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11-11 12:19:50 | 只看该作者
  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一直在找一套翻译排版俱佳的《蒙田随笔全集》。
  
  目前市面上一套三本的《蒙田随笔全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看上去装帧不错,但马振骋的翻译似乎不敢恭维,有人在评论里埋怨,也有人举例子,譬如同一句话,人民文学译成:“悲痛使他凝固”,马版译成:“悲痛让他变成石头”,由于不想重蹈《洛丽塔》覆辙,立刻收起购买欲望;江苏译林出版社的翻译似乎还行,但那封面简直让人觉得惊悚,而且是精装本,还据说这个版本由季羡林老先生写了一篇不怎么让人满意的序。
  
  季老的序没读过,但知道有人不满后,脑海里一瞬间飘过的是《蒙田随笔全集》的序若是由茨威格人物传记《蒙田》的第一章来代替那该多么完美。
  
      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P1)
  
      ……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在自己身上保持住内心的独立——仅此一桩——就意味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他的斗争仅限于防御,仅限于保卫最最里边的、没有人会允许他人进入的堡垒——歌德把它称为“碉堡”。他的谋略和手法是,在外表上尽可能做到不引人瞩目和不事张扬,恰似戴着一顶隐身帽走过这个世界一样,以便找到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P16)
  
      ……
  
      纵然是认识他的最亲近的人也没有想到,他是以何等的坚毅、顽强、机智和巧妙在社会的阴影中从事他给自己提出的这项任务:他要度过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仅仅度过一生。(P17)
  
      ——茨威格《蒙田》
  
  由茨威格在初稿时给这部作品定下的作品名“感谢蒙田”,可得知蒙田随笔使流亡生涯中的茨威格产生多么强烈的共鸣,猜想在生命最后一段岁月,他常用这部作品说服自己如何面对昨日世界的颠覆及生活的流离,蒙田随笔一定给了他某种程度的安慰,虽然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饮弹自杀。
  
  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至少在我心中毫无疑问已经抵达传记作品的巅峰,他贵在以悲悯的心去理解笔下的人物,他审视他们,但不疏离,展现分析他们,但不妄自批评,他完全做到尊重读者的内心独立。
  
  这一点,是那种带有作者强烈主观主义的人物传记永远无法企及的。譬如个例子千千万万遍:林语堂《武则天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1-13 02:24:22 | 只看该作者
  蒙田何以成为蒙田?出身、家境、父辈的期望,给了蒙田无比优裕的条件、开阔的空间、自我甚至自私的选择和安排自己人生的自由。没有人能够再拥有这样的饿条件,没有人能够再成为蒙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11-13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他的《随笔集》开创了“随笔”这一文学体裁的新纪元,他的名句“我知道什么呢?”响彻数百年。有机会觅得此书,借斯蒂芬·茨威格的赞扬之口大致对蒙田这位16世纪备受瞩目的法国思想家有了点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尤其“内心中的自我”一说,见解之全面,陈述之真诚,很是受启发。
  
      “人生的最高艺术乃是保持住自我。”蒙田终身所奉仰的自由、自我,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语句中强调,所坚信的寻找自我(贯穿整个生命历程不间断),不得不使人叹服。“我们可能喜欢这件事或者那件事,但不要让任何一件事和我们‘结伴终身’,和我们‘结伴终身’的唯有自我。”
  
      “内心中的自我”,是有别于现实世界中的另一个“自我”,褪其外壳,去其装饰,抛其赘累,归于本真,诚然面对心底的那个声音,而最无关紧要的是喧哗与否的物质世界,这带来无尽欲望、荣誉乃至最难剔除之虚荣心的“华丽”表象的无底洞之物欲。
  
      蒙田对其自身、对其写作秉承的全然自由性、自我性,并且言语坦诚得令人咋舌。他说,“纵使我在愚弄自己,那么受损害的也无非只是我自己,而不会损害任何其他人,因为这始终是一种留在我心中的愚蠢,一种不会带来任何后果的愚蠢。”在他闭关“碉堡”(歌德所说)阅读写作的初期,根本只是把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不由任何其他的外在因素写下来,只得益于他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透现象看待本质的能力,是随心所欲的写作,是安在普通生活中点滴的折射的想法,而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天马行空的内容。
  
