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0| 0
|
自由在高处 |
最新书评 共 12 条
随遇而
读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我前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幸好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时评,隔段时间读的影响并不大,就是读了后面的内容,前面的内容都差不多已经忘记了。
重翻书本,书的第一页只有一行字:“You the Freedom”,熊老师在第一页写的是:“你即你自由”,个人觉得可以翻译成“你即你的自由”,或者简洁一些,“你即自由”。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人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如儿童的自由取决于父母的管教程度,学生的自由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员工的自由取决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上司的管理方法,国民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国家对思想、人身的控制程度……这样说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多重的身份就像一条条锁链把我们重重锁住。但现实真的如此?也许,我们能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找到答案。在电影中,安迪含冤入狱,刑期是终身监禁,所处的监狱是最黑暗的监狱,监狱长和预警狼狈为奸,只手遮天。但就在这样的监狱中,安迪依然活得很自由,积极地为自己的逃狱做好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了19年,于此同时,他一有机会就会为监狱里的人争取自由。他在监狱里偷偷播放《费加罗舞曲》,让人在耳朵上听到“自由”;为狱警逃税而帮狱友争取到了在屋顶上喝啤酒的奖励,让他们仿佛回到家一样;坚持不懈地给国会写信请求扩建监狱里的图书馆,则是为狱友争取思想上的自由,在扩建的图书馆里,他还帮助了一个狱友考取了大学……其实,一个人自由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自由程度。如果一个人为自己重重设限,那他基本上任何自由都不会有,而且因为这是你个人的行为,他人无论怎样都管不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一些较为极端的教徒,终身都要遵守道门清规。但只要一个人心存自由,无论在多么极端的条件下,他都会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积极地采取行动,去争取自由。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的言论空间并不是很大,于是有很多人不敢于表达,甚至不愿去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早已变得不自由了。其实思想根本就无法控制,大脑在你脑里,你想什么东西难道还要经过他人的批准吗?不允许公开发表并不代表不能去思考,你的大脑依然可以去思考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会不自由、我要怎样才可以更加自由……你还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不能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话,与朋友一起探讨,不亦乐乎?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你的思想就会大放异彩!
正如熊老师所言,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读书、写作、旅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做点力所能及且自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美好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一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生存很重要,但当我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后,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多转发微博、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多关心弱势群体等等,都能让其他人感觉到希望和爱。当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必将会变得更美好!
详情
爱未未
强调权利
强调自由
强调生活需求
强调多角度
强调希望的重要性
1如果你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2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3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
4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
5改造社会与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
6功不唐捐,恶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
7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8社会达尔文如何让人退化为动物
导致我们不自由的,不是坏人,而是坏的关系。
9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
10慈悲而有智慧,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生活。
11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12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相信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
13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14这朵玫瑰对小王子的意义,旁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你深爱一个人,不忍舍弃,不是因为他的独一无二,而是因为你的爱才让他变得独一无二
15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16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
第一部分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老教授与小王子
为情侣求饶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好色关乎心灵
赘肉政治学
看电影还是苦电影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第二部分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奖励你,控制你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假如我改西游记
详情
骚嬉戏
本人属于那种无论多么晦涩难读的书都能忍受读完的人,但是熊培云这书,读到十分之一处已经难以忍受。处处充满了自夸嫌疑,以及“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这种说出来都脸红的字句。真是根正苗红阿熊老师~
什么“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种低级言论真的对得起以自由为标题的噱头么??
