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作者马特尔的第二部小说,但是一面市便惊艳国际文坛,获奖无数,成为畅销书。小说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
  历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小说内容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是一 个能让人产生信仰的故事,同时也会让读者重新认识文学并相信文学的力量。书中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
  本书全球热销七百万册,获得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等7项年度好书推荐!在台湾出版后获杨照、九把刀、南方朔等各界名人推荐。2005年译林社曾推出该书,受到诸多名人如周国平、叶兆言、李敬泽等人推荐。
  此次译林新推出的这个版本,独家收录欧洲著名插画家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精心绘制的40幅全彩插图,值得珍藏。插画家以“罕见的优美画风”脱颖而出,赢得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绘制插图的机会。插图色彩丰富,极具表现力,极好地传达了文字的意向,呈现出精致的文学质感。
  “我深爱这个故事,曾经觉得它是没法拍成电影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终于,我决定接受挑战,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阅读的感动。”——李安
  这本书是对上帝之存在的优雅证明,完美展示了故事的力量。——美国总统奥巴马
  许多年来最奇特然而也是最容易读的一部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糅合在了一起。 ——《经济学人》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作家周国平
  PI不读“屁”,读“派”,就是圆周率π,一个最真实最神秘的数字。 ——书评人 小宝
  我愿意把它看做一本人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的小说。如果真的2012是末日,这本书可以留给任何幸存下来的人,它有太多的含义。 ——雕塑家 向京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豆瓣网友
  化不可能为可能。它把文学的想象力推到了另一个新的前沿,既奇幻、怪诞,但又天真、写实,饶富深意。少年的奇幻旅程,最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阅读之旅! ──评论家 南方朔
  这本小说充满了让人大快朵颐的诱惑力,因为它实在太好看了。好看到不忍心复述它的情节……惊险、悬念、流畅以及信仰,这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的美好大餐,何况今天? ——书评人 戴新伟
  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插图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进行描绘——即Pi的视角。Pi的所见所感是通过色彩、透视、象征和手势等的运用来诠释的...因此有些场景可能看起来很现实,而其他场景则含有格式化甚至抽象的元素(比如漆黑的大海)。——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

作者简介
  扬马特尔(Yann Martel)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西班牙,父母是加拿大人。幼时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作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其后从事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包括植树工、洗碗工、保安等。

最新书评    共 36 条

石榴$    1、书的节奏比电影要慢,当然阅读和观影本身的速度也不一样。      2、书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读者能代入感受到Pi的恐惧与勇气,电影做不到这点。      3、书里面有一些情节被电影删掉了,我猜李安是为了保持漂流过程的美感不被打断。      4、书的主题和电影主题是一致的,想找另类解读的可以不用买了。只是限于篇幅,电影表达起来要比书困难的多,所以会觉得要讲的太多而有点乱。如果是先看到书再看电影,会觉得这个故事怎么可能拍得好?当看完电影再回头看书,不得不赞叹李安是个好导演。      5、插画和画册很漂亮,书印刷质量也相当好,在已经看过电影的前提下,你未必觉得这本书有多耐读,但它会是非常不错的收藏和礼品。