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沉浮与枯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主要内容简介:我一生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故友、至交的人几乎没有,这可能与我的人生信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苯吧!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时被划成了“右派”,故友和至交逐渐离去,人情淡漠,我也不敢再奢求于故友和至交了!
      江平 八十自述 带您走近一个真实的他。

    作者简介
      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日本青山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民法、罗马法、公司法等课程,并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等殊荣。现仍然担任着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国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最新书评    共 8 条

    杯酒人    一种传统,一种可能   ——写在江平先生《八十自述:沉浮与枯荣》读后      我大约是在2010年底的同一时间了读完梁鸿女士的《中国在梁庄》以及江平先生的《八十自述:沉浮与枯荣》(以下简称《沉浮与枯荣》),2011年1月这两本书同时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度“十大好书”。以类型而论,《沉浮与枯荣》是这十本书中唯一的人物传记。   《沉浮与枯荣》全书共五卷,分别为:一、似水流年;二、廿载逆境;三、我的教与学;四、大立法时代;五、为法治呐喊。以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为分割线,一、二卷主要讲述江平先生家庭背景、在崇德中学、燕京大学、苏联留学等经历,以及苏联归国后划为“右派”开始的二十年苦难历程;三至五卷则主要讲述江平先生在北京政法学院(后为中国政法大学)复办后教书育人,推进学科与学校建设,参与各项重大立法,以及近年来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活动等经历。   作为江平先生自述、陈夏红先生整理的口述自传作品,从行文方式看,全书文字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性的往事回顾,包含了不少历史事件的背景交代,该书的大部分篇幅均属该类型,其作为史料的价值,整理者陈夏红先生已在后记中从口述法史的高度予以说明;第二、抒情性的纪念文字,比如该书第十六节“民法学界的先驱们”等,尽显江平先生的个人性情;第三、议论性的观点阐发,比如该书第七节“五十年后谈反右”、第二十九节“我看苏东剧变”、第三十二节“我的法治观”等等,直陈江平先生的独到见解。   江平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法学界的后辈们有所启迪,那就不辜负写这本书的初衷了”,我希望借这篇短文,谈谈自己的两点感想,并表达对江平先生的敬意。      重现中国士人的一种传统   从古人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中国士人的传统逐渐被演绎为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这其中就包括道德文章。从现在的角度看道德文章,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首先是一个人的真性情、真才学,是其立身之本,而不是其成名成家后的光荣和盛誉。   在《沉浮与枯荣》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曾经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的江平先生,他为中国法治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看到他因婚变创痛之深而二十年后仍然难以释怀,看到他对民法学界的先驱佟柔先生、张佩霖先生、谢怀栻先生的尊崇、相惜和思念,看到他在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时的坦然、洒脱和宠辱不惊。所有这些,首先与江平先生的多重身份无关,而是其作为个人的真性情,也更成就其独有的人格魅力。   每一代学人都有其研究的新问题,也有其需要担负的新使命。仅仅作为一名法律毕业生,我自然没有能力来评说前人的才学,但在《沉浮与枯荣》中,我们不难看到江平先生在学生时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进取,在二十年逆境中的不妥协、不放弃和顺势而为,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职期间的开创和革新,在罗马法、比较法等法学传统上的恢复和延续,以及作为一代宗师而桃李满天下,更不用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立法中的卓越贡献。其成就的取得或许与江平先生的若干身份相关,但正如江平先生在回顾人生七十时所说的那样,他作为法学教育家以学校为舞台,他作为法律活动家以社会为舞台,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所有这些,首先与其平生才学密不可分,方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法学和中国法治的历史上留下其应有的刻度。   道德文章,既是本书重现中国士人的一种传统,也是江平先生自序中所指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和批判这两个精神品质的应有之义,都启迪并激励着后人薪火相传、努力前行。      探索“普法”的另一种可能   与社会管理领域的其他问题类似,以五年为一小周期的“普法”活动也在不断更新的规划中持续实施,迄今已进入第六个五年规划。“普法”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并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自然不局限于法律范围之内。