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后的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真爱,是勇于承担,是一份坚定的责任。
      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
      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离婚的钢琴教授史蒂文独居故时的海边,越来越感觉到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孩子和家庭的爱。家族遗传的胃病一直困扰着他,他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想最后创作自己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有时,人生就像一首歌。
      17岁判逆的女儿罗妮因为幼时父母离异与父亲疏远,也因此放弃了深爱的钢琴表演。这个暑假母亲刻意安排她和弟弟乔纳从纽约到海边与父亲史蒂文相聚,一系列的事故让这次海边之行变得曲折又离奇。在小岛上和父亲一起的日子,罗妮渐渐知道了真相,领悟了父亲的真爱,在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她替父亲写完了那首歌。看着父亲在歌声中微笑着离开了人世,罗妮也感觉到新的人生开始了。这是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女儿新生活的第一首歌。
      这个多事的假期罗妮还经历了一场突如奇来的浪漫爱情,俊朗少年威尔同她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偶遇、相识、恋爱、误会……一起面对险象环生的烦恼和困惑,一起分担成长的责任、经历人生路上的抉择,他们彼此关爱、打开心结、最终突破了困境走到一起。美妙的爱情宛如一首歌。
      【媒体推介】
      对斯帕克思的这部作品来说,没有琳琅满目的装饰,满是永恒而朴素的追求,温情而感人。
      ——《华盛顿邮报》专栏
      这部全新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其中那段感人肺腑的父女情,很难让人不动情。
      ——《出版人周刊》
      在全美畅销小说榜里,斯帕克思永远是个奇迹,他总能用他的文字让人回归一种幸福的渴望,总能给人以全新的体验。
      ——《娱乐周刊》
      可以这么说,这部《最后的歌》是迄今为止斯帕克思纯爱小说里最“年轻”的一部,当有人置疑这位纯爱天王是不是只能留住中老年容易受感动的读者、创作一些黄昏恋、战争恋、婚外恋的时候,这部《最后的歌》无疑是给他们的有力回击,而电影的成功更是为他再次加冕。
      ——《纽约时报》评论
      如同以往的作品,斯帕克斯的故事或许并不新奇,却总是能触动人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除了青春动人的爱情故事,斯帕克斯还引入了惊险和悬疑的因素,使得整部作品更增添了几分阅读的快感。可以说是斯帕克斯爱情小说里最扣人心的一部,而其中父亲史蒂文在心碎之后的默然退出,以及他对于子女真爱的包容,让我们对于温暖的亲情充满了回味。或许在人生的一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爱而做出让步,但命运的力量会引导我们去发现一切,真爱就象一首歌。
      ——《今日美国报》
      如果说《分手信》是爱情能够超越时空的有力证明,《幸运符》改变了我们对命运的一贯看法,那么《最后的歌》则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对真爱的诠释之作,是带领我们开启生活真谛的心灵之匙。
      他将亲情描写的催人泪下,将爱情演绎的动人心扉。那些一直被掩藏的信件、不得不选择沉默的离开、一个关于心碎却包容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家庭成长中的怀有叛逆言行的罗妮对父亲缅怀、对爱情勇敢抉择的自白。
      ——《丹佛邮报》专业书评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Nicholas Sparks)
      当代首屈一指的“美系纯爱小说畅销天王”,名列福布斯全球最富作家榜行榜第十名。
      当代两位同时有精装和平装作品在榜上停留超过一年的作者,另外一个是J.K. 罗琳。
      斯帕克思的作品以35种语言畅销全球4500万册,《最后的歌》是他第15部作品,2009年度最新畅销小说。
