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 0
|
In The Plex |
最新书评 共 10 条
viperc
这本书的阅读我都是在公交车上完成的,最后一章是讲Google对政府等公共服务的影响,意在让借用Google的开发透明的公司文化让公共服务运行更加有效率,更加透明化,对我个人来说阅读价值不大就直接忽略掉了。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Google在中国的那些事情,由于这部分的东西涉及到中国政府相对来说比较敏感,我觉得大陆地区是不会发行这本书的中文版本的,即使出版了难免会有阉割。Google在中国碰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大部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都会碰到的。
Google进入中国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本土化问题,中国分部负责人问题,与中国政府关系的处理。在打算进入中国政府之前,Google公司派人考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情况,百度是其中之一。李彦宏把Google是当作竞争对手对待的,防范意识很强,故意把Google管理层的参观时间定位国庆假期,这样Google就不会知道百度有多少工程师等其他具体情况。
1.人员问题
先说负责人,李开复在Google发布要在中国成立分部的消息之后主动联系Google,Google还是按照自己一贯的招聘流程对李开复进行面试,其中不乏技术问题。李开复在Google中国的招聘策略就是招聘最优秀的中国大学生,其他的人员则是Google总部派过的人员及一些华裔员工,李开复认为已经工作好几年的程序员会对Google的公司文化有冲突,难以对他们在其他公司形成的价值观进行改造。在这方面,李彦宏是暗自窃喜的,毕竟Google不会拿出好几倍的高新去挖百度的核心员工。这些大学生来到公司后肯定需要一个阶段的培养,这使Google中国刚起步时相比百度产品竞争力欠缺很多。这些招聘来的大学生对李开复都是非常尊敬和仰慕的,李开复在Google中国的影响力很大,成了Google中国的实际决策者,而Google在其他世界各地的分部都是两套并行的管理系统,技术和市场是分开的,技术总负责人和市场总负责人地位是对等的,但在Google中国不是,一些市场的事情应该向市场总负责人报道,但是人们却乐于向李开复咨询。书中这样描述Google中国:
"Other offiices think they are Google, the Beijing office thinks it's Google China."
Google中国给Google总部的感觉俨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分部。
当然中国的大学生还是出过状况的,谷歌输入法产品发布当天被网友发现其词库竟然是抄袭搜狗输入法的词库。其实是一实习生为了加速产品的快速发布,就抄袭了搜狗输入法的词库,这个实习生当然没有继续留在Google总部,后来他去了微软。
2.政府公关问题
要想在中国做大生意,中国政府一定要点头,不点头你就别想安稳做生意,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牌照问题。
“If you wanted to actually start opening a business where you made money, you couldn't do it without a certain type of license.”
虽然Google中国顺利开展,但是Google中国在2007年牌照到期后其服务各种不稳定,用户甚至会被引导到百度网站上,原话如下:
"The government would often slow or block Google's service and at one point even redirected Google traffice to Baidu. Google finally got its license in June 2007. The dispute had been resolved in secret."
竟然还把流量导入到百度,看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读了好几遍,至于是如何秘密解决的也无法得知。Google在中国面对的搜索审查问题一直让它背负不少的压力,特别是美国本土上,一些人权机构认为Google在帮助政府施加迫害,并在某些公正会上质问Google公司的行为。李开复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会再乎结果是否经过过滤的,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些在中国是难免的。Google一开始进入中国的判断是: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强大,Google进入中国会加速这一进程,而且能更好地服务更多的中国用户。
期间,国家领导人在美国出访时来到Google总部,输入自己的名字时发现搜索结果中有很多负面的评论,这成为加紧政府对Google在中国服务审查的导火索之一。审查问题是一个比较恼火的问题,一方面,在Google的价值观里,应该让信息更好地被人们获取,另一方面又得面对政府的审查问题。过滤太多不符合公司的价值观“Don't be evil”,过滤太少又会被政府阻断服务,因此搜索结果的过滤很多都是参考百度的过滤情况。如果某些条目百度过滤了,那么就过滤掉。
为了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Google中国雇佣了新浪公司的一位公关高管,她为了搞好与官员的关系会用公司的资金购买iPad赠送给给官员,这事被总部知道后此人立马被开复叫到办公室解雇。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谷歌在中国一直都不是很有信心,当其市场份额到达30%多时,甚至放弃了继续市场推广和宣传,因为Google高管认为政府是不会允许他们超过市场份额的35%的,原文如下:
"Some Google executives believed the number was hitting an artificial ceiling: the government would never allow Google to accumulate more than a 35 percent share."