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旭旸$    电影版的,唯美的镜头,唯美的画面;一人一虎的海上生存之旅,飞鱼、水母、让人心醉的海中世界、神奇的水上浮岛,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面对恐惧,pi有不争的勇气!影片展现了冒险、希望、惊奇,同时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Tina$    好书,有意思,喜欢!      很多时候,当我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来人往,我其实有很多疑问,比如:我们为什么如此匆忙?而当我美美睡上一觉,自然醒来时,我也会问:为什么生活不能如此简单?      这本书让我会心一笑!      感谢作者!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天天乐$    第一部分稍显平淡,需要的是耐心,花了约四天时间;从第二部分高潮起,有很强的阅读快感,一天狂追猛打,争取晚上给小朋友讲述。只要和他在一起,嘴就不能停,因为他会不断追问。      漂流的过程中,有两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太让人信服。即目盲的小主人公竟然在大洋上遇到了一位盲人,而且盲人的经历都感觉像是编故事;另一件事就是那个奇怪的寸土不生的小岛,有种神秘恐怖的力量,让人不忍卒读。      书本的结尾处,出现一个迥异的故事版本,故事里没有动物,却有使人绝望的人性泯灭。那么,我们还是情愿相信人与动物的和平共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好书。      支持李安,期待观影!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zouyan$    帮他买了这本,在当当上抢到的,还赠送了制造伍德斯托克。   书的名字是漂流,而不是历险,一个词语就能改变整个意境。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个故事,pi不是在历险,他在修行。书里的文字,安详,平静,善良。在这些纸张里,蕴藏那么美妙的语言,能感受到力量的文字…因为弥漫着宗教味道,所以虔诚的让人心动,大海,天空,时间无边无际…pi就像世界边缘的修行者,他拥有信仰,他选择随波逐流的心境,在所有尽头,时间,空间,生命里,享受上帝的恩赐。这些文字,它们有种安详的力量,关于生命和信仰,是更接近内心的秘密,你被遗忘在时间的无涯里,你宁可什么都不去想,甚至忘记时间,你祈祷,极近虔诚,什么声音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生命就是荡漾在海水的波纹里,斗转星移,无休无止,是的,你被彻底遗忘……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是老人与海,他想到尘与雪,一部纪录片。老人与海,是在此之前唯一给我安详和信仰感受的书籍,文字的魅力总是让你停下来,反复读,我原来是如此咬文嚼字的人,并且爱上了摘录,每一个心思细腻的人,都会爱这本书,我们不需要故事精彩,我们更想在永无尽头的时空里,看到生命。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七少爷$    中译本和电影的标题搞得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似的,看下去却发现是鲁滨逊漂流记,最后才意识到原来还是重口味的大逃杀。作为一个没有坚定宗教信仰的人,我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就认为第二个故事才是真的,因为一个人和一只老虎在海上呆了大半年,从任何角度都觉得太不可信。但是一旦扯上了宗教就变得说不清楚。      那宗教是什么。我看完以后感觉宗教就是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也可以演变成教导和信仰。正因为有了宗教的存在,很多常理无法解释的事情才有了答案。而书中有一段电影中没有提到的情节,就是Pi的三个宗教导师遇见,大吃一惊之余开始相互吐槽,最后甚至对Pi也冷嘲热讽起来。Pi很想不通回家问父母,为什么一个人不能信三种宗教。为什么不能?因为很多事情就只有一个答案,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热带的气温比寒带高,人只会越来越老而不会变年轻。但这还是不够有说服力,因为宗教解释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那就是因为为了能有个更好的解释,每个宗教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而这个体系包涵了生活乃至生命中一切大大小小的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疑团,给别的宗教留下余地。      能找到解释是一件好事,最怕的是找不到。而人生的确有太多事情,找不到原因,更想不通结果。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种因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家长和老师也一直强调“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好好学习以后就能有好前途”之类的话。