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暹罗连体人之谜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0:5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发生在一座孤山上。森林大火正在往山顶侵吞,奎因父子爬行在山上,觉得无助、疑惑,在最终找到临时的避难所后,又遇上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避难所的主人死在书房中,凶手无疑就在避难所中他们这一群身处不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07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22:44:1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次野外冒险之旅,奎因父子度假归来误入歧途,因山火围困与不得不与两个神秘的家庭同居一屋。毫无疑问,哪里有奎因,哪里就有迷案,这一次受害者是男主人——一位在痴迷于研究特殊领域医术的医生。
      
      若论精彩与悬疑,这本书的确只是蜻蜓点水,远没有奎因系列其他几本来的浓烈,毕竟案件在这样一个类似于孤岛一样的房屋里,参与者也是有史以来最少的——只有两家11个人,其中还有一对是连体人,真正意义来说除了连续出现的两位死者,凶手从开始不久就被圈定在8人之间了。
      
      但这本书的好看,不在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所导致的谜团之间,而在于那谜中谜、案中案的反复论证。凶杀现场遗留的指认凶手的证据一次有一次被人用不同理由置换,由此导致了案件的扑朔迷离,人性的贪婪在此暴露无遗。而歪打正着这个词在此又是如此适用,审视完全案,再回头看最初的结论,会觉得是造化弄人吧?!
      
      虽然案情并不复杂,人物也很简单,就连作案动机也都非常一目了然,但案件中唯一的证据——半张扑克牌的破译,还是非常有看头,作为推理小品来说,实在是精彩。SIX与J的图案,这种联想都是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想到的,也或者正是因为这联想太有智慧,才会让奎因父子突然醒悟到这绝非死者死前能够从容做到的。
      