后来发生了一件Google代码库的泄漏事件,在这次黑客攻击中,Google只是美国40多家高科技公司中的一家,发现与中国政府有关,这导致谷歌中国的员工丧失了直接访问Google代码库的权利。中国员工感觉自己不被信任,也觉得自己相比其他地方的分部是二等员工。
3.本土化问题
Google的本土化名字为谷歌,在山谷里唱歌之意。在谷歌命名之初,市场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国人觉得这名字起的不好,而使用谷歌的用户主要以英文用户和白领居多。06~07年,百度在市场上推广更胜一筹,其“百度更懂中文”“百度一下”深入人心,而谷歌在本土化市场的推广上很少有所作为,在09年春节的广东雪灾和汶川地震上谷歌积极应对,推出相应的网站帮助人们,反响不错。加上Google总部对谷歌中国投入一直不大而且在开始考虑退出中国的问题。
4.Google退出中国
退出中国这件事还是Brin起到关键作用,Schimidt在这件事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他从这件事也认识到这毕竟不是他自己的公司,他决定不了公司的一些关键事情。Brin态度很坚决,后来Page仔细考虑之后也认同了Brin的决定,谷歌开始不再接受政府新的审核要求,直至后来被迫退出中国。
5.其它部分
以下是本身的其他摘录:
关于Google的用人观念
"I look at people here as missionaries-not mercenaries"
保护搜索结果公正
"Nothing personal. It was data."
软件的速度是否够快?
"age's Law, accodrding to Brin, was the observation that every eighteen months, software becomes twice as slow."
Google是数据收集器,对网络有利的就是对Google有利
"What was good for the web was good for google. What was good for the cloud was good for google."
搜索结果越好,用户会越快离开搜索结果页面
"The Bing experiments also showed that when results delayed, users respond with their own latency, taking longer to click on links after a search is completed."
在开发前先在内部测试使用
"Eating your own dogfood——that is, letting googlers use product prototype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o detect flaws and identify possible improvements is a sacrosanct principle within the company."
原文链接(配有图片):http://focusinternet.diandian.com/post/2013-04-15/40048598711
详情
yanhao
<In the Plex>是近期看的关于四巨头(Apple, Amazon, Google, Facebook) 的书中写的最精彩的一部。
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原因:
- 全面:从10多年前Google在斯坦福的宿舍创业开始到2010年 Google在华盛顿开始聘请专利律师进行游说。从时间轴上包含了Google所有重要的节点事件。
- 多角度:涵盖了搜索,Adsense, Adwards, Gmail,数据中心,Andriod, Youtube, Voice, Google book等几乎所有Google重要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发展。
- 众生相:不仅有LSE (Larry, Sergey, Eric)的很多介绍,想法,语录。也有众多科学家,工程师和Google员工的描写。能让人非常立体的感受Google。
- 好玩:夹杂了很多Google的逸闻趣事。
- 除了有事实有八卦,还有分析:比如Google的广告生意是如何成功的
- 除了分析,还有主题:Don't Be Evil。
全书在很多地方最后落在了Evil 还是Don't Be Evil的讨论上。
- 广告和用户隐私问题?
- 是否为了商业利益屈服某天朝的管制政策
- Google Book是作恶还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毋庸置疑,Google已经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能否成为少数即伟大又不作恶的公司,真的很难。作恶和不作恶的标准又在哪里。
可能促使Google 作恶的因素
- 市场压力,比如Facebook在SNS上的成功可能会让Google
- 自以为正义的驱动,比如Google book项目
- 和邪恶势力被迫合作,比如在天朝发生的事情
可能阻止Google作恶的因素
- 阻止Google垄断,让用户永远有其他选择
- Founder和员工的人性
各章内容:
1. Google Search的发展史和谷歌前期发展
2. 商业方面的成功:广告
3. 企业文化:Don't be evil
4. 数据中心
5. Andriod/voice/youtube
6. 谷歌在中国那些事,不说也罢!
