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黎隐士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作者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最新书评    共 1 条

    何鱼     只要对着那未被遗忘的山水重新打开心扉,重新让人与辽阔的自然世界面对面,重新赋予——生之滋味……    ——卡尔维诺《巴黎隐士》P3      1.   出门旅行时,我总喜欢带本书在旅途中阅读,一般带的都是诗集。在疾驰的火车上,望着窗外近景倏然而过,想的却是沉淀最深的人或事,阅读诗歌亦是如此,文字跳跃而轻逸,却能以最简短的文字直抵内心。   2009年自北京旅行归来,我没有带随身带诗集,而是一本在北京涵芬楼买的卡尔维诺的《巴黎隐士》。那是之前遍寻不得的卡尔维诺自传,在旅行的城市意外收到,如获至宝,购书小票至今仍夹在书中,透露了我获宝时的具体时间:2009年8月13日17:30。那日得书后出来,坐在涵芬楼前的台阶上,一阵风吹过,人行道树沙沙作响,行人来来往往,而我内心欢喜,觉得与老卡在这首都的街头不期而遇了。      2.   在我的小说阅读经验中,雨果、黑塞、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毛姆等人是心头之爱,尤以卡尔维诺感觉最为轻逸,阅读快感最接近诗歌,现在就让我先来说说卡尔维诺吧。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人,1923年10月15日出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个小村镇,他的父母都从事与植物有关的工作,父亲是农学家,母亲则是植物学家。当时他的父母正在古巴主持一个农业实验中心,看来他日后创作《树上的男爵》,能将树上的生活描写得那么栩栩如生,是有家学渊源的啊。2岁后,卡尔维诺便随父母回意大利圣雷莫。二战期间,卡尔维诺加入共产党游击队,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他的父母因此曾被德军虏为人质达数月之久。因为直接参与过政治斗争的缘故,在《巴黎隐士》里的许多篇章都与当时的政治时事有关,年轻时,卡尔维诺也是一个铁骨铮铮、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度顺从父愿而在大学上农学系的卡尔维诺,最后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转向了自己更具天赋的文学,他随后数十年的创作,给世界献上了想象浩瀚无边、叙事轻盈有致的文学瑰宝,在我的心目中,老卡的巅峰之作当属《看不见的城市》和《树上的男爵》。   南方朔为这本书写了一篇情感充沛的序言《他的头脑已成了传奇》,他说:“卡尔维诺的头脑是近代文学最大的传奇,这或许是他的文学生涯仿佛高峰连绵,永远看不见尽头的原因。他的文学风格很少在一个地方停驻,每次都带给人们不可思议的惊喜。他的文学跨越了写实和奇幻的传统边界,将小说拉高到了语言哲学、符号学和人类学的层次。……卡尔维诺的不可思议,乃是他几乎开创出直到如今小说的全部新叙述形式和话题。”读过老卡小说的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想象力,卓越的想象力,这正是老卡脱颖于其他小说家的重要标签。   1985年9月19日,卡尔维诺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许多小说家都死于脑溢血,这也再次证明写作小说真是件耗尽脑力的苦差事。第一次脑内出血后,卡尔维诺曾接受了一次长达好几个小时的手术,据主刀医生说,他从未看过一个人的脑内构造像卡尔维诺那么纤细复杂。如此看来,老卡层出不穷的想象力,也从科学上得到了确凿的证实,他是近代最受之无愧的天才小说家。   据称1985年的那届诺贝尔文学家本来就是准备颁给卡尔维诺的,因为老卡的猝然离世,他与这个奖项失之交臂。其实老卡生前已经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他亦是个淡泊名利的人,1968年他曾拒绝领取意大利文坛授予的300万里拉的文学奖金。所以,错失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老卡的遗憾,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失色,就像这个奖项曾错过了托尔斯泰一样。       3.   卡尔维诺出生于古巴哈瓦那,家乡在意大利圣雷莫,那么他为何以“巴黎隐士”自称呢?这也是我当初阅读此书时带着的疑问。    老卡告诉我们:“曾有好几年的时间我得了地理精神官能症,无法在任何城市或地方连续停留三天以上。最后我选定了新娘并迁居巴黎。巴黎为森林、鹅耳栎木及白桦所包围,是我和女儿散步的地方。”地理精神官能症——你能理解这种独特的症状吗?我想起了此前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某名人在某地生活得无聊了,会突然赶往机场,随便赶上哪班便搭哪趟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个下午的鸽子,不发一语。如此酷酷的行为,其实老卡当年早就经历过了,不过人家飞到巴黎是到乡间小屋独处、写作,不是单纯的喂鸽子。    巴黎一直是世界的艺术文化中心,当时更是如此,那时全世界最有名的艺术家(画家、诗人、小说家)都聚集在巴黎(关于此事盛况,可参看达恩弗兰克《巴黎的盛宴》一书),海明威、马尔克斯、卡尔维诺、毕加索、高更……等等都在巴黎留下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有鉴于自己飞来飞去的生活,卡尔维诺也不禁感慨道:“一个城市不再被视为一个城市的日子也不远了,短距离移动比长途旅行需要的时间还更多。”想想也是,比如你从福州飞到上海不到一个小时,而从机场到市区就得慢吞吞地花上一个多小时。       4.   “出门旅行要比留在家里好,生活第一,然后才谈哲学和写作。”(P117)卡尔维诺是个喜欢旅行的人,在这本《巴黎隐士》里,最大的一个篇章是他到美国旅行时随手写下的日记。我想旅途是灵感产生的温床,因为其中充满了种种可能性,未知的地方,未知的人和事,未知的遭遇。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第二章)。卡尔维诺创作《看不见的城市》,其实就是通过想象力展现现实的无数种可能性,他要通过语言建造一座座纸上宫殿,让“未曾拥有的和永远不会拥有的”都跃然纸上。    有钱有时间的应该多去旅行,但未必见得所有出去旅行的人都能像老卡那样有收获。老卡说:“有人不断由一个机场换到另一个机场,过的是他在任何城市所过的雷同的生活。” (P157)所以最关键的还不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转换,而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观照与感受,如果你没有更多的发现与表达,飞到伦敦喂鸽子也不过是无聊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罢了。       5.   我的这份工作,能从工作中获得的认同感极少,外出旅行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至今去过并做停留的城市只有2座:北京和南京,而且都去过2次,前后加起来待过的时间不过一个半月。如果你不是对一座城市有特别的了解,那么你在这座城市进行的短暂旅行其实不过是走马观花。虽然旅行能带给你新鲜感,但这种感觉毕竟是短暂的,而且容易被疲倦所击溃。所以,如果你属于没钱没时间的“穷忙”一族,外出旅行仿佛登月一般可望不可及,那么你还是多做内心旅行吧。    佩索阿就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视为“第八大洲”,他在《我游历第八大洲》一文中颇为得意地描述了内心旅行的妙不可言:“有些人航游了每一个大洋,但只是在航游他自己的单调。(在内心世界)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我见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在我沉思的凝视下确凿无疑地奔流。如果旅行的话,我只能找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复制品,它复制着我无需旅行就已经看见了的东西。”   在内心世界旅行的佩索阿,看到了环游世界的人都未必看到的东西;没有环游世界的卡尔维诺,写出了环游地球的人都未必能写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   所以,多阅读吧,就让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加缪、弗洛姆、顾城、里尔克——免费当导游带你赴一场内心旅行吧,这也算是我等穷忙一族的精神逍遥吧。    (何鱼 2012.9.11)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18:1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53 , Processed in 0.39592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