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纳兰词(共2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2:2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以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71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10:57: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最初接触纳兰词还是源于钟汉良的那部《康熙秘史》。钟汉良的演技太好,以前看逆水寒顾惜朝的坏就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纳兰性德这个翩翩才子,也被他演活,直到现在我每每读他的词,描摹出的纳兰公子的形象,就是钟汉良的,真真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润如玉,卓尔不群,温文尔雅,气质如兰(以下省略n个形容温柔才子的词)。
      当时表妹惠儿念的那首《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真是超越佳句的佳句。
      或许是写给曾经的恋人,那位入宫之后与他永不相亲的表妹的词,这女子的面貌虽说未曾勾勒出,可我们后世的读者还是能看到她的那种可爱的,比如“忍笑”一词,为何要笑?还不是因为见到了喜欢的人,笑从双脸生,而却又因为羞赧之情不敢表现出来,所以只好忍住笑意了。一句“总无语,也依依”,那姑娘的似水柔情仿佛跃然纸上。能让纳兰性德这样的才貌俱佳的人欣赏的女子,必然非池中之物。不过,我所说的“池中之物”并不是指此女一定有吕雉,武曌的才华,或者沉鱼落雁之貌那样的非比寻常,而是我觉得,纳兰喜欢的未必是才华横溢,或者聪慧绝伦的女子,以汉武帝之所以喜欢卫子夫为例,因为卫子夫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或者政治女强人的聪慧谋略,反而有一种小儿女的情态,有时候向汉武帝撒撒娇,有时候吃吃飞醋,让汉武帝这样的豪情男子体验到一种真正的爱情,一种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的平凡爱情,所以卫子夫拥有了他的半生宠爱吧,生男勿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就证明了卫子夫的长宠不衰。这个女子就是这样的,请看下阕: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她责怪他失约了,就说:“你不要说你在想我。”当然,这是这个女子的娇嗔,她在开玩笑的,而这女子却太在乎心上人了,赶忙说道:“嗯,我劝你还是趁着这花开时节好好珍惜咱们俩在一起的时光吧,不要等到落花时节,才发现绿肥红瘦,错过花期了。”
      这或许是纳兰年少时的初恋,懵懂之中带着天真与美好,可最后却无疾而终,有人说这个女子入了宫,得到皇帝的宠幸,有人甚至推测这个女子是康熙帝的惠妃,也是大阿哥的生母,众说纷纭,但是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纳兰心中曾有过这么一份美好,带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美丽的词,足矣。
      后来他娶了卢氏(野史之中名为卢蕊),估计十有八九是包办婚姻,因为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而纳兰性德是权倾朝野的明珠之子。一六七三年撤三藩,当时明珠功不可没,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了,而纳兰与卢氏成婚时纳兰刚刚到了弱冠之年,所以这婚姻很有可能是出于家族利益考虑的,因为两广总督的职位是九名封疆大吏之一。不过很幸运的是,纳兰与这位妻子感情甚笃。无奈红颜薄命,卢氏嫁给纳兰的时候年方十八,三年后,卢氏二十二岁时因难产而驾鹤归西,留给了纳兰无尽的伤痛。
      他曾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人生就是如此,我们知道,遇到自己喜欢而又喜欢自己的人太难,要想与之琴瑟齐鸣,莫不静好更难,相守一生,白头偕老更是难上加难,可惜这对鸳鸯生死两个,虽为一生一代一双人,天造地设,怎奈阴阳两隔,两处销魂。
      还有那首《金缕曲》,“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他想要来生重逢,再续前缘,却又恐惧两人俱薄命,生怕再也无法与妻子相守,这种想要得到,又怕失去,足以体现其爱,若无爱,何处又有怖畏。
      纳兰和卢氏的感情之中还是有知己之情的,《浣溪沙》之中就是对与妻子一起的时光的追忆: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一句就有李易安“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凄凉之意,这也是李清照的悼亡词《鹧鸪天》。李清照曾与其夫君赵明诚恩爱无比,志趣相投,在一起赌书泼茶,浪漫非常,或许是纳兰和卢氏曾经生活的一个写照。可惜只是“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时候再寻常不过的宜言饮酒,琴瑟在御的生活,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从纳兰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词集开始名为“侧帽集”,何为侧帽?典故虽然出自《北史》的《独孤信传》,讲的是当时著名美男子独孤信赶着回家,策马飞驰,连帽子歪了都来不及扶正,却被路人艳羡,于是侧着戴帽立刻成为了一种时尚,后来意思稍有改变,意为风流自赏。我觉得其中也有一种不羁与叛逆之心,这就是一个真实脱俗的纳兰公子。
