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死城漫游指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张晓舟,被网友誉为“张天师”,多维度著名专栏作家,言其文风思维天马行空飞扬跋扈,本书是张晓舟多年来的文化评论随笔首度精选结集。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
      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作者简介
      张晓舟
      1970年生,乐评人,音乐策划人,也以足球评论著称,同时也是跨领域的资深媒体人,长于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

    最新书评    共 4 条

    李龟年    鲜红的封底上列着程益中、罗永浩、阿乙、尹丽川和叶三为这本书写的简短推荐评述。    程益中:张晓舟是汉语写作的创意公司    罗永浩:很少有人能像张晓舟一样这么多年仍然保持愤怒的性格,善良的质量,旺盛的斗志和——奇迹般的——华丽的文风。    尹丽川也说:这么多年来张晓舟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对反对之事依旧那么愤怒。       此书的关键词似乎定性于愤怒,这个基调也可以体现在鲜红封面上咆哮的儿童上。最近一些豆瓣友邻在看这本书,而普遍的好评也使人心生好奇,我在旧天堂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除了扉页的签名之外,期望的本来更多,然而看了几篇之后就开始对作者搅拌时事、摇滚/民谣乐队和人名进行创意骂街的文风产生了抵触。       恕键人愚笨, 很难从作者一篇文章中定义出作者要讨论的是一个具体什么问题,或者他所嘲骂的现象是因何产生,更不要侈谈如何解决。大量的人物姓名,著作被提到,显示了作者丰富的人际交往和阅读范围,然而这种『提到』本身,与其说是讨论所引用人的主张和作品,毋宁说是被拿来一厢情愿支撑本书作者的情绪需要。操社会,操现实,操拜金主义,操没文化,操娱乐至死,操美丽新世界。这情绪全然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这位观众说了,这本书本来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文学评论,而是随笔集。诚然你不能问一个华南史专家你为什么没讨论东北的问题,也不好责怪明清史著作没有解释新石器时代的变迁,你向一本创意骂街文集要理性思考与分析,你是不是有点儿太逗了。          『希望的火把烤出一串鸡翅,自己已成鸡油,鸡油引导人民,酱油引导人民,中石油引导人民,那些坑坑洼洼苦大仇深的铁托老脸终于一一被新时代的洁面乳成功控油。』(钢铁是怎样没有练成的 Page127)       如果你像键人一样笨拙地想要理解此处的鸡翅是什么意思,鸡油代表什么,中石油在怎样引导人民,谁是人民以及铁托老脸这个意象的指代和控油比喻的深层含义的话,一定会徒劳无功一头雾水。       『报纸把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并置于同一个版面,被半个多世纪前的马歇尔麦克卢汉视若现代艺术蒙太奇,而推特时代的信息核聚变,已远不是超现实主义并置或者蒙太奇那么简单了,那更像是      (开始了)       土豆和西红柿的狂欢节,人们战斗在土豆和西红柿的王国,互相扔来掷去不亦乐乎,更像是一台搅拌机,桃子西瓜甜甜分不清楚,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是演员,假如把吴吞这首歌的『手拿一份当天的报纸』改成『手拿一个爱疯死』你恐怕连震惊和尴尬都来不及,就被一个爽快的新闻马桶一眨眼给冲得一干二净了。』(手拿一个爱疯死 p89)       彻底晕了。这是在说什么。       有些文学艺术家的确可以绕过说理直接用意项制造出同样的效果。但是将一切文学化,三两个比喻离题千里,留下看客赞叹辛辣的笔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否有点置理性思维与不管不顾?       不错,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负责指出问题,有些人负责解决问题,有些人负责抒情,有些人负责骂街。看完本书确实可以获得一种发泄的快感,骂得好!