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纯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出自张纯如笔下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永远的改变了人们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这一切始于一张照片,照片里,数百名中国平民的尸体漂满江面。张纯如的灵魂因此被触动。这些人是谁?她无法忘怀那一景象。她无法忘怀自己看到的一切。短短几年后,张纯如将这场堪比反犹大屠杀的暴行公之于世。《南京大屠杀》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停留了10周之久,销量近50万本,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然而就是这个赤手空拳打破国际社会长达60年沉默的女子,2004年11月9日,终结了自己36岁的生命。这之后的6年,张盈盈,张纯如的母亲,忍痛写下了这本回忆录《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女儿的生平:童年时自办的报纸,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

    作者简介
      在这部耗时六年完成的传记中,张盈盈除了回忆女儿36年短暂而光彩的一生外,更是首次就外界关心的张纯如自杀原因做出了说明。“写书的进程,亦是抚平自己心坎伤疗的过程。同时也希望藉由张纯如短暂、传奇、不懈寻求的毕生,给更多人以鼓励。

    最新书评    共 5 条

    七星海    封面上的这个女子确实长得很美丽,也有魅力,书里面,纯如的妈妈也说这张照片当时是惊艳了全家的好照片。我想,她才会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女儿传记的封面。      读书那几天,小新看见这本书,指着照片问我,这本书讲的就是她么?她已经死了吧?      我惊异于他的敏感,他却说,看她的样子和眼神,你就知道,长久不了的。      这是一种绝艳易凋,连城易碎的感觉么?      纯如的妈妈说,女儿的死,和她写南京大屠杀并无直接关系,毕竟图书出版已经是数年之前的事情了,只是因为突发的精神障碍问题,已经并不十分妥善的医疗措施,才导致她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遗书上说:请你们原谅我,因为我自己无法原谅我自己。      然后她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身后甩下的是父母,丈夫和幼子。      封面照片摄于南京大屠杀写作之后,这部书成就了张纯如,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死亡两次,一次是生命的消失,一次是从人们记忆中彻底消失。      大多数的人生命慢慢的都会彻底消失殆尽,但是张纯如的不一样,写作就是她留下的痕迹,尽管生命的长度有限,但是这有限的长度里,她曾经来过,写过。      活的平庸的人烦恼也小一些,但是纯如选择了这样的写作就选择了她会活的比普通人更辛苦更多烦扰。因为写作一个敏感话题而引起大众的关注,正面的、或者负面的,比如,她是如何一个人面对各种莫名其妙的黑暗团体对她的威胁,那些都是什么人,他们又给张纯如说过些什么?这些现在已经没有知道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甚至最终压垮了她本就很脆弱的神经。虽然写作的过程并没有直接导致她的死亡,但是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她曾经见证了那么多肮脏的人性,悲惨的事实,这些对她的折磨也是巨大的。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南京大屠杀》的写作,草蛇灰线般,引起了她最终的自杀。      世界上总有些人会面对很多人不堪面对的东西,这些人是勇士;做勇士是要付出代价的,张纯如想让人看见的是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大群体,想要揭开一段尘封已久,被人遮掩扭曲的历史,其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而这部书成就了张纯如,生前身后,都如此。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7:49
    呼叫土     战栗   我已经记不清是几年前听说过张纯如这个名字,可能是在新闻上吧。讲了她写成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也说了她为了这本书的付梓付出的代价和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等等。    再后来就听闻了她自杀的消息,坊间纷纷猜测她的真正死因,印象中是说她因为写南京大屠杀后自己一直被这些阴暗的事情所笼罩,没有走出来,加之生命和安全受到一些反对者的威胁,最后精神崩溃而自杀。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张纯如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觉得震撼,甚而感到一种忘我的战栗,我很怕去回想人类历史上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我觉得每次的回忆和阅读都是一种沉重,沉重到我无力去翻开书的扉页。    我至今也没有读过《南京大屠杀》,没有看过陆川的《南京!南京!》还有张艺谋的《金陵十二钗》。    我承认,我是在逃避着什么,可能是我受拷问、受煎熬的灵魂。    而当我再次看到这本书上张纯如带着一丝丝责备却又望穿你灵魂的双眼时,我又一次的体会到一种透彻心脾的痛和震撼。       遗忘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她,或许更多的人已经忘记她了,或许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认识她。她不愿遗忘历史,可是终究历史能不能记住她呢?   以前我总爱写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在她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好最好的诠释和注解。生前的她那么有激情和活力要成就和记录,要做历史和生命的见证者,而死后的她安静如涟漪最终散去的微微波澜,但却始终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人。       在书的最后写道,她的儿子已经9岁,丈夫有了一个新的妻子,并且生育了新的子女......生活似乎一切依旧,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似乎仍有什么未完待续,留给我们了许多许多。          ——给无法忘却的张纯如的我们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5:01
    三深     以前一直听说张纯如是写完《南京大屠杀》,心情抑郁才自杀的,没想到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才去世的,感到十分惋惜。如此才情的女子,正义的作家,真心值得尊敬。       有些人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他们的一小步,进步的一大步,张纯如当此行列。愿她的灵魂与她的文字永生。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02:28
