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代的稻草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次对“镀金年代”集体性迷狂与沉沦的个人主义式救赎。
  这些哀沉自省的文字,与其说揭露了现实的荒诞,不如说照亮了意识的错乱,
  并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基本心态与情绪的破碎分裂。
  在“中国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6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15:23:13 | 只看该作者
  许知远的魅力之一,或者他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他总有一些合理的,直觉性的反应,应该是来自一种健康的情感本能。你在社会上久了,就会发现很多人对于潜在的规则无师自通,不学而有术,属于孔子说的那种“生而知之者”。
  
  
  
  许知远也是这样一种人,他总能从空气中嗅到一些隐藏的气息,不管是来自新闻联播还是来自他在中国大地上的旅行,只是他捕捉到的信息和功利无关,他乐于做的是感受和记录这个时代。就像是年轻女孩们对于时尚的那种敏感,或者在青春期对于来自异性的暧昧情绪的准确捕捉,许知远在捕捉社会情绪,描述群体感受上,有巨大的耐心和丰富的感受。
  
  
  
  许知远非常喜欢把昔日的苏联和今日的中国做比较,曾经的苏联也因为经济上的成功获得了政治上的肯定,进而被当作政治上的典范,进而被西方的知识分子当作对照本国失败的范本。而事实上,这种削弱了个人的集体,没有持续的动力。
  
  
  
  对照我们的现实,也会发现历史的巧合:我们的经济的繁荣或成功并不是来自健康的个人主义的成功,而是一种削弱了个人力量的成功,它就像一只蚁后带着一群没有灵魂的蚂蚁取得的那种成功,高企的房价,短缺的医疗,货币高速贬值,食品安全,使每个个体的精力都用在简单的生存上,经济发展的力量来自被绑架,被胁迫的现实。
  
  
  
  被绑架了的个体,他的可持续的力量来自哪呢?有一种理论说,中国经济这么牛,就是因为它的政治制度好,好的制度产生了好的经济,好的经济证明了好的制度。可是在海外的华人一样发展得很牛,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台湾。这就说明制度不是一个根本的驱动力。
  
  
  
  像这样的左右互搏一直持续在全书之中。和他之前的书一样,很少能看到他给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对自己不那么相信的人,而不愿意相信一个全知全能的人。自我怀疑是一种诚实,一个诚实的,健康的社会也应该是自我怀疑的(或者说是价值多元的,允许众多少数派存在的),它的步子可能慢些,但是不会跑偏,它可能不会赢的很多,但一定不会输得很惨。
  
  
  
  许知远没有从种种丰沛的感受中整理出来一套清晰的,令人头脑清醒的理论体系或解释方法,这肯定是一种遗憾。许知远给出的解释是,“我头脑中的混乱正是当下中国价值观念混乱的表现”,而结束这种混乱,“它必须有赖于一种丰盛的个人主义的成长”。
  
  
  
  这个观点在许知远的其他书里也提到过,它需要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具有健康的,不断趋向完整的自我,有见解而不尖刻,合群但不从众,有分寸但不乡愿。他们真正有信仰,而不是把信仰当工具。他们是谁呢?他们或许存在过,但肯定不是存在于现代的中国。现代中国的个人,正如是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是时代的稻草人,存在于这个时代里,但是对于时代毫无感知。
  
  
  
  时代的稻草人,正是许知远所畅想的丰富的个体之反面。在书中他说,“中国的独特价值,不是来自整体性的努力,而依赖于每个人、每个群体的自我发现。当每个人,每个群体寻找自身的目的与意义,彼此不断地碰撞与妥协,才构成了国家的价值与目的”。
  
  
  
  而事实上,国家是什么呢?民族是什么呢?世界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清晰的个人,国家和民族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或者是计算机里的一个代码,字典里的一个名字。如果国家其中的个人都是模糊的,粗糙的,迟钝的,那国家存在的意义为何?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没有产生一批批头脑清醒的个人,一代代能够自省,能够担当的群体,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价值就是可疑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中学时候在地摊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左拉和左拉们》,它非常准确地重现了许知远对那个丰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还有一篇《“贵族闹革命”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的文章,可以说是前一篇文章的俄国版,附在文后。
  
  
  
  林贤治:左拉和左拉们
  
  “贵族闹革命”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9 18:14:27 | 只看该作者
  大约一年前读到许知远的《庸众的胜利》,眼前一亮。
  
  后来在微博上看到他的这段话“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维度。你不一定要成为斗士,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心里为之一震。
  
