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22: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0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6 13:33:0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10年在武大附近的德芭与彩虹书店买的,期间断断续续看,直到今日才读完。
        这是需要静心去读的一本书,让书中流淌的温柔细腻的文字拂去这城市的浮躁。
        这几日稍有浮躁,有时候不懒惰时,就拿起来读个一篇。虽说只有十篇,我这个懒人却也是读了这么久。从去年十一去苏州一路带着,青用了地铁和火车上的几小时便读完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日记读后感。哈哈,我呢,有时间就再多多回味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14:52:10 | 只看该作者
      “丫民,我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去了南方。你信中说到空气里海的气味,使我想起了昆布、海藻、贝壳、牡蛎或鱼族身上鳞片和湿滑的黏液。当然,还有盐,潮湿的、在空气里就饱含着的盐的气味,使一阵阵吹来的风,像一匹垂挂在空中飞不起来的、沉重的的布,沉甸甸的,可以拧出盐来。”没有所谓艺术家的高深莫测,也没有前辈式的居高临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就这样舒爽而又随意地开了头。
      作者蒋勋是台湾知名的画家、作家、美学家,是台湾艺术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他的书在内地已出版不少,多是谈生活谈艺术的散文,平铺直叙却又娓娓道来,总能写得浅显易懂,让普罗大众看到褪下光环的艺术本身。《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以给一位名叫“丫民”的青年艺术家的信为主题,虽然聊的是艺术,作者却也没有绷着脸谈美学理论,每一封信都有精心的结构和主题,从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感受来说明一个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敏感和对美的体悟,同时也有谈到作为艺术家应有的立场或者姿态。
      蒋勋贯穿全书所要表达的道理,无外乎是艺术应回到感官上,让感觉做主。在第三封信《空》中,蒋勋写道:“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我没有那么鼓励你去美术馆看画,我没有那么鼓励你去音乐厅听音乐,我没有那么鼓励你去剧院看戏剧,丫民,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在蒋勋的眼中,艺术并不是学院派的高谈阔论,艺术更应该回到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专业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那关于艺术的美,是故乡门口青草地的气味,是记忆中母亲炒菜的香气,是在山中听了一夜的竹声,是在沸水中舒卷张开的茶叶,也是停电的夜晚里摇曳到天明的烛光和影子……最饱满、最细致的对美的感悟,其实就在最平凡、最信手拈来的生活中,这就是蒋勋作为一位艺术家告诉我们的真知灼见。
      较之其他知识门类而言,艺术的大门一贯似乎不愿向所有人展开。但其实每一个有着正常身体机能的人,都可以像艺术专业人士那样聆听音乐、欣赏画作、触摸雕塑。但偏偏在一些艺术家的眼中,塞尚的苹果并不是红彤彤、引人垂涎三尺的食物,而是“性意识的不自觉流露”;梵高的向日葵也不仅仅只是开得绚烂多姿而已,而是一种“原始而又野性的生命张力”。很多艺术家都喜欢把对艺术的感受过分扩大渲染,发表的论断必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方显其专业。蒋勋说,美,不会使人骄傲自大,真正的美,使人谦逊。如此,总觉得蒋勋的生活美学具体而又实在,美在这里重新又回到了它的起点——真实的感觉。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总会一再联想到电影《死亡诗社》中的片段。在传统的欣赏诗歌的教科书中,评论家教导学生应该给一首诗歌画坐标轴,分别标上“重要性”和“客观性”,打分后即可算出一首诗歌的伟大程度。而新来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们把这页鉴赏诗歌的方法撕掉,“我们不是在接水管”,他这样说道。自此,基廷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阅读诗歌,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去体会诗歌的美。的确,要求艺术需要如科学研究那般精准无误地定位,艺术就已经脱离了美的本身。
      是的,使艺术向感觉回归,打开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记忆,打开我们生命里所有的心灵经验,才会发现美是属于每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如果你自认为心思细腻却又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那么,我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8 10:20:10 | 只看该作者
      2010-08-08
      