“作者以一副泡了几年洋水,大慈大悲拯救水火中的中国人的嘴脸登场,自认为在法国泡了几年,就知道了民主自由的真谛,回来中国就觉得四处都需要改良,宣扬来宣扬去,最后还是大谈几本书,几部电影,例如《瓦尔登湖》,例如《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你想读到缜密深刻的思考,对自由的真知灼见,那么请你不要花这冤枉钱。我很中肯地告诉你,自由,只是作者的一个噱头,由于缺乏逻辑,全书最终也不过是场以自由为名的秀。
来个人告诉我,那些个这这本书高分评价的人儿,是如何下得去这手的?当然,假如你现在是初中二三年级或者高中一二年级,不妨读一下这根正苗红的“自由”。
详情
不死鸟
这句话是有偷换概念之嫌的。的确,个人的感受、审美、感性认识可以是私人的独特的,可以与他人不同无对错之分。但是可以在公共领域借助理性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个人意图和感受”都不是决定要素,一定是有客观标准或者确定思想推进或支撑的。
感觉书里所谈的每件事最后都用“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来驳倒和斥责了所有论题,但总觉片面牵强
比如,有些人可以毫无理由喜欢某个歌手,这是“个人意图”,但是这个歌手唱功如何,他的歌编曲怎样,器乐丰富与否都是可以借助理性客观评价的。在人文艺术方面,这两者还是需要区分,不能因为个人好恶混淆私人审美和公共理性
个人选择的自由作为个体来讲无可厚非。但是两个前提,第一,个人自由不能以侵害他人自由为前提;二,你有选择自由,这是你的权利,但不意味着你做的就对。一个人打死都不愿意学电脑上网,这是他的自由。但他的选择是反现代的。这是两回事。
个人自由其实也是时代推进的思想产物,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有极为深厚的思想沉淀。个人自由其实是思想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肯定不能倒过来推论。
最近觉得有趣的是,但是很多事件却也不能因为客观的社会分析而定论,因为其中掺杂很多无法客观的个人情况因素
所以尝试去做区分。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思想路径都可以分析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详情
Juno
这本书我是分成两个时间段看的,读大学之前的那个暑假,以及大一之后的那个寒假,到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
但说句实话,其实看到底,我也还未完全明白“自由在高处”这个书名的由来。
很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个数学题或者说智力思维题:对于“101-102=1”,只能挪动其中一个数字“1”、“0”或者“2”,来使这个等式成立。我想了几分钟,未果。由于急于看下文就没有像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想很久,我看到答案时,呵呵,笑了。这或许是惯性思维所导致,但是不得不说,现在的我们就处在这种无形的惯性思维之中。如果把“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自由,我不自由”等想法当作是惯性的话,正如一提到“挪动”我们只会想到“左右挪动”的既定的方法,那么,我们或许往上看,或者说跳跃起来,脱离那个既定思维的水平线,处在一个较高的空间,方能见着自由了。恰如把2挪高一点,变为10的平方,等式自然成立一样。
是这样理解的么?
自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呢?
对于现在“传媒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的很多东西正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改变”着。新闻乐于报道社会的不公、暴力等黑暗面,一旦抓住一些典型案例,就针对次提出我们“经济在进步,道德在退步”“我们缺失了信仰”“金钱至上”等等悲观的看法,而越来越多的人发出疑问“我们这个社会出问题了”,有此关心天下事的心怀是好的,但是这部分人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他们对这个社会是绝望的。
熊培云在书中提得很清楚,这些在我现实生活中深有感触,我身边不乏有那样悲观的人存在。
身在传媒校园里,可有时候真的很痛恨传媒,无形中强奸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看了《搜索》这个部电影之后,更是觉得媒体界应该深深反思。
但是,也有一个资深媒体人说过,确实是没办法,无奈这个体制,传媒界的天花板就那么低。我们痛恨传媒,传媒人很无奈,于是我们共同痛恨体制。我们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这个体制。是体制让我们不自由。
于是有了这样一幕悲剧,传媒大学的新闻系羡慕传媒大学的工科,问其原因,说在中国做新闻不自由,不如学个技术,找工作也容易,而做新闻却是谁都可以做。我听了以后心里真的感到很可悲,为传媒界,更为我们国家的主力军----新青年都这样悲观感到心寒。
我们真的很不自由么?
