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如美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内容简介: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
      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纪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美棠在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平如就画这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她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柴静曾在节目中问老爷爷:“您已经90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老爷爷回答说:“磨平?怎么讲能磨的平呢?爱这个世界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老爷爷还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
      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海报:

    作者简介
      87岁时,饶老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那之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后来终于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
      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就这样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的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最美、最好的精神世界。

    最新书评    共 8 条

    草原上    你们走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经历了一次次政治运动;   熬过了饥荒,度过了贫寒;   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动荡与不安;   当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你们却迈入风烛暮年。      当我试图模仿《青铜骑士》的献辞,以上述语言概括平如和美棠的一生时,却蓦然发现这几乎是中国整整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渺小的他们被卷入时代的洪流中,或不幸被时代的车轮所碾压,灰飞烟灭;或苦苦挣扎,终得平凡一生,而未有只言片语留下。相较于他们,平如美棠二人何其幸运,他们不仅找到了一生的相知、相伴与相惜;更因平如的画笔,得以将几十年珍贵的点点滴滴记录长存。      正如每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都会有一个与爱情毫无瓜葛的开头一样,平如的回忆亦从二人少时鲜有交集的“香梦沉酣的天真岁月”讲起。从盛产珍珠米的麻姑山到节庆时吃的各色时令小吃,从居家布置到幼时母亲讲述的成语典故,饶老爷爷的回忆如旖旎丝绢徐徐展开,又似古雅悠长的江南小调,缭绕着水乡小镇、故乡风物、旧时天气旧时衣。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似沈从文眷眷一生的边城,又仿若汪曾祺谈吃,浓郁的民国文气扑面而来,仿佛不经意间踏入时光隧道,瞬间倒退几十年。      虽已年过九旬,饶爷爷的记忆却几乎堪比一座百宝箱,从贵阳的大三元到安顺的米粉老店,几乎旅途中每个相伴走过、曾蒙他们青睐的小店,连同那些在店中的细小趣事,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历历描述。对于平凡人而言,所谓弥足珍贵的回忆,其实不过是由小事经过天长日久的积淀,陈酿而成。而正是这些温馨的小幸福,构成了平如与美棠一生中最为丰盈的精神财富。记得陈丹燕曾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提到,她认为丰沛的物质条件更容易造就一个人的品格。平如与美棠的故事也恰恰印证了此,在田园牧歌式的旧中国步入暮霭中后,他们也曾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聚少离多,也曾经历衣食无着,然而那些美好的回忆、坚定的信任与相守相依的责任却支持着他们走入日出云霏开,踏进天边出彩霞。比起“爱人”这个称谓,我认为用“伴侣”来描述平如与美棠更为合适,他们相聚时美好,分离时守望,在鱼雁往返中弹奏着心灵的相知,演绎着陪伴的最高境界----分处彼处他方,共守一轮明月。      