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 0
|
退步集续编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跟我读
《退步集续编》是陈丹青自从清华大学辞职门之后的一些小文章的结合。也是谈不上什么体系,这毕竟不是什么学术作品。也谈不上什么主题。如果有主题,那就是一通牢骚,和牢骚一通。但是牢骚本身是意思的。没有牢骚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城府极深的,不显山不露水;一种是麻木的,怎么都觉得现状合理,即便不合理,也要忍着。陈丹青自然这两类都不是。
这本书里文章很多。记忆深的还是关于上海人那篇。上海人的话题由来已久。早先在余秋雨的文章里读到过,后来又是龙应台也写过。再后来,发现钱钟书在民国时候也写过一篇豆腐干小文章,现在陈丹青也要说一说。这是个谈不完的话题。究其缘由,大概是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纠结了中国从老大帝国近代化、现代化以来的种种记忆:自卑、崇洋、媚外、都市的优越感、时尚摩登、贫富极端等等等等。
陈丹青说自己喜欢的是过去的上海。那个民国记忆中,有历史感和质感的上海。我不知道民国时候上海是如何的面貌,也许是霞飞路树荫斑驳的梧桐,或者是外滩周边国外建筑的洋气,或者是市中心一块间或一块的石库门老房子。这是都是外部形象吧,我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但想想,试图抓住老上海的一些蛛丝马迹,似乎确实比现在的要有意思的多。
现在的上海是什么印象呢?
一个是大:大是人口的副产品。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时候上海已经是人多,但没有现在那么多。经过人民广场,就感到人如同蝗虫一般扑来。我的天,这是让城市更美好,还是更糟糕?我不得不想到后者。大的第一个后果是距离,上海城市的范围大概只能用内环、中环和外环来比划了。如今在高房价下,有多少人真的住在市中心,大量的年轻人们乘坐拥挤的公共交通,耗费大量的时间,到市区上班下班,中午吃着嘴便宜的盒饭。大,但不美。
一个是乱,上海的市政是从小到大见过的最乱情景。处处看过修路,处处看到建工,处处看到土木。泥尘飞舞,噪音隆隆。我想不出两三千万人在这种环境里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前几天遇到一个东北的大叔,对我说:上海也就这几年好点,过去是多么乱,多么脏,马桶都是在石库门旁边倒掉。我说:您过去没有这里生活过,没有资格这么评价。实际上,在我印象里,上海石库门老房子的卫生条件自然没有现在好。但城市却要比现在干净得多。人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赶不上机器。而且是一群历史虚无感的人操作的机器。我向来不讨厌和不排斥所有从外地来上海的人,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这个城市的生命力从来在于开放,所谓的本地人无非是这座城市关起门来的时候,安居其中的一代两代人。门开了,人进人出,谁知你是哪里来的,谁知你要去哪里?
再一个是同质化。上海过去的市区没有现在那么大,那时的浦东还可以算一个大乡村。现在也加入了林立的楼房和横七竖八的马路。我看不出有什么美感,只是觉得这像逐步扩散的霉菌孢子,终于一片片的吞掉了乡村。我有次坐了七号线路过南翔。原以为是古镇,结果发现和陆家嘴一样,造了巨大的广场,卖着肯德基,麦当劳,小杨生煎,遥望过去,浦东外滩矗立的开瓶器、注射筒和摇酒杯,想想这二十公里路也一点也不算距离。因为处处是陆家嘴,或处处想成陆家嘴。我宁愿,郊区依然落后一些,依然可以被叫做乡下人,因为当大家都成为城市人的时候,城市人本身反倒成了城中的乡下人。上海人的城市骄傲感,正随着城市的不断繁华和扩张加速衰落,因这一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城市好处的人,是那么极少部分的人。
回到陈丹青的书吧。他怀念的老上海该是一种文化和情感意义上的。那是种市民阶层的城市生活的记忆,即便路口的大饼摊,理发店的扬州师傅的苏北口音,小伙伴之间的打架吵闹,或是第一次跑到花园洋房里去的惊叹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这些东西,现在的上海也许就剩下几处文物可供参观。更多的是横七竖八的路和或尖顶或平顶的高层住宅。我看不出这是上海,还是北京,或是广州。走在这个城市的路上,忽然让我想起是上海的,只有我自己重重的浦东口音。那这个口音,也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上海话。
详情
live
最近对陈丹青的文字很是着迷,今天终于把退步集续编也看完了,开始看荒废集。
退步集续编比之退步集要更好看,一是话题更多了,不再只限于美术与教育;二么,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感觉文字又有进步,不是退步集吗?