但是真是这样吗?要说有宗教信仰的好处,就是我觉得美国教育观里有一点特别好,就是认识到“天赋”的存在。有的事情,有些人天生能比别人做得更好。非要说达芬奇小时候苦苦画鸡蛋,爱因斯坦执着的做小板凳,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天赋,你画一辈子鸡蛋也就是个画鸡蛋的,做一辈子小板凳也就是个做板凳的。美国的教育有个理念,就是人都有上帝赐予的天赋,而教师就是要发现这一点,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那个领域有所建树。当然,国情也是不同。中国要是讲天赋,也许在寻找的过程中就被别人甩在了后头,在一条湍急到近乎险恶的河流里,再怎么想撒丫子跑也先要逆流而上爬到岸边再说。      如果说天赋还能归在基因上,有的事情则完全没有理由。比如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还比如像Pi那样忽然就家破人亡的。我看电影的时候最震撼的一幕,不是神秘岛,不是荧光鲨鱼,而是再一次的暴风雨来临,一道闪电从天空砸向海面,Pi已经不再去质问神灵,反而是伸开双手,用一种对造物主的仰望之心去拥抱这一切,流着眼泪说他已经准备好了,愿意把生命交给上天,也非常高兴可以马上见到家人。这个场景其实很像基督教的告解(我对印度教了解不深),而也就是在此刻,我也的确觉得有时候,有信仰的人就是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可以自我开导,不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这一幕实在很崩溃:我什么坏事没干,碰上了海难,家里人都死了,就我活着,好不容易撑到现在,暴风雨又来了。。。再想下去,估计不是疯了就是去寻死了。      而无论信仰哪种宗教,它总会给你一个解释。佛教认为人有前世今生,你这辈子的苦难,是为上辈子做下的恶业赎罪;基督教认为一切都是主的安排,人生来都是有罪的。想想Pi第一次走进教堂有多惊讶吧:看着耶稣基督为了众生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本来与他毫无关系,而且他还是上帝的儿子!所以,连基督都在受难,教徒更没有什么想不通的了。所以,一旦信仰了某种宗教,靠近了神灵,就会心态平和——因为什么都有了答案。随之就要按照宗教的规矩行事,大体就是按照真善美的那个方向走。      而这个的反面,我认为就是那只老虎。包括他杀了厨子的戾气,抱怨上天不公的怨气,和一个人在海上漂流的惶恐,迷茫和绝望等等(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人在漂流的)。这种情绪在极端情况中,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如果没有那股劲,他活不下去。所以在老虎落水之后,他还是选择把它救了起来。因为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就需要靠阴暗面生存,比如他吃了人肉;而有时候没有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比如他到底还要漂流多久,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每天都要一样打起精神存活下去,也正因为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就本能的继续了下去。      所以在最后,那只老虎不回头的离开,也是因为Pi已经获救,那种在极端情况中出现的情绪也就不复存在了。Pi因为不能跟理查德帕克告别而痛哭起来,老虎走了,他内心又再次平静下来。很多性格中的极端因素,因为缺少恶劣环境的刺激再也不会被激发。人有时候总把一切想的很好,事实上,在没有真正进入某种情景中之前,是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预测的。海难发生在一瞬间,他的母亲死于非命也就是手起刀落的一下子,那只老虎也就在某一刻突然出现,在一切恢复正常后很快的消失。      如果这辈子都看不见这只老虎,也许是种幸运。我想起一个有名的行为艺术实验,女艺术家躺在中央,四周放满了各种工具,她表明不会有任何反抗,只是想看周围的人会怎样对待她。一开始人们只是触摸,亲吻,最后看她真的毫无反应,就开始拿刀划过她的皮肤,最后有人真的拿起了上了膛的手枪要杀死她,这场实验这才被迫结束。这毫无疑问算是种恶,但是若没有艺术家的配合,也许这种恶永远不会出现。可每次看见这样的事情,我总觉得很难过,正因为清楚的明白人性深处的不堪,所以尽力不去望向它,更不想去开启它。      然而,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活下去这就成为了人生的第一要义,因为我们接受的第一件馈赠就是生命。如果有一天,生命和人性产生了对立,我毫不怀疑前者的力量会大过后者。如果能超越这一点的就是英雄,但英雄总是为了保护真善美而牺牲;而如果能为了丑恶而付出自己,尤其是用别人的罪来惩罚自己,用消损自己来成就别人,这种伟大的不可能就是神。那些相信不可能的人,就是神的信徒,正如同那些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跟老虎漂流的故事,相信一路上的美景,相信Pi就这样活了两百七十多天。