谈起那段特殊的往事,比起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的淋漓、杨绛在《我们仨》中的愈克制而不已和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记述黛西遭遇时的节制,平如爷爷的笔触虽时而略有几分苦涩,整体上却几乎可以用平淡如水来形容,他的文字如其人,有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他的画笔从不会描绘自己遭遇的不公,只是为美棠记下怜惜、体谅、感激的一笔,而恰是他的平淡却最在点滴中动人心弦。      如同平如爷爷在单向街的访谈中,谈起故去的美棠,屡屡用了“想念”这个词,而不是爱,纵使爱情在家国往事中尽显伟大,《平如美棠》也只是一部与爱情有关的书,而非一部爱情作品,它更多的是一部很有代表意义的个人小传,是一本普通的民国士绅阶层家史,是一段记录了那个无可复制的年代的口述历史,一本闪耀着爱情的传奇。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5:16
    cici    看了九旬相思笔,才明白什么是“相思始觉海非深”。   浪漫,是门当户对,相知相守。   浪漫,是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书信通亲情,肉体分离精神凝聚。   浪漫,是一道好吃不贵的菜、是偶遇的大暴雨、是生活小事、供老年时回味不已。   浪漫,是一本结婚请帖,厚厚的,画了国画、写了故事。      看别人的故事,会有释怀。   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记忆印在脑海。   这是我见过最厚、最感人的一本婚柬。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9:56
    静亦     曾经困惑于一个设问:“普通人之家事回忆,你会不会刻意选读?”当一档专为老年听众所做的节目里播出关于饶平如和他的《平如美棠》的故事后,听众反响热烈出乎预想,关于这个问题也就不用担心了。    不同寻常的是,这本书虽然仅仅是一位普通老人的回忆。可一旦将其捧在手上时,还是忍不住被这质朴的装帧设计而震撼。小32开本绘本,露脊、线装、毛边,大红色的封面上,端端正正地用毛笔写着:平如美棠—我们俩的故事,一束金黄色绽放的腊梅恰好镶嵌中间。将其轻轻翻开,一幅幅酷似丰子恺风格的画作,配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幅幅的小画竟是出自一位93岁高龄老人之手。    饶平如老先生87岁那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美棠离他而去。老先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终于有一天,老先生突发奇想决定学习画画,他想用画笔画下他俩的故事,因为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而画下来的时候,不仅人还能存在。而且“还能留给自家的孩子们稍微看看”,还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是从哪里走过来的”。 就这样,带着浓浓爱意,他花费了4-5年的时间,绘制出四百余幅漫画,以此追忆人生和悼念爱妻。《平如美棠》一书便是从厚厚的十几本画册里精选而成。    在他的画里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子和平凡的温馨。即便在经历了20多年的生死离别之苦,和大半个世纪的风雨磨难,老先生在书中也不曾流露出半点对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尽管是饶老先生借用了杨绛《我们仨》中的这段话,但他们的善良心底和宽厚为人,足以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曾有一位读者这样评论说,“本来没有勇气评价这样一本书,如果它还可以只被称为是一本书的话。因为每一页纸都承载了太多的感情,所以长夜中我曾只想静静流泪。”    何谓“相濡以沫”?    何为“相思始觉海非深”?    今天的70、80后、乃至90后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对于经历过战争年代,建国初期和文革时代的大多数人,看完平如美棠于平淡岁月中走过的这份最完美的爱情,或许明白除了爱情、亲情,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发现了这本较为特别小书,当我上班走后,他便拿到自己的房间去读。看到他如此喜爱,即便我还未来得及看完,却不忍心向他索要,这一拖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有天,父亲把小书放回到我的书桌,用商量的口吻跟我说,“你刘伯伯来过电话,说他想借去看看,成么?”        详情 发表于 2013-8-1 19:35
    sunnyg    “这只是朵云彩 曾在我生命中徘徊 生命虽有限 但愿云彩常在 怎将云彩留待 用画笔将它记载 我空的来到世间 只有这些最爱”,我在想“云彩”是什么,也许是他的这些承载记忆的插画,也许是那些不曾忘却的平常记忆,也许是和美棠一起的点滴生活。幸福是什么,也许就是些点点滴滴,这些生活里的细碎,编织起平凡人关于爱情的生活画卷。确实,“相思始觉海非深”不是任何人随便可以承担着起的,需要用一生去诠释。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11:52