7. 谷歌和政府,公共的关系
谷歌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关系
- 微软: 鲍尔默的咆哮, 盖茨的缺乏远见
- Amazon:早期的天使投资,在图书问题上的矛盾
- Facebook:在书的结尾,谈到了Facebook给Google的巨大威胁。
可惜这章我已经没心思好好看了。
- 苹果:早期的蜜月,晚期的愤恨
说到缺点,这本书写的实在长了点,对于我的英文来说。
也可能是Google过于庞大,材料组织的也有些零散读起来有些吃力。
详情
inters
这本书买来很久,上次看到一半没看完,毕竟Google的故事被大家讲了太多遍了,读着有些无聊。这次翻来重看,结果读得津津有味,也许是心态变了,老故事听出了新感觉。
Don’t be Evil, Do the Right Thing
Google的俩创始人都是理想主义者,Google的员工们也是。从最开始,Larry和Sergey的mission就是”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所以他们做了Google,做了news,做了后来引起很大争论的Books. 他们只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所以他们没有在页面上投放banner ads,他们的gmail一开始就有1G的空间。他们不喜欢华尔街的操控,于是他们有了两个class的股票,并在IPO的时候采用auction方式分发股票。他们别具一格,而且自从Adwords发布之后,Google就再也没有财政上的问题,之后就放开手做各种有意思的project了,于是就有了google earth,有了self-driving car,有了google glass,etc
Google的这些精神又是和硅谷文化非常一致,所以Google在业界一直非常好的声誉(突然想到某Z公司,唉)。
“Don’t be evil”是广为人知的Google的motto,原本只是内部流传,一次一不小心被Eric同学传了出去,便众人皆知了。而后来,”Don’t be evil”却成了Google发展的绊脚石,人们通常来引用这个motto来批评Google的每一个失误。
Do first and Ask Forgiveness Later
Asking forgiveness is always easier than asking for permission. 这在Google早期帮助了它的高速发展。可后来发生的street view wifi事件,buzz privacy事件,google books事件都让Google认识到当成为一个巨头的时候,寻求原谅变得无比困难了,所谓树大招风,喝口水都会呛到。这就是成为巨头的坏处了。
可是过于小心呢?那就另一番故事了。一个事例就是Google Video的失败,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Google Video不允许任何违反版权的视频,坚持审查,而竞争对手Youtube则完全不理会版权问题把Google Video越甩越远。
做大公司之后可真是左右为难呢。也难怪整个APM program里的人都不觉得自己五年后还会待在Google.
Open or Close?
Google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整合全球的信息,他是开放的;另一方面,他又是极其封闭的,尤其在财政上。这一起缘起于Larry Page的偶像伟大的发明家Tesla。Tesla作为交流电的发明者,最终却穷困潦倒孤独的死去,Larry显然不想成为这样。所以Google早年从来不会公布财政状况,就连拉funding的时候都愿意。现在就算已经public了,他家的财报也是能省则省的。
这里插播一个小故事:Google当年第一向外界公布财政是在快IPO的时候,邀请了一些banker,公布了一个非常好看的财报。然后CFO和大家说实在不好意思放错slice了,实际的数字是这个的两倍以上。在场的各banker都惊呆了。
Google in China
2010年,谷歌被中国黑客攻击,蓝翔技校名声骤起。随后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把服务放在香港。整个黑客攻击是典型的教科书教程,通过MSN的漏洞佯装联系人发送一个带木马的网页连接,从而控制受害人的电脑,侵入Moma,窃取密码系统Gaia的源代码。
这次事件,再加之前不停的各种屏蔽要求,Brin和总部一些高管再也忍受不住,直接宣布退出中国。记得当时看到谷歌新闻的时候还嘲笑了一番,觉得这大公司真输不起啊。现在虽然很理智的看这个问题,还是为谷歌中国感到惋惜。谷歌进入中国还说希望能帮助中国民主化进程,那说好的五千年的耐心呢?哦,Google是一家美国公司。
Social
Google的Social是失败的,无论Wave, Buzz还是Plus都没有做到成功,也错过Blog, LBS的机会。Orkut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产品,被淹没在谷歌其他priority中了。对于Google的Social进程,我还是整体看衰的。一来,创始人的内心里并没有Social这个东西;二来,Google不是一个优秀的追赶者;三来,Eating your dogfood这招在Social上不work,谁让Google那么多Engineer呢。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推荐的,不管是熟悉Google还是不熟悉的。也希望Google未来还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详情
Steve
1,Google's magic allocation algorithm:70-20-10. 70 percent of its engineers would work in either search or ads. 20 percent would focus on key products such as application. The remaining 10 would work on wild cards, which often emerged from the 20 percent time where people would choose their own projects.
2,Using Google's calender application, which allowed people to share their schedules, certain Google executives and their helps would make appointments for the founders.
3,"Montessori" refers to school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Maria Montessori. an Italian physician born in 1870 who believed that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he freedom to pursue what interested them.
4,Don't be evil. That was what Google was about :two young men who wanted to do good, gravitated to a new phenomenon(the internet) that promised to be a history-making force for good, developed a solution that would gather the world's information, level the Tower of Babel. and link millions of processors into a global prosthesis for knowledge.