就好像相信圣经中五饼二鱼能使五千个人吃饱,相信佛陀修行六年每天仅以一颗谷粒维持生命,相信的人自然就会去相信。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财新文$    洛杉矶再向西,就是广大的太平洋。几年前,就在那片洋面上,发生过一个故事:有个印度男孩,16岁,外号叫派(您猜对了——就是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那个派)。他们家原先开过动物园,后来因为国内政局原因,举家移民加拿大。虽说万里迢迢,可既然要走,就得把家当全带上,包括所有动物。他们搭乘一艘日本轮船,可航行不到一半就失事了。派是乘客里唯一的人类幸存者。救生艇上只有他和几只动物:一匹受伤的斑马,一只小猩猩,一头非洲鬣狗,还有就是理查·帕克,一只孟加拉虎。船运公司负责乘客登记的职员一时疏忽,把这头斑斓大猫,跟一位名叫理查·帕克的先生弄混了。        救生艇变屠场。斑马和猩猩很快在两只猛兽肚子里找到了归宿。已经晋级的两强就看谁比谁更强了。这也没什么希奇。传统上,遇险水手还同类相食呢(热利科尔[Theodore Gericault]有一幅大画《美杜莎木筏》,挂在卢浮宫里,讲的就是类似事件)。最后艇上只剩下虎视眈眈的理查·帕克,还有派自己。幸亏是动物园养大的,这只大虫总算明白一件事:东家的少爷是最可靠的食物供应者,不能吃。于是派不光自己果腹,还要养活老虎。当然,防范和威吓也丝毫不能放松;这世界上有西伯利亚虎、华南虎、苏门答腊虎,也有东北虎跟美洲虎,唯独没有tigris economicus(拥有理性的经济虎)。        派的精神资源丰富得很。他同时信仰婆罗门、基督教和伊斯兰。现在缺的,只是食物和淡水。派是食素的印度人,可事急从权,只好猎杀鱼和海龟,用它们的血肉维持体液和热量。怒海孤舟,人和老虎从彼此防范,容忍,最后发展到互为对方生存的意义和理由。一次受到鲨鱼攻击,派渐渐不敌,千钧一发之际,理查·帕克在一个好莱坞式的高潮中冲到舷边,将大蓝鲨一掌击毙。两百天后,他们终于获救,在墨西哥上岸。在这半年多里,他们错过两次机会,一次是有船经过他们所在海域,但没发现派的求救信号;还有一次,派因为饥饿丧失视力,没看到船。        各位一定猜出,这个苦海余生的故事是编的。我交待,是编的,但不是我编的(是就好了)。我是在转述马尔泰尔(Yann Martel)的畅销小说《少年Pi的奇异漂流》(原文书名是:Life of Pi)。        在本人的阅读中,这本小说属于上文所说的偶然例外。该书2002年出版后,纽约、伦敦一时纸贵,并获得次年的布克奖(英语文学的最高荣誉,有争议)。马尔泰尔是加拿大人,因为父亲做外交官,所以生在西班牙。他大学毕业后当过大楼警卫和伐木工,也洗过盘子,后来流浪到印度;总之又是一不务正业的才子。他是蒙特利尔人,大概法语说多了,英文略显异样,叙事也不属于珠圆玉润的一路。但他讲的是一个“大故事”(恕我歪曲纳博科夫的本意)。这个故事涉及世界的真相,以及人在其中的角色;他的受难和救赎。个人以为,真正值得一读的小说都是关于这个故事的。在我们这个私媒体无所不知又能说会道的时代,那点鸡零狗碎的家常故事,还用得着作家们惮心竭虑地向壁虚构?        当然,有人会说什么“一花一世界”之类。可我不信那套装神弄鬼。画一幅《江山万里图》要求的才力,跟册页里的虾米、蝈蝈会是一样的?别逗了。《少年Pi》中有个细节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一次暴雨将至,闪电象分叉的树根,从天顶直扎海面;接着,派看到一株光芒耀眼的参天大树自怒涛中耸立而起。这是神性的时刻,光靠几个“苍凉的手势”,可召唤不出来。        说到这本书,是因为它被李安拍成了“3D”电影。这是很有风险的一件事。这部小说的主要部分发生在海上,背景转换,仅限于天气变化和海洋动物的活动。当然电影有个天然的的有利之处,就是可以通过自由闪回交代背景信息。        把小说名作转译到大屏幕,对于很多导演都是一种致命诱惑,但成功的例子极少。在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只有《豹》《发条橙子》《苏菲的抉择》《英国病人》和《白比姆黑耳朵》,堪称成功典范(还有几部经典的B级黑色片,像《马耳他之鹰》《长眠不醒》等,是需要另文讨论的问题)。这牵涉到两种全然不同的叙事节奏:小说阅读是私人性的,允许暂停,重读,乃至跳读;可电影一旦开始,就不再有回头路。你不能在某个镜头处夹上书签,去一趟洗手间,再回来接着看。虽然我知道很多影片里,都会有两三个明显的“尿点”。        再就是文学具有除音乐之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具有的内在性。还有它对实验精神天然的宽容。不论18世纪的《项迪传》,还是19世纪初的《公猫妙儿》,拿到今天再看,都是后现代得一塌糊涂。而电影在本质上说,则更接近平民化的连载小说,也就是所谓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那种东西。直到现在,这一套仍然是严肃文学的正统。最近,美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弟把大卫·米切尔的《云图》拍成电影后颇受讥评,或许就与此有关。        作为小说,《少年Pi》不像米切尔的巨著那样,充满叙事上的奇技淫巧。也就是说,它更容易成为一个适合有文化的中产大众的,品质良好的产品。如今不是有个新词,叫做upper middle brow?      