      他的作品是电影导演的最爱,《手札情愿》《瓶中信》《留住一片情》《罗丹岛之恋》都赢得了不俗的票房,2010月2月,《分手信》全美首映,票房突破《阿凡达》成为当月电影排行榜冠军,4月,《最后的歌》全美首映突破6000万美元,掀起一股青春偶像热潮,18岁的主演——摇滚小天后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被称为“布兰妮接班人”,她演唱的同名电影主题曲《The Last Song》迅速成为新的电子歌曲下载排行榜冠军。

    最新书评    共 17 条

    kitty     对尼古拉斯斯帕克思有所了解,还是因为《分手信》那部电影,才知道他在美国被称为“纯爱小说天王”,曾有三本作品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精装/平装小说榜的辉煌记录。被《娱乐周刊》读者选为最喜爱作家,并且和J.K. 罗琳是当代仅有的两位同时有精装和平装作品在榜上停留超过一年的作者。       在《分手信》中,尼古拉斯讲述了一个叫约翰的军人休假时和一个姑娘在海边相遇,坠入爱河,而后又因为时空的阻隔而不得不以一封姑娘的分手信结束情缘,当约翰退伍后回到家乡,看到姑娘已为人妇,且过的异常艰辛,在抉择后,他选择了默默在背后支持她,默默地爱着她。       如果说《分手信》把爱恨纠葛的异地恋讲述的凄美动人的话,那么在《最后的歌》中,除了青春洋溢的爱情之歌外,更令人感动的是对父女之情的倾情演绎。父母离异的罗妮暑假来到父亲的海边小屋小住,在不断的适应着海边生活,处理众多突发事件的同时,她与阳光男孩威尔相知相恋,也逐渐领悟了父亲的真爱。       尼古拉斯斯帕克曾说过,他和他的妻子就是在海边相遇一见如故的,《最后的歌》也像《分手信》一样选择了海边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很喜欢其中罗妮和威尔一起守护小海龟的场景,也很喜欢他们去水族馆约会的浪漫,读着这些情节,我也好像置身海滩,闻着清新的海水味道,徜徉在柔美的海风中。这又让我不由的想到了吉米哈利《万物既渺小又伟大》,也是如此在自然中享受淡然,享受快乐。       威尔和罗妮的纯爱,让人艳羡,但更令我感动的,则是故事中父亲对儿女的真情厚爱,父亲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弹奏钢琴,女儿一开始还心生厌烦,却不知那是父亲用生命在谱写送给女儿的钢琴曲。突然想起一个关于中年演员方子哥和他儿子的采访,儿子说有一次在片场看到被化妆成老态龙钟的父亲时,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我不想看着他老去,我不敢想象他会离开”。是啊,平时不觉得,还爱与父亲争辩顶嘴,但一想起有一天我们会永远分开,悲凉之感就会涌上心头。《最后的歌》又一次让人们去体会亲情的弥足珍贵,提醒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其实就是身边踏踏实实存在的亲情。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21:02
    小草莓     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让人有共鸣,也就是写出人类真实的情感,在我们的家庭中,几乎每一个成员都在演他们自己的一出戏:大人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孩子,而孩子也竭尽所能的反控制。这样的感觉想必大家都有,很多读者即便目前还没有孩子,但都经历过青春期,那或许是我们与父母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叛逆让亲情变成对立与敌意。《最后的歌》里少女罗妮就经历着这样的时期,罗妮以为自己深刻的了解自己失败的父亲,其实是深刻的误解了他,并在自己的叛逆期同时也是父亲的最后岁月继续的曲解着他。所以当她知道真相之后,罗妮一下子成熟了,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追求、父亲的隐忍、父亲的爱,他的人生尽管比较失败、但唯独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不逊色于任何人。父女俩用理解填平了心灵上的代沟,回到了最初的亲情,在父亲弥留之际,罗妮放弃了“此生再也不碰钢琴一下”的毒誓,帮助父亲完成了最后一只旋律优美的曲子,让视音乐如生命的他满意的离开,没有遗憾。    有人说:“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生活是平面的、世界是狭窄的、灵魂是孤独的。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精神是苍白的、形象是渺小的、幸福是自私的。”