  于是,读了他的成名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完之后,我竟然莫名地有了北大情结,还对朋友开玩笑说,以后让我儿子一定考北大。其实,如他所言,这么多年以后,北大早已不是当年的北大。况且,我的母校在我心目中分量那么重。
  
  我觉得总能在这个理工男的文字中找到与自己的契合之点,虽然未必能与这个时代契合。
  
  今年春天,我错过了“云知道”的讲座,却在初夏见到了迟来的许知远。很遗憾,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最厌恶的个人优越感,当时我以为是我的错觉。
  
  再读完这本我想读很久的《时代的稻草人》之后,我终于确定,我已经厌倦了许知远的文字。
  
  语词的匮乏、重复;句式的重叠、排比;视角的宏观、单一;情感的偏执、激动。确实不是耐读的文字。
  
  想想,我对于许知远是一场单方面的速食恋爱,来得快去得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0 17:36:49 | 只看该作者
  刘瑜曾说:“一本书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而且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从这点来看,青年学者许知远的《时代的稻草人》,正击中了时代的靶心,他以敏锐的视角、犀利的文笔对当下社会的种种乱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并从僵化的权力、个性的迷失、价值的错乱等方向入手,对时代之弊来了个彻底纠偏。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这些文章虽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但它们都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独到观察,对当下乱象的深刻反思。一如作者此前那本《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一样,这些酣畅淋漓的文章有着明显的忧患意识,从中所彰显出来的社会责任及个体觉醒,无疑是当下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脉络上看,批评仍是整书的主线。也正如作者所言:“你眼见黑白颠倒、美丑不分,陈旧的谎言被包装成崭新的学说,你没有理由不愤怒。”但要知道,在一个习惯于被表扬和肯定的时代,批评的话语空间是多么的狭窄。尽管这样,作者还是以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身份,将他心中的愤怒娓娓道来。
  
    在此书中,僵化的权力首先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作者认为,当下这种吞噬人类创造力的权力运作,不但摧毁了人们独立的思想精神,也抽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就像上了发条的螺丝钉,步履匆忙,却没有灵魂信仰。它的直接后果,便是当下社会看似平静,可人们却并不幸福,有物质观念,却缺乏公共道德。于是,迷恋权力、崇拜金钱,成了这个时代最为鲜明的标签。
  
    当然,对精英与知识分子的批判也是本书的另一看点。作者在为精英阶层普遍堕落感到失望的同时,也对他们“追随时代、失去自我”的价值信念深感不安。或许,正如书中陈述的那样:“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不满,都可能让知识分子失去自己的声音”。然而,在作者看来,不管是什么原因,当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整体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不但是时代的耻辱,更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耻辱。试想,当一个拥有较大话语权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不是去引导舆论、纠正社会价值,反倒成了权贵的鼓手、庸众的附和,这样的社会,又谈何进步与发展?
  
    在本书最后,作者也对这个社会的普通人群进行了深刻批判。作者以韩寒说出了一些真话就掀起了一股“韩寒热”为例,认为这是“庸众”内心苍白、浅薄的实质体现。的确,在这个“效率与时间至上”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体不是靠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提升中国的独特价值,反而通过自身责任的推卸来获得表达的快感。在这样的语境下,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但同时也是加害者。
  