      这篇或许不应该称之为读书笔记。
      
      因为之前看蒋勋的《孤独六讲》,颇有感受,所以喜欢上了这个台湾的老头。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是个作家,也是个美学家和画家,这也颇符合我现在的学习方向。在博客大巴上也提到过,虽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但至少是个正追求艺术的“青年”,所以这本书的名字诱导了我的钱包。在《孤独六讲》中,他如一位经历丰富、思考丰富的长者,将人的七情六欲慢慢肢解,是我会再看的书,具体的读书笔记等我再读时再写,因为现在书不在身边,内容已经记得不很清楚。谈到这一点,顺便说一下,就如我看电影,好的电影看过后即便对某些情节印象深刻,但也会遗忘大部分情节和细节,我已经尽量不将这种“失职”怪罪在我的遗忘上,或许别人也是这样,即使只有我这样,也无所谓的。所以这种作品我会看了再看,就如《剪刀手爱德华》《当幸福来敲门》已经都看了起码三遍。多看几遍不仅进一步加深印象,也是对作品深入解读的行为。曾经听说有人将《红楼梦》《三国》看二三十遍觉得非常震惊,现在看来也是很正常的。我也没必要怪罪自己或对自己的记忆自卑之类无用的感受。
      
      这是本小小的仅135页书,我现在还没看完,但是因为已经基本知道这十封信大致的趋势,所以就先写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大概就是这种书,散文式的文字。真的很散,一封信中有非常模糊的轮廓,小小一面有九、十个段落,东拉西扯(in a good way)。这是一本非常“文艺”的书,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看,最好“读”出来,因为文字很美妙。或许,应该在某个暖暖的午后,泡杯清爽茶,坐在阳台那张舒服的、用天然材质构成的椅子上,读一段阖上一会再看一段消磨闲暇的几个小时,还可放好好听的音乐。不过,这并不会让我觉得“小资”或者装b或假文艺,而是真正享受生命、体味生命的美好时刻。
      
      正如上面所说,这篇不应该称之为读书笔记,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过一半后,觉得自己对艺术、对生活、对美、对感官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营造了非常真实可信的氛围,使人融化于其中。本来想摘抄几句说的很好的句子,但突觉没有这必要。且将它放在床头或者桌角,一但有时间就可随便翻出一封信,细细体会,想必每翻阅一次,就会重新唤醒自己的记忆与感官感受,是不错的享受。
      
      刚读的一封信印象深刻,叫做La vie est d'ailleurs,翻译为“生活在他方”。因为自己正处于这样的状态,并且十分希望自己余生都是这样“不断出走”的鲜活的生命,所以即使已经不记得文章讲了什么,但还是很喜欢。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9 19:06:2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之后
      好想找个人蒙上我的眼睛带我去个地方,或许是海边,或许是公园,或者原始森林。让我用嗅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这个世界的呼吸。
      好想在一个静谧的晚上,踏着月光一路吟诗,知道自己满意才停下脚步。
      好想在屋里点起一根蜡烛,给生命中重要的人写信,情感随着烛光起初起伏不定,但最后越写越坚定。
      这就是蒋勋教我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2 13:07:04 | 只看该作者
      本以为是写给“众多”艺术家的一封,作为长者般训谕似的书。没想到,是专门写给一位名为”丫民“的青年艺术家的生活交流。网络上对“丫民”是谁似乎颇有争论,不过这倒无妨,就当做丫民即是众多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吧。
      上午上了四节综日课,很崩溃,也很烦躁。
      下午午休,一睡不醒,艰难地爬起来之后顿觉口干舌燥,忽然想起从家里带来几个新的茶具,索性就不管复习,预习什么的,泡上一泡武夷山带来的大红袍,随便看看这本昨晚借来的,薄薄的书。很美好的享受。
      作者是个对生活极其细腻和敏感的艺术家。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对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都描写地极为恰当。
      同是生活在南方,沿海,小岛。跟作者一样,只是我们隔着一弯海峡。不过所体验到的风土人情也都大同小异。
      南方的海,空气里有海的气味,风、海风像一批垂挂在空中飞不起来的,沉重的布,沉甸甸的,可以拧出盐来。作为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读到这句话,那种海风似乎就吹到自己的脸上,黏黏糊糊,咸咸涩涩,这是海的味道。
      故乡与童年的气味。气味似乎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存活很久,很久。忽然某天又闻到某种味道,就立刻能回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是一种最为真切的体验。比起视觉,味觉和嗅觉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柔和美好吧。
      关于听觉。作者似乎很享受听觉和味觉的感受。把视觉放空,所体验到的更为丰富。中国古代,把声音分为七个种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很简单很纯粹,也很精辟。可以,很多声音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生活的苦闷与繁忙是无可避免的,不过放空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作者引用了老子(P32  作者说是孔子所说,有误)说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 我想,增减之间,即是人生吧。
      心休息片刻仍需要回到现实,想要永久的平和,那只有,等“百年之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6 05:26:24 | 只看该作者
      如此浮躁的我,何其幸运读到了这本书。
      忘记了去感受生活,去体味生活,
      只是盲目的看完一部电影说她商业化,只是听完一首歌觉得刺耳受不了,已经忘记了除了单一的视觉和听觉,我其实还有其他的七窍,还有那么多感官的存在。
      
