界。
  
  只是,每个世界都有对应的人群、语言、思维、逻辑、信仰……很明显,我不属于PI的世界。
  
  因为,至今我都没有能理解,那个关于印度少年奇幻漂流的故事,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3 18:06: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个有趣的人,所以写出了这么有趣的书。
  
  看这本书的这两天,我好像做回了小时候的自己,读着冒险故事,为主人公所拥有的每一件装备(食物,水,毛毯,求生指南,渔网)、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游泳、训虎、打结、捕鱼)欢欣不已,仿佛是自己置身其中。相信每个小孩子都曾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在海上求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顽强地活下去,某天登上了一个荒岛之后,自己搭建树屋、采集野果、烹饪饭食...从这个角度,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久违的、纯粹的阅读快感。
  
  关于前一百来页,锵锵三人行里提到,写序的人也说稍显沉闷,可以去掉(序言太长,我还没看),我倒觉得这是全书的核心,也是我摘录最多的部分。这一百来页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充满魅力的世界。动物们的行为特点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文献综述”的方式呈现,颇具“学术研究”式的趣味。作者认为人们用人类视角解读动物行为其实是一厢情愿,这种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点破”贯穿全书始终。对动物来说,食物、水、地盘是最重要的,而这些要素的分配建立在地位的高下上。老大还是老二,是动物的思考模式,没有人类的温情脉脉。派也是用这种动物们的逻辑,建立了自己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关于宗教。其实派做的事也是我想做的。对于宗教,我只有一些粗浅的看法。为什么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信仰,是什么规定了人只能在一个信仰的教义里才能真的得到救赎?书中有一段描写,“在此之前,道路、大海、树木、空气、太阳都对我说着不同的话,而现在它们却说着同一种语言。树木注意了道路,道路意识到了空气,空气留意着大海”,某一刻,自身与世间的各种元素融为一体,互为关切的体验,我也有曾有过,仿佛自己的圆心和宇宙的圆心会合了。这种生命体验是宗教吗,是信仰吗,需要我去信奉哪一个主才能领悟呢?身边有一些信教的亲戚和朋友,有时觉得自己和他们比起来,对生命的无常更焦虑,更无从应对。于是开始明白,为什么基督教的一些宣教者会告诉潜在的教徒“如果不信上帝,就不能得到救赎”,但是该信哪个主,不同的主之间是冲突的吗,我不知道。如果做个不可知论者,或者坚定的无神论主义者,也许会有文中所描述的遗憾:
  
  “‘白色,白色!爱——爱——爱啊!我的上帝!’——还有临终前突然有的对上帝的信仰。而不可知论者,如果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性自我的话,如果他依赖干巴巴的,丝毫不能引人激动的真实性的话,也许会试图这样解释沐浴着她的温暖的阳光:‘也许是大——大——大脑没——没——没能充氧。’直到最后一刻,由于缺乏想象力而错过了更好的经历。 ”
  
  唯一的遗憾:小说读了一半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再读小说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电影里精彩绝伦的画面,书中很多精妙的情节和叙述竟没有耐心仔细去品味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会冲淡文字的趣味,限制阅读的想象空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先享受阅读之乐,再去欣赏电影。也许接下来可以去读读英文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1-3 18:06:28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这只老虎名叫恐惧和欲望。问题的关键是你要如何控制恐惧和欲望。从恐惧和欲望中吸取养分和生命力。
  
  也许人只有生活在有对手的环境里这种恐惧或警觉才能让你很好的生存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是而已。
  