      《康熙秘史》的纳兰临终前写下那句著名的《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恕本人愚笨,参不透纳兰公子的“错”为何,其实这或许是诗词朦胧的一种美。所以啊,为什么高考语文要有“诗词赏析”这样的题目呢?就算有吧,也不要设置一个正确答案,毕竟每个人的审视角度和个人经历有所不同,造成他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若说有哲理,我认为是那首《木兰花以古决绝词柬友》。“何事秋风悲画扇”讲的是班婕妤,“骊山语罢清宵半”说的是杨玉环。班婕妤曾得宠于汉成帝刘骜,开始也是琴瑟和鸣,恩爱非常,可后来因为飞燕合德姐妹的挑拨,使得“恩情道中绝”,班婕妤含泪提出去长信宫陪伴王政君太后,与青灯古佛旁无一丝差别地度过了残生;杨玉环的故事不必赘述,宛转蛾眉马前死,此恨绵绵无绝期。若人生只是如初见,一切皆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会被后来的种种腐蚀,直至消失殆尽。交友亦是如此,始终如一,宛如初见,才不会如同班婕妤斩断情丝,永不相见。虽然说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可我觉得还是相见了,虽然未必能相守,才在人生之中留下一道风景,比如我的亲身经历......(呵呵,我就不8我自己的经历啦~)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侧帽词》被更名为《饮水词》,据说就是取自这句话。
      前两天在网上无意之中看到一段歌词,感觉挺好,在此与大家分享(这段并非完整歌词,但是提出几句,组合在一起,竟也是一首好的小品词):
      怨成河,相思彻。一双人,两相错。知音人,有几多,谁解君,心事斑驳?梦里多少事,此身终为客。明月多情应笑我,一片痴心葬青墨。
      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写成一部书,何况这位才情不凡的纳兰公子。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好累啊,明天还要上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06:01: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最初接触纳兰词还是源于钟汉良的那部《康熙秘史》。钟汉良的演技太好,以前看逆水寒顾惜朝的坏就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纳兰性德这个翩翩才子,也被他演活,直到现在我每每读他的词,描摹出的纳兰公子的形象,就是钟汉良的,真真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润如玉,卓尔不群,温文尔雅,气质如兰(以下省略n个形容温柔才子的词)。
      当时表妹惠儿念的那首《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真是超越佳句的佳句。
      或许是写给曾经的恋人,那位入宫之后与他永不相亲的表妹的词,这女子的面貌虽说未曾勾勒出,可我们后世的读者还是能看到她的那种可爱的,比如“忍笑”一词,为何要笑?还不是因为见到了喜欢的人,笑从双脸生,而却又因为羞赧之情不敢表现出来,所以只好忍住笑意了。一句“总无语,也依依”,那姑娘的似水柔情仿佛跃然纸上。能让纳兰性德这样的才貌俱佳的人欣赏的女子,必然非池中之物。不过,我所说的“池中之物”并不是指此女一定有吕雉,武曌的才华,或者沉鱼落雁之貌那样的非比寻常,而是我觉得,纳兰喜欢的未必是才华横溢,或者聪慧绝伦的女子,以汉武帝之所以喜欢卫子夫为例,因为卫子夫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或者政治女强人的聪慧谋略,反而有一种小儿女的情态,有时候向汉武帝撒撒娇,有时候吃吃飞醋,让汉武帝这样的豪情男子体验到一种真正的爱情,一种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的平凡爱情,所以卫子夫拥有了他的半生宠爱吧,生男勿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就证明了卫子夫的长宠不衰。这个女子就是这样的,请看下阕: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她责怪他失约了,就说:“你不要说你在想我。”当然,这是这个女子的娇嗔,她在开玩笑的,而这女子却太在乎心上人了,赶忙说道:“嗯,我劝你还是趁着这花开时节好好珍惜咱们俩在一起的时光吧,不要等到落花时节,才发现绿肥红瘦,错过花期了。”
      这或许是纳兰年少时的初恋,懵懂之中带着天真与美好,可最后却无疾而终,有人说这个女子入了宫,得到皇帝的宠幸,有人甚至推测这个女子是康熙帝的惠妃,也是大阿哥的生母,众说纷纭,但是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纳兰心中曾有过这么一份美好,带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美丽的词,足矣。