因为所涉话题太多,所以整本书看下来感悟也颇多,几乎不知该从何说起。总之什么东西到了陈先生笔下,好像就活了,他写民国,我便对从不了解的民国产生了向往;他写鲁迅,我所知道的那个教科书中的鲁迅,就这么变得讨人喜欢了。关于鲁迅,书中有三篇文章,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笑谈大先生’,这篇更多的是在描述鲁迅其人,有很多关于鲁迅的细节,尤其是用‘好玩’形容鲁迅更是闻所未闻,但看下来后就觉得确实如此了,仅引书中一段文字"譬如章衣萍的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于是老先生"噢 噢 噢......"地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么,我就还给你呀。"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几乎能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而实际上,有人去找鲁迅玩这件事已经让我意识到我脑子里的那个鲁迅有多荒谬了。
书中另一段让我很感兴趣的文字,是一篇关于同性恋话题的访谈,之所以感兴趣,其实与同性恋无关,而是在这篇访谈中,我仿佛看到了陈丹青在为朋友新开的同性恋酒吧做壁画时的酣畅淋漓,在参加纽约同性恋游行时的肆无忌惮,毫不在意可能被认为是其中的一员,甚至在写这段回忆时都几乎会回到当时的兴奋状态。于是我才意识到,可能我所看的,已经被我认为是及其生猛的陈丹青,其实在媒体面前,在出版的文字中已经非常收敛了,于是我便渴望能够认识真正的陈丹青,能够听他无所顾忌时的表达,怎样才能认识陈丹青呢?交个朋友?拜师学画?想不出什么可行的办法,那便继续读他的书吧,只希望他能继续写下去,写得更好。
详情
迷茫的
今兒打了一天魔獸,“忙裡偷閒”的把書給讀完了。
記得前些日子讀完一半的時候寫了一次書評,大概就是說“今不如昔了”吧—說來搞笑,“今不如昔”也是從書裡偷來的詞,不過出現在末尾的篇幅里。
這本書嗎,每上一本那麼尖銳,強烈了,自己讀罷,也沒有那麼“義憤”了,像一位戰士,正面交戰,打累了,忙裡偷閒,打打遊擊,至於會不會再回到正面交戰,就不得而知了。還會嗎?我是有所期待的,這樣的社會需要一些不斷說實話的人吧?
一些雜談吧——我記得說些同性戀,人什麽的——說得不錯吧,可惜自己沒讀過多少書,沒有什麽說話的資本。我想以後自己還是少說點,多做點吧。
臨末尾,丹青先生說了兩句話,我還記得吧,“多讀書,多吃苦。”古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這後半句話,丹青先生是在告訴我們“多躬行”吧。
沒啥說的了,讀書去了。
详情
迷茫的
還沒全閱完,因高中的時候簡單的讀了一些,今次算是再讀了吧。
這次是和《退步集》一起看的,讀罷就看生活《續篇》,獨到教育的時候,我有些失望了,恰巧最近家裡這邊又在鬧“福佳PX”事件,爲什麽在這片土地上只剩下各種大小的利益關係了?做點什麽都是錢錢錢的,中國人真的是窮瘋了,窮怕了,窮得太久了。我開學上大二了,我是被這種教育“教大”的,但我真的沒覺得學到了什麽,我印象很深的是:小學入少先隊,每週一生氣,隔三差五宣誓;初中寫入團申請書,共產主義事業怎麼怎麼好,爲了共產主義要奮鬥,然後接受了“組織”上的考核,我也算是一名年輕的同志了;到了高中就卡是準備那個令人激動和恐懼的高考了,於是乎一眨眼,我上了大學,成爲了祖國人民心中的“知識份子”,我靠了,我哪有什麽知識文化啊!說什麼要發展國家弱勢力,於是列舉各種文化產業的一大串數字,於是我們又成爲了文化強國,真是狗屁啊。“文化產業”,我想應該算是我當特幼稚名字吧,其重要性在於其書本解釋與意義——文化就是產業。文化是文化,產業是產業,什麼時候文化就是產業了?現在的教育也好,文化環境也罷,藝術就更別說了,官方的(在中國也就是主流的)認識無非就是掙錢,發財,大家有飯吃,有錢賺,多好啊,去他媽的什麽文化藝術的,有吃飯重要嗎?
中國的問題和弊病我想在各個領域還有太多太多了,我們都能隱約感到,要寫出來,也許像丹青先生說的那樣“得寫十本書”,為什麼會有恐怕就還得再寫十本了。
我真是笑了,詞窮了,閉門反省我的無知和愚蠢了。
不過我感謝像丹青先生這樣的人,起碼他還在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力,雖然這些話是空話,什麽都改變不了,等於沒說,但是,我想我們可以活的“無能”,但不可以活的“無知”,而這些說“空話”的先生們,正為我們的“無知”提了個醒,仿佛起床的鬧鐘,平淡,但卻重要。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1:40 , Processed in 0.22805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