    批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最终归宿乃是希望通过这些不太“好听”的声音,来唤起权力的自觉、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民众的自我实现。尽管在这本书中,许知远并没有对诸多乱象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他的这些批评,不但给了我们思考,也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或许,这才是批评的价值,反思的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 04:10:5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来到这个新中国,这个中国一方面日益僵化、迟钝,即使最该活跃的青年人,似乎也被过早固化。但在另一方面,它又充满了喧嚣、无序、混杂、嘲讽。人们陷入了可怕的犬儒主义,没有什么理念值得尊重,也没有什么目标值得追求,一切东西都可以付诸一笑,似乎也只能付诸一笑。仿佛是一个重叠的噩梦。奥威尔害怕那些厉行禁书的人,使信息被掩盖,真理被隐瞒,文化受控制。赫胥黎的梦魇是,没有人愿意读书,汪洋如海的信息吞噬了人们的思考,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琐碎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你的焦虑与呐喊,不会惊醒在铁屋中沉睡的人们,而是立刻消散在四周的喧哗与骚动中,再惊人的话语都显得平淡无奇,连忧虑本身都像是时代的另一种笑料--它既不实用,也不好玩。"
  许知远这样评论他自己的写作“我写下的所有东西,几乎都被发表。即使经常表现出的尖锐都含有某种特定的技巧。在批评政府时,我知道分寸在哪里,或者自认为知道。最好不要做具体细微的批评,而是使用整体模糊的词汇。自我审查的机制不仅来自政治权力带来的恐惧,也来自市场空间。我不能被市场遗忘,我要谈论公众感兴趣的问题,似乎积累起越多别人的注意,我自身的价值也随之提升。”
  那么,时代的稻草人是什么?是缔造并享受了中国经济发展巨大好处却集体移民离开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么?是仍然处在这个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么?还是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所有人?
  我们面临的问题,到底是这个社会带来的,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与不安的投射?难道非得假装一切正常,对自己内心的焦虑视而不见么?或者是犬儒的拒绝相信一切?
  每次打电话,父母都不厌其烦的说房子、婚姻这些问题,敦促自己朝着某条稳妥的人生轨迹前进,电话的那头,是一种深深的不安与焦虑感,似乎只要解决了房子和婚姻的问题,所有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虽然我可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也有一些惭愧自己无法照顾到家人,一个人在外还让他们担心,甚至有那么一些时候,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还觉得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自己想要的,因为那代表了某种稳定、可预期的未来,但同时我又深深的怀疑,如果接受那种解决方案,真的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容易么?
  但是,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历史,有勇气去改变自己么,还是说,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努力离开这个国家?但是就算有一天逃离了,问题就会自动消失不见么?而且这么做,是不是太过自私了呢?
  看太多这样的书,是不是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悲观的情绪呢?可是问题是,为什么我会变得越来越悲观?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5 07:41:59 | 只看该作者
  初读本书时只有一个印象:乱。许志远将不同的观点都列了出来,似乎两者都有道理,这时就要看读者怎么去思考、分辨了。比如追求国家的独特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追求并没有什么错,但集体的独特性会压抑个人的独特性却显然有问题,不过他最终给出的是现在的中国的确压抑了个人。还有国家的权利,国外的人认为国家权利的控制有益于国家,而国内人的看法显然是相反的,同样许志远给出的是中国的权利过大。也许问题只有具体下来才有对错,他并没有就问题论问题,着也许是哲学家做的事:国家的本质是什么?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只有这些哲学确定下来,那些不具体下来的问题才能解决,不过许志远似乎于哲学家只一步之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5 17:37:47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些书,常常会疲于思考,追求大意。这本书却狠狠的在无知现代人身上烙下重重的印记,告之善于思考、善于甄别信息的重要性。当你觉得自己活着的世界有些不对劲,要敢于说出来,你清楚的逻辑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逻辑永远存在于一个人清醒思考的时候。听他人分析的头头是道,也许静心想来这逻辑从一开始就是个错。中国人易犯脑门子忽冷忽热的毛病,选择性相信拍马屁的言论,却不管现有制度的缺陷。所以在酒桌上常有拍案的快意,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则瞠目不接二话。有很多向往东方文明的外国人慕名来中国找未来的明星,他们对中国赞誉的言辞里又混乱了国人的逻辑,看到了表面就以为本质也是如此。认识中国,认识自身,避免"被阴谋论",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开始。
  
      “一位真正的作家与知识分子,不正是应该把那些人们只朦胧感受到却说不清的东西指出来吗?他的重要的职责之一,不正是帮助人们恢复记忆,让人面对不安的过往与现实吗?”
  
      发展中的中国暴露出很多问题:食品安全、医疗保健、个人意识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人留学海外,过几年持有绿卡以移民的身份回国。被染色的中国人把中国搅得太乱,中国的精神价值到底是什么。我看不到归属感。这本书提出了问题,但并不热衷给予读者解答。或许是太复杂不好回答,或许可以回答又太难改变。
  
      让中国人错误思考的还有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一些随意性的报道引起了社会不安的因素。央视主播、明星的婚姻在媒体眼里是一场权利的追逐:XX嫁得亿万富翁,XX喜得千金,令公赠上宝马一部……拜金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而地位不相称的婚姻却带着不安定的字眼。可悲可叹,主流媒体选择性的报道把权钱思想进一步放大,左右着舆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或许总是会伴随着思想的转变。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也是如此:哲学不再纯粹的作为开启精神世界的钥匙,哲学家被认为是一种在作势者压制下的谋生手段,所有言论都要面临着篡改和违背。这倒和如今的中国很像,媒体人和一些学者自觉就有了一种自我审查的能力:“即使没有受到明确的警告,我们已经率先提醒自己——这个议题无法触碰,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易经》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大人的虎变依然变本加厉,小人革面的同时反而为虎作伥,而君子的豹纹却不再清晰,有的遁世著书,有的成为小人……
  
  这本书提出了问题,但并不热衷给予读者解答。或许是太复杂不好回答,或许可以回答又太难改变。
  
  
       关于这个社会的疑问太多,能清醒的活着,实在不易。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7 06:46:26 | 只看该作者
    时代的稻草人
  
    ——永远是温和的批判
  
    1.
  
