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 0
|
思想录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流星意
很少看书,大多数看书的时候都会有反感的心理,套用帕斯卡的话说,本来很真挚的看一本书,却看到了一位卖弄的作者。《思路录》我每天晚上睡前看10~20页,现在才看到第80页,我晚上睡觉,第二天上班都在消化着。每一个宇宙,都有一个属于它的苍穹。最开始看的是京东的电子书版本,因为找不到何老师的纸版。那是精简版,虽然精华在,可是174页跟500多页能比吗?于是去买了本二手的,一拿到书,跟174页那种对比,少了很多很多。174页是他们觉得好的地方,他们觉得经典的地方,可是这有标准吗?所以强烈建议大家看原版!昨晚看到第80页,被下面的标注吸引了。拉.布鲁意叶《人论》死亡只不过到来一次,但是一生之中却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它,理解死亡比忍受死亡更艰巨得多。这好像就是大家的状态,是不是我快要要死了,如果,怎么办?很多很多这个时刻,我还在找答案~今天特地找拉。布鲁意叶的资料,真的找不到,维基百科度娘都没有用,谁能解答我?
详情
苍天的
可悲而伟大的存在
——浅谈帕斯卡与《思想录》
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已经从各种其他方面与这位天才有过了接触, 国际单位制中气压的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斯卡同时也是概率论的奠基人,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也由他的“帕斯卡三角形”成功解释,他也是机械计算机的发明人,等等不一枚举。无论是哪项成果都足以令普通人为之惊叹,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却在39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本《思想录》则是他生命最后的几年完成的哲理散文,与之前他在科学界数学界留下的影响一样,这本书也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⑴帕斯卡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双重性,既可悲却又伟大。人作为人存在而非一棵树,就注定了人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而认识到自己这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却是一棵树无法体会到的可悲,但正是这种其他生物无法体会的可悲却将人与它们区分开,人也因此获得了自身作为人的价值,成为了一种伟大的生物。人就是这样一个因为可悲而伟大的生物,不同于其它生物,孤独的存在,唯一的存在,伟大的存在。
帕斯卡在《思想录》中一直讨论的对象就是人,人类尽管在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颇见成效,但对自身,作为人的自身,却很少有涉猎。因为相对人自身来说,外界更易捕捉,更易分析研究。人自身充满着众多谜题,虽然近在咫尺,却好像永远无法触碰到最核心的部分。而帕斯卡在早年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之后,晚年或者说晚期进入了神学领域的研究,开始为上帝为信仰辩护。这一点从我们现代人的眼里看来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科学家,一个数学家,何以“晚节不保”,从一个科学的理性斗士,变回了一个宗教的卫道士。其实,在帕斯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各种理念纷繁交错的17世纪,而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可能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都不一定会改变太多。特别是宗教信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人是如此无力,如此渺小,正如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提到的“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⑵,个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充满着不安,“我瞻望四方,我到处都只看到幽晦不明。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往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⑶,此时上帝的存在或许才能带来片刻安慰。对于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对于自然的研究深入,就越会发现未知的领域远远超出了自己掌握的真理,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微积分的创立者,一直以科学家身份闻名于世的牛顿,在晚年依旧成为了上帝忠实的信徒。究其实质,其实是一种对于自然无比精密的规律与有序状态的心悦诚服,但却依旧无法摆脱对于上帝的依赖,因为宗教对于西方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遗传基因了,很难想象对于一个从懂事起就接受宗教的教育,宗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堂是每个村落、每个城市生活的核心部分,帕斯卡自身也认识到了这点:“习惯是我们的天性。”⑷在一个没有深厚宗教基础的国度,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为何上帝在西方人的心中是如此无可替代、无法抹消的一个概念。
帕斯卡在《思想录》提到:“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⑸而罗曼罗兰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也提到,他认为这是一种无限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事物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大洋般的”感觉。他补充说,这种感觉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事实,跟信念无关。它无法让人相信个人的永生,但它是宗教能量的来源,各种教会和宗教体系都纷纷占有这种能量,将它引入特定的渠道,并且无疑要将它消耗殆尽。他认为,即使一个人不接受所有的信仰和幻想,他仅凭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就可以称自己是宗教信徒了。⑹可以见得,宗教是非理性的产物,也难怪会与近代理性的产物——科学频频冲突。但人类的历史一直是由理性与感性两种思维不断交替着而前行的,每当有一种力量过于强大时,总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就如现在虽然是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人们却异常重视对于个人价值的诉求,人本思想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一同前行。