作者:李大卫      http://cultur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65.html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零雨其$    看完电影想看书,感觉应该都很精彩。闾丘露薇在微博里说见到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而小孩子则表现得很不耐烦。我以为小孩子看不懂是他们之福,而成人总是倾向于一层层撕开包裹在美好外衣之下残酷的现实,即Pi 的漂流是人与人上演的悲剧故事。我亦不例外。其实转念一想,即使是人与动物间的“适者生存”又如何,还不是一样的丛林法则?只不过我们都是人本主义者,一切先从人的感受、立场、角度去思考,将人替换成动物对我们来说,更有疏离感,从而更能接受。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信仰——信仰什么?又是谁的信仰?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藿香正$    书跟读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缘份的。不过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怎样的人生,遇到哪些人,做成怎样的事,都是要看缘份的。止乎当止行乎当行,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至于这本书,我本来有太多的可能性与它擦肩而过了。作者获奖的那一年,卡洛斯面对中国队轰出一脚漂亮的弧线,我还在读初二,每天和现在的女友穿过一个又一个的班级,从窗户外看进去,检查有多少人在做眼保健操。还不知道布克奖是什么,因为我才刚开始看外国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关于外国小说,我知道的就是,没有武侠好看,人名都好长,看着看着就得去翻角色表。      译林出中文版那一年,我高二。已经看了一点点的书,还是不知道布克奖是什么。那时候即使遇到这本书,也肯定会被我扔到一边的吧。因为还不是“世界名著”。何况它的简介总让我想起来《老人与海》和《鲁滨孙漂流记》。更何况它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译林少儿文库”。少儿。。。文库。。。谁在快读大学的时候还喜欢去读小学生看的书,嗯?      等真正面对这本书,我已身在大学的图书馆。而且是我真正喜欢的大学。正因为特别喜欢,所以对所有跟校名那两个字有关的人,我都感兴趣。所以知道了“恺蒂”这个名字。所以看到这本她作序的书,我知道我不可能错过了。如果不是幸运地上了喜欢的大学,如果不是偶然间到文科图书馆做兼职,如果不是在文图的阅读中知道了恺蒂,那么,我会像许许多多人一样,直到听说李安拍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有着这么一本书。然后在过完生日第二天,看看电影就算了。      关于情节,我本来写了一些在这里,想想还是删掉了。不能剧透。合上书本,你肯定会和我一样,觉得心中满满的,想说的好像很多,可又好像什么都说不出来。很多人靠“追求真相”来刷优越感,但上帝不是一张标准答案表,人生也不会是。另一个不能剧透的原因是,我被恺蒂的序言害惨了——虽然我是因为有她作序才看的这本书——这实在有点搞笑。但即使已经知道大致的情节框架,看到最后二十页我依然被震撼到了。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真的不该列在“少儿文库”里面。      如果你打算读这本书,我只能说,请先不要看电影。请拒绝剧透。请一定要读完。你不会后悔的。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和菜头$    11月21日,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即将上映,导演是李安先生。这本书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距今已经过去了十年。译林出版社在2005年发布了简体中文版,但是这一版很快就消失了。现在李安导演携电影而来,译林出版社会同步发行一个新版,里面增加了克罗地亚插画家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为这本书设计的40张插图,价格也从当年的21块8上升到了35块。所以说读书不能太势利,领略美好要趁早,别老等着电影出来再去买原著。      我在七年前读过这本书,因为被题材太过震撼的缘故,当时没有写书评。如今七年过去了,我想试着回忆一下还记得多少。这样一来,那些无聊的文辞和结构就被岁月冲刷得干干净净,我的大脑里回想起来的只是恐龙化石一般的骨骸,纯白色的故事骨骸。      小说以非常漂亮的文笔讲述了一次海难后的漂流故事,少年Pi和三只动物幸存,逃到了救生船上。其中,有一只动物是一头雄壮的孟加拉虎。少年和老虎一路对峙,经历了无数饥馑和风雨。在海上漂流了227天之后,只有少年和老虎存活了下来。这是少年Pi讲述的故事版本之一,而当他面对调查的时候,讲述了另外一个版本:上了救生船的一共有四个人,其中包括他的母亲。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他让调查的官员去选一个故事,大家一致确认选择前者。      