      最内在的自我,只忠于自我,诠释自我,并不断寻找自我。在他城堡的“塔楼”(即藏书地)的十年阅读写作,无关身外事,囿于四周贴满各种先哲格言的环境,在所读书有想法处划出内容、书后标明日期,写下所想。有趣的是,他随心所欲地引用前人的名言而故意将名字隐去,直言不讳曰:如果我能为某一个新的结论偷偷地用上别人的话——把别人的话做些变化,改头换面地用上,这时我最高兴的是,竟有那么多的话可供我借用。
  
      “我知道什么呢?”蒙田最奉为经典的自封座右铭,铸在自制的象征家族地位与荣誉的纹章上,在之后的旅行中还郑重地送给些旅馆女主人等。阅读、接触、进而怀疑、再持否定。当他发现理性因人因地而异,道德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没有一定标准;科学则充满无知、错误和矛盾,最终归结于怀疑一切。  而这位天生的“自我”主义者,视追寻自由与本我为至高艺术的思想家,在怀疑主义之论中还添加了极具个人色彩的注释。他认为,既然绝对真理无法认识,那么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而其比较可靠的途径,则是首先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基本现象,因为世上最熟悉自己的莫过于本人。
  
      “我本人就是我的作品的内容。”此人对此作强调的坚持。他的作品就如自己的自画像,无造作、不夸大。这个充满人性的人文主义者,“一个为自己进行自由思考的人,他尊重世间的一切自由。”
  
      但说他否定一切就大错特错了,无限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现存的一切。“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目的的,从来不存在无目的性,在大千世界中没有什么还处于合理的位置。”颇似中国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和之后黑格尔的“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帜。
  
      我喜欢他对旅行的态度,当他隐居十年发现自己犯了极大的错误——十年前就认为自己老了,过早地为自己准备起死亡,甚至写了遗言于“碉堡”,而醒悟事实并非如此时,他爽快地承认了这个错误。蒙田并不是不喜欢家产,而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做不到束缚于家庭乃至家族家产(祖辈所筑蒙田城堡)的苦心经营,在身体尚好四十八岁时,唤起“漫游世界的心情”。于是疏远,疏远会改变一切。茨威格所说,唯有身体的远离才会赋予内心的疏远。
  
      旅行,同样对他而言还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不是为了目的地而旅行,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要绕过去,甚至根本没兴趣去看罗马的旅游胜地。为旅行而旅行,“我只是在梦境中和通过愿望本身看到了我想在哪里逗留。我对这样一种独特的玩的方式很满意。”期间的乐趣,与不同阶层不同职位的人的交流,对各种习俗的接纳与包容,还有随性的行走,时刻追寻自己的意愿。十七个月多的旅行,舒心其中,若非不是国王要他召回当波尔多市长的话,应该还会继续走下去。
  
      从他人眼中看他人,而自己是以再一次间接的目光想法来读此书,难免会更多重于被茨威格诠释的很好的蒙田,只不过也突出了个人的一些想法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2-17 05:50:30 | 只看该作者
  茨威格的小说看读了有审美疲劳,不过他写的传记不同。从前读蒙田的书,因为大多是选译,排列的顺序多半与原版不同,也就不容易看出他写作的心路历程,这本传记却说得很好,在散漫的形式和旁逸斜出的话题之下,隐藏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毕生的探索。
  读过之后发现源出于此书的句子,似乎到处看到被摘引:
  “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入到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的人来说,最有裨益。”
  “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在他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只有他才会知道,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最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多少诚实和坚毅。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一件事会比在那群众性的灾难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思想道德的独立更为困难和更成问题的了。只有当一个人自己对理性和对人类的尊严产生了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时候,他才会把一个在世界的一片混乱之中独处独醒的人始终保持堪称表率的正直,颂扬为实在了不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4-1-8 01:40:59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茨威格的文笔非常优美,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既有蒙田本身的魅力,也有茨威格和译者舒昌善的精彩表述。重温了一遍读《昨日的世界》时的美好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0:38 , Processed in 0.0520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