这就是熊培云通过这本书想说的。让我们撇开所有傲慢与偏见,所有绝望与盲目,重新发现社会。
书传递的信念很明了,反反复复,真真切切。相信“You the Freedom”,除了你,没有谁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时代在变,中国会朝一个宽阔而自由的道路走去。
此刻,你站在了高处,你看见了自由。
就这样简单。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
如果它和其他书一样,几乎全是揭发与批判,那么我充其量只能看完一半,因为会厌倦,我们见惯了听惯了甚至也说惯了。
我们需要一点清欢。
恰如凤梨银耳粥,令人内心欢喜。
详情
Bai_Li
1. 独立思想是理性的最高境界,性是非理性的最高境界。
2. 马斯洛将幸福区别于浅薄的享乐主义。在他看来,即使是痛苦也同样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
这句话和下面这段关于stockholm syndrome的判断放在一起来读,很有意思。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认得心理会有一种自动保护机制起作用,将不良刺激转化为良性刺激,藉此读过难关。常见的心理预防机制有:合理化,压抑,选择性遗忘,幽默,升华等。即:酸葡萄,甜柠檬。
同样面对逆境,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选择粉饰太平,自我欺骗。而马斯洛定义中的幸福是正面困难。区别在于前者从非理性角度,减轻痛苦。后者从理性角度,面对困难。
3.所以,在我看来,论及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个体上的自由,然后是群体中的平等,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博爱(人获取某种神性)
4. 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他划定了生活的边界。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获取了必须仰仗鱼缸而生活的逆境。
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解放”更像是在不同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是天鹅绒监狱。
详情
Young_
我自知我是没能力写书评。只是近日察觉,当许多书都不得不变为我的交通读物的时候,不用文字留下些什么,也许若干年后真的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了。所以还是想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本书带给我的想法与乐趣。
第一次听到熊培云这个名字,还是在飞机上一本杂志里看到,也知道了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后来买书时候就索性一口气买了他好几本书。“全集”对于我而言,是了解一个人最快也是最真切的方式了。
在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里,我听到了那个巴黎玫瑰的美丽故事,面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落实到一个个弱小的公民身上,竟然可以用这样一种生活的、美的、艺术的方式,去把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迫和压抑击碎。也是这个动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吐露了熊培云的初衷:他要关注人,体会人性,为了“人”这个东西而坚持。这样,似乎是感性的在探讨,在说“人情”。
后面的故事,诸如为情侣求饶、好色、捕杀圣诞老人等等故事大抵都在说人性。这个世界上的人千奇百怪,性格、生活背景、出身迥异,价值观也因此而不同。总会有人做出旁人看不惯的事情。“看不惯”说白了,是不习惯。“习惯”也是慢慢养成的。别人有这样做的自由,你也有看不惯的自由,当然你也可以有不看的自由。
对于这样一群看不惯的人,容易产生一种这样的心态——我看不惯,“别人”定也会看不惯。为了寻求认同,而会将他看不惯的这种行为本身上升到一种社会的高度,甚至是一种国家的高度,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看不惯,进而获得更有力量的抨击,最终到达自己看得惯的行为结果:你这样做有辱市容啦!你这样做有辱国格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将一个人的行为、一个小群体的行为上升到一个社会群体和一个国家的高度。说到底,还是这样的人不自信罢了。一个偌大的社会、一个国家,会不会因为一个人、一小群体的“不正当”行为而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了,这是很难界定的事。
读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我以前自诩爱憎分明,绝对宣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不论恋爱还是与朋友交往,眼睛里总容不得沙子。你凭什么那么邋遢拉,你不知道不讲卫生不好啊?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打游戏啊,你不知道学习才是更重要的大事啊?很多很多,也是在大学里,让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在多元化的群体甚至社会中,如何生存:别人爱怎么干,是别人的自由。首要之事,还是先独善其身罢。独善其身并非是一种自我甚至自私,独善其身的同时,也许意味着宽容和平和。
最喜欢的还是熊先生的第二部分,提到了许多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些,给了我一些值得参考的答案,有些启发了我如何继续去寻找答案。与第一部分不同,第二部分似乎更理性,更在从社会的,从群体的,整体的视角,来看自由,如何在高处看到自由。
集中营的故事,站在弱者一边的视角,以及那个101-102=1的等式,让我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的思维中存在许多定式与偏见,思路上仍不够开阔,无法跳出藩篱看待问题。思维方式,我知道不是一两天就能扭转的。需要更多的阅历与更多的训练。
而奖励的故事与体制化的故事,其实熊先生并没有给出一些答案,仅仅阐述了这么个问题。有时候我们的思考,前提是遵守游戏规则。可有时,这个规则是不好的,不利于我们的,但我们遵守这个规则就能获得一定的好处,我们到底应该是遵守还是不遵守。
不知道熊先生是不是有意没有说他的主张,那我们到底应该是遵守游戏规则还是不遵守呢?若我们推翻游戏规则而不得呢?用一个弱小的个体生命的死亡来祭祀树立千年而不死的体制,是否有任何的意义呢?我还是糊涂的。我知道,许多人,仍然渴望能够尽自己绵薄的力量,一点一点的,推动这个社会慢慢地改变,靠牺牲自己,来唤醒更多沉睡的人的意识。也就是要再体制内去为了推翻体制而一点一点努力,这究竟是不是蚍蜉撼大树的行为?熊培云说不要失望,要有希望。失望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但是希望是关乎未来的期待。这二者的逻辑完全不同,定不能让习得性无助捆着你,绑着你。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先救自己吧!别人要不要自由,别人要不要开胸验肺其实和你是没有关系的呢。可是,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多渴望,多一些这样的人们。(可是自己却不去成为这样的人们)。熊先生似乎是期待着,中国公民自己的觉醒。自己觉悟到,有一天,我必须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我必须为了我的思考、我的言论、我的选择自由而战。他期待的是这样一天。而不是,我们拉着旗子,喊着喇叭,到每家每户发着写满各种主义的传单小报,或者用暴力去强迫公民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我赞成熊先生的这种做法。可是,这条路,会有多远呢?