法律法规的宣传则总是每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其具体内容则根据时代背景、社会形势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目前规划中的宣传内容是以民生、维稳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   然而,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成,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而且条文迅速更新、后法修改甚至否定前法的情形屡见不鲜(比如前些年引起热议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近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草案等),即便是法律专业出身并长期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士,由于法律专业层层细化,使得熟悉各领域法律知识的“通才”已几无可能,更何况“普法”所主要面对的没有法律背景的普通社会民众?并且,要求普通民众及时细致地掌握最新法律知识恐怕也有违社会分工和职业细分的主流趋势。在此意义上,正如最新“普法”规划所要求的“创新宣传的形式和载体”,重新思考“普法”中的“变”与“不变”也确有必要。   如果说法律法规作为知识层面的宣传是在持续更新不断在“变”的话,那么,可能还需要思考的另一方面则是“普法”中“不变”。 “变”与“不变”总是相对而言,但读完《沉浮与枯荣》,读完江平先生这八十年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这里的“不变”绝不仅仅是江平先生“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也绝不仅仅是其“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的道德风骨。   更为重要的是,《沉浮与枯荣》引领我们去追问江平先生这八十年来,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劫难后依然夸父追日一般痴心不改而上下求索的“不变”到底是什么?尽管江平先生在诗作中“千言万语蛮胸臆,欲泣欲诉无从”,但读完本书,我们深信,这“不变”的追寻,正是其法治天下的中国梦。   什么是“法治中国”?有位作家说过,别的思想家,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添加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层砖瓦,然后构建了自己的体系。我以为,江平先生更重要的思考可能主要不基于读万卷书,而更在于万里长路走过、大风大浪经历过后所提炼的“法治观”。   是的,让我们提纲挈领地重温一遍:法治包含着三个层面,制度、方法和理念;与法治息息相关的是宪政,宪政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两个,一个民主,一个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经历了四个法律时期,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经验主义、理念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的主线有四条,人治与法治,国家和社会,公权与私权,从法制到法治。   因此,在依法治国早已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宪法的前提下,“普法”的内容或许就应当有着比知识层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更为深层次的理念部分。而本书探索了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有一天,江平先生的“法治观”能够成为社会普通民众的常识而深入人心,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再纠结于如何通过“普法”教育更新民众的法律知识,也许会发现,即使在知识上会有失之东隅的可能,但在理念上仍有收之桑榆的期许。理念之基已有,知识大厦何忧。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7:09
    wilson    冲着江平的这个名字慕名而来,江老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   本书的可读性比较差,口水话太多,特别是前半部分。其次是没有一个贯穿的逻辑主线,很多部分显得重复啰嗦。作为一部口述史来说,深度不够也是必然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3:01
    公冶长     首先要说明,本人是法大人(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法大求学7年),因此对于江平先生的这本书有着更多的感悟与共鸣!    书已经读了大部分,结合自己七年来在法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比较自然地认为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法大人的精神史诗!    同时,对于每一个有志于建设法治中国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称得上:心怀法治理想者的启悟录!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15:18
    带恨眉     标题用了两个英文短语,这是前不久他的QQ签名,当是看到的时候,正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挺契合的。    与这本书结缘是法律课上孟老师推荐过,孟老师说,江平先生被誉为法律界的良心。偶然在图书室发现了,便借回来一睹风采。    这是一本江平先生口述、陈夏红先生整理的书。因此,语言很朴实很口语化。感觉就像在挺江平先生的讲述一样。书前一部分讲述了江平先生的个人经历,后一部分是江平先生对当前法律制度的观点。我只看了前一部分。    江平先生的经历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学生活动、留洋、反右、文革……看得出来,江平先生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但是时代却让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并给他身体和心灵上到来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是什么呢?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这是知识分子在政治面前的不幸和脆弱。    作为一个略懂法律的青年人,看到老一辈法律家的故事无疑是激动和振奋的。看到老一辈法律家振臂的呼喊时深感我辈责任重大。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环境还是差强人意,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司法改革,更需要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促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9:11