的确,《最后的歌》里这样的亲情让我们很难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思索,其实作为一个人,我们不仅仅是父母亲的肉体产物,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既然生为两个人的孩子,父母的一生对我们整个身心就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若想找出真正的自我,就必须承认,真正的自己是产生在父母亲所代表的两种人生观中间,生为他们孩子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他们所代表的人生信念。因此我们一生的使命可以理解为,融合父母的信念,创造出一个更崇高的人生观,而不是去否定、去颠覆。这是一种人生真相,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石,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像罗妮一样开始有意识地自我改变,不管多么困难、多么害怕,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刻意回避它,就会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才明白亲情可贵,留下一辈子的愧疚与遗憾。《最后的歌》凄婉而感人,但毕竟是因为失去所以珍惜,这样的故事最好永远不再发生。  详情 发表于 2013-9-4 20:21
    smile     不愧是美国“纯爱小说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思2009年的畅销书《最后的歌》2010年就有了简体中文版,而且光凭试读部分就让我找回了久违的那种对书本的痴迷,在未找到全文的情况下不惜找到英文版来看。    小说讲述的是17岁的少女罗妮的在父母监管下度过的最后一个假期的故事。从小被父母精心培养的罗妮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小小年纪就曾经名噪一时。但是随着光环的褪去,随着成长,罗妮开始感到失落,开始叛逆,始讨厌钢琴,讨厌关于钢琴的一切,讨厌父母的管教,最后觉得父母的离婚时这一切的根本,几年不和父亲说话,甚至在偷窃中寻找快感。但是,十八岁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她不得不来到遥远的海边小镇,和父亲度过漫长的假期。    罗妮的假期里有沙滩,有美女,有友情,有欺骗,也有真爱。一群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有的叛逆,有的冲动,有飞扬的青春,也有邪恶的欲望,似乎把人带进了偶像剧《90210》里的场景。但是罗妮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对父亲史蒂文一生的描述又把读者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种绵长的爱,对于音乐,对于亲人。父亲对罗妮的宽容、信任和毫不介怀的爱就像一首温情的背景音乐,浸透了整部小说。于是,罗妮内心的善良,对弟弟乔纳的关心,能说会道乔纳在被窝里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沙滩明星威尔的细心体贴便顺利成章地奏出了一段段爱的变奏曲。    当然,《最后的歌》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青春爱情和亲情,还有惊悚和悬疑元素。故事不断变幻的场景里总是涌动着种种的危险,如阴魂不散的玩火少年马库斯,猝不及防被设计进去的偷窃案,还有窥伺海龟蛋的浣熊等等。史蒂夫的回忆和思索也一步步地给我们地揭开了他辞掉教授工作,离家巡演直到最后沉默地离开深爱的妻子和儿女离群索居在故时的海边小镇的原因,这一切吸引着读者一直将故事读下去。    平实流畅的文字也是《最后的歌》吸引我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文字可以让我一口气轻松地阅读很长时间。小说中很多风趣幽默的对话,尤其是乔纳小大人似的话语总能逗笑我,让阅读的心情变得很轻松。   最后,罗妮和父亲之间的隔阂终于去消除,帮助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为父亲写了最后一首歌,她明白了父亲的爱,也完成了18岁的蜕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作为读者的我感受了一份真爱的同时也对父女关系、青春期问题、初恋、宽容、谅解等等有了新的理解。  详情 发表于 2013-9-6 22:49