      后来他娶了卢氏(野史之中名为卢蕊),估计十有八九是包办婚姻,因为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而纳兰性德是权倾朝野的明珠之子。一六七三年撤三藩,当时明珠功不可没,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了,而纳兰与卢氏成婚时纳兰刚刚到了弱冠之年,所以这婚姻很有可能是出于家族利益考虑的,因为两广总督的职位是九名封疆大吏之一。不过很幸运的是,纳兰与这位妻子感情甚笃。无奈红颜薄命,卢氏嫁给纳兰的时候年方十八,三年后,卢氏二十二岁时因难产而驾鹤归西,留给了纳兰无尽的伤痛。
      他曾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人生就是如此,我们知道,遇到自己喜欢而又喜欢自己的人太难,要想与之琴瑟齐鸣,莫不静好更难,相守一生,白头偕老更是难上加难,可惜这对鸳鸯生死两个,虽为一生一代一双人,天造地设,怎奈阴阳两隔,两处销魂。
      还有那首《金缕曲》,“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他想要来生重逢,再续前缘,却又恐惧两人俱薄命,生怕再也无法与妻子相守,这种想要得到,又怕失去,足以体现其爱,若无爱,何处又有怖畏。
      纳兰和卢氏的感情之中还是有知己之情的,《浣溪沙》之中就是对与妻子一起的时光的追忆: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一句就有李易安“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凄凉之意,这也是李清照的悼亡词《鹧鸪天》。李清照曾与其夫君赵明诚恩爱无比,志趣相投,在一起赌书泼茶,浪漫非常,或许是纳兰和卢氏曾经生活的一个写照。可惜只是“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时候再寻常不过的宜言饮酒,琴瑟在御的生活,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从纳兰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词集开始名为“侧帽集”,何为侧帽?典故虽然出自《北史》的《独孤信传》,讲的是当时著名美男子独孤信赶着回家,策马飞驰,连帽子歪了都来不及扶正,却被路人艳羡,于是侧着戴帽立刻成为了一种时尚,后来意思稍有改变,意为风流自赏。我觉得其中也有一种不羁与叛逆之心,这就是一个真实脱俗的纳兰公子。
      《康熙秘史》的纳兰临终前写下那句著名的《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恕本人愚笨,参不透纳兰公子的“错”为何,其实这或许是诗词朦胧的一种美。所以啊,为什么高考语文要有“诗词赏析”这样的题目呢?就算有吧,也不要设置一个正确答案,毕竟每个人的审视角度和个人经历有所不同,造成他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若说有哲理,我认为是那首《木兰花以古决绝词柬友》。“何事秋风悲画扇”讲的是班婕妤,“骊山语罢清宵半”说的是杨玉环。班婕妤曾得宠于汉成帝刘骜,开始也是琴瑟和鸣,恩爱非常,可后来因为飞燕合德姐妹的挑拨,使得“恩情道中绝”,班婕妤含泪提出去长信宫陪伴王政君太后,与青灯古佛旁无一丝差别地度过了残生;杨玉环的故事不必赘述,宛转蛾眉马前死,此恨绵绵无绝期。若人生只是如初见,一切皆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会被后来的种种腐蚀,直至消失殆尽。交友亦是如此,始终如一,宛如初见,才不会如同班婕妤斩断情丝,永不相见。虽然说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可我觉得还是相见了,虽然未必能相守,才在人生之中留下一道风景,比如我的亲身经历......(呵呵,我就不8我自己的经历啦~)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侧帽词》被更名为《饮水词》,据说就是取自这句话。
      前两天在网上无意之中看到一段歌词,感觉挺好,在此与大家分享(这段并非完整歌词,但是提出几句,组合在一起,竟也是一首好的小品词):
      怨成河,相思彻。一双人,两相错。知音人,有几多,谁解君,心事斑驳?梦里多少事,此身终为客。明月多情应笑我,一片痴心葬青墨。
      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写成一部书,何况这位才情不凡的纳兰公子。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好累啊,明天还要上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1:02:36 | 只看该作者
      这套书的字体繁简对照,装帧设计也古今兼顾,有难得的巧思,内容方面,用词牌名分类,便于检索和阅读,对所涉及到的文学典故,亦附有简单明了的注释,并对著名的篇章进行了初步的鉴赏,缩短了古今阅读上的差异,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19:03 , Processed in 0.0453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