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 0
|
浣花洗剑录(上下)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Strong
最近看完古龙的武侠小说《浣花洗剑录》,感觉前半段还是有模有样的,但后面的结局有点仓促了。不管怎么说,在武侠的框架下讨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还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当时,武林正处在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却未想到来了一只恶魔(白衣人),杀死了很多掌门人士。后来他们只能去祈求神灵(紫衣侯)帮忙,毕竟这个短暂的和平就是这个大神带来的,既然大神的威慑让他们和平共处了,自然有义务帮他们解决外部的威胁。大神看到恶魔也实在是太强大,也只能勉为其难的与之一战,最后尽管勉强打退了对手,可自己却因为受伤太严重而死。恶魔七年之后还将卷土重来,而大神则是希望寄托在一个小孩子(方宝玉)的身上。
其实大神还有个哥哥(周方),当年由于大神的过失而失去了神力,只能冒充骗子隐藏在市井之中。后来方宝玉在他的指点下炼成了绝世神功,但还需要有个名分代表中原武林与白衣人一战,在他的几个师叔的保驾护航之下,就准备连战四十位少年英雄。要说论武功而言,方宝玉应该是占优势的,同时又那么多中年大叔保护着,也不用担心对方会耍什么阴谋,开始时固然得志了一阵,但后来还遇到白衣人,就不幸被自己人给弄得身败名裂了。
方宝玉为什么会身败名裂呢?一是忽视了外部的隐藏因素,白道的人固然不敢耍诈,但还有被五行魔宫里的小妖精的存在,在比赛之前给方宝玉灌下迷魂药,还冒充他的笔迹写退场信挑逗天下英雄。二是堡垒总是容易从内部攻破,他的几个师叔之中就出了叛徒,杀死自己的同门后嫁祸到方宝玉的头上。一般而言,外部的威胁会让团队更加紧密,可要是这样的威胁不是太急迫的话,那么就会难免有人要在紧密的空闲中打歪主意了。可怜那一大群愚蠢的民众,一会儿把说方宝玉比大神紫衣侯还强大,一会儿又把说他比大骗子李名生还无耻(此时周方的真面目已经暴露),特别是容不得方宝玉本人的辩解,说的最起劲的也就是那么无名无姓的一撮人,也许他们才是本书真正的主角呢!
小妖精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方宝玉能够帮他们打败老妖精(白水宫),方宝玉为了争取一个说话的机会,只能先答应小妖精。后来那些正派人士委婉的提醒方宝玉:言而有信自然好,但也要以大局为重,这次即便你违约也没人会说你的不是。但方宝玉还是毅然赶往白水宫,最后领悟到了一个阴招,在功力还没有炉火纯青的条件下,靠着这个阴招打败了白衣人。
遗憾的是,小说还有很多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比如说方宝玉的身世,方宝玉在白水宫的任务完成度如何,白水宫与白衣人之间的联系,和方宝玉的外公白三空也可能有联系,不然白衣人为什么要故事放他一条生路呢?
详情
菩提小
这书起初最打动我的要属,方宝儿与水天姬天真烂漫一口一声“小丈夫”、"大妻子“,看似是玩笑,可我还是认为这段感情确有其事。
1、 水天姬已日渐憔悴了,在寂寞的日子里,她只觉思念宝儿之心,日益殷切,连她自己都
不知道为何会对个小小的孩子如此思念,似乎是少女思念她的情人,更似是慈母在盼望着游
子,有时她呆望着落日、呆望着落日余晖中飞翔的海燕,竟会。连三个时辰都不动弹,口中
只是喃喃道:“宝儿,你究竟是生是死?燕子,你能不能告诉我他的消息?”
2、小公主吃醋离开方宝玉。
3、过了半晌,胡不愁又道:
“还有宝儿,这孩子想必已长大了,以他的聪明,我深信他必能成名,只是,却猜不到
他已长成什么模样?”
水天姬笑道:
“这句话你也……”
胡不愁截口笑道:
“我知道这句话魏也不知说过多少次了,但我只要一想起他以前那种调皮捣蛋的样子,
就又忍不住要重说一次。”
水天姬默然半晌,幽幽道:
“你如此想他们,却不知他们是否在想你?”