    这个书名注定是讨人喜欢的,我们被各色人等所称的“大时代”和“小时代”所包围,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却往往最看不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惊天的政治丑闻,看到了大小明星的出位求生,看到了有钱有闲阶层向外迁徙。
  
    你能感受到许知远想要对你所表达的这个时代的主题:贵国外表富丽堂皇颇有问鼎全球第一之势,但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的威权架构却使每个人(包括那些位高者)都成了飘忽于物质、权利和道德之间的稻草人,总结是没有自主权的东西。
  
    本书收录的都是作者的一些专栏文章和随笔,分为四辑:让我们赞扬中国吧;富强之后;中国式不休的;时代的稻草人。
  
    光看这些题目你就怀疑作者或者说是图书编辑的叵测用心,前三个算是附和正统,最后一个却是本书要义,再反过来看前三者,不过是中国传媒人善用的小心机和反向隐喻,或者说是有一个打着红旗骂红旗的行为。
  
    或许是当过报社记者,许知远对出版行业的出版限度是了如指掌的,他全书弥漫着对政府的抨击,但如他所言,全都是整体的非具体的批判,他懂得拿捏中国的审查制度,哪些可以说,说到什么程度,但有时候也惯性的进行自我审查式的写作。这使得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公开渠道发表,虽然不谄媚,但总是欲言又止。八九年那一段在说中说了好多次,但每次总是倏忽一过,绝对不是来自审查部门的删节,二是源于作者因为需要公开发表的自我抑制的结果,其实说到底,他还是一个体制内的人。
  
    2.
  
    “如果你在中国生活,你会明白当官员们谈论民主、自由、实事求是、创新时,他们的意思和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经常没有什么关系。”
  
    我欣赏许知远的洞察,他看过很多书,明白很多理论,似乎能看清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主宰现实世界的往往不是阿伦特的理论或者是托克维尔的的制度蓝本,当公务员考试开启大门,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的时候,你就算知道官员的虚妄和扯淡,但也很难抵挡现实利益的诱惑。
  
    月薪八千放弃,去考一个环卫部门的公务员。为什么?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些人选择的理由。
  
    确实如此,“这个政权脱下了陈旧、呆板的毛式服装,换上了温州制造的阿玛尼与汉服唐装。”服装在变,但着装者不变,那又有何意义呢?服装一直在换,但再换、穿的再好也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而已。
  
    许知远呼喊的是公共道德的重建、政府权力的被约束、公民阶层的形成。但垄断在强势政权阴影下的这些“老话题”,又要到几时才能有所进展呢?
  
    然后你会发现很多人偷偷变换了国籍,政协一开会似乎是一帮外国人再商议中国的事情。许知远称,“他们的离去,也表明中国崛起的另一面。整个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个体仍倍感脆弱。它能发射宇宙飞船、创造经济奇迹,却不能许诺个人基本的安全。”
  
    在他看来,“这个体制看起来正在把一些最无能、最没有勇气的人挑选出来,行使国家权力。他们平时借助权利有种不可一世的傲慢,而真当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捍卫这种权利时,他们有时如此的怯懦。”
  
    3.
  
    永远温和批判,人们是不是开始失去耐心了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8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沉 思
  
  (俄)莱蒙托夫
  
  我悲哀的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那前途不是黯淡定是漂渺,
  对人生求索而不解有如重担,
  就要压得人在碌碌无为中衰老。
  
  我们刚跨出摇篮就饱看了
  祖先的过错和他们迟开的心窍,
  人生令人厌烦,好像他家的喜筵,
  如在一条平坦的茫茫旅途上奔跑。
  
  真可耻,我们对善恶都无动于衷,
  不抗争,我们初登人生舞台就退下来,
  我们临危怯懦,实在令人羞愧,
  在权势面前,我们是一群可鄙的奴才。
  恰似一只早熟而又干瘪的野果……
  不能开胃养人,也不能悦目赏心,
  在鲜花丛中像个举目无亲的异乡客,
  群芳争艳的节令已是它萎落的时辰!
  
