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7| 0
|
退步集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跟我读
自从大学本科毕业到现在,觉得自己觉悟退步得厉害。以至于很喜欢在网上欣赏陈丹青的大嘴,听他的胡说,以及发展到网上去搜他的书来看,一看就看了《退步集》。我真是退步得太多了。
这本书大多都是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文字。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并不要构建什么体系。但毫不影响他以50多岁的年纪对自己的前半生和这个国家,包括对生活十八年的美国有所体会。我倒一点都不在乎他还是不是个有中国国籍的人。我们有美国公民能做政协委员,还不允许一个有美国国籍的华裔说说中国吗?我也不愿意给陈丹青戴一些帽子,比如右派。因为正如他讲的,在台湾,我可能是个左派。标签化,急急忙忙地要划清界限和树立身份,是一个时代还没摆脱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即便在文化和学术界也是如此。
这本书够杂的。但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看在眼里,懂在心里,卡在喉咙里,闷在肚皮里的牢骚话。有些话,陈丹青说了,大家都是好评如潮。但是轮到自己,打死也不说。说了吃亏,说了别人说你是傻X。上海人叫戆大。陈丹青从清华退出,算起来到今年已经有10个年头了。但是这10年间,大学环境变好了吗?我觉得,是更坏了。多少种坏?亲身体验过的,体验着的,和将来几乎都要去体验一把的人都有发言权。我不必说了。但有几个人愿意改变?哪怕是自己的那一点点呢?
陈丹青说,我们这代人是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到了这个年纪,考个好大学,谋个好职位,找个好对象,结婚生子,如此而已。大多数人是那么浑浑噩噩。这里包括自己吗?我想我也是其中一分子。但想突破这种束缚,何其难?陈丹青也说了,那是找死。但如果真的觉得愿意找死,那就他妈的找死的。不然你做别的,比死还难受。死里还能求生。这也许是梦话。但人有梦想难,有理想难。顺从社会是如此容易和没有压力。
我想,陈丹青的大嘴没有说太多的大话。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句真话。一个孤立的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求自由、独立,要付出的代价大的惊人。以至于你可能不得不不做这个国家的公民,但一样保留文化上的认同。不知我是不是点到了他的内心想法。或许是我误读了。
是为读后感。聊以记录。通篇胡扯。
详情
金鱼
5年前,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我同学已经开始看了。
当时我对这类书无感,只觉得看不懂。但标题和吸引我。
今年无聊不知道看什么书好,就买本退步集吧。
看着看着震惊了 ,原来我承受能力那么弱,看这种书都震惊了。陈丹青的文字还是挺犀利的,一针见血~~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弱爆了~哈哈哈
弱爆了。
我对现在学院体制也很不满,自认为也很反叛~在不断的逃学过程中,我偷偷享乐~自作聪明,觉得别人都是一群被体制控制的傻逼~
现在看来是我自己比较傻逼,因为我承受能力太弱,经不起体制的摧残,我想摆脱但现实让我不得不继续~哈哈哈~
我写不出很正经的文字来~作为现在的“大学生”,我的各种修养都不够~真没内涵~哈~
看来要多读书了~哈哈哈哈哈
详情
langyi
With more than four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in 14 languages, History of Art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he indispensable art reference. Now, this classic survey of Western art returns in a thoroughly updated and expanded Sixth Edition with 150 new illustrations, completely redrawn maps, and updated bibliography and website directory. The much-anticipated new edition brings together the impeccable reproduction quality and scholarship of its predecessors with enhanced coverage of many periods and newly illustrated sidebars devoted to music, theater,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详情
不存在