    从今天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当掉所有值钱的东西换粮油的日子,是我们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难以想象的生活。       奇怪的是,也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情节,比如二十年的异地生活,他们的爱情依然美丽如初。像极了我和他5年的异地恋,我们依然这样相爱。只想在我们八九十岁的时候,也似平如美棠一般,笑看曾经困苦的日子,享受平静生活带来的幸福安逸。比如在安顺街头吃小吃的温馨画面。       这是本平淡的书,鲜能称作“我俩的故事”,其实更像是“我俩的日子”。不管怎么说,这书像是身边的千万人,里面的事也像是那个时代的千万事。可我们依旧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许,是如今的世界太匆忙,太浮躁,再也没有静下心来品味爱情的心情。只在看到书里的故事时艳羡不已,殊不知,你和你的他(她)也是书中的两主角。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4:51
    米小星    这本书,是在两个文艺女青年的怂恿下买的。两人都感动的唏哩哗啦,还纷纷撰文记之。我大概是之前推介听得太过,以至看书时并无那样充沛的感情一直汹涌澎湃,淡淡地阅读,淡淡地阅毕,仅此而已。若要说感慨,像我这样始终免不了烟火气的俗人,感叹的也不过俩人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富家子弟,终到精打细算、柴米油盐过日子的一生罢了。   在我眼里,年轻时的平如美棠是要叫我生气的。不论是携手并游,还是买点新鲜物件,吃点小吃点心,开销用度,全赖家中接济支撑。纵是这样,也是丝毫不知节省的:住的永远是方正的大屋,吃的也绝非普通人家能负担的高档餐馆,吃饭、打牌、聊天、游玩,不外如此。这样看来,"携手游"自然是他们回忆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了,到今日,"环游世界"还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呢,只不过,能抛下的,终究是少数。纵然是左手与张千里,也还是要"为生计计"的。读这书,看着他们每日的支出,看的我这不可爱的看客心惊胆战。这五角,那五角,今天见来不算什么,在那时可是家里伙计一个月的零花呢。   可是谁又不曾年轻?谁又不曾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诗酒花?行至上海,家中怕也不再能常常补给了,再加上时局多易,谋生日难,阔少爷也要穿起打着层层补丁的列宁装了,娇小姐也要去背水泥贴补家用了,点心也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随意吃了,只有每月发糕饼券的那一晚,发给每个孩子一根苔条麻花罢了。生活展示了他的另一面,看周围多少人家吵吵闹闹,妻离子散,他俩却始终未想放弃。我想,这大概也是诸多如我般不解风情的世俗男女也热衷此书的原因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7 11:24
    涓涓始    写下这个题目,是想起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话: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七夕将至,加上近来读了几本闲书,应着景,就想谈谈爱情。   念头因书而起,须得放下身边所见所闻,放下一年来同学们的婚期邀请,放下游走城市间老友们的经历故事,单谈谈书中人给我的感触。   疾风骤雨的毕业季里,告别前后,独自一人时,前后混乱着读了三本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平如美棠》、《停车暂借问》。   《致青春》先是看了电影,觉得剧情跳跃凌乱,不知所云。后来在自己经历同窗分离,经历最撕心裂肺地闹腾时找到电子版读原著,至林静重又出现,将狼狈的郑薇送回公寓后停止删除,因为不忍青春剧变身都市剧。   读《平如美棠》,是感动于年老的扶持携伴,网上关注良久,趁着读书分享会一睹真人,借机买了书,却固执地为示虔诚,只远远观望鹤发老人,到底在签名之前草草离开。七月里慢条斯理读起,心底是一汪平湖,无波无澜,觉得自己都随着画儿和文字变得平静安然,只是没敢看平如和美棠的书信部分。   而《停车暂借问》,则是慕了作者的名,极想知道,一个女孩子,在18岁的时候写出的文字,是蘸了怎样的灵秀,才可被冠以“张爱玲”、“红楼梦”之名。暑假里趴在床上,一字一句读过去,难解其中滋味,却足够惊艳。   将三本书穿插着读了,三个故事却清楚明白地留在脑中,没有一丝纠缠混乱。   这里放下三本书在文学层面的价值,只是门外汉被书吸引,一一走进去,探看了一番故事,然后再走出来说与人听。   说起来似乎有趣,《致青春》和《停车暂借问》均属小说之列,无论背景原型怎样,故事内容多发生在青春年少时节,读来无法预知故事中的人还将经历岁月怎样的浮沉颠簸,感情又能怎样盖棺论定,而书的落脚结局处,潦倒多些,伤逝深些。   