如何在227天里活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点你慢慢去想。别想太多,想太多整本书就变成了一本通俗小说,烂得不能再烂,全靠离奇的情节才能取胜。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精彩之处在于,每个人看完都会感觉很复杂,心里有许多感想但是纷至沓来,不知道从何说起。根据我的记忆,大概可以分为几层。第一层是事实,什么是事实?海难是不是事实?孟加拉虎是不是事实?由于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亲自见证事实,所以事实不得不依赖于他人的转述。可也正因为这样,当一个人开始叙述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捏造了。也许,捏造这个词太重了一些,那么他就已经在创造了。而当个人的创造开始,就距离真相远了,因为真相本身不是人类创造出来。你可以归结为上天,也可以归结为上帝,或者说是命运,但都不应该是人类本身。      第二层是自我。真相不可得,那么反求诸己,是否能够认识真我呢?少年Pi讲述了一个227天的海上漂流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自然是他自己。但是当我们听到第二种可能性的时候,整个漂流故事瞬间就崩塌了,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神经病的胡言乱语。不过细细分析起来,每一处细节又都非常符合逻辑。唯一的破绽是这个故事里的少年勇敢坚强聪慧,显得太过完美。因此,这里少年Pi叙述的自己,究竟是他自己呢,还是他想象中的自我?小说在这里还有一个巧妙的扣子:强大的孟加拉虎和少年Pi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一切故事从头到尾都建筑想象之上,大概孟加拉虎才是少年Pi自己内心的投射,一个勇敢、强大、无敌的存在。      最后一层是宗教。读者到了最后,面临的困境和调查官员是完全一样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你选择哪一个?前一个是孤独的少年和三只动物漂流227天,目睹无数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对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后大家上岸一拍两散。后一个是四个人无水无粮,如何捱过227天,以至于最后仅存一人。可能的真相让人颤栗不安,于是前者这种明显的现实扭曲显得更让人容易接受。为什么不呢?反正结局都是少年一无所有,孑然一身活在世上。现实太过残酷也太过狰狞,那么想象力让人超拔其上,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慈悲么?在这个意义上考虑,天堂也好,极乐世界也罢,何以会让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      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心智健全的。但是这本小说依次颠覆了对真相,对自我的认知。少年Pi这个名字本身也蕴含了巧妙的暗喻:我们可以确知一个圆的周长,确知它的半径,但是圆周率Pi是一个无线不循环的无理数,从一个可以完全测度的圆里脱离开去,陷入完全不可能穷尽的无理数里去。你可以计算Pi到亿兆尾数,但是你永远也无法得到完整的值,因为它无限延伸,且不循环。这就是理性之外,可供想象力栖息的空间。也是在我们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传播的原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无法证明漂流的存在,无法证明227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甚至也无法证明少年Pi就是他自己---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一场头脑里的风暴而已。但是,整部小说最终成功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必须要他在场,并且安排一切,想象力才能建构起故事,在故事里少年Pi远离悲惨的现实,把它成功地扭曲为一次奇幻历险。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人类因此能够接受。我们因为我们的想象力而得以证明自身存在,这可能是这本书最深层次上想要说的话。      关于这本书以上就是我所能回忆起来的部分。也许,你看完小说之后会有完全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这部小说不是如此丰富,可以被诠释出不同的解读,那么布克奖就不应该发给它,而是发给《荒野求生》的贝尔。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1-3 18:0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8 12:25 , Processed in 0.40787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