  一本好书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3 18:06:29 | 只看该作者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好像是唯一一部我在电影院看了两遍的电影。然后,才看了原著。当然,原著复杂一些。不过,正是电影吸引了我愿意去看原著。我想如果先看了原著再去看电影,我可能会失望的,虽然改编已经很成功了,或者说能拍成电影就很不容易了,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故事”,它相当抽象。顺带说一句,外国电影引进来时,往往都会很狗血的翻译一个名字(为了吸引票房?),《Life Of Pi》,尤其看完原著后,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奇幻”之旅,而是残酷之旅。再比如,《The Terminal》翻译成《幸福终点站》,而它就是个发生在航站楼的故事嘛.....
  现在记性相当差,刚看完的书,也记不起多少了。
  1、Pi在海上漂流了一共227天 。
  2、货船上的高级船员是日本人,普通船员是台湾人,说中文的。而沉船那天 ,那些台湾人把他扔到救生艇上,是因为鬣(这个字是不是念lie)狗已经在里面了,他们想把Pi当作这只凶猛动物的食物,然后自己再上去逃生。没想到斑马掉了下去,救生艇砸掉了。
  3、关于动物园及动物,宗教信仰的过程,都有很仔细的描述,而这些都很难在电影里呈现。对于残酷教育,电影里是兄弟俩先去逗老虎,才引来父亲的怒气,而书中是父亲主动的教育,压根没有前因。
  4、书里没有阿南蒂,电影里加进来,显然大大冲淡了残酷的味道。
  5、书中还有一些描写相当残酷,李安都回避了。比如,鬣狗杀死斑马,它是直接撕开它的肚子,并且钻进去吃,而吃掉一半后斑马还没死。让人头皮发麻。登上小岛之前,Pi有一段时间失明了,并遇到另外一个失明的漂流者,后者企图干掉Pi,结果被老虎干掉了。Pi也吃了他的肉。而在第二个故事里,对于厨师干掉水手的描写,更残酷。
  6、电影里Pi只是远远看到了一艘船,而书里那艘船直接朝救生艇冲了过来,也没看到他,还差点因此死掉。
  7、岛上的小动物,电影里叫狐獴,书里叫沼狸,不知道到底是个啥。
  8、作者可能对日本人有可笑的印象,所以对于后来那两个调查员,书中的描述非常可笑,就像在捉弄他们。
  我不是要分析个啥,记下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1-3 18:06:3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信仰,我们有着前进的方向;因为信仰,我们有着美好的期望;因为信仰,我们有着无限的梦想,那么你的信仰在哪里?!前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后有“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能够救赎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1-3 18:06:31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感。我最近的伤感是,阅读大部头的能力与日俱减。越来越难以让心灵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空间里,它们被切割成很多零落的小块,不时地被各种信息和情绪干扰,变得越来越像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这种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心灵的额度在减少,少年时代在以光速远离,尽管是一种缓慢地光速。
  
  在这种时候我会特别渴望金钱,有钱了干什么?我要买一座岛,关闭所有通信讯息,躺着读三年小说,让自己的心灵吃成个胖子,再重回人间通过实务的训练使它们变成肌肉。这种乌托邦式的想法在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种书时会来得特别强烈。它让我想起初中时的暑假,母亲躺在床上,我躺在床下的席子上,将《倚天屠龙记》藏在她的床底,用轻微几不可闻的手势翻书页。她以为我在睡午觉,但我在练武功。哈哈。
  
  就像所有的武侠小说一样,《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好看的部分在于大侠武功尚未练成,正在遭遇各种奇迹的阶段。大白猿的肚子里有本经书啊,神雕在瀑布里教你站桩啊,跟一群蜜蜂追来追去过不去啊。全是这种事儿。等大侠武功练成了,故事就变得极为乏味,襄阳城里打一架,从此就从理想无限的少年变成乏味的中年人。那就不是金庸的事儿了,也不是扬马特儿的事儿了。所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首先是一本青春小说,其次是一本武侠著作。值得所有童心未泯的老年人在周末时光拿来回味。
  
  所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其实是个悲哀的故事。他讲了一个勇猛非凡,悟性脱俗的少年如何一步步地被生活打败,最终遁入乏味安全的日常生活。他尽了他一切所能,信了三个神,也得到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大眷顾,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的爱人,送别了他的爱情,回归到世俗的人间理解力。在这个意义上,李安导演的《少年派》完全颠覆了小说的原来主旨,处理得像个英雄片,却置其中的悲哀于不顾。而一旦失去了这种悲哀,就会变得浅薄,更像是一个闹剧。或者比闹剧还糟糕,像是粉饰太平,投其所好。
  
  小说的结构分为Part 1 \Part 2\Part 3,分别是“多伦多与本地治里”、“太平洋”和“墨西哥托马里镇贝尼托华雷斯医院”,但是我们还可以根据功能需求不同,将它改以其它的称呼;比如“岸上”“海里”“重回岸上”,或者是“光明”“黑暗”“平庸”。
  