    桃匣    三天晚上,从头到尾完整的阅读完毕。      整本书的语言很平实,可以说纯如的母亲并没有用不符实的华丽辞藻追忆女儿,而是以一个科学家的审慎态度细致的重现了女儿生命的主线。虽然文学性稍弱,但其中关于生活细节的平实记录,仍然可以让读者融入当时——上世纪90年代的那段美国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中去,简而言之,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真实。      纯如的一生很短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少女、作家、病人。就像一朵花从花苞到怒放,最后消失了芳迹。      一、少女阶段   纯如的20岁以前,是她成长阶段,让我惊诧的是她的家庭提供了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相信纯如的写作天分与社会责任心与她的父母和儿时接触到的学术名流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的纯如读了很多书,并在学校的写作类社团努力发表文章,为作家之路奠定了基础。      二、作家阶段   自钱学森传记与南京大屠杀的发表,纯如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从她母亲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时的纯如可谓是相当成功的,而这一阶段中,她之前用几年时间来搜集资料、日夜工作的段落,也让人震动。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如此渴望追求成功,她也许不是最有文学天分的,但绝对是最努力的一个,天道酬勤,这些记录能使人感受到深刻的力量。      三、病人阶段   自从纯如收到恐吓,精神压力巨大,书里并没有很详实的这部分的描写,因为她的母亲仿佛也并不能了解女儿生命最后几个月,心中有怎样的波澜。然而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女儿的深深担忧。其实从拿起这本书开始,纯如的死亡就成为一条主线,吸引我读下去的最大的点就是对其最后阶段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好奇。我想要去体会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走向自杀的一个个微妙的环,然而书里的解释好像更多把原因归功于药物,并没有分析纯如的精神世界,这让人有些失望。      不论如何,南京大屠杀是要排在"想读"书单的第一位了。因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已经让人产生了足够的期待去阅读。      没有很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作家成名到陨落的故事,然而书中渗透出来的力量和人生观,我想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我的内心。      肉体的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创造价值,努力的发光,让更多人获益,即使默默无闻,而自己所做的,也会以光的形式流传下去,这样便是永生的唯一的路。     详情 发表于 2013-8-8 12:49
    白蔹     中午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想张爱玲的那一段话,下午看完这本书,同姓的女子,都在美国生活过,原谅这个标题的不切题。    从妈妈的视角来写的女儿,所以我相信会比市面上任何的其它张纯如传记更加详实和特别。事实就是,前面的部分我一直在感慨张爸张妈对于女儿的教育和培养,觉得国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真的有其长处,默默想着要不还是努力出国,以后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小孩,(汗,好诡异的想法);中间写张纯如的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深深的羞愧,她对于文学和自我的追求塑造,做事情的认真态度,大学生活,工作时光,让水水的我相形见绌;到最后是惋惜,白发人送黑发人。前面的书里可以看出张和她父母的关系真的是很好很好,虽然我一直自诩比同龄的一些孩子拥有更健康互动的家庭关系,我可以什么事情都跟妈妈说,但是看到她和爸妈频繁的互动和交流,甚至会有小小的嫉妒,这样会不会太过于操劳父母?向父母索取太多?书的最后是有人写的悼词,看完她的一生,再看其他人对她的追悼和哀思,深深的惋惜。    一切经她人复述出来的东西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总是会觉得张妈妈太过于美化自己的女儿,但可能天下的妈妈,都会这样无节操的爱吧,所以珍惜亲情。    其实第一次知道张纯如,应该是在刚进初中那会儿,一本阅读刊物上的文章,现在回头去看,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时隔久远,但是依稀记得那篇文把张描写成特别大无畏的勇士,然后她是因为难以接受南京大屠杀所暴露的人性丑恶阴暗而死。看完这本书,觉得张未必抱着那么伟大的心,只是简单的想要揭露这段历史而已,就像书的题目,无法忘却历史。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简单但是深刻。    在豆瓣刷评论,看到有人在争论《南京大屠杀》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不管多么尽心尽力,张在短短几年里完成的书可能真的存在不足,但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它在海外世界所造成的影响(个人感觉,跟整个华人团体的推动有关)真的值得铭记。但是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看这本书,这些东西担心太阴暗沉重。想起一个在日本访问过的老师,他提了很多日本。它对于美的纯粹追求,它的严谨,它的伤感。老师去拜访过一个人,一个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接受最高等教育,拥有良好家世的名人(我忘了是谁....),老人说他永远都无法原谅日本的侵华战争。老师说,拥有这样的视野和涵养的人,都无法忘却,所以,有些时候,真的是永远无法原谅....    这本书还在手边,和豆瓣页面上的照片相呼应。很漂亮,愿安息。    PS:后记里面,克里斯托弗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布瑞特再婚,还是让我有些唏嘘。突然想起于娟(《此生未完成》),不知道光头和土豆现在怎么样。一些人走了,剩下的人总是要好好的活着才是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15:34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1:17 , Processed in 0.06087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