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我前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幸好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时评,隔段时间读的影响并不大,就是读了后面的内容,前面的内容都差不多已经忘记了。
重翻书本,书的第一页只有一行字:“You the Freedom”,熊老师在第一页写的是:“你即你自由”,个人觉得可以翻译成“你即你的自由”,或者简洁一些,“你即自由”。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人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如儿童的自由取决于父母的管教程度,学生的自由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员工的自由取决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上司的管理方法,国民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国家对思想、人身的控制程度……这样说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多重的身份就像一条条锁链把我们重重锁住。但现实真的如此?也许,我们能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找到答案。在电影中,安迪含冤入狱,刑期是终身监禁,所处的监狱是最黑暗的监狱,监狱长和预警狼狈为奸,只手遮天。但就在这样的监狱中,安迪依然活得很自由,积极地为自己的逃狱做好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了19年,于此同时,他一有机会就会为监狱里的人争取自由。他在监狱里偷偷播放《费加罗舞曲》,让人在耳朵上听到“自由”;为狱警逃税而帮狱友争取到了在屋顶上喝啤酒的奖励,让他们仿佛回到家一样;坚持不懈地给国会写信请求扩建监狱里的图书馆,则是为狱友争取思想上的自由,在扩建的图书馆里,他还帮助了一个狱友考取了大学……其实,一个人自由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自由程度。如果一个人为自己重重设限,那他基本上任何自由都不会有,而且因为这是你个人的行为,他人无论怎样都管不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一些较为极端的教徒,终身都要遵守道门清规。但只要一个人心存自由,无论在多么极端的条件下,他都会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积极地采取行动,去争取自由。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的言论空间并不是很大,于是有很多人不敢于表达,甚至不愿去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早已变得不自由了。其实思想根本就无法控制,大脑在你脑里,你想什么东西难道还要经过他人的批准吗?不允许公开发表并不代表不能去思考,你的大脑依然可以去思考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会不自由、我要怎样才可以更加自由……你还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不能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话,与朋友一起探讨,不亦乐乎?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你的思想就会大放异彩!
正如熊老师所言,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读书、写作、旅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做点力所能及且自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美好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一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生存很重要,但当我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后,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多转发微博、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多关心弱势群体等等,都能让其他人感觉到希望和爱。当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必将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