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在高处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2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03:42:3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在书店发现这书,看到最后几句话觉得挺有想法的。回家准备上网买,结果搜到这豆瓣书评,就顺便看了看,有力挺的,有批评的,又说避重就轻的,又说作秀表立场的,差点没吵起来。多亏我有个豆瓣fm的帐号,就随便说说。请原谅我文笔不行,可能甚至粗鄙。我从没来过豆瓣这种文艺青年聚集地,所以随便评价,别回复,我看不到。
        先说个小故事。
        某高中,一个姓熊的孩子是班长兼学习委员,平日甚爱读书看报,通晓国内外大事,是年纪有名的“万事通”。这天早晨,班主任以外的发现,熊同学竟然不交作业。经过确认后,的确是熊同学拒绝写作业。班主任将他拎到讲台上,当作负面典型加以批评教育,顺便杀鸡儆猴。然而熊同学不但没像班主任想象的那样任罚任打,还口出狂言。他说,我们这是填鸭式的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不能真正的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没有人权的,没有自由的,没有民主的。(当然熊同学,口才要好得多,我能力有限只能说个大概)熊同学激昂愤慨,顿足捶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然,不论是熊同学真正的发现真理,感受到了民主和自由,深切的认为要发展素质教育,还仅仅是因为自己忘了写而找的借口,又或者本来是借口,说着说着就自己也深信了。总之这番演讲感染了全班很多同学,大家纷纷鼓掌助威。而班主任,也被他的民主,自由给镇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说啥,逃回了办公室。
        这下全校都轰动了,大家纷纷吵着要自由,拒绝应试教育。这愁坏了教导主任,他赶忙用大喇叭喊,大家要镇静,要静下来认真思考。熊同学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是片面的,是避重就轻的,他根本没有理解自由的真谛,就妄图将自由落实,是错误的。他的演讲仅仅是为了掩盖他忘了写作业而说的,是场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大家要深入思考自由,不要被其个人主义想法侵略。教导主任的大喇叭稍微拉回了一些学生,但叫嚣着自由的学生还是有不少。
        教导主任没办法,找到了校长。说明事由后,校长很平静,说,我知道了,你走吧。教导主任很是诧异,说这么大事,您不想办法解决么。校长笑了笑,说,这个熊孩子不管说的对不对,不交作业就罚,这样就行了。教导主任说,那会激起民愤的,而且我觉得还是弄清楚自由民主比较好。校长说,自由?你们都想要自由那就按自由的说,他发表了他的想法,那是他的自由,你听不听,听完了想不想,想完了认不认同,这是你的自由。他没逼你非得按他说的做吧,你也不能逼他不说。我们只要看他的“做”就行了,他违反了规定就罚。很简单嘛。
        然后熊同学被罚了,大家都不敢违反规定了,老老实实按老师说的做。
        然后熊同学后来成为了那个市的教育局局长,把那个学校的规定改了。
       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说的对呢?
      
      
        我的答案是,关我屁事。
       人家写书就是表达人家想法,对错与你何干,更何况说不清对错。你听不听,与他何干,更何况你的资格水平还没到人家那份上。整本书我最喜欢最后封面上的“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别整天整些乱七八糟的事,话谁都会说,可空谈误事。做好自己就行。
      
        标题是引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台词,这句话好是用来嘲讽避免冲突,热衷享乐,还不忘对别人指指点点的人。
      