  π天生是一个印度教徒,他在一所基督教学校上课,却从来未曾踏入教堂圣所。在他的认识里,基督教“它有一个神祗很少而暴力却很多的名声”。在认识了耶稣,接受了古怪的“爱的救赎”之后,他的心灵又接触到了穆斯林的神祗。穆斯林的祷告更具身体性,于是“大多数的时候,我在屋后院子里的一个角落铺开垫子。那是刺桐树荫下一个僻静的角落,旁边是一堵墙,墙上爬满了九重葛。”但最后这一切的神看来都不能保留π在动物园里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在父亲心里,新印度破碎了,倒塌了。母亲同意了。我们要逃离这里了。”
  
  在这个意义上,这三个部分,又可以命名为“童年”“少年”“成年”,童年悠长美好,少年激烈争斗,成年则索然乏味言不由衷。
  
  《古兰经》里写着“对于敏悟的人其中确有迹象”。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迹象啊,在这种生命的流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究竟又是什么呢。全书读完之后,我感叹到书中的动物似乎都比人类更为有尊严。
  “考虑到动物没有衣服、鞋袜、亚麻床单、家具、厨房用品、化妆品也能过;考虑到国籍对它们毫无意义;考虑到它们一点儿也不在乎护照、钱、就业前景、学校、住房的费用、健康设施——”简言之,动物没有我们构成尊严的一切物质条件,于是也没有让我们沦为小丑的负累。
  
  看看π的所作所为吧,他先是出于本能地向理查德帕克扔去一只救生圈,出于人类热爱生命的本能;接着又极力阻止理查德帕克上船,再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杀死它,无能为力后又想出各种办法与之相处,最后却又爱上了它。这一连串的出尔反尔只能出自小丑才有的摇摆不断的内心。而这正是人类,复杂,软弱,摇摆,如同跳梁小丑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在残酷的条件下,完全没有尊严可言。但这也正是人类的可爱甚至伟大所在,以残缺软弱的心灵与能力试图去经历爱,去接近神,并不怕因此落下成为小丑的笑柄。
  
  π一家离开形式严峻的印度,乘坐日本货船前往加拿大,途中遭遇海难。π不得以与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呆在一天救生船上。五天内,斑马、鬣狗、猩猩在厮杀中纷纷死去,π必须单独面对代表人类终极恐惧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这种恐惧既是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生命的威胁所在,π必须学会如何与之相处。理查德帕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他身上具备我们的一切天性,在极端环境下,我们要学会去爱的不是经过教化的我们自己,而是原本的那个我,在他不可爱的时候去爱他。并且去驯服他。而不是恐惧他或杀死他。
  
  而这种极端境况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比喻,“在最后一局,挑战者已经没有什么好输的时候,他又开始变得放松、大胆、无忧无虑。”当然结局每个人都是输家,不同的是,在这个输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并且爱上自己。“我已经不再害怕它了。它离我还不到10英尺远,但是我的心没有停止跳动一下。”
  
  “——一个男孩,穿着一整套单薄的衣服,但是不见了一只鞋。
  ——一只斑点鬣狗
  ——一只孟加拉虎
  ——一条救生艇
  ——一座海洋
  ——一个上帝”
  
  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境况的写照。
  
  “耶稣,玛利亚,默罕默德和秕湿奴啊!”
  
  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信仰状况。因为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我们都缺乏能力地更深地进入,于是停留在所有的表面,显得摇摆、拼贴、滑稽、软弱… …这是现代人在呼求现代人的疏离。是繁华里的落寞,热闹里的疏离,全信里的全不信。
  
  所以我们需要恐惧。恐惧这个强大的对手可以将我们逼入信仰的死角,让我们像年老的艺妓那样擦掉脸上的粉,直接地去将自己最不堪的部分呈现出来。恐惧“它是个聪明又奸诈的对手,这一点我太了解了。它没有尊严,既不遵守法律也不遵守传统,冷酷无情。它直击你的最弱点,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你的最弱点在哪里。”
  
  只有敌人知道你的最弱点。它会像镜子一样照亮一个人最弱点并且毫不犹豫地给予重击。如果这样都不能让一个人认识自己,那么所有的苦难都会失去意义。
  
  “我得驯服他”,当π这样说时,他开始了自我驯服——正是在这个驯服或者说自我驯服的过程中,π开始了他在乏味与恐惧之间的摇摆。当他感到自己占着绝对的支配地位时,日子是乏味的,而当他对这种地位不确定时,日子又充满恐惧。他还需要最后一击,需要一种外力将他和他的恐惧送进同样绝望的境地,送到死亡的边境,他才会发现驯服是没有用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内在深处的和解,他需要用爱来覆盖恐惧。哪怕这类似于绝望,它也比所有的希望都更接近于爱的本质。我们开始对话。π和理查德帕克开始对话,就像在伊甸园里,人可以与万物对话,人和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隔阂。——这是整本书的高潮所在。我们经历认识、喜欢、对峙、试探、共存、驯服、豢养、苦难使我们最终变成同一个陷阱里两个绝望的生物,除了对话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才会选择对话。
  