      本文另一个始终让读者揪心的地方就是那场大火,我们心目中的神探难道就此要别过了吗?我相信这是没一个读者都不想看到的。相比案情,我更急于知道的是奎因父子最终能否脱险。或许这个特定的环境能对这个简洁了一点的案件起到弥补作用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22 19:51:2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标题的确很搞,但这是事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写于1935年,这一本书写于1933年,早了两年。不知为何感觉一直有被忽视的倾向,看到这本书之前以为是这个暴风雪山庄封闭的不彻底,中途即被破除,再或者没有暴风雪山庄的紧张刺激感,才有如此结果。结果看了这本书,发现两者皆不成立。
             这本书的布局极为有趣,堪称独一无二:奎因父子遭遇山林大火,不得不夺路而逃,逃到了一处人家,此时身后的路已被大火封闭,为避免难堪,两人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借宿一晚,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夜发生了杀人案,而更令所有人不安的是,山下的大火,正在逐渐地朝山上蔓延……这个布局就是放在现在也颇为有趣,极具吸引力,更不要提之前还出现过暴风雪山庄的1933年,而除了这个开场的布局之外,里面还混杂了许多其他的故事风格:半夜的遇险,下山探路的纠结……看得出来,奎因已经察觉到之前那一套探案方式稍显腻味,于是把两位主角单独请出来放于山上。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使人物的刻画更为形象生动,山庄中的几个人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易淡忘或混淆,也方便了读者的记忆——我还记得看见《埃及十字架之谜》那堪比班级名单的人物表时的畏惧感。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高压的环境下人更容易为了自己,更容易紧张,也是几次大规模变动的诱因。总之,这本书的布局很有趣,别出心裁。
             在布局的新意上我说了这么多好话,那么接下来我就在诡计和推理上泼一盆冷水了。这本的扑克牌死亡留言和中间一段强大的解释是很大的亮点,但我也认为是推理上为数不多的亮点。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亮点就是某个凶手的行为解释,这个谜题奎因的小说在倒也十分常见了,不像的且不谈,在国名系列另一作和莱特镇另一作中都出现过(虽然解答不同)。凶手人设上我觉得奎因还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但可惜这个人设似乎与别的作家不断的撞车,已经令人到了可以一眼看破的地步,某处隐蔽的线索也是比较容易看的出来。还有就是奎因在推理之后有着画蛇添足的举措,至少在我看来是不能理解的。而更有一点,最后的某个推理,在我看来,缺乏依据,基本靠想象。
             最后再提提标题,这个标题看似不好理解,其实一点就破,书中某个地方就直接提出来而且与其他国名系列不同的是,这个标题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有着十足的价值。
            最后,我的看法是,这本书的布局给人的印象会远大于推理成分给人的印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5 20:28:56 | 只看该作者
      在缓存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写写对奎因《暹罗连体人之谜》的一些感受了。
          放在整个国名系列中,这部小说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知名度也不算很高。但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尤其是环境设置和情节融合方面。这部1933年写的小说完全可以代替1935年的《西班牙披肩之谜》成为整个系列的最终作——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小说一开始就是奎因两父子的大逃亡,奎因开着他的老爷车,在某个着火的山上,与大火赛跑。最后来到了一家人那里,这也是整个小说的舞台。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场大火形成的这个“暴风雪山庄”并没有太多亮点,因为AC之后,各种各样的场景设置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通常是在某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由于大雪或者大风等客观因素,和外界完全断开,要好几天才能恢复正常。然后这几天里面有人死了,侦探玩起了推理游戏——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俗套了。但对于奎因的小说而言,倒没有这种感觉,只是忽然觉得,大火这个设定非常超现实。奎因也很少这种暴风雪的设定。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个暴风雪是和情节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为了推理游戏而存在的。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场大火,整个故事要简单太多了。另一个让我觉得有点不太适应——或者说和整个系列的风格不太协调的是,小说里面出现的连体人。
      秉承国名系列的一贯风格,所谓的暹罗连体人又是一个噱头。就像中国橘子,埃及十字架,希腊棺材等等作品,奎因貌似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但又不能说和小说完全没关系,但就像我说的,这只是个噱头。奎因标志性的推理,在这部小说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这次的谜题主要是死亡留言——一张撕裂的纸牌。对这个谜题的推理,奎因的表现依旧惊艳。第一次的推理秀完全就是奎因的个人表演!这又重现了系列中的一贯水平——所以说这部小说完全被低估了。但毫不意外的,这次的推理是错的,至少结论是错的。对于死亡留言,有些个人的看法。所谓死亡留言,被吐槽最多的是,死前有空写这么复杂的密码,倒不如直接写上凶手的名字!  这个问题,不少作家都解答过。简而言之,不是不写,而是不能写。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古畑任三郎第一季第一集的死亡留言。古畑在里面的解答相比奎因也是在伯仲之间。那也是我见过最棒的解答之一。另一个疑惑则是,一个快要死的人是否有如此足够的精神状态去弄个让人抓狂的留言。当然我还没死过,不太了解这种状态,但最匪夷所思的应该是,在千万种解答中,侦探先生恰好想到了一种——而这种又恰好和死者要表达的完全一致。既然是秉承国名系列的风格,那就不得不提到关于“一个推理问题”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国名系列都只是一个推理问题,所以剧情方面很多时候都是硬伤——但其实也不算太差,但描写确实很少,推理之外真的没太多的亮点。奎因仿佛就是一个思考机器,为推理而生。不过所谓的国名系列不正是以此作为标志的吗?一个推理问题,简单的推理问题。
      这部小说较为另类的地方,个人感觉主要是它的亮点——同时,也可以当作是缺点。首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了“挑战读者”这个标志性的一页。“哇,这好奇葩!”——当时大概是这样的想法。因为,“挑战读者”不仅意味着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这说明了,线索已经全部给出,请推理吧!这就是这本小说最另类的一个地方,即:她并不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下的小说,公平性方面也有争议。有鉴于此,奎因也不敢把挑战读者写出来了。因为奎因确实用到了一些读者所不知的线索。挑剔的读者会说,这就是这本小说不被看好的原因。可是我更在乎的是一些“超现实”的因素:大火、连体人、奇迹般的结局。这些好莱坞式的戏剧元素,用在了一本以严谨推理为主(私以为,这就是“基于现实”的推理。)的小说上,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大家都以为大火会把所有人烧死的时候,忽然天下起了大雨,老奎因说,这是一个奇迹。从情节来看,只有“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死了”才可以把情节带动下去,但最后的那场大雨实在是太戏剧性了,完全超出了现实的设定。这个侧面又说明了,这场大火其实才是整个小说的重点,至少比连体人要更重要。还有就是,好莱坞的风潮对奎因的影响貌似也越来越明显了。
      这本小说有趣的地方是,不少的线索都隐藏了起来,你要认真看才能察觉到。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奎因父子的讨论。奎因说,如果连体人犯罪了,假设凶手是哥哥,而弟弟是无辜的,被哥哥威胁或是其他因素导致不得不一起犯罪(连体人,当然得一起)。那么法律裁定时要如何解决呢?杀了哥哥,弟弟也会死。让哥哥坐牢,无罪的弟弟也被迫一起坐牢。老奎因回答不上来。在我看来,这问题还是让法官去处理吧。
      整体而言,小说质量还算不错。但公平性方面可以说是整个国名系列最差的,读者没有得到所有的线索,结局方面也处理得不太好,最悲哀的是,我还看到了奎因某些流氓式的推理。不过,这些或许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你并不介意看这样一本不被看好的作品——因为她是你所能看的最后一本国名系列了,对我而言是这样。所以我很庆幸,大学没有看这本小说,然后让我现在能够再次感受奎因式推理,感受当初的震撼。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7 11:47:58 | 只看该作者
             围绕着死前留言(扑克牌)和两枚丢失的戒指展开的推理,感觉逻辑推理并不是很强(相对于奎因第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虽说诡计很好,但我读多了也没啥感觉- -亮点在于奎因哭了!!!!!!!!!最后大火封山,威胁众人生命时的故事,以及戏剧化的结局。
          另外本书作于1933年,早于阿婆的无人生还(1939),大火封山,无人能够进出,山顶封闭的别墅发生了两起谋杀案。感觉奎因才是孤岛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创始人,虽然奎因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兄弟俩或许只是为小说营造一种气氛,而不是单纯的在模式上下功夫。但广义的孤岛模式未必是死者接连死去,以致无人生还(相对封闭的场景无人进出,有连续杀人案即可),而本书亦有两起谋杀案。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算是古典推理史的一个讨论点。
          这本国名系列没有挑战读者。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19:27 , Processed in 0.0475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