        引用冯唐的话“有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谁要是告诉你答案,那个人肯定居心不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3 00:51:0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自己为什么看这本书,是因为一篇散文中引用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的话,吸引了我:在过去,人们为自由筑起了国界,同样也为自由又想方设法的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那条窄窄的界河也已经没有了卫兵,只剩下了潺潺的流水,只需轻轻一跃,你便可以从一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一眼看到这句话,我是震惊的也是欣喜的。我感叹,思想终于是自由的。不说培云老师这话说的是否有理,就单单凭他可以在一个几千年都以舍已为国的国家说出这种话,我是佩服的。在我的认知里,人类原始社会经历了从散居再到定居的过程,虽然我不知道群居是否是人类或者动物一开始的天性,出于保护自己的生存最基本的渴望,而后由部落慢慢发展成为了国家这个组织,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利益集团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所引起的部族的战争)。但是一个国家却还是担负保护自己子民的职能,不能说是全部的自由,但是却是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如果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推敲,是有很多不是符合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但是从感性的角度,却是欣喜的。以个人的角度,一个的自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自己可以的范围思想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没有什么不好。个人觉得培云老师书中的很多观点是以个人的角度来出发的,带有着不少感性的色彩。。书中引用了很多西方世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现象,可以增加见闻,是优点,但是缺点是没有经过深刻从理性角度去剖析那些观点。。反应咋样,就看读者自己的阅历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3 04:36:56 | 只看该作者
            读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我前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幸好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时评,隔段时间读的影响并不大,就是读了后面的内容,前面的内容都差不多已经忘记了。
           重翻书本,书的第一页只有一行字:“You the Freedom”,熊老师在第一页写的是:“你即你自由”,个人觉得可以翻译成“你即你的自由”,或者简洁一些,“你即自由”。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人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如儿童的自由取决于父母的管教程度,学生的自由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员工的自由取决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上司的管理方法,国民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国家对思想、人身的控制程度……这样说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多重的身份就像一条条锁链把我们重重锁住。但现实真的如此?也许,我们能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找到答案。在电影中,安迪含冤入狱,刑期是终身监禁,所处的监狱是最黑暗的监狱,监狱长和预警狼狈为奸,只手遮天。但就在这样的监狱中,安迪依然活得很自由,积极地为自己的逃狱做好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了19年,于此同时,他一有机会就会为监狱里的人争取自由。他在监狱里偷偷播放《费加罗舞曲》,让人在耳朵上听到“自由”;为狱警逃税而帮狱友争取到了在屋顶上喝啤酒的奖励,让他们仿佛回到家一样;坚持不懈地给国会写信请求扩建监狱里的图书馆,则是为狱友争取思想上的自由,在扩建的图书馆里,他还帮助了一个狱友考取了大学……其实,一个人自由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自由程度。如果一个人为自己重重设限,那他基本上任何自由都不会有,而且因为这是你个人的行为,他人无论怎样都管不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一些较为极端的教徒,终身都要遵守道门清规。但只要一个人心存自由,无论在多么极端的条件下,他都会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积极地采取行动,去争取自由。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的言论空间并不是很大,于是有很多人不敢于表达,甚至不愿去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早已变得不自由了。其实思想根本就无法控制,大脑在你脑里,你想什么东西难道还要经过他人的批准吗?不允许公开发表并不代表不能去思考,你的大脑依然可以去思考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会不自由、我要怎样才可以更加自由……你还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不能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话,与朋友一起探讨,不亦乐乎?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你的思想就会大放异彩!
            正如熊老师所言,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读书、写作、旅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做点力所能及且自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美好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一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生存很重要,但当我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后,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多转发微博、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多关心弱势群体等等,都能让其他人感觉到希望和爱。当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必将会变得更美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3 04:56:22 | 只看该作者
      强调权利
      强调自由
      强调生活需求
      强调多角度
      强调希望的重要性
      
      1如果你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2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3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
      4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
      5改造社会与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
      6功不唐捐,恶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
      7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8社会达尔文如何让人退化为动物
      导致我们不自由的,不是坏人,而是坏的关系。
      9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
      10慈悲而有智慧,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生活。
      11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12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相信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
      13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14这朵玫瑰对小王子的意义,旁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你深爱一个人,不忍舍弃,不是因为他的独一无二,而是因为你的爱才让他变得独一无二
      15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16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
      
      第一部分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老教授与小王子
      为情侣求饶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好色关乎心灵
      赘肉政治学
      看电影还是苦电影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第二部分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奖励你,控制你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假如我改西游记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3 05:17:29 | 只看该作者
      本人属于那种无论多么晦涩难读的书都能忍受读完的人,但是熊培云这书,读到十分之一处已经难以忍受。处处充满了自夸嫌疑,以及“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这种说出来都脸红的字句。真是根正苗红阿熊老师~
      什么“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种低级言论真的对得起以自由为标题的噱头么??
      “作者以一副泡了几年洋水,大慈大悲拯救水火中的中国人的嘴脸登场,自认为在法国泡了几年,就知道了民主自由的真谛,回来中国就觉得四处都需要改良,宣扬来宣扬去,最后还是大谈几本书,几部电影,例如《瓦尔登湖》,例如《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你想读到缜密深刻的思考,对自由的真知灼见,那么请你不要花这冤枉钱。我很中肯地告诉你,自由,只是作者的一个噱头,由于缺乏逻辑,全书最终也不过是场以自由为名的秀。
      来个人告诉我,那些个这这本书高分评价的人儿,是如何下得去这手的?当然,假如你现在是初中二三年级或者高中一二年级,不妨读一下这根正苗红的“自由”。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5 18:33:36 | 只看该作者
           这句话是有偷换概念之嫌的。的确,个人的感受、审美、感性认识可以是私人的独特的,可以与他人不同无对错之分。但是可以在公共领域借助理性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个人意图和感受”都不是决定要素,一定是有客观标准或者确定思想推进或支撑的。
           感觉书里所谈的每件事最后都用“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来驳倒和斥责了所有论题,但总觉片面牵强
          比如,有些人可以毫无理由喜欢某个歌手,这是“个人意图”,但是这个歌手唱功如何,他的歌编曲怎样,器乐丰富与否都是可以借助理性客观评价的。在人文艺术方面,这两者还是需要区分,不能因为个人好恶混淆私人审美和公共理性
          个人选择的自由作为个体来讲无可厚非。但是两个前提,第一,个人自由不能以侵害他人自由为前提;二,你有选择自由,这是你的权利,但不意味着你做的就对。一个人打死都不愿意学电脑上网,这是他的自由。但他的选择是反现代的。这是两回事。
         个人自由其实也是时代推进的思想产物,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有极为深厚的思想沉淀。个人自由其实是思想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肯定不能倒过来推论。
          最近觉得有趣的是,但是很多事件却也不能因为客观的社会分析而定论,因为其中掺杂很多无法客观的个人情况因素
          所以尝试去做区分。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思想路径都可以分析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6 16:50:1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是分成两个时间段看的,读大学之前的那个暑假,以及大一之后的那个寒假,到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
      但说句实话,其实看到底,我也还未完全明白“自由在高处”这个书名的由来。
      很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个数学题或者说智力思维题:对于“101-102=1”,只能挪动其中一个数字“1”、“0”或者“2”,来使这个等式成立。我想了几分钟,未果。由于急于看下文就没有像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想很久,我看到答案时,呵呵,笑了。这或许是惯性思维所导致,但是不得不说,现在的我们就处在这种无形的惯性思维之中。如果把“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自由,我不自由”等想法当作是惯性的话,正如一提到“挪动”我们只会想到“左右挪动”的既定的方法,那么,我们或许往上看,或者说跳跃起来,脱离那个既定思维的水平线,处在一个较高的空间,方能见着自由了。恰如把2挪高一点,变为10的平方,等式自然成立一样。
      是这样理解的么?
      自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呢?
      