5, Google would be a shining beacon for the way corporations should operate: an employee-centric, data-driven leadership pampering a stunningly bright workforce that, for its own part, lavished all its wit and wizardry on empowering users and enriching advertising customers. From those practices, the profits would roll in.
6,If the product is better, people will use it anyway.
详情
dieinn
Google搜索引擎的使命,就如同它的界面一样简单:左边有一大堆(持续增加中的)信息,右边有一位用户需要某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搜索引擎负责从左边的信息中挑选出适合做答案的部分并交给这位用户。
在搜索引擎的运行过程中有四个过程,crawl(爬行)指派出蜘蛛在万维网上搜集信息,index(目录)则将这些信息整理储存,然后通过relevance(相关性)选出适合信息,最后deliver(传送)给需要答案的用户。问题是,在这四个过程中,只有crawl、index和deliver像是机器能完成的任务,完成relevance 则需要人类的思维。如果我们将搜索引擎想像成一个人,那么它的工作核心,就是理解人类用户的知识和认识,它需要“懂得”用户的提出问题,也需要“懂得”相应的答案,否则就无法完美完成“匹配”的工作。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搜索引擎这种东西刚出现的时候,其工作机制离“人工智能”还很远很远。Google之前的搜索引擎如Altavista、Excite等等,其工作机制基于Priority(重要性排名)。排名只是一个指标,可以从很多纬度和角度来设立,比如说某个页面的流量越大排名就越高,或者页面上出现搜索词的次数越多则排名越高,等等。显而易见的,这类排名系统很容易被作弊手段攻破,比如说在页面上隐藏一堆与页面实际内容无关的搜索词来吸引搜索引擎的注意。
当时,Google也在给页面排名——无论如何,当搜索引擎为用户呈现结果的时候,多个结果总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才行。而Google的精彩之处在于PageRank机制,根据某个页面与其它页面的交叉链接程度来确定页面内容的可信度。例如,如果某个含有“比尔 克林顿”字样的页面被白宫的网站引用了,那么这个页面与比尔 克林顿的关联就很可能值得信赖。打个比方来说,其它搜索引擎的排名根据是“页面声称自己很靠谱”,而Google的排名则根据“靠谱的人说这个页面很靠谱”,相比之下显然后者更为可靠。
这种可靠性确保Google迅速击败对手,成为网络用户搜索的不二之选。大量的用户涌到Google,大量的搜索行为时刻发生。每次搜索都意味着用户提出了问题,Google给出的搜索结果则是Google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接下来还有更奇妙的事情:用户对Google的搜索结果进行了评价——如果他们点击了前几位的结果链接,则意味着Google答对了这道题;如果他们翻了好几页,或者更换搜索词重新尝试,则意味着Google的本次回答不靠谱。
Google迅速认识到了这一点:用户在教育搜索引擎。就好比老师教育学生并用考试来考察,学生答对问题就给个勾,打错了就画个叉,然后换一道类似的题,学生最终答对就意味着他/她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每一位用户在搜索的时候都在教育Google,Google不断尝试新的答案,直到它有一天在这个问题上不断获得对号——它学会了。
这大概是历史上最精彩的用户与产品交互促进的案例。用户的使用过程本身帮助产品不断改进,而产品的改进反过来助益用户。网络产品的瞬时性和直接性,以及Google所拥有的顶级科学家与工程师,使得搜索引擎的学习过程变为现实。hot(热)与boiling(沸腾)意思相近,puppies(小狗崽)与dog(狗)差不多一样,但是与hot dog(热狗面包)相关的是面包馒头芥末酱,而不是boiling puppies(沸腾的小狗崽)!基于每秒钟都在大量积累的知识和常识,搜索引擎开始自动识别用户的语言并试图揣测用户的真实意图。
到了这一步,Google赖以起家的PageRank开始褪下光环,从最初的单一指标,成为现在Google参考的200多个信号中的一个。搜索引擎已经积累(并且在不断学习)足够的可靠的知识,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给与回答,不再单纯依赖PageRank为其背书。于是,到了2009年底,Google宣布在webmastertool中取消PageRank。这个宣告在当时引起了酣然大波,毕竟多少年来站长们的奋斗目标就是页面上的PR数字,而这个目标却似乎在一瞬间成了浮云。当时也有很多揣测,主流的说法是Google为了防范针对PR的作弊机制才采取这一举动。然而,“防范”这种被动而无奈的行为并不符合Google的风格。真正的推动力是,它要寻找更好的办法。
就像我们每个人从一无所知的新生儿开始,逐渐成长为在复杂的现实中顺利生存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学习和反应的机制。我们从零开始,学习和储存了各种知识和常识,并在这些知识和常识的基础上形成了直觉和经验。然后,当我们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储备中调出最适合应对的那个部分。
