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亮的日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闪亮的日子》是畅销英语作家比尔·布莱森的最新力作。在这部典型美国童年回忆录的金装范本中,作者凭着非凡的记忆生动幽默地为读者展开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生活画卷。布莱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城市得梅因,属于美国婴儿潮一代。他的成长经历充斥着对超人的无限遐想。曾几何时,身着带有闪电图样的旧球衣,颈挂毛巾斗蓬的布莱森在自家院子内外疯跑,幻想一跃而过高楼大厦,除尽邪恶无能之辈,还给自己一个“霹雳小子”的名号。他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爱意浓浓却又不同寻常的家庭:为当地报纸写体育新闻的天才作家父亲,担当同一份报纸家装类文字编辑却无暇顾及自家的家居艺术的母亲。通过人物塑造,比尔·布莱森重现了超验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家庭生活和城市风貌——与我们如此贴近,却又遥不可及。
      《闪亮的日子》诙谐与怀旧并存,在笑过乐过之后,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布莱森对旧时代的眷恋和追念,他的诗意渗透在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本书不失为一部心灵和历史的游记,可谓比尔·布莱森至今最妙不可言的作品。
      布莱森肢解挖苦文化的才能无与伦比,其风格幽默温馨,让那些受了嘲讽的人也大笑不止,无力回击。
      ——《华尔街日报》
      谈及美国……布莱森洞悉敏锐,字字掷地有声,具有令人喷饭的搞笑才能。
      ——《旧金山观察家报》
      布莱森既是良伴益友,亦是一位个人风格浓重、风趣调侃、小有洁癖的饱学之士,与加里森·凯勒、迈克尔·金斯利与戴夫·巴里齐名。
      ——《纽约时报》
      本书回顾五十年代比尔·布莱森在美国腹地度过的童年岁月,处处有令人捧腹的笑料、深刻的剖析、机智风趣和邪邪的青春期遐想,是美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
      ——汤姆·布罗考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世界知名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曾任职于伦敦《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满腹渊博学识,下笔则一扫学院窠臼。综观他的作品,诙谐嘲谑的风格堪称一绝,整体上举重若轻,令普通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每部作品均高踞美国、英国、加拿大畅销排行榜前列,亦深得评论界推崇,向来被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最新书评    共 2 条

    SURREA    读了《闪亮的日子》,感觉作者比尔布莱森真有一个闪亮的童年,都说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透过他的捣蛋的和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对其诙谐的笔峰和幽默的性格便可见一斑,可以说这家伙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一枚“熊孩子”。 再反顾自己的童年,感觉不是不够疯就是忘记的支离破碎,不尽感到唏嘘。 另外这本书也是美国五十年代的生活的写照,略谈了冷战时期、对家乡得梅因的乡愁和及作者酗酒抽烟的混沌青春,很有喜感,值得推荐,我也再找他其他的游记书看。  详情 发表于 2013-8-8 01:00
    采薇     这是一本有着情景喜剧式幽默的故事书,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得梅因州,故事的主人公是围绕着霹雳小字比尔·布莱森一家的所有美国公民。欢笑始终贯穿了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生活的伟大神话之一便是说孩提时代过得太快。其实,儿童世界的时间走得才叫慢--若是炎热的下午坐在教室里上课,时间要慢上5倍;5英里以上的旅程,时间要慢8倍(若是开车纵向穿越内布拉斯加或宾夕法尼亚,则慢上86倍);生日、圣诞节、暑假前的最后一周过得最慢,慢到无法计算其倍数--用成人方式衡量的话,相当于好几十年。成人生活才是转瞬即逝。”         这一阅读过程的收获和喜悦在于作者在引逗笑点的同时,引用了大量历史数据,好似看过的电影叙述方式(如《初学者》),娓娓道来。     “除了棒球史上的最伟大本垒打和霹雳小子的出生外,1951年美国并没发生什么大事。哈里·杜鲁门是当时的总统,但没多久便让位给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但进展不顺。朱利斯·罗森伯格和艾瑟尔·艾森伯格作为前苏联间谍被判定有罪,坐了两年牢后被送上电椅。在堪萨斯州托皮卡市,性情温和的黑人奥利弗·布朗起送当地教委,因为教委要求他女儿穿过21个街区去一所全黑人学校就读,而在7个街区之外就有一所优秀的拜仁学校。这件官司成为著名的布朗诉教委案,在美国现代史上意义深远,但直到三年后这场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时,它才为司法界之外的大众知晓。”          整个五十年代的众生相展现开来。这里虽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寓庄于谐的励志书,但轻松之余,我还是看到了更多作者表达之外的东西。那时的美国人民曾经同样盲从、同样无知愚昧、同样担心受怕、同样言论受限,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重叠。这样的共性值得我们思考。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9:3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37 , Processed in 0.400556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