      对于现在“传媒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的很多东西正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改变”着。新闻乐于报道社会的不公、暴力等黑暗面,一旦抓住一些典型案例,就针对次提出我们“经济在进步,道德在退步”“我们缺失了信仰”“金钱至上”等等悲观的看法,而越来越多的人发出疑问“我们这个社会出问题了”,有此关心天下事的心怀是好的,但是这部分人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他们对这个社会是绝望的。
      熊培云在书中提得很清楚,这些在我现实生活中深有感触,我身边不乏有那样悲观的人存在。
      身在传媒校园里,可有时候真的很痛恨传媒,无形中强奸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看了《搜索》这个部电影之后,更是觉得媒体界应该深深反思。
      但是,也有一个资深媒体人说过,确实是没办法,无奈这个体制,传媒界的天花板就那么低。我们痛恨传媒,传媒人很无奈,于是我们共同痛恨体制。我们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这个体制。是体制让我们不自由。
      于是有了这样一幕悲剧,传媒大学的新闻系羡慕传媒大学的工科,问其原因,说在中国做新闻不自由,不如学个技术,找工作也容易,而做新闻却是谁都可以做。我听了以后心里真的感到很可悲,为传媒界,更为我们国家的主力军----新青年都这样悲观感到心寒。
      
      我们真的很不自由么?
      
      这就是熊培云通过这本书想说的。让我们撇开所有傲慢与偏见,所有绝望与盲目,重新发现社会。
      书传递的信念很明了,反反复复,真真切切。相信“You the Freedom”,除了你,没有谁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时代在变,中国会朝一个宽阔而自由的道路走去。
      此刻,你站在了高处,你看见了自由。
      
      
      就这样简单。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
      如果它和其他书一样,几乎全是揭发与批判,那么我充其量只能看完一半,因为会厌倦,我们见惯了听惯了甚至也说惯了。
      我们需要一点清欢。
      恰如凤梨银耳粥,令人内心欢喜。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0 13:10:03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放下,并不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悟,而是知道,在读一本书时,当你严重不喜欢的时候,你要学会毅然放下它。这本书就是如此,作者以一副泡了几年洋水,大慈大悲拯救水火中的中国人的嘴脸登场,自认为在法国泡了几年,就知道了民主自由的真谛,回来中国就觉得四处都需要改良,宣扬来宣扬去,最后还是大谈几本书,几部电影,例如《瓦尔登湖》,例如《肖申克的救赎》。。。在一篇文章中里谈谈没问题,但整本书都是肖申克,还意犹未尽地配上了肖申克的剧照,怎么说呢,是江郎才尽还是骗骗稿费?刚看了看简历,原来是南都系的啊,了解了解。
          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放下这本书束之高阁的自由。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10 19:23:59 | 只看该作者
      1. 独立思想是理性的最高境界,性是非理性的最高境界。
      2. 马斯洛将幸福区别于浅薄的享乐主义。在他看来,即使是痛苦也同样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
      这句话和下面这段关于stockholm syndrome的判断放在一起来读,很有意思。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认得心理会有一种自动保护机制起作用,将不良刺激转化为良性刺激,藉此读过难关。常见的心理预防机制有:合理化,压抑,选择性遗忘,幽默,升华等。即:酸葡萄,甜柠檬。
      
      同样面对逆境,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选择粉饰太平,自我欺骗。而马斯洛定义中的幸福是正面困难。区别在于前者从非理性角度,减轻痛苦。后者从理性角度,面对困难。
      3.所以,在我看来,论及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个体上的自由,然后是群体中的平等,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博爱(人获取某种神性)
      4. 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他划定了生活的边界。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获取了必须仰仗鱼缸而生活的逆境。
      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解放”更像是在不同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是天鹅绒监狱。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7:34 , Processed in 0.0751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