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 0
|
黑暗时代的人们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夏目漱
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有共产主义情结,或者是左翼倾向。汉娜个人的观点和主张我还不了解,但不论怎样,做为他们的朋友或是熟识者,做为通过人物传记性的文章来反映一个时代面貌,她的描述是合格的。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也应该是最易读的是应该是第一篇莱辛和倒数第三篇布莱希特的。而赫尔曼·布洛赫,通过汉娜的介绍,我认为他的思想不具备跨越时代的价值,依现在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和观点无疑是“通向奴役之路”的,也是反市场的。
而在瓦金尔特·本雅明这一章,汉娜是故意的么?她是在玩文字游戏么?作者用晦涩的长句漫无边际地介绍着传主的思想、观点,实在让人无法耐心细读,通篇看下来,除了知道本雅明是个文学批评家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如果看作是人物传记,无疑是失败的。绕了很长的圏子,汉娜最终也没能把本雅明介绍清楚,我在读的时候,只是希望赶紧结束这一章,逃离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文字。
但有一点,汉娜是用心的。在本书的介绍里有一句话写得比较好: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通过这本书中几个时代标志性知识分子的描述,我有一个印象:他们的思想观点有许多乌托邦的色彩,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甚至是幼稚的。他们太一厢情愿,他们太沉迷于自我,而一旦他们与实际想结合,就变得了无新意且缺乏建设性。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坚持与深入。
详情
篤靜齋
在那篇为雅斯贝尔斯所作的赞词中,汉娜·阿伦特替她老师的全部著作寻找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隐喻:明彻(clarity),它由人类的理性之光带来,并且照亮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在阿伦特笔下,光就是公共领域的隐喻,就是启明(illumination),它是人们言说、交往和行动的显现空间;相反,黑暗则成为极权政治、现代社会“原子个体”的隐喻,它使得人们陷于孤独、封闭、沉沦的时代悲剧。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寄望于世界开端之初上帝的言说——“要有光”,人类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肩膀承负起黑暗的重量。对阿伦特来说,让光洒进文字,并将那份明彻的希望传递给更多她的读者,就是她思考与写作的理由。
记得王元化先生曾在一九九二年冬天的日记中写道:读熊氏(指熊十力)的书能使人产生一种精神力量。那么我想说读阿伦特的书其实也是如此,我们从中能够得到的当然不仅是一根蜡烛的温度,还有继续共同生活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从专业领域来说,阿伦特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或许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言:“汉娜·阿伦特为当代哲学发现了公共生活空间的世界性。……如若今日我们可以一种哲学上可证明的意义上谈论‘政治世界’,那就要归功于阿伦特。虽然阿伦特并不自以为现象学家,但人们却应该将她发现政治之世界性这一点视为现象学百年运动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三联书店,2003年,第219页。)
2012.8.2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2:24 , Processed in 0.38015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