就像那个动人的巴黎玫瑰的故事,对于公民而言,最感兴趣的生活,是每天买几斤小菜喝几两酒的平凡的生活。大枪大炮纵然可以毁掉他们的日常步伐,但是公民们对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的向往会让他们在被战火夷平的土地上重建物质与精神的家园。现在的普通国民,只要生活满足,有吃有穿有工作,似乎对这个体制就没那么多自由的渴望。可是,总有一天,他们,不,是我们,会知道,我们的生活,想要更多。
详情
hzwuyi
前些阵子,听闻《自由在高处》一书热卖,又觉得书名听着有些意思,便前后抽空翻看了下。前后约看了二百来页,对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大体上也所了解,我无益于鼓吹该书种种不着边际的优点。首先方可谈谈我读出的大致的印象。首先,我对书名“自由在高处”始终有所偏见,感觉不甚恰当。书中的向读者展示了近来社会上一些争议颇大的的实例,同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对大部分观点我持肯定的态度),作为一种对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新思潮,值得肯定。但是说“自由在高处”,高处有多高?我们广大群众又能否拥有。但倘若它真的存在,意味着人人心目中均有一把恒定“标准”的尺,这里作者的理解有所偏颇:作者爱写社会评论,当然是作者对社会事务有独到的见解,读者即便是接受了他(指作者)的见解,也未必能受到几分自由主义的熏陶。自由的思想就要承认人人都要能有不同的诠释,对同一件事物,辅之以适当的引导,达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的效果。而粗度此书,每篇评论的最后总有一个程度或轻或重的逻辑结论,况且好些言论过激,听说作者在该书出版之前有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这书名比“自由在高处”好得多。
下面,我想谈一谈书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前半部分是书中最精彩的,稍后我会谈到。先以几个典型的实例来概括一下作者的思维逻辑立场,在《洛克如何理解超女?》一文中,作者强调“审美自治”的重要性,文末说:“相信每个有着自由心智的人可以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倘若初读,作者的观点也不觉新鲜,有关于不盲目追星的评论报道早已随处可见;细读一遍后便有一些问题,全文借洛克的认识论讲述了一个观点,即意义形成于个体自身。以此逻辑,超女的轰动固然只是一时间的文化潮流,但无数追从者对超女的认识应该是他们个人自由思考之后的结果,思考的正确与否是另一回事,但他们思考了就得承认存在“审美自治”,因此,与作者最终的逻辑结论是毫无意义的。个人认为,这里追星的根源可以归咎于理智和情感的问题或者是个人文化的提升导致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另举一例,在《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文中,作者大批“冒充中国的不高兴派”,甚至将其骂成“侵略者”、“意淫犯”,且不论言词的粗鄙,就逻辑而论,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作者认为“一些对今日中国时局的思考过于封闭和偏执的知识分子”没有代表中国不高兴的权利,然而对文化的改良做出贡献的胡适却可以冒充中国表态。难道胡适在五四时期的表态一开始就遭到各界好评吗?不是的,当也有守旧派认为其的思想“偏执”,莫非胡适也要被骂成是“侵略者”、“意淫犯”?
要论此书的亮点,我想还是有许多的。前半部分的文字优美得多,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国家与玫瑰》用近似诗意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美好生活的重要。又如在《梭罗的树林》里在批判了物质对现代人的奴役之后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象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可以我们可以碎步徜徉在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于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穷”语句简练,立刻能引人入浪漫无比的境地。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语言到思想,不时有闪光点出现,作者的言论也慷慨激情,但在逻辑上还有待完善,并且很多观点过于碎,无法形成判然的体系,可能是本书的欠缺之一。
当然每一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以上粗糙言论,望批评指正!
二〇一二年八月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9:24 , Processed in 0.25279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