    相约星    在国人的眼中,常常认为中国人父辈和孩子之间亲情更深,往往觉得西方社会过多的崇尚自由以及孩子年满18岁就必须独立生活等因素认为西方的亲情比较少,甚至有些残酷。      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今任何大背景下的社会,人都是社会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在生活中绝对不是生活的个体。      亲情永远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现实生活中,父辈与子女之间,能一直成为朋友的不多,或多或少的总会有一些误会、摩擦,由此子女产生对父辈的敬畏、厌恶、若即若离,直到自己到了做父亲的年龄、或者是在父辈弥留之际,突然悟出了很多关于亲情的道理,但此时已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了《最后的歌》,倡议每个人善待我们的父辈吧,不管他有这样那样的错,父亲总是父亲,同时对待每个亲人,都满怀热情和感激对待他们,就像广告词说的那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错过了,遗憾太多,而且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那么从现在起,真的不能错过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在人生的各个角色。真爱,是勇于承担,是一份坚定的责任。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      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父亲送给儿女,儿女送给父亲的最好的礼物。哪怕不是在父亲节。  详情 发表于 2013-9-9 21:29
    左边、        有时候有些感情,有些纯真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没有谁可以说这个社会上的感情观念谁对谁错,       只是这本书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有一种被我们沉淀很深的情感慢慢      的浮上心头。。。。。           详情 发表于 2013-9-10 21:39
    就这么    远足/   小说讲述的是17岁的少女罗妮的在父母监管下度过的最后一个假期的故事。从小被父母精心培养的罗妮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小小年纪就曾经名噪一时。但是随着光环的褪去,随着成长,罗妮开始感到失落,开始叛逆,始讨厌钢琴,讨厌关于钢琴的一切,讨厌父母的管教,最后觉得父母的离婚时这一切的根本,几年不和父亲说话,甚至在偷窃中寻找快感。但是,十八岁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她不得不来到遥远的海边小镇,和父亲度过漫长的假期。      罗妮的假期里有沙滩,有美女,有友情,有欺骗,也有真爱。一群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有的叛逆,有的冲动,有飞扬的青春,也有邪恶的欲望,似乎把人带进了偶像剧《90210》里的场景。但是罗妮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对父亲史蒂文一生的描述又把读者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种绵长的爱,对于音乐,对于亲人。父亲对罗妮的宽容、信任和毫不介怀的爱就像一首温情的背景音乐,浸透了整部小说。于是,罗妮内心的善良,对弟弟乔纳的关心,能说会道乔纳在被窝里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沙滩明星威尔的细心体贴便顺利成章地奏出了一段段爱的变奏曲。      当然,《最后的歌》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青春爱情和亲情,甚至还有点惊悚和悬疑元素。故事不断变幻的场景里总是涌动着种种的危险,如阴魂不散的玩火少年马库斯,猝不及防被设计进去的偷窃案,还有窥伺海龟蛋的浣熊等等。史蒂夫的回忆和思索也一步步地给我们地揭开了他辞掉教授工作,离家巡演直到最后沉默地离开深爱的妻子和儿女离群索居在故时的海边小镇的原因,这一切吸引着读者一直将故事读下去。      平实流畅的文字也是《最后的歌》吸引我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文字可以让我一口气轻松地阅读很长时间。小说中很多风趣幽默的对话,尤其是乔纳小大人似的话语总能逗笑我,让阅读的心情变得很轻松。   最后,罗妮和父亲之间的隔阂终于去消除,帮助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为父亲写了最后一首歌,她明白了父亲的爱,也完成了18岁的蜕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作为读者的我感受了一份真爱的同时也对父女关系、青春期问题、初恋、宽容、谅解等等有了新的理解。     详情 发表于 2013-9-29 15:29
