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 0
|
我的法兰西岁月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晓桃
第一次知道茱莉亚·查尔德,是几年前那部《美味关系》,梅里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她。《我的法兰西岁月》里面有大量的黑白记录照片——可见有一个爱好摄影的老公是多么幸福,照片里的茱莉亚,和梅里尔扮演的她真的是非常像——也可见获奥斯卡奖最多的女演员演技不是盖的。
看这本传记故事,整个人都被带到了上个世纪40、50年代的巴黎。因为我刚从巴黎回来,读着里面对于对于巴黎的细节的描写,觉得特别亲切和熟悉。而茱莉亚的视角也是一个外乡人的视觉——美国人。
这本书的语言文字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在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是就是这种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一步步走进茱莉亚的人生,分享她的喜怒哀乐。哪怕到文章最后,也是她的人生快要接近尾声时——最爱的人已经90多岁,住进了养老院。她也搬离了曾经充满爱的普罗旺斯的“小窝”。但是整个笔触里,一点也不见她的悲伤,这个大个子的女人,笑着对朋友说:“我一向认为,完成了一件事,就该潇洒地离去。”她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
在书的结尾,她终于直白地讲了一些道理,她对世界上很多以她的烹饪书为指南的爱好厨艺的人说“这本书中的伟大一课就是,没有人生来就是技艺精湛的大厨,烹饪需要从实践中学习。以下是我不变的忠告:要学做菜,就要多多尝试新菜谱,从你的错误中学习,什么都别怕,最重要的是——要做得开心!”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保持一颗快乐和好学的心态,永远别说自己老了——茱莉亚可是90多岁了还在对人生抱有各种计划和期待。另外就是,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男人。
可以说,没有保罗就没有茱莉亚的成功。保罗因为马歇尔计划被美国政府派到法国去做文化交流工作,茱莉亚随夫而行。没想到,多年后,茱莉亚对美法美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其中,热爱法国文化,充满艺术气息,热爱美食和生活的保罗都成为了茱莉亚美食启蒙的导师。
美味人生,找对伴侣才好上路!
详情
静时
从打开这本书开始,没读几页我就很确定的知道这本书是我的菜,无论是文风以及内容都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甚至一动不动地连看了两个小时,当然很快地我看完了这本书。
Julia的一生还真是让我艳羡的人生,美食、旅行、记录、居家这些种种都是我所热爱的。在她独特的叙述中,你跟着她乐呵呵地经历了她那精彩无比的人生。我很佩服她用八年的时间写作一本烹饪书,这部书她把每一个食谱都实践了很多遍,才确定下来。所以正是基于她这样的认真与付出,才能有她的成功。回望国内的烹饪书,我曾经买过,再不想买第二本,因为实在是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是一个美食泛滥的国家,可是我们的美食确也在慢慢消退。满大街餐厅林立,可是又有几家餐厅做出来的菜式是真正美味却又能持久的。大多是一些豪华却乏善可陈的菜式,要么就是街头一些只可果腹的小馆子,真正做得出来美食的餐厅越来越少。到哪一天,我们能诞生出一个像Julia Child这样的厨神出来?
详情
温室花
烹饪有两种做派:科学派和浪漫派。中餐是浪漫派(出乎意料?),出售全凭经验,依赖感觉。火候如何?油量如何?食物到什么程度出锅?中式菜谱总是模棱两可。“一勺盐”“油少许”,像个不肯教人的老师傅,说话总是留三分。
西餐多是科学派的。一大匙和一小匙可以精确度量,油温、烤箱温度必须测量,连蛋的大小都有分类,食谱上再三叮嘱:“切勿随意更改配方”,并且警告任意小改动,都会产生意料外的结果或者直接导致失败。因此,我看过的西式烹饪书中,日本人写的最好,精确、细致、一丝不苟,讲究“永不失败”,适合上手。
Julia Child是美国人,出身保守的民主党派家庭。她的丈夫则是气质浪漫的艺术家。婚姻的混搭最是舒服。Julia从丈夫身上学会了欣赏生活之美,包括美食和美酒。对讲求科学的美国人来说(尤其是对做菜一窍不通的女人来说),法国饮食过于浪漫了。因此,Julia为美国人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亲身试验了法国菜的各种使用做法,总结得失,然后根据美国人的特点,介绍入门。
从她写书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实在是“厨房里的科学家”(有个台湾人写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就是言过其实)。她不仅试验了每个配方,还对各种食材、工具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她不仅擅长度量、分析和实验,也进行社会学意义的探索,例如和菜贩打交道,向民间厨神学习,甚至学习外语。她身上有好奇心、冒险精神、热情和严谨。如果她爱上的不是烹饪而是其他什么,我想她也会成功。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科学和浪漫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本伟大的著作,成就了一对完美的夫妻。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演绎夫妻之道,那就是互相成全。但是仔细想来,两个人又都是理想主义的实践者,骨子里是一类人。
读了《我的法兰西岁月》,就像看了Mastering.The.Art.Of.French.Cooking一书的预告片,从中能够体会到热忱、认真和乐趣。
烹饪是真正复杂的事情,要求从事的人有热情、敏锐的判断力、协调能力、计划性、理性和耐心。婚姻也是,发自感性,落在理性。
每个家庭都有人热心地站在炉子前搅动一锅汤的话,幸福指数会不会因此上升?
