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 0
|
神狩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照在川
我相信译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忠实还原小说本身。道理很简单:科幻在中国是小众读物,之前没有先例可以抄袭拼凑,也不会有出版商死命催促;而且正因为小众,从事枯燥翻译工作的人,反而是真正从兴趣出发,也就越发珍惜羽毛。
基于这点判断,我认为该书的行文着实一般。给人的感觉很涩,就像裹着厚棉袄在齐腰积雪里前行。有时候说得太多,有时候又说得太少,既没有做到点到为止,又不能给予更多细节。也就是一个节奏问题。
这并非不可原谅,因为这是作者的处女作,青涩在所难免。但科幻小说,不是有个好点子就能成功的,首先还要像小说才行。此为一戒。
该书令我最称道的一点,就是对科幻做了最精短的定义——“想象不可想象的东西”。作者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定义“神”,但其实用来定义“科幻”,我觉得也恰如其分。
人类对于未知,求知的手段只有一种,就是用已知去无限逼近。提出可以理解的假说,然后实验,验证了,就成功;验证不了,就再换一个假说。假说就是已知的能够理解的东西。“温故而知新”。而贯穿在这一切过程的背后,是一套普适的规则,统称逻辑。
科幻小说另一个特征,就是要逻辑自洽,这也是老生常谈。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恰恰是该书犯了前后矛盾的大忌。
譬如对“神”的设定。书中把“神”设定为令人绝望的无所不能,且把“神”设定对人类怀有恶意,所以“神”视众生如刍狗,不断在人类要突破智慧的时候,抛出一些诱饵,驱使私心自重的部分人挑起残杀,以此为游戏。
既然如此,其实“神”完全可以不在书中出现,急吼吼地假“灵能人”之手杀这个杀那个。“神”的意志只需照旧隐于历史背后,而不必运行在人间。
之所以造成这种仓促的不协调,我认为恰恰是作者的想象力已经达到边界。他无法提供更多的细节,譬如说,让主人公破译更多的“古老文字”。作者只能维持在这种表面的想象,更深一层的,要么是当时他能力尚不足,要么就是他不耐烦了。
一个好点子,需要反复精耕细作,穷尽所有可能性,才能脱离平庸,给人震撼;而不是浅尝辄止。此为二戒。
一般将描述技术的科幻称为硬科幻,将倾向人文的科幻称为软科幻。所以硬科幻的小说,更容易在书中看到普通民众的身影,因为技术对社会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反而是涉及人文,譬如该书的“语言逻辑”这一内核,与普罗大众脱离甚远。
普通人只求说话对方能听懂就够了,不求清晰辨认对方为什么能听懂。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觉得鸡蛋好吃就够了,没必要知道那只生蛋的母鸡”。
这就造成一个后果——单薄。就像前沿科技不为人所动一样,局限在一个太窄的圈子里,激不起大众的兴趣。当然,这可以说是了不起的智慧成果。但科幻小说本应是更加开放广阔的,无论是向内自省,还是向外与社会对接,都不应该是例外。
可惜该书恰恰两头不靠岸,向内,不见更深沉的感悟;向外,不接更多样的地气。此为三戒。
又,该小说可与《语言的本能》对照印证,感觉会更奇妙。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2:46 , Processed in 0.20993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