胡不愁笑道:
“自然也想的……就算不想,我也要想他们。”
水天姬道:
“但人家若不想我,我就绝不去想他们。”
说明水天姬对方宝玉确实有感情只是,宝玉在这七年里没有去寻找过她,甚至全书第十回以后都没有提到怎么水天姬。水天姬7年时间爱上另一个朝夕相处的年轻男子确也人之常情。
详情
荒诞王
搏杀和取胜是习武者的第一要务。对最高武功的追求是武人的本质追求,它使“胜利”变得唾手可得。因此,每一个习武者,不管身负着怎样的武艺和欲求,都会在秘籍或绝学面前低下自己的头颅,膜拜于地。在小说中,被驱逐到海上,侥幸从海难中逃脱的一个老太婆,万老夫人,当听说荒岛上的铁船舱里收藏着紫衣侯的武学秘笈的时候,即刻便忘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也忘了自己身处孤岛绝境中,而为得到秘笈费尽心思。这是武林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其实至高的武学,不是招式、不是法度,而是一种境界。这是优秀武侠小说家们的共识。但古龙是第一个在文字间彻底抛弃招式或套路描写,直接言说气场和境界的人。后期的古龙所惯于营造的紧张比武氛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读快感,形成迥异于路数描摹大师金庸、梁羽生的别样美学趣味,自成一家。在《浣花洗剑录》里,古龙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窠臼,依旧大量描述了动作、招式和套路,但还是通过最顶尖的高手传递了“神”胜于“形”的武学奥义。
武学的最高原则(武道)首先是宇宙论的。“武道法自然”,“武道中最最深奥之精华中,也断然必有生生不息之玄机存在”,“自然之现象,实是天地间最博大精深之武学大宗师”。宇宙世界的循环往复、自在生灭,是人类不可凌越的生命法度,也是再强大的武功也颠覆不破的至理。
在宇宙中,武道是一粒微小的智慧果,等待觉者的摘取。这枚诱人的永恒之果,不仅有着自然的肌理,同时,它也有着人类理智的内核。没有对人性和人道的觉醒,武道是不可能的。因为“武”是人的行为,它的发动必须建立在先行的人的某种意念或思维之上。意念是武功的始基,它催动了武者的肢体,才能发出招式。可以说,意念的高低上下,决定了武者在比武中的地位,也影响了武者的发挥。再好的招式,如果意念不及,就无法将威力发挥至最大,也就无法立于不败的境地。所以,优秀的老师教给学生的,首先会是意念的训练。
“武功以力取,武道以意会,力拙而意巧,力易而意难”。对武者而言,练“力”就是练形,掌握的就是武功的表现,即每一招的形式,以及它们彼此连贯成一体的法则。武之形式可以通过模仿前人而学会的,但推动一切武功法则成立的先验逻辑的获得,则是无从模仿的。因为它不是死的、形象可见的具体的物,而是活动和千变万化的,只有仰仗主体自身的参研、悟会,方能成为可能。
“要练一套武功,是何等容易,纵是十分年轻之人,若是以勤补拙,也可练成,但若要由自然动静中悟出万物变化之理,自万物变化之理中悟出别人剑路之破绽,这却是何等困难之事,若非具有绝大智慧之人,纵然勤练百年,也不可成。”古龙所说的武道的习得,和禅道的参悟工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哲学最精微和诡妙的精粹所在。借此,古龙向古典传统发出了邀请函,让这些“文”的至理在“武”的世界里同样成为最致命的极限。
武道自意始,而意又开始于定。顶尖高手的比武,开始于寂静。这种寂静,不只是语言、行动上的停滞,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上的安宁。在杀机重重、波谲变幻的决斗场上,所谓的寂静,更多是心灵内部建构的一个晶莹、澄澈的空间,它的平静和安稳为武者营造了封闭的港湾,为即将出鞘的剑刃提供了临界的安宁。这种寂静,滤掉了会影响心灵的杂质,那些日常的、欲望的、情感的黏液,留下一片纯粹的净土,等待心神全然凝聚到比斗的唯一焦点上。对高手而言,再精湛漂亮的技艺,也要在寂静的场域中方能发出致命而突然的一击,“有生于无”,才是大有。
至高的武道,是无法将自身的武艺训练成完美无缺的。人类的世界本不存在没有一丁缺点的至善。再完美的事物也终有不完美的微小瑕疵。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不存在不会被击败的武功。而根据辩证法的相对原理,击败所有对手的唯一可能,就是迅捷地抓住对手的破绽,一招击中命门。
在方宝玉和白衣人的巅峰对决中,后者看似达到了武学的至高境界,不仅进攻的招式必杀,而且防守的阵式也似乎毫无破绽,简直近乎完美了。但他却被方宝玉丑陋无比的伏地一招所败。这个诡异无边、毫无美学价值可言的招式,完全是针对白衣人的武功而特别设计的,它在短暂的一瞬间抓住了白衣人全身唯一不设防的弱点,也是所有人类无从防守的死穴,那就是人的足底。所以,白衣人的失败,不是败在他的武艺还不够精深,而是败在了自然的铁律下。所以他才会在行将死去的时刻,仰天大笑,发出“好妙的一剑……当真妙绝天下”的感慨来。