    孤单北    @张海秋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是我所熟悉的一名作者,他善于从身边的平常人物与简单故事中提取素材,刻画出浓重而真挚的情感,陪伴读者一同遍尝爱的甘甜与痛苦,留给大众深刻的启迪与沉思,抚慰世间渴望爱而又为爱所伤的心灵。如果说《瓶中信》改变了我们对命运的一贯看法,《分手信》诠释了爱情的真谛,那么手中的这本《最后的歌》则和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不同,他所讲述的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每个人的人生当中又会有不同的人出现,他们就像跳动的音符,丰富和影响着自己的乐曲,而主旋律却始终由自己把握,关键看你如何去选择。离婚的钢琴教授史蒂文如是,17岁判逆的女儿罗妮如是,俊朗少年威尔如是,甚至不良少女布莱丝也如是。正因如此,史蒂文才意识到家庭的可贵,罗尼才知道父爱如山,威尔才觉得爱情能改变一切,布莱丝因为嫉妒而栽赃陷害。       文章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至真至性的浓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是这本书的主题,但就是这普通的故事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通过描写罗妮的成长与叛逆,将父亲的理性和女儿的感性逐渐融合到一起,人物在这一刻完成他的升华。罗尼最终原谅了父亲,再次弹起了钢琴,史蒂文在歌声中含笑而去,这是史蒂文的最后一首歌,但却是罗尼新的开始。       生命的逝去,带给我们的总是无尽的遗憾。即已成为过往,又何必裹足不前,停在原地?父辈的希望,是让我们更好的活着,那我们就珍藏起这份情感,当做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继承父辈的遗志,好好的活着,为他们,也为自己。       人生总是要面对不同的困难,面临不同的选择。懂得珍爱身边的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爱就爱得昏天暗地,恨就恨得刻骨铭心,这样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好年华,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只属于自己人生。没错,人生就像一首歌。有开始也有结束,有高潮也有低谷,时而跌宕起伏,时而缠绵悱恻,只要用心去谱写,用爱去创造,终会铸就出一首属于自己的辉煌乐章。     详情 发表于 2013-10-7 19:16
    抹小茶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是位高产作家,《最后的歌》已是他的第15本小说,他在美国被称为“纯爱小说天王”。从当今市场看来,作为一位作家,他的嗜好可与张艺谋导演媲美。因为对生活的诚挚追求,他还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    与大家熟悉的《山楂树之恋》不同,《最后的歌》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从叛逆到成熟,从不会爱人到真心投入,从任性蛮横到宽容豁达的转变。暑假时,因父亲史蒂夫得知自己已胃癌晚期,在母亲的特意安排下,女儿罗妮和儿子乔纳去海边陪伴父亲。由于父母离婚,罗妮对父亲抛弃妻儿有着深深的误解,这种怨恨使她三年没有和父亲说一句话。离婚缘由的未解之谜在这个暑假被揭晓,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被朋友陷害,父亲也在这个夏天离开了人世,爱恨不过是一曲歌,聚了、散了。    在《山楂树之恋》和《最后的歌》中,两本均喊出“纯爱”的口号,并且在情节上涉及性描写,引人深思的便是纯爱尺度的讨论。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文革末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原题材是静秋的日记,通过作者艾米的叙述给整个故事赋予灵魂。无论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还是人物心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只是一条男女爱情的单一感情脉络,但相比过于饱和的感情小说,这本书能让读者全身心地投入这一段或近或远的爱情,也不可否认是个不错的阅读体验。    