痛快!骂完以后操这个社会,一句话留下便没有了下文,发泄的快感满足了以后便不用更进一步,面对现实思考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办法,那么,恕我也用一个比喻,我们的头脑就成了他人排泄的容器。       而真正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脚踏实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的毅力和深厚功底,需要你耐心的与人探究协商解决的办法,『比如为几百万尘肺患者奔走呼告筹款捐钱,比如数年不放弃寻找失踪的黑窑工,比如坚持为弱势群体打官司,但这些似乎都太费劲了,哪有骂人省时省力——这边义正言辞的敲三个字,那边镜子里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就已冉冉升起。』(刘瑜《观念的水位》”迷人的愤怒“)       时代不缺少愤青和段子手,因为,做一个愤青的门坎太低了。       于是我看这本书,也就如同和一个话不投机的人聊天,我想和他讨论问题,他却当我是一个马桶,拉完了是。     详情 发表于 2013-8-8 01:08
    小乞丐    终于看到张天师的新书了,却很失望。   当年那个天马行空、痛快淋漓的体坛第一健笔,现在完全成了中年愤青的腐朽梦呓。   像回到了读许知远的感觉,浩浩荡荡,却通篇废话,看三十篇跟看三篇没什么区别。         终于看到张天师的新书了,却很失望。   当年那个天马行空、痛快淋漓的体坛第一健笔,现在完全成了中年愤青的腐朽梦呓。   像回到了读许知远的感觉,浩浩荡荡,却通篇废话,看三十篇跟看三篇没什么区别。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10:19
    cassie    问:新书出版,收获了不少好评,幸福吗? 这几天广深两地签售、宣传新书,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的事儿?   答:深圳有个女孩,说她上回在她十五岁时听过我(和左小祖咒一起)的讲座,而这次讲座的第二天是她十八岁生日。刘庆元(牛逼版画家,我书的封面和内页用了他的作品)七十多岁的岳母说喜欢看我的书。我很高兴能老少通杀,毒害小姑娘和老奶奶。      问:新书的封面,华丽丽的大红色和“死城漫游指南”的黑色字体综合在一起,让我有点不适和荒诞的感觉。好吧,我承认我被电到了。说说和这个设计有关的内容?(书架上除了托福红宝书,完完全全大红色的书就这一本,哈哈。)   答:是设计师阮千瑞的选择,我也很接受。红色,加上传统的木刻黑白版画,红与黑这是我那一代人的原色或者说底色,它有关政治也有关青春,用我一篇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传递的是“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当然这又不是传统的革命的红色,而有点偏橙红,刘庆元那张木刻中呐喊的少先队员也很萌,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的纠结和拉锯,是这本书的一个历史背景吧。      问:“娘子,我头上撞了一个包”“不要穿着敌人的裤子去骂敌人不穿裤子”“刘翔跟着崔健,孤独地飞了”,这些题目都好有趣啊,这是你追求的文风吗?你本人是不是也和你的文章一样“有趣”?   答:别怪我标题党,因为现实才是最大的标题党,只不过是大家熟视无睹,而被我发现被我说出来而已。其实有些标题完全是写实的,比如“刘翔跟着崔健,孤独地飞了 ”,比如”琉璃厂的饭岛爱“,”姑苏城外伦敦塔“。文章要有趣,人最好还是稍微闷骚点吧——如果不能低调点的话。      问:从你的一些文章看,你似乎也是一个喜欢恶搞的人?你怎么看待现在无所不在的恶搞现象?   答:反讽和恶搞并不一样。如果恶搞无处不在,那么我可能会恶搞这种无处不在的恶搞。      问: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有世界末世真的快要来临的感觉。假如世界末世来临,你会怎么做?如何安排这最后两个月的时间?   答:我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对末日这个话题当然不免有哲学和政治的兴趣。不过我对什么2012世界末日之类的娱乐话题没啥兴趣,那只是相当于圣诞老人的促销大减价活动而已。我很怕死,但你能做的只是泡一壶茶,喝得没味了,再换一泡新的,一泡接一泡喝.... ..