可以看到,在古龙精彩的叙事中,武功最终获得了玄学的支撑,但那绝不是道学家陈腐的老生常谈,而是一种穿透技术至上的神秘主义的变通和灵活。武道的法则,就是它没有法则,随机应变。武道觉悟者所拥有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实则是一切“道”的共通原理。
详情
荒诞王
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在上世纪50-70年代,飘零海外的小说家用想象的泥砖在虚假时空中精心建构了一座隐秘的江湖花苑,它游离在国家话语宏伟坚硬的城墙外,既躲过了专制政体的钳制,也逃脱了现代性对文化传统的非难,成为灵魂无依者赖以自慰的乌托邦。于是,武侠小说的故事样式和叙事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童话才有的十全十美性。在一个没有童话传统的文明中,它承担了童话的角色,然而,它又天然地是暴力、流血和死亡的载体,所呈现的也是成人世界里的种种游戏规则,因此,武侠小说才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即只有成人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的“童话”。
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家都使用了“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来建构他们的小说文本。通常,会有一个少年,而且基本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因为机缘巧合,学会了旷世的神功,成长为了独领风骚的英雄豪侠,与邪恶势力作战,历经种种劫难,最终统御武林,抱得美人归。这种叙事套路确保了武侠小说的畅销,它使读者不费任何心思就能进入到文本中,获得便利的阅读快感。
在这种套路里,显而易见的一点是父亲的缺失。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没有父亲的,父亲不是死了,就是失散了;再不然即使还活着,也对主人公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父亲的缺位,是几乎所有武侠小说的特质。也就是说,那个彰显了秩序和法则的权威的象征体,在主人公学习用武功来表达自我意志的关键时刻,没有在场。但正是因为父亲的缺失,使得年轻的主人公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获得了学习武林绝学的机会。试想,如果是在父亲的照料下成长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突破自我、超越语境地冠绝群雄呢?所以,要成为英雄人物,就首先得没有父亲——这就是武侠小说的叙事逻辑。
在精神分析学中,父建构了子的最初符号世界,他使得子学会了用他者的语言建构自身的主体性,把子同化为文化和秩序中的一员。然而,“死去的父亲总是比活着的父亲更强大”,缺位的父亲作为一种象征,将更为牢固地伫立在子的时间中。因为他的肉身根本不存在,俄狄浦斯将无法从精神上将他彻底地抹去。
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没有父亲,却也总是能够认同于武林世界的规则法度,先天地具备承担道义责任的胸襟和能力。他们都完美地符合道德的原则,即认同了那个强悍的秩序和规则的“无形之父”。于是,我们所见的那些主人公,既因为没有了父亲而轻易地获得了超越的绝世武功,也因为父亲的缺位而更早、更轻易地接受成人世界的法则,把自己历练成早熟、模范的领袖人物。
《浣花洗剑录》里,主人公方宝玉的父亲方大侠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谜团似的人物,在小说前面的全部叙述中,竟没有关于这个人物的只言片语。直到小说的末尾,通过万老夫人的口,我们才知道,方大侠原来就一直隐居在白水宫,并且就是那白水宫里第一个同方宝玉交手的人。但即便是和自己儿子交手的关键时刻,方父都没有让儿子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何等古怪的一位父亲?他不仅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而且始终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存在。他只是作为锤炼方宝玉的一件测试工具而神龙一现,出场的过程又无头无尾,简直有些莫名其妙。那么这一点是否是古龙的败笔呢?