早几年就听闻过陈丹青先生的大名,各种争端太多,媒体的误解报道,倒让我失去了兴趣。后来偶然在锵锵中看见先生的访谈,是介绍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语速缓慢,声音轻柔,却又目光如炬,不苟言笑,突然让我有了兴趣,心想这人好像挺有意思。后来再在其他的讲座或访谈中看见先生,倒不如之前那么斯文,但是即使骂起脏话来也不失谦谦君子那种温和,同时又有一种不让人讨厌的狂妄。
我想文人大概都和他们拿起笔写东西时不太一样,早前看过王小波的访谈,说起话来也是声细如蚊,温和腼腆。
《退步集》收录了几十余篇杂文,绘画、评论、城市建设、教育……痛陈了时下中国社会的总总弊病,不过骂是骂了,但收到的效果大概甚微。和我爸谈这些文章,他说陈丹青离开中国太久,不了解国情,也只能空发感概。我倒觉得先生是了解国情的,只是不愿与这所谓的国情同流合污。这就如周围的人都错了,环境都错了,好不容易有个人愿意出来说点对的话,说出来的东西却也变成错的了。“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这样的时代从没过去,且一直存在着,只是真理从来不在大多数人手中。
书中痛击当今教育体制的部分,想必最得我们这些体制下学生的心。整个大学期间我最为痛恨的两件事,一是入党,二是四六级考试。入党还好,名额少,没人逼着我入,反正我是不屑,就连入党申请书都懒得写。倒是看着周围的同学,为了争取一个名额,挤得头破血流,各使手段,请客、拉票、找关系,让人看着觉得既可悲又可笑。四六级考试学校逼着考,说拿不到四级证书,就不给毕业证,听起来颇有威慑力。在学校里四六级都高分通过的大有人在,但是从中随便抓出一个,英语都说得结结巴巴,足以见得这考试是多么的无用。我一直拖到大四,才意识到我无谓抗争的可笑,最后不得不好好准备,去考了四级。这次是我变得既可悲又可笑。
自孔子说“礼崩乐坏”以来,大概一代代中国人都觉得社会道德崩溃,生不逢时,总是感叹前人的时代是多么的好。就如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戏谑一般,人人都想穿越。可到底是时代出了问题,还是人的灵魂本身扭曲,充满弊病?《文学回忆录》中引用尼采的话“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可究竟该如何克服,才是一个难题。是该如屈原那样,临江喟叹“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还是像梁启超那样,妙笔生花,把四万万国人心中的困惑都写出来,抑或是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再或者像郭沫若那样,索性做个御用文人,不求良心有所安,只求能保住命活下去。
陈丹青说“麻木,是中国人最好的良药”,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痛苦且被迫的活着在体制之中,他曾跟我感叹现在的生活把他脑中的一切都掏空了。这位朋友是我所认识的人中难得有趣的人,如今也变成这样实在让我心惊胆颤。当然,毕业一年至今,我想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麻木,是一味良药,服下去就不会觉得痛苦了。但是我想,我大概宁愿被这痛苦折磨至死,也是不愿意服下这味良药的。
详情
paradi
对丹青先生的第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教我们课的中哲老师说:“不知道陈丹青算是什么学者,一个画画儿的谈学术谈文学。他只是民国的遗老遗少,不停地怀旧。”能被老师念念不忘,在我的心里有了小小的回响。
第二次印象:就是木心先生被重新发掘,以一种热闹的姿态绽放。他有一个学生是丹青先生,为此事奔前跑后,不遗余力。后来买了文学回忆录,才智仲尼和颜回的比喻也有点儿意思。
找来退步集,未敢先行看书,先去找来丹青的照片,第一感觉就是:一股子刚劲,在那副面庞里,感觉不是桀骜不驯,只是有着一股子愤愤不平。一咬牙,整个面庞都会峥嵘毕露。
满目话语,尽是狂放之语,纵横捭阖,犹有余地。当下的中国,在种种进步之中凝成了闻一多所说的死水,奇是奇在还能长出这么一朵奇葩,痛快地说出我们不太懂或者懂了之后不敢说的痛快话。真性情,大器识。艺术家对于世界是敏感的,因而他们更能一阵见血的刺穿这个世界的虚伪。
看到有人批评丹青先生只会骂人,然后给人绝望,不给指出出路,不禁一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的架构中,不能指望太高,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社会的边角料,不是伟大的北极星,对于丹青先生,太过苛求。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的良心,但是人类的社会是靠着本能和欲望走的,所以良心必然会被扔在角落里,孤零零的长满灰尘和青苔,摆成一件艺术品。只是在社会忽然逡巡的时候,被奉为圭臬,人们痛定思痛,改头换面,在朝着人类文明的光辉伟大事业恬不知耻的前进。试想:堂堂豪放派大词人苏轼亦是卷入党争,终生不宁,日日东流西窜,摇尾乞怜。今日也鲜有人夸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北宋在他逝世后没多久就垮了,你又怎样诟病苏轼呢?
