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0:2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郭子鹰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沉淀出这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他用独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7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14:06:40 | 只看该作者
      在亚马逊买这本书,初始是被中国国家地理这个噱头吸引了,买回来,有点失望。
      个人觉得这本书文笔太散了,作者写的是他旅游的心情,可惜,这份感觉是要配合当时当地的环境才能感受出来的。至少,一篇日记,看了前半部分之后,后半部分就是不知所云,感觉文字略略的涉及到一个旅游态度、心境、当地环境碰撞产生的感悟,但是,我觉得都没写好。
      猜测,作者原来给杂志写文是有篇幅限制的,再加上杂志内容不一,是由各色景观、各种感悟、或硬汉或柔软的文笔杂糅的。所以感觉很好。but 写书却是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整本书言之空洞的时候。
      所以,我基本上,看过即忘。只能感受到作者浮云一样且行的姿态,当然,那些漂亮的照片还是很显示功底的,很漂亮。
     
      总之,觉得这本书差强人意吧。抛开他的那些浮云的身份,重回这本书来,我绝不会购买的 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06:07:4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点关于书籍的笼统印象吧:
  1. 十几块钱买本彩页的国家地理丛书还是很赞的
  2. 配图的注释字体太小,颜色也不易辨认
  3. 作者的文藻很华丽,非我等文学屌丝可望及
      好了,说正事,之所以认为最好的时光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路边,只是个人主观看法,在路上的时间太匆忙,浮华略景,确实美好,不过要说最好,却是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把周围一切当成自然,然后又从自然中找到美好的时刻。
      作者书中的地方,我基本都去过,与笔者不同的是我都是过去出差,并基本都生活了一段时间,印度三个月,菲律宾7次前后近一年,柬埔寨缅甸短些也有近一月,初到这些地方,有到陌生地界的不安,也有对周围的新奇,一个月之后,周围的一切从陌生到熟悉,本地的熟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都是一些地地道道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这个时候,心态就会有些烦躁和想家,然后又慢慢沉淀踏实下来。例如印度,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什么古城,景点,海边,其实最美的景色是后半夜下班后的林荫。。。。
      这个话题可以写的太多了,打字好累,就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 04:37:5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挺火的,一直在各种排行榜、推荐名单行列。同样是标榜旅行非旅游,标榜心灵放逐等等。但一直没看过书摘,所以没下定决心要买。后来是表妹买了,才拿过来一看。两个晚上的睡前阅读时间,搞定了。
  说实话只想给两星。从形式来看,本书内容太少,太多空页、图片(如果是画册,那对照片的要求就不仅是如此了),文字很少,留白很多,对于这样的书我总觉得作者是为了骗钱,原谅我的小狭隘,我不想花38块钱买了一本一个小时就看完又无任何收获的书。但书装订的还是不错,仅看外表还是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的。
  从内容上来看,老觉得作者言之无物,把一些矫情的、做作的词语堆砌在一起,不好理解,又抓不到主题,看完了又记不住。而且这内容或多或少能让人看出来有炫耀、显摆但又不想说明的成分。作者很想把自己写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对所见产生的所感多么异于常人。但是太过标榜标新立异只会落入俗套。通过文字根本看不到作者的灵魂和思想。文章感慨挺多的,但是总觉得感慨来的没由头。可能作者文字功底还稍稍欠佳。
  总之,这本书没给我带来触动、收获甚至是记忆。要不是昨天才看完,今天写书评,估计明天我就不记得关于这本书的任何内容了。
  要说这本书好的地方,就是它好像还没那么糟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5 02:39:4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院子里的海棠正值花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紫藤依附在斑驳的石墙上,绿意葱葱,自在随意,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略带腥味的泥土气息,湿润而新鲜,被妈妈精心打理过的小院越发显得宁静温馨。
    在这样的时刻,时光是可以慢下来的吧,我想。许多羁旅他乡的游子,最盼望的莫不是此刻么?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扔在手边,这样静谧的时刻,看书的效率是很高的。
    封面上,广袤荒芜的黄土地上,干枯的野草随风摇曳,几个身穿红色僧袍的小沙弥迎着金色的夕阳,满载而归。整幅图片,几点鲜红映衬在漫无边际的金黄色中,这种色彩反差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强烈而充满质感。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是一位摄影记者的图文游记。所谓术业有专攻,一点都不差。
    这本游记的图片,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是很不错的,封面图片可见一斑。然而,文字功底未免不尽如人意,华而不实,略显啰嗦。
  作为专业摄影记者,技巧自不必言,他想借助图片表达的人文关怀也恰如其分。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却缺少了其作为游记的灵魂------情怀。
    情怀,不是华美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可以表达的。它来自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严肃思考,来自于宇宙洪荒、逝者如斯的无奈与释然,也来自于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与对内心世界的观照。
  这些,他都没有。
    或许,我的要求太高了。这,也不过是一位普通摄影记者的一本普通游记。不过,终没让我后悔花钱买它,那些极具张力与人文关怀的图片还是值这十几元钱的。
  