从万老夫人的口述中,我们得知,方宝玉的父亲宁可长期幽居在白水宫,也不愿再踏入武林世界一步。这个人的价值观已然是对武林秩序的颠覆,他是反武林的。从这点来说,他既已不再是江湖法则的接受者,那么当然也不会成为用江湖规则同化自己儿子的象征语符了。所以,在方宝玉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缺位是自然而然的。
事实上,小说前二十章的内容是循着方宝玉的成长路径,主要描述方宝玉家庭遭受变故、接受紫衣侯的临终嘱托、刻苦习武、准备迎接白衣人的挑战的历程,以“比武”为关键线索展开故事的。但这条看起来清晰无比的线索却在二十章以后发生了突然的转向,方宝玉不自觉地走到了寻找白水宫的岔路上去了。
这看似无意识的转向,从表层来看,似乎是方宝玉受到小公主的诱惑,又受了其他人的嘱托而不得不为之的行为,但其实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恰恰是喻示性的,它表现的是方宝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秩序规则短暂逃离的努力。
虽然真实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在象征的世界里,但这个空缺很快被紫衣侯师兄弟填补。他们不仅打开了方宝玉的视界,在方宝玉的思想世界中建构了武林精英人物的符号形象,也在他的话语系统中植入了“武林道义”的观念,让这个原本不会武功的少年主动承担了与白衣人决战的任务。不仅如此,整个武林中的大小人物也都把方宝玉视为抗击白衣人的象征。他初入武林的七年人生,就是围绕着这个单一母题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方宝玉的主体被宏大主题所压制,迷失在了向群雄挑战的虚假过程中,中原武林第一人就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挑战白衣人了。
可是,这样的成长道路终究不是方宝玉自己选择的,也不是那位企图突破旧武侠小说格局的古龙所喜闻乐见的。在当代武侠小说界,古龙是最激烈反对传统武侠小说话语模式的先锋人物。他的反叛行动,率先是通过对陈旧叙事方式的破坏来实现的。把条理清楚的主线故意引上分岔的歧路,制造随意、紊乱的丛林假象,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是不成熟的古龙玩弄的一种策略。在《浣花洗剑录》看似芜杂的枝蔓中,其实蕴含着“寻找真正父亲”的隐匿主题。这点方宝玉自始至终没有意识到,可是找寻白水宫的行动却清晰无比地指向了这一点。
在武林人士的眼中,白水宫是包裹在神秘纱丽中的异质存在,是武林人士向往已久却始终到达不了的桃源。初入白水宫的方宝玉切身感受到了白水宫的魅力,“这洞岩非但奇丽辉煌,宛如天宫,其幽深博大,也非人们所能想象”,“千百个钟乳,布满了岩洞,没有一个形状相同,也没有一个光泽相同,当真是鬼斧神工,人间罕睹”。就是在这奇幻仙境一般的地方,方宝玉接受了包括他的父亲、白水宫主在内的三位高手的轮番指导,最终悟出了击败白衣人的惊天一招。这个非同一般的招式,完全颠覆了武术的既有话语,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化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内在的革新动力创造了非现实、反逻辑的致命一击,助他完成了与传统武学完全脱钩的离心过程。那个强制的、外在的、虚假的“大他者”,终于不再是方宝玉前进道路上的羁绊了,他找到了他的独立自己。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22 , Processed in 0.23428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