知识分子从来不能被贡入圣堂,他们只是依着他们的本心行事。大儒大哑,大道大狂,大禅大嗔,人,还是真性情。
ps:给丹青先生划个类是在有辱斯文,见谅见谅
详情
苏孝贤
第一次见到陈丹青是在去年3月,北师大的一场他的讲座。讲堂里面外面都是人,进不得,出不去。只记得他不时冒出的一些粗话,让当时被挤得本就燥热的我感到更加燥热,但同时又有解气之感。
最近在读他的《退步集》,发现剥离支离破碎的口头语言,他的思想、见解和敢说敢做的魄力实在让人敬佩。
有一篇文章写道,现在社会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这是对现实的批判吗?
我又走神了,想到了最近炒得很热的柴静。套用在她身上,就是,“没有新闻,只有新闻人”。闾丘露薇认为这缺乏新闻专业素养。同样,在陈丹青看来,做艺术,关注点也应该是作品本身。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有点开始崇拜陈丹青了。这也是一个悖论吧?关注的应该是他的作品,画作,或者至少是文字,而不是他这个人啊。果然是悖论。
看来我还是凡夫俗子,反复证明了的,需要被教化。
详情
Sonic
一位台湾专修历史的书生说,当他初访洛阳,夜里走在大街上,仰面看天,热泪长流。问其故,他说,这是唐朝的天空啊!我于是想到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为写杨贵妃的长篇小说,由孙伏园先生陪着,专程去到西安,结果默然归来,从此放弃了长篇计划。他说,古都西安,连天空都没有一点唐朝的气息。
全书中,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天空啊,可是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上下五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的确有。但是最近百年的战乱和建国后意识形态下的介入,留下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回忆。行政文化,行政景观,行政意识...严重阻碍和误导了艺术界,教育界,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的良好发展。更可笑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艺术出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状况。在国外,我们的艺术被研究得更透彻,真品原件更多地被展示和交流。我们太在意“与国际接轨”,却逐渐迷失了自己。我们的语言,文字,文化,古建筑,是如此博大精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扬。
我们还有多少艺术和人才可供糟蹋,正如城市建设还有多少旧屋可以拆除,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多少问题待解决,反腐还有多少路要走...扯远了,只是觉得这个国家在任何一方面都做得让人不满意。我们还任道重远。
巴黎,西班牙,许多地方还能维持历史的模样,重回几百年前的天空底下。只是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了。
详情
人妖
本来我计划十二月份一个月是做毕业创作的,可是班长剧组先开拍,所以我只好把时间推后了。推后之后,问题就来了。我的时间没有那么赶了,不用赶着做出分镜和置景,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找工作上。虽然找工作本不在我的日程中,可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很紧张的寻觅各种企业,还得到很多份面试机会,于是,我感到找工作迫在眉睫一样。因为找工作的现实与自己追求的理想性的生活状态太不一样,以致于我前段时间处于极度茫然期。
看《退步集》其实是老师布置的功课,那我买回来以后随便发了一篇来看。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蛮深,就是当别人提问陈丹青他认为哪幅作品是他自己的最佳作品的时候,他说“最满意的画都是我十几岁时画的。不过我要是后来不画那么多画,小时候的画就毫无价值。”这句话居然在不经意之间启发了我,就像突然有一只大手把面前的雾团拨开,虽然前方仍有几条路要选择。
最近一直在想,我学这个专业,去哪里工作好呢?是工作好还是隔一年考研好呢?还有最大的困惑就是,我是不是真的那么没有竞争力呢?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比较特立独行的,虽然多半是因为我有点怕生,但另一方面我确实更喜欢自己处着。大了一点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其实还是算有个性,而且自己有一些所谓“潜能”的东西,自己也未必知道。到现在,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的东西,尤其是以前引以为豪的性格特点都被各种繁杂的事项磨平了。这一点让人很沮丧,但有点无可奈何。
不过,陈丹青这句话令我很感动呢。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哪怕以前再有优点,现在不坚持做自己的话,总有一天,以前拥有的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人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详情