帕斯卡生活在17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经历了宗教改革后,宗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世界和新教世界,彼此都宣称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确的信仰,为上帝所认同的信仰。以至于彼此兵戎相向,爆发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不得不认识到彼此对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最终只能握手言和,互不干涉。帕斯卡正是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争论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或许如今的我们会给宗教改革蒙上一层英雄主义的光环,事实上,新教和天主教在对于上帝的信仰问题是同样虔诚的,甚至在迫害异端的手段上也是有过之而不及。而与此同时发生的也正是科学的突飞猛进,原本被教会垄断的知识(讽刺的是,这知识却是身为异教徒的古希腊罗马人留下的)逐渐被科学家证明是谬误频出的,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质疑起了基督教的权威来,人们开始试着去过没有上帝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帕斯卡提出了他那著名的上帝赌注论:“让我们说‘上帝存在,或者是不存在’。你有两样东西可输:即真与善;有两件东西可赌:即你的理智和你的意志,你的知识和你的福祉;而你的天性又有两样东西要躲避:即错误与悲惨。既然非抉择不可,所以抉择一方而非另一方也就不会更有损于你的理智。这是已成定局的一点。然而你的福祉呢?让我们权衡一下赌上帝存在这一方面的得失吧。让我们估计这两种情况:假如你赢了,你就赢得了一切;假如你输了,你却一无所失。因此,你就不必迟疑去赌上帝存在吧!”⑺可以说,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赌局,因为赌上帝存在与否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想法。但对于众多质疑基督教权威的人们来说,这却是一个十分有力的论证,因为此赌注论用了非常理智的论证方法,将信仰化为一次赌局,对于每个人来说,信与不信都存在着可能性,也因此存在着风险。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因为此赌注论而相信上帝的人并非真正的虔诚,帕斯卡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赌注论而走上的信仰的人必须为了信仰而去努力去以行动证明自己的虔诚,最后成为真正的信徒。当然,看似牢不可破的赌注论却还是存在着缺陷的,因为它主要针对的对象乃是怀疑上帝不存在的人,也就是说已经暗示了上帝是可能存在的, 如果存在别的选项,例如其他宗教可能是正确的,或是失去上帝并不会失去福祉等,在此基础之上的赌注论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了。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可以证明赌注论存在缺陷而忽视了其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以人类理智为分析基础的论证,甚至将赌博引入了原本严肃的宗教讨论之中。也正是帕斯卡早期对概率论的研究贡献(近代概率论是从研究赌博开始),以及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得他的思维论证方式有别于之前的任何神学家。
帕斯卡对于人类之于无穷无限世界的渺小,有着无限的感伤,“人是无穷小和无穷大之间的一个中项”⑻,“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⑼。他不断重复着人相对于无穷的渺小与无力,不仅是庞大存在着无穷性,微小也存在着无穷性,而人正是出于这无穷大与无穷小之间,在辽阔无垠的区域中飘荡,想抓住某一点,可发现它是如此无法靠近。这就是当时的人们,深深地感到人类的无力,无法真切了解把握这个世界,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帕斯卡认识到人最惧怕的就是无聊,无事可做的人是痛苦的,所以只有用消遣来排解无聊带来的不幸,无论是上至国王贵族,还是下至普通平民皆是如此。所以大臣才会不断想方设法取悦国王,给他以各种消遣娱乐,以使得他不至于会想起他自己,因为想起自己会令国王不幸。“人心是怎样地空洞而又充满了污秽啊!”⑽人们不仅仅排遣自己的无聊,也让他人排遣这种极易产生的无聊感。我们告诉别人只有当他们的健康,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地位都是良好的时,他们才是幸福的。而离开了这些之后,他们就会看到自己,从而再次被无聊感所淹没。所以人们只有用着这种令他人劳碌操心的方式获得所谓的幸福。正如帕斯卡提到的:“自我有两重性质:就它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中心而言,它本身就是不义的;就它想奴役别人而言,它对于别人就是不利的,因为每一个自我都是其他一切人的敌人并且都想成为其他一切人的暴君。”⑾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别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它会干涉到他人的选择,所以也可以说“他人即地狱”,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帕斯卡有着存在主义思想的某种萌芽。
但正如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到的一样,“人类从帕斯卡痛苦的怀疑中得到的祝福,比从莱布尼兹对‘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的盲目理性的信仰中得到的还要多。”⑿我们从帕斯卡作品中不仅仅看到的是那份对于无穷自然的无力,对于全能上帝的依靠,也看到了帕斯卡对于人类思想的赞颂,“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非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⒀人因为思想而变得伟大了起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无力、他的脆弱,他知道自己的可悲,所以人是伟大的、高贵的、不同于其它生物的存在。
参考文献:
⑴⑵⑶⑷⑸⑺⑻⑼⑽⑾⒀ 帕斯卡《思想录》
⑹ 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不满》
⑿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详情
楚学长
没有点力荐的原因很简单 书名是“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 很可惜我只对这“其他主题”感兴趣