与之相较,《平如美棠》只是一位老人在爱妻去世后的画稿,根据妻子提到的幼年经历和自己的回忆,将各自成长、相见定亲及日后的柴米油盐琐碎家事一点一点画出来,每一幅画都是曾经在这世上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一瞬,笔墨记录的都是切切实实的日常起居,鳏居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渐纾解了丧妻之痛,也在无意间感动世人。   由此,禁不住鲁莽地丢出一些疑惑,当下年轻人们视作爱情宿命的各种肝肠寸断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是否真的是爱情本身的模样?而我们奔走于世,急于寻找的生活,又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   写到这里,想起那日参加读书分享会时的一点思索。饶平如老人身着象牙色的白衬衫,瘦削笔挺,银发满头,身边放着一个布袋,袋里露出几大本画册素净的花纹。提及感情生活,庄重认真,又起身唱妻子生前最爱的歌曲。面对这份苍老却天真,心中愈发笃定自己对于老爱情的怜惜:日子长着,跌跌撞撞,未来远得不可托付,而暮年的情感最靠谱,因为上面有岁月年轮的大红印章。   老人主讲结束后,在读者提问环节,一个纤弱的女孩儿站起来,声音颤颤着询问老人,对当下速食主义或者物质主义的爱情趋势有何看法?她那声音认真得几经哽咽,让人心疼,不需什么专业敏感,也可猜出,这正是她经历过或正经历的疑惑。记得平如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关于爱情的当前状况,只是宽容慈爱地把自己情感经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作为同龄人,那女孩儿的提问,却放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而在捧书夜读连缀起来的时空中,我觉得自己渐渐清晰明了,至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勉强说得通的答案。   其实老人的故事,已经在琐碎中告诉我们,不必急。   而年轻人都在急什么呢?急着离开学校,急着干出一番事业,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偶遇、相亲寻到这世间自认为的唯一,再急着将自己放入“围城”之中,然后亲手打造些“七年之痒”、“中年危机”之类的悲情节点……   这所有急急匆匆的过程中,或许我们幸运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或许草草行走,为急而急,欲速不达,最终一无所获。   而从那老态龙钟相依相伴的画面中,可以读到,26岁的平如,第一次见到美棠,是刚从战场上捡回性命,听从父亲安排请假回家相亲,从第一眼的“小轩窗正梳妆”,短短14日的相识相知,散步游玩,便敲定了终身。读那一段时,只觉得要过了很久很久吧,所以对半个月的假期惊讶不已。放置当下,认识一个人需要多久?14日够做什么?无论网络或现实中,14日大概都是白驹过隙的一闪,我们也大多为匆忙而匆忙地跨过吧。   由此,又忍不住作出一个判断:我们是否一面在行动上匆忙,一面又在心思上拖沓,或者说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才有了如今速食主义或者物质主义的标签?   很认同《致青春》所传达的一点信息,岁月悠长,热闹或静寂,绚烂或狼藉,都会有,都在时光的指缝中一点一点漏下来,撒在我们身上。但对于重逢,我却不敢期待,因为世界那么大,天地蜉蝣,每一刻的离开,都说不准会不会是诀别,即使重逢,又会在怎样的时机怎样的境遇,亦不可知。   《停车暂借问》中的遇见或错失,大概是可能的,不过默默凡人,不见得遭受那些被特定的历史大背景摆弄而成的生命痕迹。愿意相信,一点阴差阳错,一点赌气隔绝,多不会如故事中所讲的寒冷凄凉,清浅日子里的一个转身,温暖大概就可以渗透嫌隙。   尚处被称作“年轻人”的年纪,自认无知,才反复斟酌着我这一点从书中偷来的念头是否合理,自嘲一句“门外汉”,方觉可以打消些疑虑,自顾自胡说着自己的道理。   想用一位老师对平如老师的评价作结,或许我们试着怀揣诗人现实主义——   安然体尝当下,放慢脚步,甚至停步做些歇息。日子长着,不必急,世界自会寻了路,向你走来。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01:12
    larry    《平如美棠》讲述平如和美棠相伴一生的故事,作为非虚构类作品,豆瓣上打出了9.4的高分。看完后却没有引起我的共鸣,也许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许别人的故事和我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忘不了书中这句话:“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过地思虑起将来。”  详情 发表于 2013-8-24 11:4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39 , Processed in 0.38374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