范恒瑞
读陈丹青《退步集》是最近最愉快的一次阅读体验。
源起是这样的,特意从当当买了两本书,一是《退步集》,一是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想检验下这些年不读书以来自己对文字的好恶是否有变化。仅凭书名,我就喜欢《退步集》,这种命名的风格显然就是谦逊中暗藏骄傲和不羁的;而《何谓文化》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是骄傲中夹杂佯装的谦逊和规矩。
《退步集》的封面很文艺,一点也不像畅销书。干练而纯净的蓝色封面,白色的行书书名,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作者肖像。这样的封面旨在告诉看客:我就是一本书,而非其它。如今的书,特别是名人出书,若是32K的封面,基本就是树一个遗相;若是16K的封面,就是作者遗相加上圈中好友碑文。想想这都是市场营销所致,卖书不得不靠卖相,是为可怜。
也很喜欢陈丹青的文字,文风洗练而不失风雅。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充溢着“民国范儿”。读他的文字,我才忽然意识到,自己从小喜欢的文字都是产自于民国时期。之所以说忽然意识到,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我们的记忆里根本就不存在,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也未曾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呈现。按照陈丹青的说法,我们都是些被割断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人。的确,是两把杀猪刀割裂了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一是土地改革,一是市场经济。此二者一抑一扬,配合得天衣无缝。大家不知不觉就泯灭于时代的浩荡之中。我们缺乏基本的历史感,不明白在衣食富足的同时自己身处泯灭和断层之中。寻求信仰,寻求对内心的解答,是整个民族的问题;而为什么要去寻求,谁让我们丢了,却成为这个民族最敏感的不可触碰的话题。
还是谈谈书吧。全书分了六个部分:绘画、访谈、城市、评议、影像和教育。
绘画:
这是我最不该兴趣的一部分,却是看得最有劲的一部分。“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是整本书里最喜欢的文章,对于这个问题,陈丹青的回答是“我不知道”。陈丹青不知道的问题非常多,他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喝咖啡,为什么要跳芭蕾,为什么要听交响乐,为什么要穿西装,为什么要戴胸罩,为什么要和可乐,为什么要住“鸟笼”,为什么要穿婚纱,为什么要跪地求婚,为什么打篮球,为什么要高尔夫,为什么要学V字照相,为什么分别要说“拜拜”。这些问题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我们缺失的文化由这些来补偿了,这些东西非自于我们的血脉,所以我们总觉别扭,却又一直别扭着生活下去。眼下,我想追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个没有任何美感的骑马舞,最不可思议的是名字里还有个“江南”的字眼,我们的江南哪里去了?
再来看看几个概念,“批评的权利”和“权利的批评”,其意直指“学术行政化”;陈丹青对于“自我批评”也论述得很精彩。自我批评中断了批评的严肃性和良性循环,最终成为摆设,成为权利下台的最好台阶,或者成为权利实施的最佳表达,丧失了批评的本质。
最后,关于绘画、关于美术,陈丹青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中国没有美术史,有的只是美术行政史。这个结论其实是可以推广的,想想吧。
访谈:
访谈话题非常广阔,处处是真知灼见,可谓妙语连珠。
城市:
我相信这段文字的写作是陈丹青最为沉重的。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词,叫做欣欣向荣,这个词的标准使用是用来修饰新中国建设的。可是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这种欣欣向荣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当然,作为一个渴望复兴不被欺负的民族而言,活着是最重要的,所有一切城市建设的代价都显得无足轻重。城市文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被完全的割裂了。建设起来的,是方便、是舒适;推掉的、拆掉的,是历史、是民族感。
评议:
这个篇章讲的还是绘画,陈丹青提及的新现象就是青年一代画家对于古画的回归,这样的发现让他为之一动。
影像:
摄影不是照片,不是美丽的画面和精巧的修饰,而是记录和表达,摄影应当是“严肃的摄影”。
教育:
这个就别说了。
写到这里,感觉有点虎头蛇尾。《退步集》写的全是退步,从古至今,从民国至今的退步和杂乱无章。文化上该不该西化,该如何西化?掩卷无须沉思,陈丹青把缘由写得明明白白,也把答案说得清清楚楚。可是,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7:49 , Processed in 0.27979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