  其实,这是π真正想要的。我们其实都是傻瓜,向着一个方向不断泅渡,但只有在我们得到一样东西时,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永远不可能在自己没有得到时提前预知内心真实所需。我们的方向总是错误。我们永远是颠簸反复的小人。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到奇迹与内心真实的所需。
  
  “还是回答问题吧,现在后悔吗?”
  “我不去想这件事。”
  “完全是动物的定义。你就是个动物。”
  “你是什么?”
  “一个人,我会让你知道的。”
  “自吹自擂的傲慢。”
  … …
  
  失去了人与虎对话的场景,《少年派》就失去了高潮和定海神针,失去了漫长漂流的意义。终点不在π飘着美食的厨房,不在他与作家的对话,不在孟加拉虎离去的瞬间。终点在这里,在绝望里的这场对话里面,在这句话里,我是一个人,我会让你知道的。这不一定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有时候,它的确是一种自吹自擂的傲慢。
  
  作者:扬马特尔
  译者:姚媛
  出版:译林出版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1-3 18:06:32 | 只看该作者
  整个故事的构建能力一般,但还是不可复制的精品。文字中有独有的魅力洞悉着每一个人,这和电影是不一样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我还没看电影,我坚持先看书再看电影)。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少年PI并不是源于希腊字母π,代表某种不可知的神秘论(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的人都这么理解,难道是导演误导大家,把少年神化了?)。而是非常简单,是法国一家游泳池的名字,但是piscine与英文小便同音,于是派从小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简化成PI,自以为很酷。所以,这本书也可以叫“屁的一生”
  
  前一部分虽然对宗教的叙述比较啰嗦,集中在少年派的个人宗教信仰方面的初建时期,各种宗教派别的相互交锋。终于,派选择了同时信仰三种宗教。并且我认为作者有耍小聪明之嫌,经常卖弄文字(也许是译者)说些俏皮的小花样。还有就是那对于各种动物的观察笔记,对读者来说很新鲜,身临其境。素材的累计很重要吧。
  
  到了海上失事以后,情节陡然的紧张起来,让我炯炯有神的看了一个晚上。作者给派建立了各种合理的应对情景,为派保驾护航。中间的海上奇迹,大鲨鱼的巡游,各种虎鲸的潜伏,海钓,杀海龟喝血,收集蒸馏水,第一次杀鱼,绝望时把脸盖上湿布的轻度窒息,鬃狗猎杀斑马,战罢猩猩后后又被老虎吞食,不成功的海豚射杀,干渴时的难熬情景,因营养不良的短暂失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派在海上漂流时,曾经遇到另一个失事者,只不过那个人第二天就被老虎吃掉了。真的很可怕吧。
  
  我认为这本书探讨的是,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个人是否能否放弃自己的信仰,为存活而斗争。这甚至包括各种人吃人,就更不要提那些虚无缥缈的宗教信仰了(对于教徒的考验比无神论者更大些)。作者认为活下来更重要,虽然以后会一辈子为此而寻求救赎无果。至少,这个故事有个幸福的结局。
  
  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美化的光辉伟大。影视作品往往处于艺术加工的考虑,扩大的信仰的力量,并且处于教化国民的用心,更是表露无疑。HOMELAND和一次别离,对此都做了很好的阐释和界定。
  
  要是我,早就死了一百次算了。我承认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求生意志,但求一死了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1-3 18:06:3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一本书,极力推荐,   理查德-帕克,我实在不想把他与食人 自相残杀以及邪恶 残忍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它在快淹死的时候最后望着天空的眼神,让我对他一见钟情,  哪怕是出于私心,我也要选择相信人性,所以我选择了第一个故事, ,就如周国平所说: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1-3 18:06:34 | 只看该作者
  读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仍然无法下笔,不管是影评还是书评。复杂的情绪不断翻腾,无法形成语言或文字。电影和书的冲击力一样强烈。必须承认,把这样一部书拍成电影,李安竟然做到了,令人惊服。我也想起《象与骑象人》,少年PI的漂流故事,不管相信哪个,都会引发理性与感性的交战。
  