    我的书单上永远少不了游记,当然也包括这本。在我有限又博杂的阅读史上,游记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我一直相信,人类灵魂的救赎,离不开行走在路上的洗礼。
    而且,“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旅行,恰是对过往的总结与告别。
    而游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是个人的自我救赎与告别之路,无论其有意抑或无意。
    因为有了这个看似宏大实则并不高的要求,在选择游记上,就谨慎了很多。
    我很反感现如今的所谓旅行畅销书,;连书名都透着浮躁的气息。在我看来,真正的旅行本是一次自我放逐与救赎的慢生活。浮躁,并不适合真正的旅行。
    我看过很多游记,在读《马克波罗游记》时,甚至找了一本现代人编著的马可波罗漫游路线,来帮助了解。然而,让我迄今念念不忘、仍挂于怀的,却是作家陈丹燕的欧洲漫游系列《漫卷西风》、《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等。
    陈丹燕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又深刻的头脑,细腻的笔触,没有晦涩,没有华丽,平实而温婉。游记的大情怀恰恰蕴涵在这不动声色的细腻中,时隐时现。如,在去到天鹅堡漫游时,她会想起茜茜公主和那段动荡却不失美好的历史,然后历史重叠,不胜唏嘘。再比如,她会用一整篇文章来写德国一尘不染的蓝天,用他者的角度来描写,在花树下等待丈夫归来的英国老太太,观照内心与生命。
    然而,或许和我有同感的人太少,以至于该系列书因没有读者而未再版。拥有一套陈丹燕的欧洲漫游系列书籍,便成了我的夙愿。
  
    很多游记字里行间都认为,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恰如这本书的书名。诚然,旅途中极致的美景、旖旎的艳遇、甚至突如其来的刺激的历险,都留下了生命中不曾有过的美好,丰盈了人生。
    而我和陈丹燕却都认为,最美的时光不是在路上,而是在你做完一场人生漫游的洗礼之后,回归家园,那一盏为你而亮的灯,和灯下此刻的安宁。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5 13:33:32 | 只看该作者
  旅行的魅力,它让会让你真实地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些旅行中的悲苦喜乐可以大大丰富和扩展一个人的生命,你到陌生的地方,认识新的人,学习新的语言,吃从来没有吃过的美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你感觉到自己的自由,你可以寻找到一个未知的自己,你因为旅行而改变,你的人生也会因旅行而改变,变成更美好更有趣更丰富。
  旅行会上瘾,受到命运的召唤,命中注定了要一次次出发,就像候鸟不得不飞行一样,走在既不安全也不适切的旅程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8 15:02:03 | 只看该作者
      忽谈旅行路上的见闻,只悉其中心语。路上,心境之色犹如书的封面,平静 温和 无争 真切。尾随之心亦然,只不过是多了向往。
     旅行路上步履轻快的姿态是一个喜爱行走又不得不碍于生活无法远足,小资心态作崇的24,最为向往的。
     24,无止彷徨 无息不安 亦无限憧憬。
                            向未来的42问好。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4:43 , Processed in 0.0566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