      身边最近两位老人离世,妈妈进进出出忙前忙后
      其实离世有时候想想不是坏事。
      就像哥哥这样,虽然我们可惜良久,但是与其让他总是不幸福,却不如释放。
      话说回来,总觉得死亡好像一道门,他们只不过跨到另一个世界,能看见我们我们却不能看见他们的世界。
      
      说回这本书。以前从未想过每一幅画每一个人都是有味道的,我问凯子我是什么味道,她无言。我不知是我真的没味道还是她不记得,我只是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好普通,以至于都没有属于我的味道。
      但是又庆幸自己原来一直都给别人标注了味道。
      我一直喜欢男生身上的洗衣粉味道,记得以前喜欢的一个男生用碧浪洗衣粉,我还专门换了洗衣粉的牌子。一直到现在,不知他换了多少女友,但是我还用着这个洗衣粉。
      
      从小学画画,但是从未用心,只是盲目的画,无心。
      这样想来,我学不会画画也不奇怪,所以一放下就忘得干干净净。不知是老师不好还是我太不热衷,如果坚持下去,也不知现在是不是已经是个美工了。但是留下的却是对于颜色的热衷,是对美的热爱。呵呵,许多事情都是有得有失,得到一件,就失去另一样。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所有都是为了焕发心中的一份感情。听着妈妈和姥姥的电话,感觉出了一份焦急和失落。老人家对老人的送行分外的苍凉,这份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而这份感情可能是在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的。
      
      想想看,所有的事情如果想做好,只有用心。而最用心的时候就是我们孩子的时候,那时什么都不懂,只知傻傻的认真。这份认真只用用心,但是慢慢的经历的多了,开始浮躁,开始盲目,开始料想以后和结果,越来越丧失开始的用心。
      
      人生要经历加法,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做减法才对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 02:51:15 | 只看该作者
      读蒋勋的第一本书是《孤独十讲》,由于激起里许多共鸣,所以找到了他其他作品来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从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来揭示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美好。读再多的书,走再多的路,不要忘记热爱生活。
      作者从生活再平凡不过的片段来让我们明白生活的哲理。
      记忆是一种气味,写书评或者日记是否能让这种气味更加浓厚一些呢?
      书中的第三封信《空》,更加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空着,才能渴望;空着,才能期待;空着,才会被充满。”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
      虽然这些信是写给青年艺术家的,我倒觉的值得我们这些不学艺术的人好好斟酌,时时拿来读读,更加了解生活,懂得生活,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4 17:42:42 | 只看该作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幸感受过John Cage的《四分三十三秒》。第一次得知这部史诗纯属机缘巧合,N年前的某一天,坐在电脑前百无聊赖的浏览着英国金榜Top 50的歌曲片段。还记得那一期榜单的歌曲,很多空降,我依稀记得Sak Noel、Leona Lewis、Tinie Tempah、McFly…偶然间,一段安静却反而引起了我的注意。十秒钟无任何声音的音频片段竟然能够打进排行榜的行列。于是便饶有兴致的观赏期完整版本的Live。我不得不承认,这对我的影响颇大,第一次感受类似尝鲜或者猎奇,只是为了寻声。第二次则是思考无声的缘由。而这次,读过书后,我又重新欣赏,玩味之后,更多的是反思…人由无而来,却在时时刻刻寻找着波频的变换来刺激自己的听觉,最后留得的空虚,终究不是空,而是虚无。
      