看一场巴萨的比赛,然后再看一场,一场接一场看......      问:这本书的英文名是into the land of absyrdity,”进入荒诞之地“,说说当前社会中,你觉得最荒诞的几句套话和几件事?   答:有两句微博吸粉流行套话,一句是:先转后读。不过通常绝大多数“先转后读”的人是不会去读的。所以先转后读背后的意思是:先转不读。还有一句是:不转不是中国人。这句话背后是一种有趣的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合一的思维,消费爱国主义。      >   问:一些听过你旧天堂书店讲座的人回来说,你的嘴皮子没有笔杆子好,你觉得自己的嘴皮子如何?今后会不会多练练,达到“嘴皮子和笔杆子都要硬”的境界?吼吼。   答:我好像暂时无意朝主持人和相声演员方面发展。如果我嘴皮子赶得上笔杆子,那这书恐怕也不值得看了。但是,我喜欢通过嘴皮子来磨砺笔杆子。另外现场演出和放cd是不一样的,现场我的唾沫的分泌和发射,是和阁下的眼神相关的,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即兴演出。   >   问:你一直以愤怒和敢说的姿态出现,哪些社会乱象是你如鲠在喉,必须一吐为快的?   答:我倒觉得现在我没那么愤怒呀,笑也比愤怒更重要。如果你没发现我在文章里一直在嬉皮笑脸,去讲座上一看就知道啦。比我敢说的人微博上多的是,我不想当意见领袖和时评家,批判社会乱象,这好像也太容易了,一吐为快谁不会啊,但批判社会乱象是需要技术含量的。有时候适当闭嘴比一吐为快更重要,最重要的是,难道我自己不也是社会乱象的一部分?比如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我用一种腐朽的语言去批判腐朽的社会,难道不是让这个社会更腐朽吗?   >   问:这么多年,你最得意的几件事是什么?   答:我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你说还有什么可得意的?   >   问:因年轻气盛、逞口舌之快也闹了一些风波,有后悔过自己的“出言不逊”吗?今后会不会收敛一些锋芒?   答:狗嘴不是吐出象牙,就是吐出狗牙,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   问:你对人对事都比较“恶毒”,对自己“恶毒”吗?你敢不敢揭露一些你的缺点或糗事,让被你闹得不爽的人们开心一下?(当然了,也可以说一些反话,让不开心的人听到更加不爽,嘿嘿。)   答:我骂的人肯定比我更恶毒——只不过他们的迷惑性往往很大,装得很好,因此我更要骂他们,但是我越来越不会为了私怨或者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去骂人,我骂的其实是这个人背后隐藏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感兴趣的可能是他的符号意义,这就不是骂那么简单了,这是在解析,其实不是骂,而是批评,批评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比如《信仰在空洞中飘扬》,我是更感兴趣汪峰这个符号对这个时代的意义。      我的缺点最好让别人来揭露,好像我隐藏得也不深,骂我的人也多的是,但我希望看到骂得像样的有趣的,我很欣赏骂人的艺术,你骂得好我会鼓掌会转发,但如果你只是想不负责任地挑衅,找抽,那我也会找机会成全你。   >   问:你的朋友叶三说你是“老妖精和恶童的合体”,你怎么看?朋友圈中还有比这更“狠”“更有趣”的评价吗?      答:有一位朋友说张晓舟就像一包包装精美的垃圾在街上晃荡。   >   问:据说对你身边的人你也很刻薄,中国人爱面子,不怕得罪朋友?私下里有没有遭到一些冷不丁的整蛊作为“报复“   答:人们往往只记得刻薄,不会发现刻薄背后的严肃,背后的感情,也不懂得把握刻薄和幽默之间的度。我和有些朋友比如左小祖咒在微博上也对骂,但朋友间骂骂更健康。我自恋,但好在也有自嘲精神。我乐于成为朋友们的乐子。   >   问:作为资深乐评人,说说今年你最看好的几位歌手、几首歌曲或几场音乐活动吧,一并说说评价。   答:指国内的话,我比较关注马木尔和李剑鸿这两位音乐家,以及大忘杠和iz这两支乐队,另外今年五条人,吹万snapline和诱导社这几支乐队的专辑很值得一听。         问:作为资深球评人,你的球技和你的球评一样好吗?   答:我小时候想当球星,好在梦想很快破灭。我踢球的风格跟文字风格有些像,喜欢做假动作,就像写东西喜欢绕弯子开玩笑,喜欢过人,就像喜欢比喻,风格不够实用,有时候流于扯淡瞎贫,以文害意。   >   问:写球评、乐评、文化评论,和看球赛、听音乐,你更享受哪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特别的爱好?   答:写东西永远是苦中作乐,而且往往未必能找到乐子。什么是特别的爱好?爱好美食和美女不算特别吧,爱好美男才算特别吧?哈哈。      >   问:除开球评人、乐评人、专栏作家这些生硬的身份,你会怎样形容自己?   答:一个没有主义的享乐主义者。         备注:发表于2012年11月的0755消费周刊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0:18
    cassie    转书评:腼腆的坏笑,评《死城漫游指南》         各位,坐好扶稳。我们刚好跨入中国一个奇异甚至关键的年代,此地迷雾重重,要想穿越崛起的形象和浮华的盛景,看清楚此地的风光和隐忍的真相,并不简单,伴随我们的苦闷有多少来自失落和矛盾,而幸福中又掺杂了多少浮夸和伤感。这正是《死城漫游指南》一书所涉及和讨论的范畴,严肃且刺痛。不过本书的作者张晓舟,则尝试扮演一个另类导游的角色,在这个B级片式的书名之下,以个人体验的方式,闯进庞杂的体系内部。书中的许多片段,闪现着感人的智慧,但同时,那种游侠式的莽撞又在严密的防护墙下漂亮地滑倒,作者对黑色幽默的运用之熟练让这本书朗朗上口,这都促使我认真地阅读,同时不忘审慎的魅力。         在张晓舟十几年的专栏写作中,头一次整理成书,已经是一个奇景。他在报刊、杂志上的专栏写作,更多的是足球和音乐,而以城市文化评论为主,则集中在2008年之后,戴上帽子,便是后奥运时代,这也是《死城漫游指南》一书所选文章最为主要的写作时间。但若以一个简单的事件分割时代,狭隘又盲目。本书在文化层面上的论述,令我想起美国作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名作《伊甸园之门》。莫里斯·迪克斯坦纵身跃入美国60年代的文化大锅炉,以单一的文化事件为入口,谨慎使用个人的观察和意见,以其隐性的严谨逻辑,将这一时期丰富而繁杂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合二为一,为美国60年代的文化作结,并将论述变成启发和激励。而张晓舟的这本《死城漫游指南》,则紧随21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化现象,和不断涌现的社会思潮,直抒心意,其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也是他和莫里斯·迪克斯坦这种学院派作家极大的分野,在方向不明的岔路,他们总是分道扬镳。         我借用这本经典的美国文化之书与张晓舟的新书相提并论,只因为很难在书摊上找到像《伊甸园之门》这样一本论述中国当前文化思潮的学院派报告,这类研究的缺失只能间接证明我们对文化的漠视和业余。而评价中国的官方文化研究水平,有很重要的8个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文化之伤变成文化之殇,才是张晓舟这本书的题旨所在。然而,与一脸严肃,煞有介事地指点江山相比,个人主义更喜欢热闹而多变的江湖,这也是为什么张晓舟这本书被形式感地编成4辑,然而你无论从哪一篇文章开始,都无碍阅读,这其中既有专栏写作的关系,也说明了这本书的自由散漫——这4个在我国教育体系上经年存在的贬义词,此刻熠熠生辉,一个丧尸(从马克思似的幽灵到名叫肖恩的丧尸,恰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能触碰到的最有趣观影指南),在神州游荡。         此刻,容我分心,暂抛开书中的内容,阅读一下如今盛行在书籍上的推荐语录,它们像刺青一样闪亮。对于那些为张晓舟华丽文风而折服的感慨,我觉得有必要详加阐述,否则华丽就会演变成一个矫情的修饰,而失去其本来的面目。张晓舟在他长年的专栏写作中,已然形成一种无需署名的风格,关于这点,读者显然会更为清楚。对作家而言,风格就是写作本身,这种风格在他大量的体育,或者确切地说是足球随笔,以及音乐文章中逐渐形成,早就确立了一个称得上典范的模式,并被效仿和追随。关于这点,并非本文的目的所在,就此打住。我要说的,则是这种长年以个人体验为出发的写作方式,回避了那些大而无当的观点和全民性视角,使得他能够轻盈地穿梭于江湖之上,以个人的名义,玩快闪。然而,相比张晓舟更多的其他文章,这本书的文字倒是收敛了他过去的华丽和浪漫,要说华丽,我倒是容易记起他对于巴蒂斯图塔的长发,或者在英国遇见哈代式图像所呈现出的华丽文字,以及极致的浪漫。         