今天的Google正在做类似的事情。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幸运的学生,有无数老师不断向它输送知识并且每时每刻帮它纠错。它也很好的回报了这个世界,它为世界上无数用户提供答案,正如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答疑解难。
在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是一个“活”的星球,这颗星球上的神树是星球的精神网络与现实连接的节点,通过这些节点为潘多拉的子民们提供帮助,同时也接受子民的拥戴和供养。今天,当万维网联系了人类群体的意识和思维,我们的星球也在成为潘多拉。我们有avatar,我们也有神树——目前,神树之名为Google。
http://www.wangyixin.com/blog/google-pagerank-cease.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wangyixin+%28Kairon+Gnothi%29&utm_content=Google+Reader
详情
吴楠
Google初期发展的故事对想要创业者很有启发的。比如说, 两个创始人都不是超一流的程序员,但两人都受蒙氏教育影响有着非同一般的眼界(蒙特梭利的概念正被中国幼儿园广泛利用,但我总觉得总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比如说,他们优先考虑把搜索技术卖出去而不是建立一个公司。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创立Goolge。
Google在中国的经历或者说Google中国的失败,我觉得等价与.政.府.愚.民.政策的成功。例如,2008年9月12日三鹿事件爆发的时候, 百度只有11个搜索结果,而Google有11400个结果(数据为此书中提供)。例如, 相当大的一部分用户用百度是因为所谓的‘爱国主义’,而不是选择更好的信息流。
另一个角度说, Google中国的失败也反应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势单力孤。中国的用户的一个特点就是学历和well-educated并不是等价的。 因为教育体制专注于灌输知识, 而不是在培养一个well educated公民。那些知识上获得博士学位,甚至是教授级别的人,很有可能在人品,见识等方面有缺陷。而正是well-educated的这部分人才会比较欣赏google提供的服务。很不幸, 事实证明这些人就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而已。另一个反应中国用户整体趋势的就是Google suggest,即在输入关键字的时候,根据以往的统计来预测用户最有可能的输入。在中国,很多suggest都是偏向色情的。这不是说google主动引导用户色情,而是中国用户的总体统计偏向于此。当然,不能不提到Google被入侵事件(还有其他40个公司被入侵)。贵党所为这真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在Google的核心价值观(algorithm和data Mining)上,确实很难看到社交网络的崛起。因为,是建立在尊重客观的立场上。而facebook的社交网络,建立在依靠人的信息流,建立人的网络而不是算法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流。而Google+之所以目前相对成功,我觉得就是对‘算法’和‘人推荐’的一种平衡。
对隐私的问题,我是支持对Google加以限制的,虽然我相信Page和Brin的出发点是好的(Google对个人用户的信息真的知道太多了)。 因为你不能保证人是不变的,永远是善良的,不能保证google中的其他人, 或者是下任CEO仍然不作恶。我宁愿有一个限制Google的制度存在,即使这会拖慢Google创新的步伐。
最后, Bless Google
详情
kepeng
看了一点点书摘,精彩万分,尤其对他们奉行的价值观倾佩,还有佩林立场很令人佩服。听说此书揭了很多天朝的龌龊底,应该很值得期待和参考,希望有一天能在祖国自由的出版!
附:一个独立作者经历5年写
这本Google在中国的进入,纠结,和撤
退过程2: 包括微软在内的一些西方
公司"就范了" 。 李开复:盖兹大吼「微软
被ZGZF给操了」微软雅
黑]谷歌的搜索引擎有一个自动提示的功能,就
是人们在输入关键字的时候,谷歌会自动提示
相关的字眼和网站,被自动提示的字眼和网站
是根据受大众用户欢迎程度决定的,因为中国
大陆很多用户对「性」很感兴趣,所以谷歌的
这些功能自动将最流行的黄色网站显示出来,
ZF对谷歌说「 这些黄色网站都是你搞出来
的,所以我们要惩罚你,今年是扫黄年」。谷
歌说,这些黄色网站是根据中国用户的受欢迎
程度自动跳出来的4: 2009年Google
发现诡异黑客入侵资料库并且盗取Gmail
帐号资料,很多都是WEI权,YI议人士的
帐号,Google这下不忍了,最后宣布退
出国内市场,值得玩味的是,微软没跟近,既
然继续跟ZF的合作事业(老实说他现在也离
不开中国了吧)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5:08 , Processed in 0.253257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