      明天是端午节,原定在家过节,却因下周的期末考试不得不在明天启程回校。原本回家的动机却无法实施,况且还是这么应该和家人团聚的节日,的确不甘心,同时惋惜。我每个月都会找日子回家看看,总觉得不论今后扎根在哪里,回家的时日总会越来越少。这不应该被判作消极的乌鸦嘴,更不能被批判为故作老成,只是依赖尚在。另一方面,家从来都是有一种根归的归属感,所以我愿意把这种若有定日的探访当做心里可以作为惦记的依靠与休息。每次要离开的时候,我都会尽量找一个理由让自己觉得,每一次往返转折,心态都安定些许,同时也为新的校园生活开个心里上的好头。我不可能像M.Chagall那样,离开还带着众多责任感,这种深沉甚至到了,背影仿佛有春哥光环一样重要。回归正题,为了提前庆祝,刚刚吃了两个粽子。甜豆五谷粽和蛋黄鲜肉粽。类似荷兰画家Rembrandt的暗光对比,咸味的粽也是颠覆我二十年来的历程。新奇的经历,或许担负着之前价值标尺背负更重的压力,但若想想书中所提及的Minimalism,事后的启示,我们希望寻匿的,只不过是种任一感官的新鲜,Renoir的甜、Berini的淡、Tarkovsky的腐、Andrei Rublev的美….一切都在我们为之的感官世界下不断拓充。
      
      19世纪末象征派诗人Rimbaud年轻时写下的诗句:“La vie est d’ ailleurs(生活在他方)”这是作者送给化名为丫民的“艺术家”。我始终认为这绝不是真的是送给所有艺术家的教科书,而是写给每个想要陶冶生活的平凡人的文字组合,正如你和我。生活在他方,似乎最困难的便是空间与时间的非自由,那就一起发挥五观感的畅想吧。燥热夏日图书馆内安静的书的味觉、傍晚蓝天下现有少数星星的触觉、暴雨过后阳光满溢下青草露珠的味觉、奔腾河流下某只逆流而上的鱼游动时纯粹的听觉、苹果树下牛顿被砸前脑中的视觉…..一切我内心中的幻想,天马行空,一切却是源于这“无”中的色彩。
      
      由此,十封信表达的究竟是五感?抑或是艺术范儿案例?或许,唯一的启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生命中的色彩,只容得下一颗丰满,却又宽广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7 14:41:54 | 只看该作者
      年初的时候蒋勋出了《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据他而言是放下一个学者的姿态,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对话。让我想起毕加索晚年的绘画,在引领了近代艺术众多流派之后,老头儿竟放下从前的种种fashion风格,顾自学起孩童笔法,搞得评论界一时间不知所措。
      这是种大师的自省,繁花落尽吧。
      
      所以我看蒋勋时,更觉他是个艺术家,甚于研究者。他的研究,是从生活而来,有对细节最细腻的体味。
      
      第四章他言及一位盲人舞者,在舞台上旋转,不管转多少次,停下时总是面对着蒋勋,他问怎么做到的。舞者答,“我的身体告诉我最准确的方向、位置、空间、以及,善意和爱。”
      
      善意和爱。
      
      我是相信的。人的情绪习惯造成了他独有的气场。曾听闻一个心理医生,在引导病人将他的苦闷一泻而出之后,感觉屋里充满了负能量,一个朋友这个时侯走进来,立刻觉得烦闷难受,要求立即开窗通风。之后心理医生去餐厅吃饭,餐厅发生了暴力事件,服务员为他结账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说,“是你对吧?”  他莫非也察觉出了医生周遭的负能量。
      
      感官的经验,有时候由于不能解释而变得神秘。其实有时候或许放弃理性解释,只是充分感知就好。艺术说到底就是一块滑腻壮实、新鲜躁动的土壤,生生冒出青苔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3:54 , Processed in 0.0661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