  我们为无用的学问把心智耗尽,
  还嫉妒地瞒着自己的亲朋,
  不肯讲出心的美好希望
  和遭受怀疑嘲笑的高尚激情。
  
  我们的嘴刚刚挨着享受之杯,
  但我们保存不住青春的力量;
  虽然怕厌烦,但每逢欢乐时
  我们总是一饮而尽它的琼浆。
  
  诗歌的联翩浮想,艺术的件件珍品
  凭醉人的激情也敲不开我们心房;
  我们拼命想保住心中仅剩的感情——
  被吝啬之情掩埋了的无用的宝藏。
  
  偶尔我们也爱,偶尔我们也恨,
  但无论为爱为憎都不肯做出牺牲,
  每当一团烈火在血管里熊熊燃烧,
  总有一股莫名的寒气主宰着心灵。
  
  我们已厌烦祖先那豪华的欢娱,
  厌烦他们那诚挚而天真的放浪;
  我们未尝幸福和荣誉就匆匆奔向坟墓,
  一面带着嘲笑的神情频频回望。
  
  我们这群忧郁而将被遗忘的人哪,
  就将销声匿迹的从人世间走过,
  没有给后世留下一点有用的思想,
  没有留下一部由天才撰写的著作。
  
  我们的子孙将以法官和公民的铁面,
  用鄙夷的诗篇凌辱我们的尸骨,
  他们还要像一个受了骗的儿子,
  对倾家荡产的父亲尖刻地挖苦。
  
  (一八三八年,顾蕴璞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9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月12日“云知道”系列活动在北大举办,我去晚了,却不料人会那么多。很多人在排队,里面人已经满了,进不去了。我从玉泉路坐地铁来一趟不容易,心想不能白来吧,于是在门口买了这本《时代的稻草人》。据他们卖书的人说,现在还没上架。当时,还有另外两个人的书。一个是熊培云的《这个社会会好吗?》,还有梁文道的《我执》《常识》《味道》。我看过梁簌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心想作者怎么喜欢拾人牙慧,而梁我过去经常看《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对他的话语应该不会陌生,所以都没有买。至于许知远,之前只是听说他批评韩寒不读书,心想这人肯定读了很多书,而我最近正好在读书,便想见识下这个爱读书人写出的东西。于是,我买了书便找个安静的地方去看了。不想读得蛮快,昨天晚上就读完了。事先说明,本人之前也没写过什么像样的书评,现在就全凭感觉来谈谈吧。
       第一个感觉,作者确实读了很多书。处处可见旁征博引,许多书名,人名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看来传闻果然不虚。
       第二个感觉,这是一本书吗?我感觉自己在看报刊,那种很熟悉的感觉,一节一节的,就如快餐。每个章节都有故事,内容都很丰满,也都很贴近时事,基本上都是近两年发生的公共事件。作者便散漫的把自己的思想嵌入这很多带有细节的血肉之中。可是这般处理,仿佛整本书也不过是时事评论的合辑而已。作者本身内在的思想,却无法真正的广泛展开并深入进去了。从头看到尾,我一直感觉得到作者那气弱如丝的思想脉络。但是他们却断断续续,一直在挖井,却从不深刨见底。
      第三个感觉,是作者的思想。我感觉得到,作者在叙述的是很宏大的命题,这些个问题也是不那么容易就说清楚并把人说服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第一辑中已经基本表达了,虽然我认为表达的还是有些不到位。但我很认同这个思想。就是无论何种发展模式,国家到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首先一点必须尊重个人的价值,这个个人的价值我的理解就是:基本点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与尊严。而这一点虽然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度却变得也不那么显然了。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这些远的,近的历史传统,都在压制着个人的自由与价值。其实作者应该把第一辑写的更紧凑些,把个人主义的自由与尊严如何在国家发展这一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更深入展开,同时更有力的驳斥阴谋论,民族保守主义。这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后面的章节几乎就是些时事报道似的评论了,印象不深。作者还呼吁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让我们不要做犬儒主义者,这一点也是至为重要的。
       先说这三个感觉吧。没有说什么具体的细节,不想提前透漏书的内容,怕影响别人的阅读。此评论,看过书的自当有所体会。评价的话,我还是选择推荐。尽管书本身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不是让我很满意。但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是当下每个有社会责任的人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也许,作者没有给出令我十分满意的答案,但寻着作者的思路与视野,也许我可以发现新的解答,新的世界。我想这一点也适用其他人吧。以后若有时间,再细读关键段落,重写一篇像样的书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27 , Processed in 0.0444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