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0
|
哀悼人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胃口很
在重庆去上海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用时26小时,相信比起很多人看起来要认真。粗略看了下几个评论,很奇怪也很费解大家都喜欢做个书评人般去过度挖掘关于爱;死;永恒;生命的意义和故事;甚至部分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我看来这本书内在却是与川端康成一般“空寂幽玄”。
没错,作者并不在意去刻画“死”‘“爱”或者“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那些过度解读的书评是否真的看懂作者的用意了?还是粗略看完就上来遣词酌句了?因为你们的“文采”可远比这本书里的文字更华美更绚烂呢。
我并不认为不赞扬生命不赞扬爱或自由的书本遍不值得解读,更不认为为此必须意淫出一堆深层的思想去评论,这样的话你只是在向他人炫耀自己的阅读力吧?无需在这种地方去证明自己。
读完这本书后如果有空虚感便对了,作者完全不在意生命的经历是否伟大,不费笔墨关于爱的力量有多神奇,也不会对读者尝试传递死亡中透着何种哲学。
我们被谁爱过?又爱过谁?被谁感谢过?无论是罪大恶极的罪犯或普渡众生的活佛,面对死亡都存在着被人世间遗忘的恐惧,或者说对死亡的恐惧根源便是遗忘,成为虚无,这种情怀本身也很“日本化”。川端康成认为“空寂的虚无”便是美的极境。多少年来在日本没有哪个作家敢用文学去驳斥过,天童荒太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日本人对于归于虚无的恐惧,在活埋抗太郎这一段达到高潮。
川端康成若在世,对“哀悼人”这一形象相信必定会不屑一顾,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哀悼人”也并不存在,他所代表的只是“想被人记住的祈愿”罢了,无论是谁,英雄或抵死谩生的蝼蚁,
“我只是希望有人能够记住我,证明我曾爱过,被爱过”
这便已经足够,至此,对本书任何爱与生命或者哲学的解读都显得多余,作者本身也从不在意这些,文字里多处也暗示表明了这一想法,每当有人想对静人的行为过度解读时,静人只会用“权当我有病好了”来回应过去,其实再看看那些写书评的,和书本里描述的各种“解读者”何其相似呢? 难道不是么?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感觉一样,读到倒数第二章时候绝对作者后半部分有点拖了,压缩下完全可以让书薄四分之一,但结尾却是很煽情的。全书唯一的泪点就在结尾那了
详情
Mr.ri
很沉重
完全没有被治愈的感觉
腰封骗人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想
为什么既然爱别人 被别人爱 并因为种种被感谢过
还要死掉呢
那对活着的人岂不是很不负责任 很不公平
转念一想
若是真有“哀悼人”一说
那么,很多被决定,被下达死亡通知书的人
就不会惧怕它了 而是想到 有人哀悼我的过去
就会欣然离去吧
这就可以解释悻世为什么想要轻生
她怕没人记住她爱过谁 被谁爱过 做过什么而被人感谢过
贯穿全书的三个问题
以静人母亲巡子用总结性的口述来概括
“比起悲叹失去的东西 想要珍惜留存的东西”
这句话让我心头涌上暖流 直至温热眼眶
说到心坎上来了
通俗地讲,
看到这时
正与麻麻搞得僵
心想要是有一位巡子这样通情达理的母上大人就。。。
我承认我爱做梦
说本书是第二人称手法
不如说是由三人来从侧面反映静人的心理活动 语言 动作等
好像每有死者出现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这个死者爱过谁 被谁爱过
因为什么被谁感谢过
但是从没关注过静人 问过他这三个问题
这就是作者的巧思之处 以我主观的观点认为
他爱过母亲及家人朋友还有伴随者 悻世 当然
反之同样也被他们爱过 而色猎野也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对父亲的死
对他所报道的事件主人公 还有因此要代替静人去哀悼,他是对静人心存感激的 因为他被静人拯救 重生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5 03:58 , Processed in 0.41925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