看哲学是这个世界上最治愈的事了。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开始看,看到最后总之全世界的人都是疯子都是傻子,颤抖吧地球人你们永远无法参破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这点小伤小痛,放在偌大的宇宙里,算什么。
今天买了一本粉红色的校名本,本来准备记记账省省钱的,但是还是开始抄汉字,是一个好习惯。
康德,莱布尼茨,奥古斯丁,三个人在帕斯卡尔这里汇合,历史真奇妙。我不开文艺腔,我年纪大了。
他说宇宙本身结构中就存在一种根本性的机遇因素。自然科学永远最接近于神性,我一个学政治的惭愧地低下了头。
感到目前快乐的虚妄而又不知道不存在的快乐的虚妄,这就造成了变化无常,变化无常,变化无常——没有任何呈现于灵魂之前的东西是单纯的,而灵魂也从不单纯地把自己呈现于任何主体之前。因此就出现了我们会对同一件事又哭又笑。
他一直说,伟大的可悲。可悲的伟大。人生只是可悲,连伟大也只是一个安慰的形容词而已。
虚荣,忙乱,无聊,不安,四个关键词。不堪忍受的莫过于完全的安息,无所事事,没有消遣,无所用心。虚无、沦落、无力、依赖、无能、空洞。从灵魂深处出现无聊、烦恼、绝望。
这些形容词让我控制不住地在文图二楼的角落颤抖,一瞬间我只希望末日快点来临,救救这些可悲的人类吧。
时间便这样流逝,向阻碍作斗争而追求安宁;假如战胜了阻碍,安宁又变得不可忍受。
总的来说,整个人生只是如此。请自行享受你伟大的可悲。
详情
若水龙
我本无力也无心作一篇书评,只是说几句自己的不满。
阿兰·德波顿肯定读过这本书~关于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关于人的脆弱与伟大的诸多思考再次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一再困扰的忧虑的问题古人早已走到那里了,正如帕斯卡自己所言,世界一次又一次前进与后退,一次次重复它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思想被许多近代学者以更现代的例子说了出来,比如德波顿的系列著作~~
如果做书评只是一再强调和围绕着帕斯卡关于“思想是人的全部尊严”“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以及人既是可悲的又是伟大的,人自身永恒的二律背反,人的有限性与人性的脆弱,人的脆弱之共生于伟大等等这类论点,那只是表明读者太无知以致于在读帕斯卡以前都不知道这些已经成为常识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帕斯卡身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其内涵也更为清晰,在后世更为充满艺术感的著作里也许能被人更好的体验。
帕斯卡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的智慧洋溢在字里行间;他与蒙田和莱布尼兹到康德存在着表观上都很明显的联系。但正如我们并不再热切希望阅读柏拉图的原著一样,如果我们阅读也并不是为了知道什么如上所述那些思想,因为我们早已在后辈学者更贴近我们的著述中了解了那些。我们阅读他们这些“过时”的文本,也许更多是为了体验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那时人们的关注和忧虑并进行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也许是单纯对作者生命历程和思想历程的个人体验。
但是体验本书的核心却是深刻的宗教情怀,也许也构成了体验本书的最大障碍。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宗教和其他论题的思想”,于是那些根本没有探讨宗教的书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读完了本书,是否认真体验了宗教精神的浸淫。对于我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障碍,帕斯卡进行写作的思想环境和路数与现在我们思想于其中的环境是大不相同了,这自然会造成体验上的隔阂。我在其中体验了几天,虽然自认对基督教信仰毫不排斥,虽然对他的冉森教派激进信仰有了一点儿揣度,但是仍旧不能很好地理解帕斯卡那圣灵的燃烧之夜所爆发的顿悟。
豆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比较小众的书籍,一些比较现代的书籍往往能得到非常精彩的书评。而一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那些诞生于世纪末忧郁时期的最伟大的作品,没有得到一个像样的书评,比如《约翰·克里斯多夫》。另外,一些写作年代不那么近代而又久负盛名的书也没有一篇像样的书评,比如这本《思想录》。还有,科普书和普通物理的经典著作,比如《费曼物理学讲义》。这个观察如果深入下去进行分析可以对豆瓣读书里的用户群体进行很多分析~
详情
陈永恒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个天才,只有他屹立在实际的废墟之上。”法国这家伏尔泰这样评价帕斯卡尔。
第一次听说帕斯卡尔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物理课上,那时候老师讲到正是此人发现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较为精确地测量了相关的数据,这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打下了好的基础。
第二次接触到帕斯卡尔是大学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给我们推荐名著时,提到了他的《思想录》。后来我下铺的兄弟还真的去买了回来研读。我还记得,那是最经典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版本。当时我热衷《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和一些批评学派的一些图书,就没有在意这位哲人。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今年7月初,我回来趟阔别三年的学校,再一次见到了敬爱的刘老师,当我听再次向我推荐这本书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分量。所以很快就去亚马逊上购买了。静下心来开始阅读时,才恍然大悟,如获至宝,导致根本无法停下来,有的时候不忍心一下子看完,而去看如《盗书贼》、《非议历史》一些烂书,只是烂书就是烂书,用放大镜也不能从中找出几点营养。
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在他生活的17世纪,短短的一生他在物理、化学、生物、建筑、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有建树,这本由笔记整理而成的《思想录》就是他哲学思索的集中体现。帕斯卡尔的思辨色彩对后来康德辩证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先驱之一。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40 , Processed in 0.24723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