这本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以表示两人没有性关系,是纯洁的爱情。静秋含蓄懵懂、年龄小,而老三是个成熟的男人,耳鬓厮磨,性冲动是免不了的。在两个人互相取暖同床共枕的一宿,也只是将情节发展简单地带过。相比这两种,对人物感情纠葛的描写,对“干净爱情”的定义,《最后的歌》做得比《山》更纯粹,更到位。    《最后的歌》以倒叙开始,一个女孩坐在沙滩上,看着浪打石头,想起她父亲最后那一首未完的歌。在30多万字,将近440页的篇幅上,《最》叙述显然不如《山》干净利落,它包含了太多的感情纠葛,父女爱,朋友的陷害,初恋,以及亲人离世,这些桥段在任何一个故事里都是跌宕起伏的添加剂。因此在《最》的阅读过程中,感情脉络过于宏大,力求面面俱到反而无法照顾周全,叙事拖沓,不够直白,在结尾处父亲离开罗妮,威尔回到罗妮身边时,又戛然而止。给人感觉不出彩的地方用墨太多,而需要情感爆发时又含蓄内敛。本书整体看来,明显张力不够。在女主人公的性格上,叛逆正义是最鲜明的特色,几次男女主人公热情的拥抱,亲吻,但都被罗妮制止了下一步行为,可以说在开放的美国,像这样在婚前,保持柏拉图爱情似的情侣完全可以被冠以“纯情”的头牌。两位年轻人对待爱情的真诚、慎重,值得所有80、90后学习。    在静秋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她代表了中国女性,对性知识空白,害羞谨慎的性格充分展现了所有中国女性灵魂里的弱性。文革时期,禁锢的思想束缚了一代又一代女人。这是无知,并不是纯。而与静秋截然不同的是,罗妮叛逆,敢爱敢恨。几次身体的摩擦,使两人情感不断升温,在大体制宽松氛围下,青春期的罗妮对爱情保持着矜持,对爱情的忠贞,对欲望的自控,对威尔的克制,都是真正纯爱的体现。在传统思想中,只要不上床,就是纯洁,但这个荒谬的观点正是给所有假学士一有力回击。    “纯爱”已成为社会热词,寻找纯情女主角难,寻找纯情剧本难,究竟给“纯”字何以定义,才是我们最应深思的。如果说“纯爱”的定义,仅仅是男女关系的最终垒,只要没出位就纯爱,这种观点的谎言性本身就很可笑。这是封建,是传统思想的禁锢,真正的“纯”是两个人历经沧桑之后,还能保持一颗干净的心。用最简单的定义来描述“纯爱”。    在中外作品都主打“纯爱”牌攻势的情况下,真正能让我们动容的是所谓干净的爱情,还是幻想纯爱的自己?是被男女主人公柏拉图的爱情打动,还是对短暂青春的叹惋?杀人放火,抢劫自焚,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社会那么乱;地震火灾、海啸台风,让人总是在感叹生命可贵,当珍惜眼前。但当所有事件都归于平静,我们又无法安于柴米油盐的生活,于是出现了这些?相爱容易,相守难。如果恰好有人说等你一辈子,不妨相信吧,也许你会更幸福。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0 17:44
    无限江    江山/文      向来爱情充满着诱惑,青春背负着理想的诉求。或者是在人间的美满与不满中生活,为了真爱的那一刹那停留,陨落青春记忆中的那些许激情。如果说斯帕克思之前的小说都是为了寻找真爱而穿越时空的荆棘,在命运的动荡中憧憬完美,那么《最后的歌》一书,则给予我们全新爱的体验,毕竟选择比努力更加真切,从内心深处放手去爱,幸福其实离我们不远。      胶片似的纸上剧情,墨画般的笔下纯美,也许斯帕克思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已然超越现实,成为一种纯粹的幻想。但在这光怪陆离的城市中,这样的爱才会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我们不再把自己包裹的像一只刺猬,而是用爱的温度去体会亲情。书中,父亲史蒂文离婚后,带着对孩子和家庭的爱遗憾地离开去往能够让自己心灵放生的海边居住。可是,在一次暑假时,因母亲的特意安排,女儿罗妮和儿子乔纳去了那个海边,去往那个一定会解开罗妮内心枷锁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父亲的脚印,最恨的那个人的歌声。毕竟,离婚给子女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计算的,以自己为代价,亲情成为一种负担。然而这所有发生的一切,在父母的离婚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叫人心痛的秘密。也就是这个秘密让罗妮重新认识父亲并完成了那首最美的歌。      故事总在曲折中延伸出更加犀利的情节,像无数双手在黑夜中不停地寻找被悬疑诱惑的答案。因为爱本是恨的来处,刻骨铭心总会有遗憾来偿付所有。《最后的歌》告诉我一种真爱,青春路上留给生命中最宝贵的相爱与宽恕。不管哪种相爱都是一种感恩,不论哪种宽恕都是一种自我的解脱。