    路人甲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的学生子路曾经曰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有好东西,要记得跟狐朋狗友们分享。比如你的车(有很贵的宝马最好),你的衣(有很贵的裘最好),要拿出来,大家轮番糟蹋到破掉为止,但你一点也不能说你心疼。    我是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啦,也从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过。但我读到好书,亦有一种与二三知己沉潜玩味的愿望。最近在读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就是这么一本书。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是江平的口述自传。书的上架建议是:法学、人物传记。出版者在封底有一段话:    本书不仅忠实刻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这段话大体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特征,风格,思想倾向等。所以,我就不用再多说了,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话说念中文的我,为什么会去找法学家的口述自传来看呢?个人觉得,近三十年来,念中文的,地位似乎越来越低,从改革开放初起时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堕落到现在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速度真的很快。搞文学的,也越来越被别人看不起,“万金油”、“酸”等名词曲尽文学专业的现状。而“纵作鬼、也幸福”、“含泪劝告”等,也让人不好意思重提文学专业的尊严。相形之下,作为时代显学的法学,和优秀的法学家们,似乎更显担当,更有尊严,也更吸引人。所以,我愿意跳出文学的小圈子,到法学家的故事里转一转,看看别的专业的人的经历、思考与理想。    吸引我的,还有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究竟走过怎样的历程?教科书里的故事,有时连时间、地点都靠不住。在目前,要打捞历史的真相,只能一点一滴,从亲历者的讲述中触摸一二。虽然这种亲历者的讲述,有时不免自我审查,有时不免零散断裂,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另一种视角。    而一个学者的人生际遇,亦是吸引我的地方。现在的我,非常茫然,不知道传说中的2012是不是很快就要来了,不知道人生的下一个转角在哪里,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路有多长、人又能走多远,更不知道此地此时此刻,要如何坚持如何操守如何努力。取鉴于长者的经验,也许会有帮助吧?    带这样的期待与困惑,读《沉浮与枯荣》,读到精彩处,不免拍案;读到伤心处,不免叹息;读到欲言又止处,无奈一笑。买书的时候,48块的标价让我犹豫了N久,读完了,并不觉得后悔。人生不过百年,工资只有三千,而读到好书,犹如吃到没有瘦肉精的肉,不打农药的菜,欣欣然可乐也欤。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0:00
    D.H    面对八十高龄的长者,想听他说什么故事?      我的专业与法学无关,然后报刊上对他的尊重如滔滔江水,于是我这个门外汉也知道有他这号人物。      全书的前1/3讲述的是主要是其从出身到改革开放之间的生活。这老爷子一生荣辱不惊,临到80高龄,悲喜在其言下都变得坦荡。基本上,江老爷子有个好爹,所以有机会上好的学校,加上天资与努力,他甚至成为国家公派苏联的留学生。      然后五十年代开始的反右、整风以及文革改变了他的命运。时代的狂潮很少每个微小的生命。扛上右派的名头、离婚、下乡劳动、青年折腿、近10年的单身生活。生命中本应最意气风发的20年,自己只能为生存而隐忍。学以致用,民主自由都是天方夜谭。      相比之下,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美好?你在烦什么?      书本的前面1/3讲述的是曾经的生活,是一份提点。老爷子虽是口述之后整理,但是字句之间常是精炼的真知灼见。可惜的是,80岁的生活,凝固在一本书间,更有近一半的字句讲述的是部分法律的制定与幕后,太多的故事展不开,太多的侧面被掩埋,太多的部分一言两语就带过,可惜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6:56
    云上的    书刚刚读到一半,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一句“法律最大的困惑在于政治”,作为记者,我突然有了对媒体行业的感慨,其实,新闻最大的困惑又何尝不在政治呢?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各尽其责,各取所需,而这又是个一家独大的世界,政治这只无形的手总有僭越之举,在法律、新闻、商业各个领域摸来摸去。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21:34
    想唱就     本书很好。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了江平老师的个人经历,更让我们了解法治的发展,了解中国。书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内容并应记住,这些内容对我的观念是一次很好的洗礼。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无非就是两个主轴: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法治”。“宪政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两个,一个民主,一个自由”。“现代公司的三性:第一,它是资本企业;第二,它是自治企业;第三,它是民主企业。”    在读到“苦难的历程”一章时,我看到了江平老师的人生痛苦,更看到了他的乐观和不屈服。江平老师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经历了三个打击:政治上划了右派,新婚妻子离婚,遇到车祸。但是他一直鼓励自己必须坚强,因为困难只对怯懦者存在。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01:2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18 , Processed in 0.56280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