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的美食家》原名《村上龙料理小说集》,在翻译的过程中借用了同名热播剧的名头,两者本身在内容上并没有契合点。1986年1月至1988年9月在文学杂志《昴》连载,随即出版单行本。那个年代,日本经济经过了战后重建和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开始如泡沫一般膨胀,日本人不可一世,那股子盛气简直要买下美国。即使是一些在一个小公司打工人的,也夜夜跟着吃喝。
1952年,村上龙出生于佐世保美国海军基地附近。他的家乡,不时被喷气机的轰鸣声所笼罩。18岁到20岁之间,村上龙过着色彩强烈的青春:和兄弟们组织摇滚乐队,参加抗议美军核动力航母停泊的全国学生示威游行,入学半年不到即被美术学校开除。之后开始了两年的放浪生活。和美军士兵的来往,吸毒、玩女人。这些经验无一不呈现在他的笔下。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他的作品也就不可复制。
2007年,白岩松赴日本进行《岩松看日本》的采访,村上龙成为老白在日本文化界选择的唯一采访对象。在对话的结尾,白岩松祝当时55岁的村上龙“永远30岁”。
村上龙早就被世人视为为年轻人代言的“文化英雄”,他的作品里所散发出的叛逆、锐利、颓废与疏离,都是这个时代日本青年情绪的逼真写照。村上龙注重向青年一代传达人生思想,认为年轻人没有既得权益,是最无私而且充满希望的一代,他要通过作品让青年人理解人生的苦难,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自立并努力寻找未来。
《村上龙料理小说集》初版附有“协助店一览”,一色是世界顶级店,写作成本之不菲可想而知。情爱在东京、纽约、巴黎这些大都会的舞台上开演,而美味佳肴和名贵洋酒,则成了这些舞台上最华丽的道具。
村上龙以32种美食作为标题,讲述了32个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中“我”都会邂逅一个女人,然后顺理成章的发生关系,(这里插一句,据说是半自传形式?那么他老婆到底是怎么接受的啊!)但是却不让人感到色情,只是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麻木和冷漠。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在写的过程中冷静的陈述,不带有任何色彩。不抒情、不伤感、安之若素、顺其自然,越美好,越悲惨;越饱足,越饥荒。只是有一种怎样都填充不满的缺失感,很孤独但又孤独不起来,很悲伤却也悲伤不起来。在某些人的生活状态中,似乎除去味觉之外,其余感官都已麻木。而某些人却似乎就是在吞咽生活本身。在满足一连串永远不会满足的欲望过程中,生活被消耗殆尽。
村上龙很会讲故事,每一篇文章写的都很短,但是并不让人感到突兀,内容饱满充实,可见其文字功底。有关美食的细节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将‘不下厨的厨师’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豪斯登堡饭店总主厨如此称赞道。
这本书没能让我很沉重庄严的思考人生,偶尔利用几个闲暇看几个小故事,倒也没有特别的轻松娱乐,不过故事情节倒是都记得很清楚,路过校门口的小吃街时看见烤生蚝总会想起,然后就特想感受一下他所描述的各种味道——原始的味道,幸福的味道,神秘的味道,罪恶的味道……也许再过几年,经历一些事之后再重新看一遍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他的作品一向感官化,有一种无耻且有趣的调侃。在《孤独美食家》里,就有不少跟料理联系在一起的十分感官化的比喻或意象:
说鳖的某一部位的肉,想到了越南女人,那种味道融合了狩猎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女人的腋下的味道,直捣脑浆。
在讲到与一个空姐在世界各个地方四次邂逅的故事时,用的料理主题是生蚝,“那是用莎碧酒冰过的生蚝滑入喉咙时的感觉,那是充满情欲的感触。
食色即人生,最终的感慨总是关于人生的。村上龙写道:“我们越上岁数越害怕感伤,因为不能挽回的时间忽忽地增加。但同时也能遇见从情感上保护我们的东西,例如那普罗旺斯海鲜汤似的东西。那普罗旺斯海鲜汤塞满了海香,以及勇气。”
画外音:虽然我无法理解到底是怎么让人充满勇气的,大抵是实在太好喝喝完之后心情很高兴了吧,人心情一好,别说是勇气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啊。不过,你总能在这32个故事中找到让你觉得超有道理的话,或是产生一些共鸣,比如说,某种味道会让你想起某个人,或是你到某一个陌生的环境,会突然感到头皮发麻,感觉此情此景特别特别的熟悉,可你分明没来过。真的,我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且同样的感觉有时候会重复,具体的感受实在没办法描述,不过真的就是那样,头皮发麻,呼吸急促或是整个人要虚脱掉。问过身边一些人,他们都一种“你外太空来的吧”的表情……要不是看到差不多的描述,我没准真会在下次发病时让我妈送我回去,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