在我看来,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和他另一些尚未出版的过去的佳作相比,其写作企图上已经有所改变。这一改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由体育、音乐评论向文化评论的转型,因为文化无所不包,体育、音乐自然位列其中。也不能以这本书更侧重于对中国城市文化的全景式扫描,而视其为转型的突破口,恰恰是因为中国复杂多样的城市地域文化与单调、呆板的主流文化间所发生的冲突、矛盾,给予了张晓舟一次现实主义的游历机遇,他的多情跟现实的冷漠相撞,催生出这部现实中国下的荒诞之书,而那些华丽的文字、甚至情感一步接一步地退让,文学让位于现实,或者说文化遮挡了艺术。唯一不变的则是,他的文字仍坚守幽默的架构,然而幽默是年轻的把戏,当命题变得更加严肃之后,势必面临写作上的改变,以怎样的姿态去对抗现实乱生的棱角,写作的姿势发生改变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不过,越是面对公众事件,张晓舟越能将其转化为个人化体验,不玩轻佻,捣乱的把戏,此时此刻,也最能区别他与其他时事专栏写手的不同,然而这样的区别仍旧隐晦,一样容易被口味化和口水化,并不能最终彰显一个作家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种泥泞不堪的文化写作大地上,不见得就更潇洒。现实的残酷不在于那些“没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的事件,而是这些事件背后总有一头保守而缓行的大象,文字的快意比发烧退得还快,困苦的窘境则已经变成割不掉的肿瘤。我无意说《死城漫游指南》这本书与现实贴得太近,而变成现实的假象,但我依然认为写作和那些标志性的事件和人物离得越远越好,一个游荡者应该更加孤独,当我再三阅读书中的文字,不禁在想,如果张晓舟能跟它们说再见,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一个浪游者,举目无亲,却拎着本活生生的《死城漫游指南》。         当然,这不能全怪张晓舟,那些事件来得比天气预报还要守时,铺天盖地,避之不及。而他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和日常的趣味,以其鲜明的主观姿态恣意写作。我翻出家里那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伊甸园之门》,抄下这段“我们在60年代获得了很多有益而难忘的教训。其中之一便是切勿轻信标榜客观的姿态。当我们听到至理名言时,我们想知道是谁在说话。当理智的声音在发言时,我们往往会问是什么下意识的需要在起作用。当我们考察社会和经济结构时,我们想知道它是在为谁服务。这种关于事物外表的怀疑态度并不发源于60年代,而像当时发生的大量事件一样,发源于现代艺术和思想的一些主要趋向之中。正是马克思和佛洛依德(还有一些其他人)向我们揭露了我们的许多文明外衣的虚伪性,并教育我们注意权力、愿望和个性的主要动力,正如卢梭和华兹华斯首先表明,真理在多大程度上扎根于自我而不是扎根于任何抽象的价值体系之中。”         比起这段话,不难看出张晓舟恣意的写作背后,依然恪守了关于写作这一手艺的古老传统和其艺术的本能,然而稍有不同的是,作为一个作者,他不是靠写作获得教训,而是徒手创造。进一步说,他理应走得更远,而不是困守在无处不在的事件当中。            但张晓舟仍在《死城漫游指南》里坚持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尽管透过不同文章,他已经反复重申今天中国文化的迷局——文化不断分解,既让人释放,但同时也在玩背叛。文化给了我们创造新事物的空间,但却又不认同我们所拥有的力量和才能,机会在创造的同时也被剥夺——可是,他不屑于板起脸孔讲述这么残酷的现实,这本书用《你就不能严肃点吗?》作为全书的终结,就是张晓舟借美国作家冯古内特的遗体再次阐明自己的主张,搞笑即严肃。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05:3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3:57 , Processed in 0.21983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