  电影和书里面,都是光明的结局。不管发生过什么,有这样的结局,也好。
  
  对于我,我还需要时间,才能写点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1-3 18:06:35 | 只看该作者
  【壹】 写在电影之前的读后感
  
  1、不管原著题目的译名再怎么“ 有深意”、“恍然大悟强烈对比”之美,我就是不喜欢这个名字。。。
  太有误导性。
  原名叫“LIFE OF PI”。或者用文艺一点的写法叫《PI一生的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
  现在这个,不知道的以为是纯儿童文学,或者像我一样以为是奇幻题材。
  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不是最近他这么火我要跟姬友去看电影冲着名字我都会把它排到很多没有补完的科奇幻、侦探小说之后。
  还好我是原著党。
  
  2、 看的2005译林版PDF。。。说实在的用爪机看好痛苦。。。。。。
  不过我喜欢这个版本的翻译。在于文风,很幽默。
  鸟语无能星人表示鹰文版大概要好久以后才有兴趣&时间慢慢琢磨,所以还是让我保留对这一版本的美好印象吧。
  
  3、现在开始写读后感。
  还是不得不提一句,所谓“奇幻漂流”误导性太大,即使是书中的第二章,也断然挨不上“奇幻”这种字眼。
  ——就如很多人以为这本书是说一人一虎相亲相爱漂流冒险的故事。
  很可惜,至始至终都是残酷的生存故事,即使后来PI对理查德产生了某种感情,对于理查德来说,这种感情是单方面的,所以他才会头也不回的走入森林。
  
  有人说,看这本书需要耐心。
  确实,第一部分是PI的童年真实生活。【其中还穿插了另一位第一人称视角的PI获救后结婚生子的故事
  他爸爸是动物园长、PI从小与动物打交道、宗教的选择。。。这些都是为了后文做铺垫。
  如果有人迫不及待的想看冒险故事,很可能会失望。
  第二部分要到100+多页了。
  我么。。。是看到20页左右的时候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里面提到了动物到底是喜欢动物园还是野外。
  从小在动物园成长的动物,想必是更喜欢动物园吧。没有天敌,有食物、有舒适的环境。所以很多放生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是因为这个吧,从来就没有野性的家伙,能指望他们在野外生存吗?
  
  
  第二部分,这不是奇幻漂流,是生存竞争。
  我比较喜欢里面不厌其烦的描写PI如何求生,即使有时候会觉得略枯燥。
  脑补一下里面的情景,可以为周末的电影之行做准备。
  也喜欢这些细节中反应出PI是怎样从一个素食者变身为手刃各种动物茹毛饮血的”野人“。
  总的来说小说的文风是幽默的,而且里面不乏经典台词。
  怎么说呢。。就像上一秒正看到吐槽笑着笑着,下一秒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
  笑声戛然而止。
  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关于生存的。【其实喜欢的有很多很多
  想起了《三体》里,生存是宇宙的第一准则。
  而道德,不过是人们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面前,道德,可以吃吗?
  
  “人可以习惯任何事情,【为了生存——这是我加的,原话没有】,甚至习惯杀戮。”
  
  人生是一段不断放下的过程,而我遗憾的是有的时候连一场正式的告别也没有。
  那些放下的东西,或许还包括那份素淡的纯真。
  
  这个漂流又是奇幻的。
  因为PI会好运的碰到各种奇迹。
  比如老虎单单没有吃掉他。
  比如饥饿的时候飞鱼队伍从海中飞起。
  比如他快死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岛。
  比如最后他终于得救。哦不,是他们。
  
  
  第三部分。
  最后一个问题
  ”爱过。“【PIA~~~泥垢!!
  最后一个问题。”你相信哪一个故事?“
  作为资深搅混水党 *自豪脸*
  我两个都可以相信。
  不愿意相信第二个的人,怎么看那个在第二部分想掐死PI最后反而被老虎咬死肉也被他俩分食的家伙?
  
  生存——不过是你死我活。
  只能看清人性,心怀期待。
  那点小期待,是没办法告别的”放下“。
  ——像我这样的搞不好会死得更惨。。。【笑。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说,不管相信第一个还是相信第二个,顺从自己的心,不必谁说服谁。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15 , Processed in 0.0573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