详情
淋漓尽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接龙式。何谓接龙式?若是与书发生某种心灵上的共鸣,我就会特别留意书中提到过的某个人物或某段历史背景或某个空间场所等,这样我也就知道接下来给寻觅哪本书了。
这本《我的法兰西岁月》,源自曾经读过庄祖宜那本《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曾是典型的专攻学术的知识青年,在美攻读博士学位专研论文之际,毅然选择 弃文从厨,一个快奔三十的女人,不怕自己这个在旁观者眼里近乎“痴狂”的决定可能成为亲友茶余饭后的笑柄,也不顾几年异国他乡寒窗苦读的努力前功尽弃,更 无畏一旦从头学起意味着将来很有可能的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厨房里的学徒,不过现实是不要纠结于这些危言耸听的“万一”,否则什么事都做不了,作者很快报名注 册成为了烹饪学校的学员研习厨艺。在她的书里经常会提到Julia Child,Julia Child是谁?通过作者的描述,原来这位Julia Child37岁那年随夫到法国巴黎,对法国烹调术一品钟情,决定学习烹饪法国料理,就冲年龄这一点多少也能让作者“宽慰”点。
而这书《我的法兰西岁月》恰恰是Julia Child在巴黎生活与学习的回忆录,我向来钟情回忆录和人物传记,往往这类题材更能向我们揭开不同于教科书的历史画面,更活生生地不经任何粉饰地传递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自然内容里也穿插了她的早年经历。早年二战时期她被美国政府派往斯里兰卡和中国昆明、重庆负责情报的收集与管理,听上去很刺激,难道是女特工?其实这活绝没有James Bond那样要求身怀绝技或时刻有生命危险,在《法兰西岁月》里Julia回忆那段经历,更像是如今一个在社会上混迹很多年后的中年人偶尔感慨以前清纯的校园时光,也有可能是生性乐观的作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淡忘了当时战争期间的紧张氛围。
也是在斯里兰卡,她结识她未来的丈夫——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对生活充满激情,讲究生活品质,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信奉雅皮主义。两个人经过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 最后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她的丈夫被调往法国巴黎,而她正如她在书中讲到的“我呢,就算他额外的一件行李,一道跟过去啦。”这位有实干精神的 艺术家会在工作之余拿着照相机带Julia去探索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接触左邻右舍,了解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狮子座的Julia身上有股“霸气”,不妥协于父亲的政治倾向与价值观,拒绝像儿时伙伴那样与殷实的银行家结姻却最终成为抑郁的酒鬼的人生轨迹,更不屑与父亲的“帮助丈夫飞黄 腾达”的各种利诱,以致父女间的关系濒临破裂。而她中意的丈夫,会在结婚周年纪念日临近时制作各式各样的情人卡寄个亲密好友,创意让原本很普通平凡的生活 变得妙趣连生。
书中也始终贯穿些Julia想与读者分享的法国饮食文化,比如美酒与菜肴的搭配、各种菜谱和烹调技巧等,我不想在这里细谈。印象深刻的另一段是结尾部分,几乎半个世纪已过去,1992年6月,Julia也已是耄耋老人,她决定是到了放弃位于普罗旺斯的小窝的时候了。“小窝十个特别的地方,可现在对我来说,它的灵魂已经不在了。让我想念的,不是具体的房子,而是在那里与我共度时光的人。”
“我想伸手挽留住这些感觉,可这只是徒劳,就好似我想伸手挽留住梦境一样。没关系。完成了一件事,就该潇洒离去!”
详情
兰花草
一向最受不了美食的挑逗。又一向胃口很好,对于现实的吃文字的吃图片的吃都非常非常的热爱。
这个身高一米八八的92岁美国女人,当年疯狂地迷上了法国的美食,写下这本《我的法兰西岁月》,纪念自己年轻时在法国的那段美味人生。
也是刚从另一本书中摆脱出来,那个书额看着有点累,最后有点烦,后来干脆把它打回原籍-----让别人去郁闷得了。
手里拿着茱莉亚的书,感觉生活美好,没有办法拒绝在偶然的获得中她不经意给带来的快乐,真觉得有些小小的意外。
在出版物疯狂角斗的今日,随手拿捏到茱莉亚,也算是生活对我的一个小小奖赏。大爱这个米国老太。在味觉逐渐麻木的今天,茱莉亚的这道菜,让我时不时地吞咽口水,文字的魅力就在如此,就算你没有真正品尝到什么,你依然会印象深刻,并对茱莉亚感激不尽,感谢她带来的奇妙感受----真是美味无穷。
不仅仅迷恋她笔下的焦香的鲟鱼,美味的酱汁,和迷人的牛肉卷。我承认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感觉愉悦,这个很珍贵。茱莉亚的文字幽默风趣,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激情与可爱,让我时不时的想开怀大笑。哎,这个美国厨娘,逛个菜市场都令我垂涎三尺,更别说其他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2:00 , Processed in 0.22478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