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成为苏联“解冻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七八十年代,其节译本在我国国内被列为高层阅读的内参资料,流入民间后被圈内人士私下传阅,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

作者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作家。1910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曾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
     
  1921年后以记者身份去德、法、比等国。在国外十多年中,写了众多作品。
     
  30年代回国后,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苏联文艺界引起巨大震动。后用五年时间写成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苏联及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此书被誉为苏联 “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孔别离    爱伦堡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是陌生的,而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则是刻骨铭心的——牛棚里、残垣边、油灯下,多少人在抄写传阅。在那片灰暗的年代里,这本书成了唯一带彩的颜色。发生在苏联铁幕里的人和事,似乎同样发生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    爱伦堡是幸运的,他走出了铁幕,并活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他还记了下来。他以作家和记者特有的敏感,把刚发生过的事,以特有的方式记了下来。他的交游无疑是广阔的,他认识20世纪上半叶俄国乃至欧洲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新闻记者;他的经历无疑是丰富的,他亲身参与了20世纪几乎所有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对所有人和事那种细节的回忆。    那不是一串流水账般的叙述,也不是历史学家考据的某个干巴巴的事件,那是曾经生活的一代代人鲜活的心灵,一颗又一颗被苦难折磨、却又不屈服于苦难的心灵,作者回忆与他们亲密交往和激烈的辩论,回忆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怜悯的泪水,还有和平大会期间偷闲的红酒和通心粉、诗人临死时篝火边上的十四行诗、恐惧的电梯声、门被敲响时最后的凝视……历史在这里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呈现在了后人面前,使历史在这时显得更加深刻,更让人信服。    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却是爱伦堡的勇气。是的,是他对所有过往坦承的勇气。    尽管爱伦堡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比别人勇敢,也并不比别人聪明。还有人说:“爱伦堡吗,是个善良的老滑头。他顶多说说谁的‘坏话’,坏事却的确没做。”甚至说他虚伪,拍马屁,粉饰太平。但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盲人摸象,有些事连当事人都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后人又如何能辨明呢?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及与所谓史实符不符合的事件而已。问问那些经历过甚至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吧。社科院雷颐就大致说过,读这本书就是在读我们自己,在那个年代谁敢说话,为一句话身陷囹圉乃至付出生命太正常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有这种抗争的勇气吗?而马龙闪教授也说过那个年代自己在北大读书时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饿得如同骷髅,回校后却也只能说是形势一片大好,他很佩服爱伦堡坦承自己、坦承事实的勇气,因为他是坦承,而不是在逃避,不是在抗辩。“我憎恶漠不关心、窗上的帷幔、使人隔绝的残忍和残酷”,这是爱伦堡在回忆录里最后说的话。事实上即使在高压下他也拒绝了斯大林指定在苏联犹太文化名人的自污声明上签名,还上书斯大林为犹太人求情,并为此作好了死亡的准备。也正是这种勇气,让爱伦堡这本回忆录成为了“解冻文学”的开山巨著,成为了苏联人的“透气孔”和“萤火虫”。20世纪70年代,这本书节译到了中国,在“文革”的背景下,它只是属于“内部发行”的书籍,但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细节却成为那一代青年如饥似渴阅读的“启蒙读本”。    生活正用时间一点点将过往的岁月拉长、拉远,也将过往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一点点掩盖,有过相同经历的我们,虽然依然还活着,但又有谁能有勇气把它们点点滴滴地记住并对我们的后代坦承,让他们不致忘却甚或扭曲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17:24
King      这是我最喜欢的回忆录。也是我最爱的书之一。     为什么喜欢它?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喜欢看回忆录。其二,作者的生活太与众不同了。其三,这是一部艺术的人与事件的回忆,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     作者的生平从沙俄时开始,直接横贯了两次大战以及“冷战”岁月。从空间上基本概括整个欧洲。又由于作者的苏联人、记者以及作家的综合身份,接触的人从高到底,从政治家到艺术家。可以说无所不包,无地不至。真让人叹为观止。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一个人与一本书有着如此的深度与广度让人惊叹。     作者的回忆录是在前苏联报纸上分日发表的,于是此书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其一是从任何一章都可以读,而且整本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个人经历和对历史人物的单章回忆。其二则是隐含意相当多。没有相当的历史敏感与知识积累是无法理解此书的。所以读这部书是即增长阅历,又比较痛苦。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理解许多东西。这也是特殊时代和特殊的发表方式造成的。不过这也可以算是魅力之一。     读完此书后,真感叹书名“人在岁月中生活”。作者在最美好的时代与最丑恶的时代生活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06:4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50 , Processed in 0.25828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