亲情看透的是人生,风雨无阻;爱情折射的是生活,甜蜜温馨;友情背负的是理想,丰富曲折,所以真爱需要完美与不美地呈现,在放手去爱之后留一条生路给有爱的人,最终幸福一定会选择我们。      整本书都充满着爱的味道,强烈的内心震撼很适合80后的兴趣阅读。让现实的冲刷在真爱的灵魂世界中去感受不再有的残酷与厮杀,在沉默中重新叫醒幸福的耳朵。让激情在脑海中渐行渐远,留下一地的平静,在浸满橄榄的香甜芬芳中去延续最新的故事,唱起那首怀念的歌,因为斯帕克思已成为我们阅读真爱的特殊符号。因为读他的书就像乘一列单程地下铁,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精彩的现场直播。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2 05:51
    鲸鱼与    扬子晚报书评见报: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10-09/21/content_198727.htm?div=0      《最后的歌》是“纯爱天王”斯帕克思的最新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故事。本书可以说是斯帕克思纯爱小说里元素最为丰富的一部。一部小说要兼顾多条线索的情感,本来就不是件易事,还力求面面俱到、交融得体,那就必须文笔老到、构思精巧。但是,斯帕克思做到了。       书中的亲情部分,诉说了关于家庭的职责。选择离开的父亲孤独地回到家乡的海边,背负着不愿诉说的秘密,只因对孩子的爱。在女儿到来的这段悠长假期里,他用最宽厚的爱感化了一颗年轻叛逆的心,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片尾曲”。这是小说最为煽情的部分,也是贯穿各种情感的重要基础。       书中的爱情部分,是关于真爱抉择的永恒话题。没有一帆风顺的爱情,就像生活难免磕磕绊绊,小说中年轻男女的爱情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但最后,不仅他们的爱得到了勇敢的印证,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父亲对母亲那份不在笔墨间却透着伤感的爱,细细回味甚至能让你悄然落下几滴泪来。       书中的友情部分,是关于成长的烦恼。如果朋友的背叛和诋毁让你手足无措怎么办?如果犯罪、吸毒、性爱、暴力等栽赃陷害威胁到你的人生怎么办?这是青少年在现代社会不能逃避的问题,斯帕克思在小说中给出了他的答案,虽然最终一切是趋于完美的偶然,但是问题的出现到化解却是勇敢面对的必然。      《最后的歌》也是斯帕克思纯爱小说基调最为青春的一部。《纽约时报》这样评论它:“可以这么说,这部《最后的歌》是迄今为止斯帕克思纯爱小说里最‘年轻’的一部,当有人置疑这位纯爱天王是不是只能留住中老年容易受感动的读者、创作一些黄昏恋、战争恋、婚外恋的时候,《最后的歌》无疑是给他们的有力回击,而电影的成功更是为他再次加冕。”      小说的男女主角都将近18岁,他们的爱情脉络是这部作品里浪漫亮丽的主线,与他们交织的也是一群问题少年,这的确与以往斯帕克思的作品大有不同。书中那些俏皮的对话、初恋的热情、尖锐的矛盾充分展示了他在年轻人身上汲取的素材。尤其是书中女主角弟弟乔纳的角色,诙谐幽默、善良可爱,简直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该书更是斯帕克思纯爱小说中情节最为复杂的一部。一部小说要掌控如此多的情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还需用情节串连织出一张华丽的网,这也是《最后的歌》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重要特质。      小说中的感情是叠加而承接的,父亲与母亲的过往故事,与这个假日里女儿的成长和爱情息息相关,不同时间、空间里的情感矛盾就像两朵同时绽放的双身花,相生相克。小说的情节是尤其跌宕曲折的,每一个秘密后面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真相总是出人意料,而结局也让人始料未及。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系列作品也许不及某些人性小说有深度,不及某些悬疑推理巨著情节复杂,但其畅销的缘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爱而做出让步,但命运的力量会引导我们去发现一切,真爱就像一首歌。”     详情 发表于 2014-1-9 13:5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2:30 , Processed in 0.23362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